认知的需求层次理论——如何变得更幸福?

以下文章来源于认知与UI设计 ,作者Haoskism

[

认知与UI设计 .从认知角度阐述设计理念和方法,为设计师及设计爱好者提供服务

](#)

全文分为七个部分,9261字,来自作者公众号:认知与UI设计

一 对需求的解构

二 两类基本的需求

三 认知的需求层次理论

四 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困境

五 认知需求层次理论对现象的解释

六 人类不幸的原因

七 改变对需求的认知

哲学性思考的时代意义是基于最新的科学研究去尝试重新解释人类的本质,世界的本质,在二十一世纪初这必然包括认知领域。

幸福观这个词是不是我造的,我借用一下,幸福又是什么呢?这个概念不够好,它并不是一个一眼看上去就定义明确的概念。对于幸福的定义,答案肯定千奇百怪,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幸福是一种主体的心理感受,所以幸福观其实不重要,能让主体感受幸福的才重要,这就是价值观在起作用。

我们可以首先确定下面两条定义,来说明价值观与幸福的关系。

1.价值观:个体认为什么是最需要的事务的信念。

2.幸福:在个体的价值观内获得他想要的东西后的满足感

所以要问如何变得幸福,就要先明确价值观,我们先看看当下有什么价值观,以及这些价值观究竟是什么。

一 对需求的解构

1.1 拜金价值观

首先拜金么,就是钱越多越好,那么这个是不是有错呢?首先我们得明白钱是什么?不能用“钱是王八蛋”,“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些来解释。“钱是王八蛋”是一种粗暴的道德审判,甚至同样的思想会衍生出“越穷越光荣”的谬误,或者“知识分子就得安贫乐道”的道德绑架。“有钱能使鬼推磨”是夸大性的描述钱的作用,但是描述不等于解释,飞机不等于“飞起来可以运人或货物”,可以让鬼推磨的也没准是神仙。

从经济学角度讲,钱是人力和物力资源的货币体现,需要说明的是钱中的人力资源还要与权力中的人力资源区分,人们对钱的崇拜就是希望获得更多的资源来完成自己的需求。

1.2 拜权价值观

第一个问题是,拜权价值观是什么?

有关权力的话题在中国文化里那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文学传统《三国演义》,教育传统“学而优则仕”,基于拜权的人物崇拜传统,此处和谐一万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在一个拜权浓重的文化中,可能反而从来没有解构权力是什么?

我个人还是喜欢从经济学角度去解释:**权力是分配资源的能力。**这里的资源也是人力和物力资源,而人力资源包含最重要就是暴力资源,这是拜物中人力资源中所相对缺少的。世界上的文化规范只允许在国家之间进行暴力的生命剥夺,所以至高的权力可以发动战争攫取更多的资源,而不允许私人为了私利去杀人,买凶杀人是一个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的文化如此拜权?还是说世界的文化都是这样?从生产力的角度讲,农耕文化的土地产出基本是恒定的,但是人口的增长却是指数的,当人口膨胀到一个阈值之后,任何自然灾害的风险或者统治集团的矛盾都会瞬间击垮整个系统,导致王朝更迭,所谓“天启四骑士”的马尔萨斯陷阱。

所以地少人多的农耕社会面临的情况就是有人多吃一口,有人就少吃一口,这不是胖瘦美丑的问题,这是生死攸关的问题,那么谁有分配那一口的权力谁就能活下来。在这种残酷现实的筛选下,不拜权就不是过的好不好的问题,而是还是否能生存的问题,于是在这样的农耕区就一定会出现崇拜权力的文化。

1.3 拜金与拜权的一体两面

拜金更多的是从个人生产资源的角度思考,拜权更多的是从集体分配资源的角度思考。《欧也妮葛朗台》出现在西欧并不是偶然的,资本主义的兴盛就是建立在神权与君权崩溃的基础上,个人的冒险奋斗与掠夺成为一个共同的价值观,比如新大陆的发现。《金瓶梅》出现在中国也是必然的,商人西门庆的经营诀窍无外乎巴结权贵,还有后来清朝的胡雪岩,都是所谓“红顶商人”。

