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里的送命题,哲学家这么答
恋人总爱提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
- 你喜欢的是我的条件,还是我本人?
- 你究竟怎么证明你喜欢我?
- 你说,我们是不是注定在一起?
……
就算没亲自经历过,我们也在影视剧里见识过这些“送命题”的威力。要是答不好,轻则跪键盘,重则孤独终老。可是,爱得深,嘴不笨,就能答好这些问题吗?没那么简单!恋人的问题不仅难,而且根本“不可能”答对。因为在每一个问题背后,都藏着一个千百年来让无数哲学家辗转反侧的陷阱。《恋爱中的苏格拉底:哲学入门十讲》从恋人的十个经典问题入手,用西方哲学的装备在恋爱的战场打怪。
怀疑论:你其实一无所知!
“你究竟怎么知道自己喜欢我的?”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喜欢对方,不就是会为对方开心、脸红心跳吗?所以,看见对方会开心和脸红心跳,就知道自己喜欢喽?然而,这个假设过于天真。恋人很容易质疑:“你玩手机时也开心,看恐怖电影时也心跳,难道我就类似一部恐怖电影吗?”
这样的抱怨看似无理取闹。可再一想,它虽然取闹,却未必“无理”。毕竟,如果看到恋人时开心,玩手机也开心,那你真的“知道”自己喜欢对方吗?也许你其实并没有真爱,只是糊弄了自己呢?当然,你可以尝试逃避,赶紧帮恋人点杯奶茶,转移注意力。但下次呢?要是每次都用奶茶蒙混过关,对方早晚会发飙:“果然,你根本不知道怎么喜欢我的,那一定就是不喜欢。”
回答不及格,是不是因为“脸红心跳”这个证据不够严谨?如果披上科学的武装,严格地实证自己喜欢对方,会不会万事大吉?
太天真了。对于恋爱,目前最“科学”的说法,无非是大脑看见恋人时会疯狂分泌多巴胺,让你产生了脸红心跳的快乐感觉。于是你说:“我知道喜欢你,因为我在看见你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你看,我连化验结果都带来了……”话没说完,恋人便打断:“我看你玩手机时多巴胺也挺旺盛啊!”恋人的质疑合情合理。用多巴胺解释爱情毕竟粗糙。拿这种概念解释爱情,就像用脑外医生用斧头搅拌大脑前额叶,非常不负责任。
目前的科学不及格,未来的科学也好不到哪去。不妨设想:多年后,科学家发现恋爱的大脑会处于一种状态“L”。恋爱中的人都有状态L,不恋爱就没有。而且,手机玩得再嗨也不产生L。我们继续假设:科学家花费巨额成本,对几乎所有的人都进行了验证,屡试不爽。而这个时候,你的恋人问“怎么知道喜欢我的”。你能不能说“我见你时大脑处于L状态,这是扫描图,请过目……”?然而,跟之前一样,恋人总能怀疑:“科学就一定对吗?科学也有个体差异啊!你怎么知道L一定是喜欢?你确定自己和别人一样??”
话已至此,你几近绝望。当然,错不在你。恋人对脸红心跳和多巴胺其实提出了“归纳怀疑”(inductive skepticism)。归纳怀疑可概括为:
对于任何类别的事物S,就算你观察过N个S有特征F,也不保证第N+1个S也有F。
归纳怀疑的代表休谟(Hume)曾说,你见过N次太阳东升西落,也不保证明天的太阳一定会升起。就算你是寿比天地的神,看过地球上每一次日出,也没用。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逻辑上都不蕴含未来的事情。
回到恋人的问题:我们假定科学发现恋爱对应大脑状态L。恋爱的人都有L。而手机玩得再嗨也没有状态L。可这样就能保证下一个有L状态的人在恋爱吗?万一你就是那个例外的奇葩,大脑就算精准地处于L,却偏偏不喜欢对方呢?当然,太阳继续升起的概论极大,你的L状态也很可能伴随着真爱。可恋人要的往往是百分百的确定。没有百分百地知道自己喜欢对方,其实就是不知道自己喜欢对方嘛。总之,恋人没有“无理”取闹。
你或许不屑:那又如何?哪怕恋爱的“L理论”遭遇反例,也必然有另外的科学解释。就像如果明天的太阳没升起,肯定是因为地球停止自传或太阳寿终正寝。“自然规律”本身依然存在。只要老老实实搞研究,总会发现比L更精准的恋爱状态。
可我们凭什么认为世界“有规律”呢?你是怎么知道存在自然规律的?你觉得存在自然规律,无非因为迄今为止的世界始终稳定。苹果熟了会落地,吃了炸鸡会开心,节食健身就会瘦。屡试不爽。可是,所有这些都不能保证下一只苹果不会长出翅膀飞起来,下一只炸鸡不会在嘴里变成石头。也许,世界在下一秒就彻底陷入混乱,物理规律全部失效呢?这种可能性无论多么荒诞,都没法用以往的经验观察直接排除。在休谟看来,“有规律”这件事本身只是我们对世界的归纳总结,只是我们基于以往经验的美好愿望。人生需要美好愿望,不然会崩溃。可我们似乎并不真的“知道”这些美好愿望一定正确。
可见,“怎么知道喜欢我”背后是无尽的哲学深坑。想给出回答,就必须首先解决归纳怀疑的挑战。连休谟都已经在坑里挣扎了三四百年了,头昏脑热的恋人又如何在两三秒内给出答案呢?
