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龙少年如何成为恶龙——中国互联网平台该向何处去?

前两天随手写的一篇**《只会补贴和收租的平台,注定没有未来,出乎意料,反响很强烈,留言很多,基本一边倒的站在平台的对立面,这跟2018年的时候有很大区别。2018年写是时候彻底反思中国的互联网经济了》**时,尽管有滴滴人命事件在先,后台留言仍然有相当部分是站在平台一边,质疑和批评作者的观点不少。其实后台留言的大多都是普通读者,真正对社会经济问题有过深入思考的只是少数人,有机会接触行业关键信息的人可以说极少。因此无论赞同还是反对作者,作者都不会受到影响,有些赞同其实也没什么道理,有些反对也值得进一步考虑。阅读大量读者留言最有意义之处在于,从不同时期读者的整体反馈,能够看到社会舆论的变化。从这两天的读者留言来看,平台今天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的确已经一落千丈。

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因为曾经的平台,在老百姓心目中是屠龙的少年、变革的先锋;在不少学者和改革者心目中,是未来的方向、新经济的动力源。之所以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在于,**平台这一代企业家,十分热衷于自我标榜,通过打造互联网舆论,为自己树立了过于完美的形象。**人类世界哪有那么多完美。

**为什么平台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屠龙的少年变成了恶龙,这是所有身处这个时代的人都要思考的。**中国是从封闭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再进入全球化的,平台是新中国第一次出现的、对国计民生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私有垄断企业,如何找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在很长时间内决定中国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的未来。实在不希望看到再走回头路。

**时至今日,还是希望平台的企业家能够彻底反思,我们越来越感觉到,留给他们反思的时间和机会,其实已经不多了。**如果能够暂时停下目前市场上那些侵害百业的残酷竞争,冷静的思考一下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作为这个时代的财富拥有者,应当如何去影响这个国家和社会,至少不至于在自己身处暮年的时候,还要获得香港李先生那样的历史评价。因信用扩张而快速崛起的企业,能顺利走到创始人暮年,其实已经是非常成功了。

今天人们对平台的批评和质疑,并非鸡蛋里挑骨头。所有人都能切身感受到信息化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201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26.4万亿元,2019年这个数字上涨到41.6万亿元,这个期间,线上零售额从2.79万亿元增长到10.63万亿元。几乎所有与个体日常生活相关的行业都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线下行业,无论是商品零售、餐饮、家政、现场娱乐还是交通出行,都通过平台线上化,打破了传统的业务领域限制,业务量实现了扩张。这个阶段,平台其实是在与商业地产争夺承载的业务,佣金、获客流量的费用要显著低于传统的商业地产模式。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阶段,这个阶段,除了商业地产受到冲击,由于网络效应带来的业务增长,使制造业、传统商业和消费者全部获利。

继之而来的,是平台的佣金、流量费不断上涨,首先被挤出的,是部分实体商业。在平台和商业地产同时缴纳租金才能维持获客量的情况下,实体商业变得十分困难。以平台为主战场的商家获得了这一阶段的胜利,厂家的渠道模式开始被迫调整,制造业开始自我改造,通过区域划分形成不同价格的传统被打破,平台销售带来的全国统一市场使所谓禁止区域串货不再有意义,进而逐渐开始将产品区分为线上型号(电商专供)与线下型号。大量规模型商超在这一阶段开始退出市场。商业逐渐转向纯线上,线下改造艰难进行。

在商超类平台混战时,互联网流量经营爆发。城市服务业也进入线上改造阶段。餐饮、家政、物流、交通全部在巨额补贴之下,短时间线上化。服务类平台的高额补贴和服务业不高的营收,意味着只能快速结束竞争、形成细分垄断才能在总量上形成优势。垄断达成后,补贴快速结束,服务业者和消费者此时已经没有其他选择。

与规模型商超不同,服务业者以个体或者小企业居多,受到线上改造的冲击更为明显。在初期的补贴红利快速结束后,餐饮业者如果要继续下去,不得不继续接受商业地租和平台佣金、获客流量费同时上涨的压力。在补贴红利期,网络效应带来的业务扩张使餐饮业者尝到甜头,消费量突破了场地限制,但这个甜蜜期很快达到天花板,新增营收和利润最终被商业地租和平台佣金吃掉,更多的投入和辛苦最后都变成给商业地产和平台打工。家政、物流和交通服务业基本都是个体从业者,他们更加没有议价能力,完全处在零工经济状态,要么干,要么不干。尽管他们较少受到商业地租上涨的影响,但平台为了增加消费者粘性而制定的严格考评体系(好评差评体系),让他们成为了新经济下的螺丝钉。

