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真的了解我们隐秘的一切吗?《无人旁观时我们是谁》读书笔记

人性是复杂的,这句话常常被用来描述人在社会中呈现出一面,和内心真实的想法有所不同。当无人在场时,我们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然而在互联网上,每一个点击,每一次浏览,都会被记录,只是大多人对此不知情,因此人们会在网上表现出真实的偏好。
/pic/1_scgibFP2JN6jibH3Xg6fJgrKuYF3CA.jpg
中信的新书《无人旁观时我们是谁》,英文版出版于2014年,作者是交友网站OkCupid的创始人之一。这个网站是美国版的“世纪佳缘”,该网站的三个创立者,都来自数学系。这本书讲述了作者运用数学算法对爱情问题开展的严谨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数据科学如何挑战了社会学中的“政治正确".
互联网中的海量数据,使得对人类行为感兴趣的研究者,可以自上而下的展开研究,不必按照社会科学领域内的传统做法去请求人们回答某些设计好的问题,也不用设计什么小型实验,而是直接分析用户在网站上创建的数据就可以了。通过这些数据,就能看到现实中发生的事情。
如此得出的关于人们行为、思想和言语的结论,是过滤了很多与个人有关的小事后得出来的。这样做的目标就是促使人们在了解自我的过程中,减少对叙事方式的依赖,更加重视数字的重要性,或者说,本书要教你“数字就是叙事方式”的思维方式。
**************************************************************************
该书讨论,分为三部分,首先是性魅力,之后是种族问题,最后探讨社会成员如何表达自己的种族、性别和政治认同感,关注人们在自我表达过程中使用的文字、图像和文化标记。
本书的英文名,从英语中的cataclysm(洪水、灾难)一词就是由这个词演变而来的,其第一重含义是,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如同滔滔洪水一般向我们袭来。第二重含义是,我希望洪水般的大数据能够冲走人类往日的狭隘思维和今天的有限视野,从而推动这个世界的变革。
全书最有趣的结论,第一是“勇敢做自己”,例如下表中的四位女子,其线上评分差不多,但那一个能获得更多的线下约会的机会了:

/pic/2_jFGHDEP0JEbAdgwuWQjNPvia4DZUkQ.jpg结果是:C女和D女获得的平均分虽然低于A女和B女,但获得的约会机会却比前两类女性还多出10%左右。即如果方差较小,得到的关注则会较少。对应到具体场景中,该法则表述为:你永远也不能忘怀的脸庞便是美的。人的面貌应该张扬有特点,而非平淡无奇。
从这一法则推而广之,只要你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偶尔犯一个小错误,不仅瑕不掩瑜,反而更使人觉得你和别人一样可能犯错。这反而成为你的优点,让人更加喜爱你。这告诉读者为了迎合他人而刻意去掩饰自己是非常危险的做法,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伴侣或孩子,都要坚持这样一条真理:勇敢面对缺陷,做真实的自己。
**************************************************************************

该书的另一个有启发性的结论是:夫妻二人之间拥有的共同好友越多,这对恋人就越有可能分手。这样的表述虽然没有错,却是有误导性的。更好的表述是针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例如:“婚姻关系较为牢固的却是右图所示的夫妻,因为一方是另一方在社交世界中的一座桥梁,”
/pic/3_lPNAxaLofibzruXjpgl8LBECt0nHOQ.jpg该法则还可以这样表述:同化程度较高的夫妻在多个相互分离的朋友圈中扮演着纽带般的特殊角色,夫妻二人的共同努力才能让社交网络变得更加密切。即你的配偶往往是唯一一个被你介绍到自己朋友圈的人。
/pic/4_bWlMfQpD0DUq83c862aX3toicoxFNA.png
相比上图夫妻二人各自拥有相对独立的社交圈,而且互不参与对方的社交生活。这会导致双方就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社交圈,而忽视了对方。这项研究告诉读者:在最稳定的关系里,二人深度融入了对方的生活,同化程度比较高。
**************************************************************************

在谈及种族问题时,不可避免的挑战了美国的政治正确,即白人即使在社会规范的要求下,不敢歧视黑人,但却在网站中,展示了真实的偏好。这些差异,会让读者联想到大选中民调的一再失效。

本书第九章,讨论社交媒体上信息的双重属性。原本信息的传播是一对一的,决定信息价值的是信息本身,一对多的信息传播,由于其成本很高,必须要信息有足够的价值(来自权威,反映了普遍的情感或对生产生活有用)才可以实现。而互联网让一对多的传播变成了每个普通人都触手可及的选项。

互联网出现之前,所谓谣言,本质上是一个群体对某件事情真实性的猜测。谣言逐渐变成了人们建立社会关系、积累社交资本的一个途径。谁分享和传播了谣言,谁就能从中得到一定的社会地位,尤其是关于重要人物的谣言,因为关于权势人物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权力的形式。
然而,社交媒体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以用来判断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指标,比如粉丝数量、转发数量、点赞数量等。**于是一个人发布信息时,不需要在意信息本身的质量,只需关注信息能带来的影响,从而积累社交资本。**同时,网络的匿名性,让包含负面情绪信息受到惩罚远远不足以抵消其预期收益,因此造成网络中的言论充满恶意和极端化。
科学家们已经证明人们这一冲动(人们希望通过把别人踩在脚下来抬高自己)具有悠久的历史,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这一冲动具有了真正透彻的认识。关于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的科学研究刚刚兴起,但却潜力巨大。
**人类不仅需要知道了自己具有残忍的一面,还应该知道了残忍程度以及什么时候会表现出残忍性,也知道了为什么会存在这种情况,怎么预防这样的情况。**而这只能依靠互联网上的定量研究与干预实验。当人类摒弃了这种恶习,就意味着实现了真正的转变,而这是互联网能带给人性的最好礼物。
**************************************************************************

当我们的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被大数据监控或记录时,很多人本能地感到恐惧。然而,如果人们失去一点隐私的结果就是过上了更为健康/安全/幸福的生活,大多人在权衡利弊后,仍然会选择放弃隐私。因此那些存储、分析和运用数据的人有责任继续采取行动,证明自己工作的价值,告诉民众自己到底在做什么。
理想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大数据去改进自己的认知而不操纵数据,去探索未知领域而不窥探他人的隐私,去保护大数据技术而不扼杀它,去发现而不曝光,我们可以分享关于自己生活的数据,这是我们给予世界的一个无价之宝,可以为他人提供借鉴,帮助他们改善自己的人生。
要想让人们愿意继续信任互联网平台,需要展示能够从大数据中获得什么新的认知,而《无人旁观时我们是谁》就是一个不错的尝试。书中没有用到P值,置信空间这样的统计学术语,只是通过可视化,将大数据背后故事娓娓道来,让人们领略大数据技术未来可能产生的强大能量。

更多阅读

在社交网络中找回幸福感
社交网络视角下的大历史-读《The Square and the Tower》
社交网络早就不是新鲜事-读《从莎草到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