你爱的是我的条件,还是我本人?
其实,“怎么知道喜欢”的难度还不算高。更头疼的一问是“喜欢我的条件还是我本人”。恋人们非常介意“条件”和“本人”的差别。真爱,就是爱本人。爱条件不仅俗气,而且转瞬即逝。如果只是喜欢条件,那么当方变老变丑,就不再喜欢对方了——这样实在太渣了!反之,如果无论条件怎么变,爱都不变,那么爱的一定是对方本人了!
可究竟什么是一个人“本人”呢?假设你的恋人问,“爱的是我本人还是美貌?”你拍着胸脯答,“当然是本人啊,不是颜值!”恋人继续说,“要是我生病了,变笨了,你会嫌弃吗?”你信誓旦旦喊,“肯定不会,我爱的是你本人,不是健康和聪明这些条件。”恋人又继续问:“那,如果我性格变了呢?你会不喜欢我了吗?”当然,性格比金钱更“内在”,但性格同样是“条件”。一个人可以“性格好”或“性格不好”。随着年龄和境遇的改变,性格也可以变化。难道对方性格变了,你就不喜欢了吗?那肯定不是真爱。于是你斩钉截铁地说:“就算你性格变了也没关系,我喜欢的是你本人!只要你是你,我的喜欢就不会变化。这跟你的任何性质都没关系。”
听到这儿,恋人或许感动,却难免挠头:“不是外貌、不是智慧、也不是性格,那个纯粹的我本人究竟是什么?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这个我本人是什么,你果然是在糊弄我!”
条件和本人之间的差别,其实是形而上学“个体”(particular)理论的问题。一个人、一张桌子、一个原子、一朵星云,都是个体。总之,我们能看到、听到、想到的一切几乎都是个体。但个体究竟该怎么理解呢?显然,个体有很多性质:一个人“有手”、“有脚”、“爱笑”、“玻璃心”,这些都是性质。桌子是“方形的”、“重”、“能放东西”,这些也都是性质。除了性质之外,个体还有其他元素吗?比如,除了有手有脚之外,有所谓一个人“本身”吗?恋人们希望有。恋人们的这一想法,对应哲学中的“基底论”(substratum theory)。在基底论看来,任何个体都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其全部性质,另一部分是其“基底”(substratum)。基底不是性质。顾名思义,基底是“承载”性质的那个东西,让个体成其为其本身。比如,一个人不爱健身、贪吃薯片、沉迷追剧,等等。这些性质没有飘在空中,而是汇聚成一个人,正是因为它们附在这个人的基底上。对恋人来说,爱本人就是爱对方的基底——基底不随条件改变,所以真爱也是。
对恋人基底的爱,可以说纯之又纯了。可究竟什么是基底呢?基底没任何性质,它不红、不黄、又没形状。没人见过基底,甚至没法想象它。这么诡异的东西,凭什么说它存在啊?所以,我们就听到了恋人的抱怨:说喜欢跟性质完全没关的“我本人”,肯定是忽悠!
可如果不含基底,个体又是什么呢?难道只是一堆性质的集合吗?这正是“束论”(bundle theory)的观点。束论认为个体只有性质。就像“一束花”只是一“束”花已,一个人只是“有两只手”、“有一只鼻子”、“爱笑”、“运气却不太好”这堆性质的集合而已。“基底”这么神秘的东西必须立即扫进概念的垃圾堆。
没了基底,束论看起来干干净净。可束论太素、太简朴了,什么都不能解释。尤其:它没法说明个体凭什么能在变化中保持统一。根据束论,你本来好好的,打个喷嚏就成另外一个人了。毕竟,通过打喷嚏这个动作,你多获得了“在某某时刻打喷嚏”这个性质,也就不再是“同一堆”性质了。既然束论认为个体就是一堆性质,那么当性质变了——无论多么不足道——就不再是“同一堆”性质,而是变成“另一个”个体了。这就像在一束花里多插一只,就得到了另一束花。这两束很像,但仍不是“同一束”。总之,根据束论,当恋人问“喜不喜欢我本人”时,对方应该立刻哭嚎,“亲爱的你怎么消失了?!”毕竟,之前的人已经不再,变成另一个人了。
恋爱?哲学!
