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我最喜欢的一位财经作者

我之前给大家推荐过一篇 Morgan Housel 的访谈播客,这篇播客下有这么一条留言:

听完这篇博客,现在 Morgan 就是我最喜欢的财经作者了。

这也是我当时的感觉。

今天我整理了访谈和书中谈到的另外一个部分——关于财富和自由的思考。

财务自由没有非黑即白的标准,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Morgan 补充了一个关于自由的新角度 👇

其中一种理解是,你维持当前的生活可以不用依靠别人的脸色。可以是靠财富,但也可以是工作能力。如果你的工作能力超强(可以快速找到新工作),职位对你的束缚就会更小,那也是一种自由。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早上起来我可以告诉自己「今天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任何事」,我可以选择努力工作、但也可以选择懈怠休息一下、还可以选择陪伴家人出去散散步。

重点不在于做什么,在于“由我自己决定”,而不是看别人给你的时间表。

Controlling your time is the highest dividend money pays.(获得时间的自由是财富最大的意义

财务自由领域的知行合一

投资理财我们常说「知行合一」,因为很多道理“知道”很容易,但执行却很难,比如「不要贪婪」、「长期持有」等等。

看了 Morgan 生活中的一个细节,我发现原来财务自由同样需要知行合一。

作为一个擅长投资的财经博主,Morgan 保持了两个大部分人看来不可理喻的习惯

  • 全款买房,不贷款借杠杆。(贷款买房,再用自己的钱去投资,可以有效放大收益)
  • 手里时刻保留 20% 以上的现金,就那么放着。相当于放弃了五分之一的投资收益。

但是 Morgan 是这么说的:

财务自由才是我的生活目标,投资收益最大化从来都不是!

全款买房相当于放弃了一大笔投资收益,但我得到了自由,完全不需要为月供操心、焦虑。这是我愿意为自由支付的成本。

保留现金也是一样的道理,我放弃了收益,但拿到了自由,这才是我想要的。

虽然 Morgan 这么做有一个前提,他不缺钱,放弃这么多收益依然不会影响生活,这个方法我们不能照抄。

但这个细节却挺值得思考的。上次我在文章里做过一次价值观调查,很多小伙伴都把「自由」列进了自己的价值观中,我自己也是。但在行动上,我们却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和这个目标相背离的行动,甚至把通向目标的途径和目标本身搞混。

Morgan 是我迄今为止在财务自由这个领域见到知行最合一的作者。

Morgan 老爹对他的影响

Morgan 的童年对他后来的价值观影响很大,他有一位有点传奇的老爹。

他老爹 30 岁的时候还没读过大学,带着 3 个孩子,Morgan 回忆当时“非常非常穷”。

但他老爹却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开始读大学,后来成为了一名医生,彻底改变了他们一家的生活。

Ps:在欧美医生收入很高,我好奇查了一下德国的数据,即使收入较低的家庭医生,开诊所一年收入也有 16.7 万欧元,折合人民币 130 万;收入最高的放射科医生,一年利润 37.3 万欧元,折合人民币 292 万。这还是扣除成本以后的净利润,太可怕了,我莫不是入错行了……(数据来源:praktischarzt.de)

故事到这其实还没完,他们一家过上了很舒服的生活,有了房子和车子,但生活开销并没有特别高,保持了不低的储蓄率。

在工作了 25 年以后,他老爹突然说“我累了,不想再工作,我觉得自己准备好退休了”,然后就带着攒下的一大笔财富当别人还在为钱焦虑的时候激流勇退、退休享福去了。

Morgan 说这段经历对他的影响很大,所以很多关于财富、自由的观点和做法都能看到他老爹经历的影子。我摘录了一部分我比较喜欢的 👇

别人创造和积累的财富你是看不见的,你能看见的房子、车子都来自消耗财富的人。

决定财富只有一个指标——储蓄率,你能留下多少。直到我老爹退休的那一刻,我才意识它的价值有多么震撼。

储蓄不需要任何理由,因为你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

学会停下,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财商之一。很多人不自由,因为他们的目标涨的比收入还要快。

……

在读完 Morgan 的访谈播客以后我立刻就他的思考角度和观点给圈粉了,然后又去啃了他的新书,The Psychology of Money(财富的心理学)。今天文章里的部分观点和经历就整理自这本书中。

后面我还会继续翻译整理,希望能给大伙带来更多关于财富和投资的新鲜思考。

今天周五啦,祝大家周末愉快~

王飞2020-11-13 13:08:00

请问如何关注这个财经作者?