拜金与拜权都是以获取资源为最终目的,区别只是因为文化和环境不通导致选择的道路不通。

1.4 拜神价值观

这五个字放在一起其实是不合理且有歧义的,因为拜神涉及到信仰,涉及到本体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又涉及到不可知论,神秘主义,所以拜神其实不是“价值”的考量,比如拜哪个神可以多收点粮食,这其实不是拜神,这还是拜金。不因神可以带来什么的纯粹的敬畏的拜神是真正的信仰,“This is the way,this is the way!”(《曼达洛人》)。

真正的拜神是一种“认识”,人的世界是因神而成,拜神是对这种认识的展示与肯定。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将宗教作为毕生最为重要的事情也是一种价值选择。

“拜神”与“价值观”的矛盾是因为在人的认识中,信仰的不可度量的绝对化与价值的可度量的相对化的矛盾。

世界的不可知太多,那么以不可知的神对应不可知的世界以期待获得可知的收益,是一种虚假的自我安慰,和信仰关系不大。古人无法像现代人一样有效的控制世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拜神实际是一种自我安慰。

1.5 拜技术价值观

科学,技术,科技,三个词的内涵其实是大不相同的。科学并不能直接获利,它可以延伸成为一种信仰,而技术可以实打实的获利,这就可以成为一种价值观,把两个混搭就是“科技”。

技术可以直接提高生产效率。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技术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领先的,这东西“有用”。拜金是粗鄙的直接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拜技术则是掌握了会下金蛋的鹅,比拜金更有效,但是这也逃不开传统文化的批驳其为“奇巧淫技”。

科学则不同,甚至超出很多国人的认知范围,近代科学甚至是由欧洲的宗教孵化的。科学追求的并且仅追求的只有“真”,追求事务运行的原理,这是超脱功利因素的,欧洲早期的学者以追求科学的真理作为向上帝靠拢的方式,所以科学可以成为一种超脱功利的信仰,或者信仰的组成部分。

二 两类基本的需求

人有两类基本的需求,甚至可以扩展到动物都有这两类基本的需求。

**第一类基本的需求是保证个体与种群的生存,生理需求。**好吃的东西一定是不健康的东西,高油高盐高糖,这是动物在自然环境下很难获得的资源,所以演化的过程中,对这些保留了极高兴趣并且获得后会非常快乐的基因才能够存在后代。生存的压力使动物保留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并且以获得食物和配偶作为需求实现的方式,所谓食色性也。

**第二类基本的需求是保证个体与种群的壮大与发展,探索需求。**第一类需求保证动物可以存续,第二类需求保证动物可以发展。当一个动物对外围的世界掌握的信息越充分,比如更了解领地里的食物与危险,那么这种动物就越容易存活下来。探索需求就是降低周遭信息的不确定,规避危险而趋向机遇。扩大种群的动力迫使动物要对未知环境进行探索,获取更多的领地与事物。对人而言,探索需求就是建立各自理论模型去解释与预测世界,无论宗教还是科学都是解释与预测世界的方式,因此对世界的探索需求产生了宗教与科学信仰。

三 认知的需求层次理论

3.1 探索需求的纵向认知维度

对于生理需求而言,这是动物生存的基础,因此是基础的而普遍存在的,无法以此来讨论其不同点,而对探索需求而言,认知能力的差异会导致探索领域的决然不同。

首先,我们定义信息从外界自下而上的刺激过程,从低级到高级分为“实感”与“抽象”,“实感”是指由外界环境形成的直接的刺激过程,“抽象”是指以“实感”为基础的需要一定的知识的心理加工过程的刺激过程,显然“抽象”需要更高的认知能力。

