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当代社会的距离感缺失-读《他者的消失》
德国当代思想家韩炳哲的书,很多都有中文版,每本都不长,由十余篇哲学随笔组成。其中最深刻的,当属《他者的消失》。该书谈论的是消费主义带来的距离感缺失,对现实生活习以为常的思维和行动,给予了深刻的批判。
该书从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常人”这一概念开始批判。常人为我们规定好了该如何生活、如何作为、如何感知、如何思考、如何评判。还得格尔写道:“常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对文学艺术如何阅读如何观赏如何判断,我们就如何阅读如何观赏如何判断;……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常人”的独裁使此在远离其最本己的能在,远离其本真:“在这样一种安定和谐的共处同在之中,此在丢失了它最本己的能在,完全消解在他人的存在方式中。”
如果社会全是由大同小异的常人组成,那这样的同质化社会中,就不在有他者。人们被表面的多姿多彩迷了双眼,而对同质化的系统性暴力浑然不觉。异彩纷呈和琳琅满目伪装成一种并不真实存在的他性。没有他者的存在,交际就沦为一场加速的信息交换。它造就的不是关系,而仅仅是连接而已。
该书的核心观点是:“同质化社会的问题在于,自某一特定的点开始,生产不再是创造性的,而是破坏性的;信息不再是有启发性的,而是扭曲变形的;交流不再是沟通,而仅仅是言语的堆积而已。”
为论证这一观点,作者给出的论据是以内容推送为代表的高效娱乐。书中写道:“无时间限制地消费视频和电影。人们持续不断地为消费者提供完全符合他们欣赏品位的、讨他们喜欢的电影和连续剧。消费者像牲畜一样,被饲以看似花样翻新实则完全相同的东西。如今社会的感知模式完全可以用这种“毫无节制的呆视”来概括。”
针对社交媒体中的点赞,书中这样写道:“点赞的文化拒绝任何形式的伤害和冲击。凡是想要完全逃避伤害的人终将一无所获。任何深刻的经验、洞见皆存在于伤害的否定性之中。单纯的“点赞”完全就是经验的最低等级。”
而针对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书中这样评论其根源:“我们在推特上不断地发出消息。但这些消息并非发给某一个具体的人,它们面向的是“无人”。社交媒体未必会促成一种讨论的文化。它们通常被冲动所操纵。“狗屎风暴”(shitstorm)是毫无目标的冲动的洪流,无法构成公共话语。”
所有这些现象的共同影响,便是人们深陷于由和自己相同的人组成的“过滤气泡”中。原书中的对此的描述很到位:“人们踏遍千山,却未总结任何经验。人们纵览万物,却未形成任何洞见。人们堆积信息和数据,却未获得任何知识。人们渴望冒险、渴望兴奋,而在这冒险与兴奋之中,人们自己却一成不变。人们积累着朋友和粉丝,却连一个他者都未曾遭遇。”
最终的结果,是导致我们“被自我想象洗脑”,人们不去探究为什么这样需要长时间思考的问题,只是满足于不假思索地任自己沉湎于“事情就是这样”。
这本书之所以以“他者的消失”作为标题,是因为事物恰恰是被其对立面、被不同于它本身的他者赋予生机与活力。而数字化的无差别性消除了切近与疏远的所有表现形式。正如大部分色情片的视觉效果那样,超近距离和过度感光破坏了所有能散发光芒的距离感,然而,正是这种距离感才造就情欲本身。
让他者消失的,还有主流价值观对真实性的强迫。每个人只允许体制框架内保有差异的存在,通过使异质转化为同质。这使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生产者。作为自己的经营者,“我”生产自己、展示自己,并把自己当作货物提供给别人。真实性是营销的理据。
而这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就是面对自成瘾。效绩与优化的文化没有给冲突留下活动空间,因为它很耗时。评判人的标准,只有好用或不好用。而一个人唯有在处理冲突的过程中才能长大和成熟起来。于是面对内心的空虚,人们徒劳地尝试着卖弄自己,博人眼球。唯有空虚在自我复制,即自拍照中,让空虚的自我短暂退隐于滤镜处理后的扁平表面中。
他者的时间与效绩的增长逻辑南辕北辙,增长逻辑迫使人们不断加速。消费主义的时间政策消除了他者的时间,对它来说他者的时间是没有生产力的。自我时间的统一化伴随着生产的统一化,它触及当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导致对人的全面剥削。