作者

对了,他还有个博客,https://www.collaborativefund.com/blog/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这本书貌似暂时还没有中文版……

王成2020-11-13 13:05:35

还是那句老话,欲望不要大于被动收入。

law2020-11-13 13:04:55

羡慕人家的医生

作者

他老爹当初肯定也是这么想的,唯一的区别在于他真的去做了,这执行力简直了。

肌肉瓜2020-11-13 13:05:26

如果不缺钱,又厌恶风险其实可以选择全款房?

作者

不,不是的,重点是你清楚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清楚自己付出的成本和得到的东西价值如何。 光知道 how 没用,背后的 why 更关键。

Msysea2020-11-13 13:25:34

“消费的快乐”是个很难量化的东西。最终目标要足够有钱到“我的余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甚至不需要任何理由”,这个很好理解。不容易的是,在这条财富增长路上自由又值多少钱。比如我刚攒了一些钱,我要不要拿出其中可观的一部分用于消费,这才是“我想怎样就怎样”被量化的情况。每次我想花让我肉疼的钱买东西,仅仅为了我高兴的时候,就无法避免一个灵魂拷问:“它能带给你的喜欢和快乐值这么多钱吗?”

作者

我之前也反思过这个问题,结论如下: 消费的快乐是一次性的,一笔钱、一分快乐,用完就没了。 但存钱的快乐是持续性的,一笔储蓄换来的底气和幸福可以一直用下去。

黄小静2020-11-13 13:08:26

储蓄率真的很重要,储蓄下来的钱多少用来投资呢?

作者

配齐备用金以后,我现在是几乎 100%。

国新月2020-11-13 13:06:27

也就是说,如果社畜对自己现在的工作情况感到满意,并且有信心如果变得不满意可以随时跳槽,那就算实现了低段位的财务自由

作者

我觉得是的。我今年心态的一个转变契机就是发现积累财富并不是获得自由的唯一手段,其实还有很多可选的路。(但财富可能是最可复制、最可控的手段)

慎独2020-11-13 13:10:20

挺赞同作者的观点,最大的自由是时间自由,自己可以做出选择。顺便问一下也大怎么选一个债基呢?之前瞎买了一些债基,最近债券不怎么太平感觉有点慌[捂脸][捂脸]

作者

我会直接买「我要稳稳的幸福」这个债基组合,大部分基金平台都能买到。 我的观点:个人研究债券基金投入产出其实不划算,提升不了多少收益,还特别容易踩雷。不如交给更聪明的人,美其名曰「躺赚」(其实是懒~)

云外2020-11-13 13:08:09

哈哈,我昨晚刚刚收到了书,目前也小谈同学还是我最喜欢的一位财经作者[偷笑]

作者

哎呀哎呀,谢谢支持 [害羞]

momo喵~2020-11-13 13:19:46

中国的医生是很难了

作者

国内医生的收入确实偏低了,但也有社会基数的影响,相比于社会平均收入还是高不少的。 忘了说了,德国医生数字看起来这么吓人,也是在德国的全社会年平均工资 4~5 万欧元的基础上。

EN2020-11-13 13:07:38

他老爹有点酷

Li Sarah 2020-11-13 13:22:16

所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很重要,还要能不被别人影响! 别人说你应该贷款买房,别人说你应该买什么样的房子,但是别人不能代替你生活代替你焦虑!

作者

同意。或者可以换个说法,能够不被别人影响、坚持自己的决定和选择,才算真的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了。

Karma Lhamo Chokyi2020-11-13 13:13:56

超爱这篇~~ 「今天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任何事」其实想想,我一直就是这么的任性~~ 这是心声~~

Karma Lhamo Chokyi

达里欧说过一个看上去不同其实本质我觉得是一样的话:你可以做成你想做的任何事,但不是每一件。有舍有得啊~

春和景明2020-11-13 13:17:23

想要封面图[捂脸]

作者

哈哈哈,这张封面我自己也很是喜欢~ 等周二的时候我在正文里再贴一次吧。

fatcat2020-11-13 14:55:31

决定财富只有一个指标——储蓄率,你能留下多少。 — 突然悟到,好的企业和人生是多么相似:要活得久,要留得下现金,不断(有价值地)成长……

常常2020-11-13 13:06:41

也大,播客中搜到了Jacob Morgan,是他么?

作者

Morgan Housel 文初链接的文章末尾有播客链接。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