其次,我们定义信息从人的内心向外界回馈的过程,从低级到高级分为“感性”与“理性”,“感性”是指由情绪主导的反馈过程,理性是指以“感性”为基础需要思考并进行深度信息加工的反馈过程,显然“理性”过程需要更高的认知能力。

我们分别动物的“高级”与“低级”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动物的智力水平,也就是认知能力的差异,人群内部是不是存在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呢?这是肯定的,一方面人类的认知能力是伴随成长变化的,幼儿的认知能力弱于成人,另一方面人类的认知能力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更恰当教育环境会促使人的认知能力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我们需要以认知能力的强弱作为完成探索需求的纵向维度。

3.2 探索需求的横向社会化维度

群体自我需求的基础是共享的信息与遗传物质,演化出为群体自我牺牲的动物群体在竞争中具有更强的生存优势,而牺牲个体自我的前提一定是群体自我意识的存在。当一个人因为民族、地域、国家或宗教而受到歧视时,哪怕歧视行为并未直接指向个体,个体也会因此产生愤怒的情绪,这种情绪反应就是群体自我认同的存在导致的。群体自我的需求可以称之为“社会化需求”,这是人的另一种维度的需求,每个个体需要通过完成群体需求促使所在的社会学群体在生存竞争中获得优势,并催生了人类的伦理道德,政治信仰。

3.3 认知的需求层次理论模型

在这里,我们把生理需求与探索需求根据认知能力进行纵向分层,并根据个体与社会化的不同进行横向区分,获得以下的假说模型。

/pic/1_6NKicXRUVC8lHUxFiaNemS25IrTXug.png横图
/pic/2_TYjNQ3CavotvqmxNdM5o6WaScdjv9w.jpg纵图探索需求可以是实感的感性的,比如各种动物在自己与他人领地边缘的试探,就变成了人类的“世界那么大,我要出去看看”的旅游;探索需求可以是实感的理性的,这包括除文学外的一切具有视听元素的艺术形式(歌、剧、乐、影),视听元素都可以表现为或可以直接变为情感的反馈,并引起人类与这种场景的共鸣,这也是游戏开始的地方,任何游戏都是对生活过程的模仿,狩猎与采集,合作与竞争;探索需求可以是抽象的感性的,这是人对文学的追求,人类可以把自我的情感抽象为“喜怒哀乐”而不提及具体的事务,这也是宗教的源头,无因果的对绝对崇高的信念;探索需求可以是抽象的理性的,这可以促使人类形成对科学与哲学的信仰,1+1来自于一个苹果和另一个苹果,1+1也可以是陈景润的毕生追求。
探索需求的抽象的感性的,并且最为绝对化表现就是信仰。信仰脱离了直接利害的因果过程,仅为满足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思考。宗教是从神的角度解释世界,可以遵循因果逻辑也可以无视因果逻辑(彻底的唯心);科学的信仰是从严格的因果逻辑解释世界,是抽象的感性的去满足抽象的理性的探索需求的快乐;政治信仰(无论是共产主义信仰,还是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基础是从伦理道德层面去解释世界,依赖组织及更高效的资源分配原理去改造世界。这里要独特说明的是政治信仰,它的第一个特点是基于特定环境的伦理道德,它的第二个特点是探索需求的实践方式是政治信仰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第一点,基于特定环境的伦理道德。**单独一个人不形成政治,不涉及权力与资源分配的人与人的社会结构,所以政治信仰一定是人与人的,群体与群体间的,这就必然涉及到人的道德与伦理。基于特定环境,是因为政治的内在逻辑在于优化资源的分配过程的合理性,而合理的标准依赖于特定时代的伦理道德。在君主的眼中,君权神授,任何革命和反叛都是反伦理的;在资产阶级眼中,君权对资产阶级的无理由剥夺是反经济效率的不公的不自由的,对君权革命是符合伦理的,而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无补偿的剥夺是反伦理的;在无产阶级眼中,资本的获得与分配是反人性的异化人类与物化人类的,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是符合伦理的,剥夺资产阶级所得是符合伦理的。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发现,政治对资源的分配并不绝对的遵循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规则,而是基于最大政治伦理价值的规则,因此落后的政治伦理有时是会严重的阻碍经济的发展,而先进的政治伦理则会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革命的本质也就是社会伦理的重塑。
**第二点,政治信仰的实践方式是人与人的互动,**这也是因为政治的主体就是人与人的社会组织关系。”从群众中来”说的是聆听最广大人群的政治诉求,“到群众中去”说的是传播新的符合大多数人的政治伦理。因此政治必须依托政治活动宣传政治伦理争取更多人的参与进而达到社会变革的目的。所有这些探索需求都可以笼统称之为“精神追求”,这是人性区别于兽性的关键一点,是人的智力相对于动物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现在可以尝试使用新假说来解释马斯洛理论不可解释的行为。