全书中有多处充满辨证思维的金句,例如:“消除了远并不等于产生了近,相反,这恰恰摧毁了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完全的无差别性。”,“为了生命而否定死亡,那么生命本身就变成有害之物了。”以及“能够赋予人活力的恰恰是否定性。它哺育心灵的生命。只有在彻底的分裂中找到自己,心灵才能获得其真相。”
针对这些病症,书中开出的药方是倾听。倾听则与信息交换全然不同。在倾听之际根本就没有“换”。没有“毗邻”和“倾听”就无法形成“共同”。“共同”就是彼此倾听。人们在脸书上不会提及关乎我们大家的、可以讨论的问题,而主要是发布一些不需要讨论的、只为凸显发布者形象的广告。在那里,人们不会想到,他者可能有着烦恼和痛苦。在“点赞”的共同体中人们只会遇到自己,或者和自己相同的人。那里也不可能形成讨论。而我们渴求一个可以遇见他者、和他者交谈并倾听他者的空间。
书中引用了德国著名的成人童话“毛毛”,来展示倾听具有的治愈之力。“毛毛”是一本比肩《小王子》的专门写给成年人看的童话书。书中的主人公毛毛,是同质化世界中,唯一的他者。书中的人对毛毛的倾听能力赞叹不已。毛毛扮演着倾听者的角色:“小毛毛能他人所不能,她会倾听。也许有些读者会说,这没什么特别啊,任谁都会倾听。其实不然。只有极少数人真正会倾听。像毛毛这般擅长此道者,那更是绝无仅有。”,
经由倾听,毛毛能以一种神秘的方式,让诉说者突然明白,自己并不是数百万人中微不足道的、可以随时被替换掉的一个。喧闹的倦怠社会让其中的人听力全无。相比之下,未来的社会或可称为倾听者与聆听者的社会。如今人们需要的是一场时间革命,开启一种完全不同的时间。当下正是需要再度发现他者时间的时候。
倾听并非被动的行为。它的突出之处在于一种独特的主动性。“我”首先必须对他者表示欢迎,也就是说,肯定他者的“他性”。在倾听的帮助下,他者才能去倾诉。它并非被动地追随他者之言谈。从某种意义上说,倾听先行于倾诉。在他者开口之前,“我”便已经在倾听,或者说,“我”做倾听之态,以使他者开口。是“倾听”邀请他者去“倾诉”,解放他,让他显露出“他性”。倾听者是一个共振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者畅所欲言。因此,倾听有治愈之功效。
倾听者仿佛海纳百川,为了去庇护所有。无条件的倾听帮助他者打开心扉:“最重要的是和陌生者交谈。人们必须这样做,才能,陌生人开口,在此期间人们所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让他们开口说话。如果做不到这样,那么死亡就开始了。”这种死亡不是“我”的死亡,而是他者的死亡。我的话语、我的判断,甚至是我的热情都会使他者身上的一些东西消亡:“让每个人说话吧:你不要说话;你的话语会夺走他人的形象。你的热情会模糊他人的界线;当你说话的时候,他们不再认识自己;他们就成了你。”
如果让我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何为倾听,我想引用《小王子》中狐狸所讲的驯服,只有持续的付出时间和不间断的注意力,才能让每个人身上的独特性显现,从而在让我们认识到他者的同时,治愈内心的空虚。
更多阅读
《十条立刻删除你的社交媒体账号的理由》这本书说了什么
黑镜 第三季 观后感 他人即地狱
选择是二阶价值,坚持才是一阶能力(重修版)
Yao2020-11-13 12:22:51
总结:1.鼓励更多的创造性、开创性生产,而不仅仅是同质化破坏性重复竞争。2.呼唤更有启发性、思辨性的沟通来产生有营养的洞见,而不仅仅是沦为营销目的低质交换信息。3.如何处理遇到的“异”见甚至冲突,是个人、社区、社会成长的必修学分。所选择的策略也会反哺/反噬其本身。4.要有耐心和恒心去倾听,这样才能发现和培育他者。5.“他者”可能是:有independent critical thinking的人,能跟你进行建设性讨论的人等。 建议:1“本己”、“能在”、营销的“理据”这些生涩的词影响理解,能不造词说明问题就别造词了吧。2.在呈现书中观点和论据之外,如果还多些自己结合实际的思考和理解,就更能形成主旨所强调的“他者”视角的洞见讨论,而不仅仅是信息交换。 这些就是我的初步思考,欢迎讨论[愉快]。
石韵琦2020-11-08 21:58:24
信息量很大。见仁见智。 最后援引的“只有持续的付出时间和不间断的注意力,才能让每个人身上的独特性显现,从而在让我们认识到他者的同时,治愈内心的空虚。”提点了我,或许这是我常见的行为模式的原因,哈哈哈(苦涩地笑了)。我得追求些什么去了。谢谢分享~赞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