“怎么知道喜欢”和“喜欢条件还是本人”,背后都是哲学问题。前者涉及认识论,研究人和世界的认知关系;后者涉及形而上学,探讨人和世界的本质。它们看似简单平常,可一旦问起,就再也解释不清了。
哲学家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理解这些蹊跷的现象。如果可能,就解决其中的问题。把我们从“一无所知”、“没法变化”、“因为基底不存在所以只能相亲看条件再也不信真爱”的绝境里拯救出来。有些哲学家成功了,大部分失败了。哲学战场上的敌人都是巨型BOSS,满血全装备加buff组团也很难打过。哲学的历史,就是哲学家们失败的历史。不过,失败并不是徒劳。经哲学家们不懈的纠缠,有些BOSS撤换了领地,有些变了形态,有些改了名字,还有些从一个分裂成两三个。通过一次次攻击,哲学家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理解自己,甚至潜移默化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借用恋人的十个经典问题,《恋爱中的苏格拉底》复盘了哲学中最核心的思维战场。除了“怎么知道喜欢”和“我本人是谁”之外,书中还解释了为什么恋人没法“证明喜欢对方”,剖析了“注定在一起”背后的决定论与命定论困境,告诉你为什么“非你不可”其实非常悲催,甚至勇于直面“先救老妈还是先救我”的千古难题。目前,市面上的哲学普及译著越来越多,但《恋爱中的苏格拉底》依然值得成为你的第一本哲学读物。不仅因为其生动流畅的中文写作避免了文诌诌的翻译腔,更因其贴近中国读者的视角,用我们最熟悉的现实论题敲开西方哲学的大门,深入浅出地带你领略人类历史上最为精彩的哲学思辨。
读者福利:
评论区中抽三位点赞数最高的幸运鹅,各赠书一本。
作者介绍:
张小星,巴黎索邦大学博士,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校友,北大哲学学士。西方哲学领域青年学者,成果发表于Analysis、Synthese等国际顶级期刊。曾任Synthese专刊主编。入选中宣部首届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项目。现居昆明,任云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西风2020-11-19 17:58:34
没想到在这里也能遇见小星老师![嘿哈]
睿哲2020-11-25 09:43:21
苏格拉底说过:“”爱情就像财富,有赖于命运之轮,它始终处于剧烈的上下颠簸之中。”透过苏格拉底与学生的对话,从爱情中我们可以参透哲学的真谛。
樊一徵2020-11-19 18:07:56
[旺柴]读者福利: 评论区中抽三位幸运直男,给女朋友讲一遍这篇文章。。。[捂脸]
超2020-11-19 18:59:20
当不是在拿条件权衡利弊的时候,就是真的喜欢其本人[旺柴]
Nana2020-11-19 18:14:58
女生一谈恋爱 都会变身哲学家♀同意点赞 准备屯一本 女生自用 男生防身
银色牝鹿2020-11-19 18:08:07
苏格拉底!刚刚花了四天四夜写了一篇关于他的论文,现在人已去世[流泪]感觉他是一只可爱的老狐狸(不是)
Elliott 、2020-11-20 11:44:06
一般说关注内在条件,诸如性格,为人处事,情绪控制能力等等,只不过相比于一些容易失去的外在条件(容貌,财富之类)。如果喜欢上一个人是基于其内在因素,当然感情维系是稳定一些,对方也会更有安全感。。。但任何事都是有会改变的可能。。。
蜡笔小新没有芯2020-11-19 21:27:29
[吃瓜][吃瓜][吃瓜]我的赞多不多
土拨鼠2020-11-19 20:48:00
直接反问:什么是喜欢?
雪山大猫2020-11-19 20:42:09
这里条件从利他角度是否可转移划分为两类,人格颜值能力等划分为不可转移,财富资源等划分为可转移。恋爱关系必然存在利他,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转化成:如果我没有可转移条件,你还会喜欢我吗? 这个问题解答麻烦的地方在于一些当下不可转移条件往往伴生于过去可转移条件(例如安全感,自信),即便存在以微量可转移条件伴生相同不可转移条件的历程存在,也很难找到做为例子。而现实中可转移条件往往具备一定稳定性,即塑造你的条件往往现在还存在。 确认方法很简单,私奔嘛,谁怂谁孙子……
清2020-11-19 19:16:38
“去感谢那个抛弃你的人,为他祝福。” “为什么?” “因为他给了你寻找幸福的新的机会。” ——苏格拉底与失恋者的对话
Jonah2020-11-19 18:59:05
所以到底怎么向女朋友证明喜欢她?
艳阳天2020-11-19 18:17:45
爱又是什么东西呢?存在吗?飘忽不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