四 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困境
马斯洛的笼统观点的可取之处是需求是分层次的,但是分层的方法太过粗糙,并且有两个关键性的漏洞。
1.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纵向分层的逻辑是不清晰的,这成为很多人套用马斯洛理论为自己的行为进行开脱的理由。误用马斯洛理论的人的逻辑是这样的,这些人将需求的分层以掌控资源的多寡进行垂直划分,那么其推论就是当掌握的资源不够多时,就不必进行自我实现,并将自我实现延伸定义为承担责任或符合道德标准,那么不掌握足够的资源就可以不承担责任和保持道德,一如中国古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恶意误用马斯洛理论里人中就是不成立的。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从基本的生理需求满足状态上升到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状态?马斯洛没有明确说明,假设一个婴儿满足了生理需求,那么他为什么不能进行自我实现?马斯洛的理论没有解释,这实际上默认了需求理论只针对成人,显然该理论没有将认知能力的差异放入理论之中,这是其理论不完善的第一点。
2.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没有将个体与群体自我的不同需求进行清晰的分类,并且没有说明群体自我需求的价值和基础,而用”爱与归属“和”尊重“这种感受层面的词汇模糊性的替代了群体自我的需求。一个人的自我实现是以牺牲甚至毁灭个体自我的方式在破坏安全(甚至牺牲生命)的前提下完成,这在马斯洛的理论里显然是矛盾的,而现实中却有极多的为他人献身或为信仰献身的案例。除此之外,马斯洛的理论也无法解释游戏或娱乐行为,游戏的意义被刻意的忽视了,这是因为游戏于人而言似乎并不是必不可少的需求,但事实并非如此。

五 认知需求层次理论对现象的解释

5.1 解释牺牲与战争
现在我们用认知的需求层次理论模型解释牺牲精神的存在。动物间的争斗是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种群发展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所造成的,具有高级认知的人类也必然会面临这种矛盾,这最终就发展成了战争及伴随产生的社会伦理与政治信仰。/pic/3_aPe0Cabdsj1mYGKtNjEQ6ugpcXaCTw.jpg河狸战争作为高级社会化的人类,自我认同并不是孤立的个体的,而是社会化的,这就形成了氏族,家族,民族,地域,国家,意识形态与文化上的多重自我认同。基于这种社会化认同就形成了相应的政治伦理和政治信仰,促使具有相同政治伦理和信仰的人为了自身的群体保护或争夺资源,导致竞争甚至战争。对于牺牲者而言,个体的生命终止了,个体的需求无法获得满足,但因为个人的牺牲,群体的生命延续了,群体的需求获得了保护和满足,基于社会化的自我认同,牺牲者甚至通过政治伦理和政治信仰这种超越个体自我的“群体自我”认同获得了更多的需求满足。所以任何真诚的牺牲都是可以使“群体自我”获得满足的自由的行为,而非是痛苦的或不自由的行为,喝下毒酒的苏格拉底是为了自己的政治信仰和雅典人的未来而倒下,失去了苏格拉底是当时的雅典人的悲剧,但有苏格拉底一样的人愿为雅典的未来而牺牲,这也是未来的雅典人的幸运。人类具有高级的认知能力,因此衍生出的探索需求可以支撑人类获得绝对化的信仰,并且可以认识并相信其信仰的合理性;其次,人类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一旦信仰的合理性可以直接感受到牺牲自我是这种合理性的结论时,个体的牺牲就被赋予了必然的合理性和可能性。生的本能的探索需求让人理解了牺牲的社会化意义,因此人类成为一种可以为他人和信仰而牺牲的高尚而伟大的动物,同理,人类成为了因否定他人信仰而屠戮同类的卑劣而残酷的动物。人类有因捍卫信仰而饮下毒酒的苏格拉底,也出现了杀人无数的纳粹。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能力,都是因为认知能力的高级发展,就像《圣经》中的苹果,获得智慧使人具有了部分神性,获得智慧的原罪也可能使人类变成撒旦的门徒。