平台必须要不断提高佣金和获客流量费用,否则前期补贴难以弥补,更为重要的是,要不断维持并增强其估值提升的信心。平台的初期投资者需要超额回报,唯一路径是不断提高估值并通过上市变现,并且这个变现时间不能过长。所谓的机构投资者(PE/VC)还要受到背后真正资本来源(LP)的约束,通常的回报期是5-7年,如果突破这个期限,投资经理财务自由的梦想将被迫推后。

除了传统的金融资本,来自巨型垄断平台的产业资本掌握了更重要的话语权。头部巨型平台的盈利模式已经与制造业和商业的传统模式完全不同,理解这一点,是理解中国整个平台模式经济问题的关键。

头部巨型平台的核心武器是流量变现估值变现,这两个武器让头部巨型平台处于可以不断承受具体投资失败还能继续整体盈利的优势地位,这也是头部巨型平台能够无边界扩张的根本原因。

所谓流量变现,是指在能够获取线上流量(也就是能使更多消费者或使既有消费者能更频繁的接入自身app体系)的前提下,头部巨型平台可以随时以巨额补贴侵入其他行业。理想的结果是被侵入行业最终实现细分市场垄断,在该行业体系内部实现正向利润的回报。但即便不够理想,被侵入行业在巨额补贴之后仍然无法获得正向利润回报,那这个投入只要能够获得足够的消费者流量,只要这些流量能够顺利引流导入头部巨型平台自身的app生态体系,就能够从其他方面获得收入。两相比较之后,在其他方面获得的收入能够覆盖所侵入行业的投资亏损,那这个投资对巨型平台而言就是可以进行的。这里所谓的能够获得收入的其他方面,对头部巨型平台而言,主要就是三类:消费金融、广告和游戏。因此,只要满足上述条件,一切被巨型平台侵入的行业最终都可以被当作引流的成本,这些行业本身是否能够正向发展并不重要,是否能够获得更多利润也不重要,它们本身就是代价。为什么所有位于中部的平台都在加速布局自己的金融板块,因为如果不布局,头部巨型平台的流量变现游戏,会将自己耗死。当你的利润中心就是别人的成本中心时,你还怎么去竞争?

所谓估值变现,是指在美元流动性泛滥的这个时代,平台美股价格的提振往往只需要具有新的概念出现。华尔街的投资者并不关心平台新投资行业的盈利情况,一个美好的故事,就可以讲三年。先期补贴、后期垄断,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资本家深深的了解这是最佳的赚钱渠道,这与曾经的镀金时代何其相似。至于是否每个海外投资者都了解流量变现的这个武器,我们并不确定。因为在有严格的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下的先发国家,有很多中国平台今天能做的事,在其他国家其实是行不通的。估值变现对平台的影响,并不在于创始人或者管理层需要由此不断变现,事实上,他们早就财务自由。这个影响主要在于通过员工期权将外部投资者与内部员工的利益一致化,进而使所有行为目标都不断指向短期结果

**在上述过程中,企业逐渐失去了社会性,被原始的动物性所包围。**他们开始将其他行业作为自己一个个“小项目”的试验田,最后又将这些“小项目”收纳为自己的成本中心。

互联网平台企业究竟有没有边界?这个上一代企业家不断追问的问题,在今天应该能够得到回答了。

那整个模式能够运转的关键是什么?是不断能够获得的用于侵入百业的补贴资金,最终是因为中国互联网平台企业的融资便利,更进一步,是廉价美元资本的跨境收割。

在**《只会补贴和收租的平台,注定没有未来中我们已经讲过,中国民营企业能够全行业获得融资便利**的其实只有两个行业,一是曾经的房地产行业,二是今天的互联网行业。前者是由国内银行提供信贷支持,后者是建立了跨境美元融资渠道。为什么是互联网行业而不是其他行业获得了跨境美元融资渠道?这是因为中国的境外证券上市制度在历史上给最初的互联网和教育类企业(包括新浪、搜狐、网易、新东方等)开了一个小口子,这个小口子在当时像一个试验田,让轻资产行业的互联网和教育类企业在盈利能力不能满足A股上市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搭建VIE结构去实现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融得美元后用于本企业的发展,当然这也是因为美国资本市场希望能够容纳快速发展的中国企业,才使美国的会计制度允许了这种不具有直接股权关系的上市模式出现。VIE结构的实现,对中国互联网企业而言,是全球化、国内产业保护、进一步开放试验多方面博弈的结果。这个结构下,最终也孕育出今天的各大平台。