5.2 解释游戏行为
人们刚开始以为只有人类具有游戏行为,然后发现很多哺乳动物都具有游戏行为,显然这种行为是有益的且普遍的,游戏行为的本质也是对探索需求的满足。游戏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具有简化的规则,于是游戏可以控制不确定性事件的数量与维度。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个体可以通过规则避免过度的复杂性,在简化的条件下建立新的模型对抗游戏的不确定,并获得满足探索需求的快感。“游戏”满足的探索需求是实感的抽象的。

5.3 解释“争名”行为
人们希望更多的人认可自己,这就是”争名”。“争名”对于他人而言就是让更多人知道出名的人对自己或对他人产生了正向的影响,那么就越可能对名人产生有益的行动或提供有益的信息,这在本质上单向消除了出名的人与普通陌生人间的信息不对称,更容易建立人与人的信用关系,有利于出名的人更好的满足社交探索需求,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个人信息说明,实力证明,与不必要的争斗。“争名”满足的探索需求是抽象的感性的。

六 人类不幸的原因

6.1 资源与需求的满足
我们解构了人类的需求并且说明了这些需求经过各种转换后形成的价值观,以及绝对化的信仰,这之后就是如何通过人的努力获得资源去满足这些需求,继而达到人的幸福。**需求的满足有两条基本的限定:****第一条是经济学上,就是需求和其所对应可以满足它的资源的稀缺性与效用是不同的,**比如更喜欢吃本地苹果而不是进口樱桃的人就更容易获得满足,这是经济学所主要关注的范畴,这里不赘述。第二条,则是人们极少提及却更为重要的,就是探索需求是基于一定程度的认知能力的。人的认知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人并不能生来就可以理解抽象的东西,比如文学的审美和探索源于语言的教化过程,数学与哲学依赖高度的理性能力,甚至在教育阶段,各国的基础教育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重点也是本民族的语言文学与数学,分别对应基本的抽象能力和基本的理性能力。认知需求层次理论在尝试说明这样一个事实:人类的快乐来自于对世界的探索,所谓追逐名利等等世俗的目标实际是这种根本性目标的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价值观、道德伦理与信仰,所以衡量一个事物对人类的价值最根本的尺度就是这件事物是不是可以更好的满足了人类的探索需求。
6.2 不幸的原因
**不幸的第一个原因是由于个体掌握的资源不足以满足个体的需求。**现存的几种价值观都基于资源的生产、分配、使用,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内,解决资源的稀缺问题就是最好的促使人类幸福的方式,这形成了多样的广泛而深刻的经济学理论。**不幸的第二个原因是多样化的探索需求受限。**比如政治伦理的变化快于社会的变革,那么人们就容易产生不满。苏联、东欧的一些国家的绝对物质水平是远远好于同时期的中国的,但这些地区都经历了社会变革。除了从绝对资源总量的对比上苏联与东欧落后于临近的西欧,另一层原因是在于其与西欧的近距离接触中,二者的政治伦理被潜移默化的改变了,但政治变革却举步不前。