当我们在讲廉价美元“收割”的时候,我们不希望被理解为断绝中国企业的海外融资才是对的。正如我们一直强调的,更加融入全球才是对的。如果今天中国没有足够多重量级的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存在,两国的脱钩将更加迅速。事实上,今天主要国家的跨国企业大多都在美国资本市场融资,而美国的中下阶层却不断对华尔街表达反对。美国资本市场成为了超级全球化下的美元扩张中心之一,不断的将廉价美元输送到全球主要企业,这是美元全球储备货币地位所决定的。

问题不在于中国平台企业利用了美元资本,而在于在深度全球化之下,各国国内的立法和执法是否能够应对美元资本泛滥的冲击。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消费者权益保护,无论从哪项制度来讲,限制补贴都是题中之义。但中国的巨型头部平台能够如入无人之境,不断以巨额补贴侵入百业,甚至不断将老百姓休戚相关的行业作为自己的流量入口,再引流到消费金融、广告和游戏领域去变现,长此以往,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冲击将是难以想象,也是不可承受的。

廉价美元资本带来的问题还有非常多,例如,平台获得的融资便利已经开始导致人力资源成本的严重扭曲。无论什么专业的毕业生,都希望进入平台,作者所在小区一位清华自动化专业的博士(同时还有留美学习经历),最终选择了去一家平台工作,主要任务是研发用于送餐的无人车。理由非常简单,平台提供的薪酬比其他企业高出非常多。而这家平台,曾经是以巨额补贴、长期亏损著称的。

今天民众对平台的批评,还在于平台不断将自己包装成领先的高科技企业,但过去多年后,人们并没有看到平台在科技方面的产品对这个国家和社会的影响,更谈不上对全球的影响。

更值得民众质疑的是,如果拥有这个时代巨额财富和全球影响力的企业,都不能有更多实质性的创新,既不能拓展海外,也不能在本土创造更多、更有意义的就业岗位,只是不断侵入传统行业,然后再将这些行业被挤出的民众收纳为程序化考评体系中的零工,那凭什么他们要继续获得这些财富和影响力呢?既然他们获得更多财富不能缓解这个时代的内卷化,反而要增加这个时代的内卷化,那凭什么还要让他们获得特殊的融资便利,而不提供给其他行业呢?

如果是因为曾经人们对屠龙的少年报以希望,那当少年逐渐变成恶龙之后,人们怎么还可能去支持他们呢?

留给屠龙少年反思的时间可能已经不多了。如何控制和减少自己的动物性,恢复甚至重建自己的社会性,是这一代平台企业家在未来几年需要深入思考的。

在此,我们用2018年**《是时候彻底反思中国的互联网经济了》**一文的结尾作为本文的结尾:

反思整个互联网平台经济,并不在于批评大而强者,而在于更深刻的理解我们无法依靠互联网企业去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向高附加值产业迈进,就必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如果我们无法理解信息技术需要作用于各个具体产业和行业才有意义,如果我们无法理解互联网经济的“弯道超车”只是在实现低附加值产业的规模化,如果我们无法理解曾经的局限性不会因为某个领域的资本大规模介入就发生全方位的质变,如果我们再不重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再不重视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性,再将希望寄托于“互联网”,那么我们离老龄化下的中等收入陷阱,就只有一步之遥。