**不幸的第三个原因是由于个体的认知能力不足。**个体认知能力不足导致不幸的方式:1.认知能力不强就会导致使用物质资源的效率力低下,而无法获得更多的物质资源,使人无法满足基本的需求而不幸,笼统的说教育是人类高效使用资源的基础,而教育资源的匮乏是贫困的充分原因之一。个体认知能力不足社会化后,造成的表象不光体现在科技落后,同样体现在政治伦理和政治信仰的落后,这是很多与中国建国初期具有相似贫瘠的物质基础但发展严重滞后的亚非拉国家的主要诱因。2.使人无法从更高层级的探索需求中通过精神需求的满足平衡物质匮乏导致的困苦,使人陷入通过消耗物质资源满足需求的陷阱,进而产生了拜金拜权的价值观,这又塑造出错误的社会伦理反向强化了这种错误的认识。认知能力不足导致个体缺乏多样化的探索需求,在资源不足时陷于拜金的陷阱,在资源充裕时又陷于穷奢极欲的陷阱,这一点在社会的上升期尤为明显。当认知能力有限时,所有的需求都堆积在实感层面,需要消耗更多的物质资源去满足这些需求,然而物质资源的实际效用则会呈现出边际递减的问题,所以就会出现相对的或绝对的“穷奢极欲”。显性的绝对化是”暴发户的苦恼”,比如黑人体育明星、中彩票的幸运儿、中国大城市拆迁户的穷奢极欲导致返贫的新闻,这种不幸是少数人的。与这种显性的问题相比,隐形的相对化的财富提高造成的问题则更为普遍和严重。中国的乡村相对于城市是贫困的,但是相对于乡村曾经普遍的绝对赤贫的状态一些乡村又是富裕的,但是相对富裕下的资源和时间并没有获得合理的使用,乡村出现赌博、重金彩礼、无用的车房攀比(外出打工而购置闲置车房)等过度消耗资源满足需求的现象。

七 改变对需求的认知

7.1 认识到自身需求的多样性
人在一个未反思的状态下,即刻的不同类型的欲求往往是混杂在一起的,由于人类历史长期处在资源匮乏的状态下,所以需求往往被直接的掌控资源的欲望所代替,因为一旦获得了资源,无论以何种形式满足任何类型的需求,都可以获得快乐。而在最近一百年间,由于科技发展导致了生产力的大幅飞跃,很多人早已摆脱饥饿的威胁,资源更多的用来满足生理需求外的不同类型的探索需求,但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伦理并未及时的适应科技发展,掌控更多资源的目的达到后,往往出现了资源使用效用的边际递减,并未等比的使人获得需求的满足,东西方社会都反应出这种问题。在东方社会,由于长时间农耕社会的驯化,社会化需求中的群体自我是大于个体需求的个体自我的,因此更多的资源被用来消耗在社会化的探索欲层面,简单的说就是为了标签化自己的社会定位而进行的攀比与竞争,甚至导致“内卷”。由于群体化自我的强大,父母更多的将子女视作自己的延续,而将大量资源与精力投注在子女的教育上,形成教育军备竞赛。在西方社会,由于更长时间的商业社会的影响,个体需求的个体自我又是大于社会化需求的群体自我,这导致新冠疫情爆发后,由于没有强力的约束个体自我的社会伦理,疫情的严重程度远超过东方社会,尤其是东亚社会。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是首先是从即刻的连续的匮乏感受中跳越出来,认识到人的需求其实可以不仅仅是由即刻的匮乏感受所产生的,即刻的感受可能是被环境所扭曲的,如果从扭曲的环境中将自己抽离出来,或许就可以改变自己对于当下需求的认识,获得需求多样性自由的前提是意识并肯定这种多样性的存在。

7.2 清除虚假需求的陷阱
一个平衡的需求层次应该是个体与群体自我的平衡状态,一个高级的需求状态应该是以更好的认知能力为基础的,所以无论是横向拓展自己的探索领域或者经过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都可以促使个体获得更丰富的需求类型,将有限的资源使用出更大的效用。对于东方文化下的人群而言,最为直接的就是重新审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给予孩子适当的资源和更多的自由,这或许会使孩子在军备竞赛的竞争中处于暂时的“劣势”,但自由可以促使孩子更多的发展其个体性的探索欲,更容易从个体的探索中满足自己,而较少的依赖与他人的攀比及不必要的竞争。另一方面,被节省的精力与资源可以反过来给予父母自己自由,去以个体的方式探索世界。这是一个理想性的极难于实现的想法,但又是一个社会想要更好所必要的转变过程。对于西方西方文化下的人群而言,或许就需要强调个体自我的基础是以群体自我为根基的,所有人都在共享人类文明的记忆,共享祖先留下的基因,达成共识远比兄弟阋于墙要重要的多,放下个体的偏见。当每个个体都执拗于自我时,为了不同而不同往往是证明了难以不同和本质的相同,表现的恰恰是群体的共同迷失,通过感受他人的孤独获得“他也如此孤独”的归属感是悲凉的,通过感受他人的归属感而获得“他与我一样”的归属感是温暖的。尽管有中庸的嫌疑,但本文想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可能性和多样性是获得幸福的基础,局限自身的可能性和否定个体间的多样性则会带来不幸。
有关本假说模型的各种推论和扩展思考会在之后的文章中不定期推出,第一个候选的主题是“内卷”。
更多阅读在社交网络中找回幸福感

0.0智能=学习知识,使用知识,思考2020-10-28 16:21:04

参考手脚和人体,蜥蜴的尾巴 人体内游离的液态血,分子间作用力,连接从来不紧密,那么隔一个细胞,隔一个头,隔一个躯干,隔一个人,隔一个省。 真的能严格意义上区分个体和群体么,器官和人体呢。 遥控器和 空调。 距离上从来无法用来定义个体和群体。 我们是人体游离分子血液的组合体。 世界是游离人体,猫狗,生物的组合体。 哪有什么严格意义的个体哟。 本质一样功能一样的东西,就是同一个东西。 脑子里天使魔鬼想法互殴么,萌猫萌狗追自己尾巴,自己不认识自己的尾巴,周伯通左右互搏。 我们在世界上真的有敌人么。敌人和我们都是元素周期表组成的,我们真的有敌人 这是个不完美但是很有意义的思路。

0.0智能=学习知识,使用知识,思考2020-10-28 16:12:57

个体为了群体牺牲, 尾巴自动断裂吸引敌人,蜥蜴成功逃走。 眼皮自动挡在眼球前面承担伤害,眼球安全。 父母自发挡住飞来巨石,孩子安全。 手臂自发前伸挡住飞来车辆,躯干安全。 工蜂自发迎敌,蜂王安全。 生命 无发真正意义上区分个体和群体么。 我的手,我的脚,我的头发,我的指甲胡子。都不是真的我,真的我是软件,运行在物质上,身体上,手机电脑上,然后学习并运用全人类共享的所有知识。 我是软件,不是物质不是身体。 微信是软件,不是手机,不是电脑 生命是软件,生活在地球,当然也不是地球。 人体,住店,人体是人体,人体不是酒店。 生命是软件,活在物质上,控制物质, 功能是学知识用知识。 所以父母会为孩子牺牲,个体会为群体牺牲。 软件功能还继续完好,知识备份还在,身体什么的再生量产都简单。舍了用旧的工具身体,维护未来的好工具身体。一切都很合理。 生命本质是软件,从来不是身体。所以游戏,影视,文学艺术,探索求知欲,占时间最长,生理欲望占时间很短,抽搐之后索然无味。 生命是软件。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