以上。

HENG2020-12-07 13:02:36

2.互联网平台公司做的事情的社会价值在于信息服务,他们应当理直气壮收取的费用是信息服务费,但这个模式为什么在中国跑不通呢,为什么现在to B的IT公司的盈利能力和估值都仍然是有限的水平?为什么to B的生意在中国这么难做,这一点您是否考虑过并且有答案? 3.即使在2015年的时候,我都认为互联网+是一个伪命题,以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水平,能够提升的只是传统行业在信息传输等方面的效率,而不会给传统行业带来真正的技术升级,但国家为什么会这么提倡呢,这一点我想您应该考虑过并且有答案。 4.互联网行业的种种问题您已经说了很多,但在我看来,从房地产到互联网平台,困扰中国经济乃至社会的都是那个挥之不去的问题,如何实现真正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当要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总是悲观地看到中国的文化基础不是这样的土壤,这个问题如果详细讨论需要另起题目,但我们如何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如何能够形成华为那样脚踏实地地下苦功的风气,而不是靠互联网、AI这样的概念来包装圈钱,年轻人是否还可能“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何能够真正提升基础教育的水平和公民素质,对于这个问题,您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5.当我们谈公司的时候我们在谈经济,当我们谈经济的时候我们在谈社会,当我们谈社会的时候我们在谈文化,当我们谈。文化的时候我们在谈历史,您的公号我能看到某种闪烁的良知,但不知困扰我的问题,您是否有答案呢

作者

感谢您的留言。这片土地的问题不在于几家企业,而在于更深层次的方面,其实您已经提到了。思想的产生和文化的变革需要时日,这个公众号能做的,大概是把时代记录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些思考,至于能否形成共识,何时能够形成共识,其实已经不在作者控制范围内了。

HENG2020-12-07 13:01:39

作为从业十多年的境外上市律师,也曾在老牌互联网公司工作过不短的时间,您文章中的VIE、估值、平台某种意义上就是我的日常工作,从2017年离开互联网公司开始就关注您的公众号,您2018年的那篇反思互联网的文章我也曾转发过,甚至我们对于教育资本化的观点都是一致的(我在工作中一直拒绝从事此类项目)到您最近几篇抨击平台的文章,感觉是时候可以跟您直接交流一下了。 2017年我离开互联网公司的时候周围是没有人理解的,那时候这个行业繁花似锦光鲜亮丽,但对我来说,在2015年国家提出互联网+战略的时候,我个人就是不认同的;您关于互联网行业文章中的观点我没有反对的地方,基本都是我想说的或者因为您做了更多的功课而说的更多;但我想交流的是这几年我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 1.互联网平台公司一开始真的是屠龙少年吗?我认为从初心上说,这个答案是否定的,犹记得京东还是私募融资的阶段,我还是一个初入行的律师,我当时就不能理解京东这种持续亏损的模式如何能够吸引投资如何能够持续的,获得盈利是商业最基本的逻辑,而电商互联网平台一开始就在违背这个逻辑,淘宝是如何起家的?免费策略低价竞争把eBay挤出了中国(民企和外企各自不同的运营能力是另一个问题),所有这些公司在拉投资人的时候都会描述自己的商业模式,他们在设立之初描述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样的呢,不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样吗?

作者

为什么会有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这些制度,也就是到了今年,我才从历史中找到一些答案。有些制度拖看似慢了发展速度,但它的产生,是有道理的。

岳翔宇2020-12-04 12:21:10

过去的成功源于深入群众服务群众(成功挖掘和满足了大家未被传统经济满足的需求)。当前的困境在于忽悠群众脱离群众(我有肉吃是凭自己本事,跟你们没关系,为何要分汤给你们喝)。

龍在渊2020-12-04 12:39:16

平台企业对优秀人才的掠夺已不利于社会创新。优秀人才还有多少立志去科学院、研究所、制造业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呢?

作者

买不起房,干嘛要去?

龍在渊

确实,除了互联网通信行业,其他领域工资都一般。像宁南山讲的那样,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一般,缺少龙头企业,享受不了垄断利润,故工资收入低。现在优秀年轻人都奔着互联网去,其他企业科技水平很难提上去,长此以往,制造业还有希望吗?急啊。这代年轻人遇到时代难题了。

作者

制造业既要承受商业地租压力,又没有融资便利,人力成本又被扭曲,怎么发展?

Sun2020-12-04 13:40:40

美团 阿里 腾讯 百度 本质上玩的都是流量生意,收的是中介费和广告费,靠着中国的人口红利和免费的用户数据,大肆挖掘用户信息,野蛮竞争,在这些企业成长的数十年中没有一家能够走出国门,收割海外市场。他们反而向下渗透到各行各业,试图抢别人的饭碗,试图把别人的小店挤倒,再让这些人坐上电瓶车给他们送货,没有比这更恶心的强盗了。流量和增长就是互联网公司的春药,如果法无所禁,那么互联网的底线再下探一步我是完全不意外的。大数据立法禁止你使用,民生行业禁止你进入,你们还能再玩下去吗?

王洪涛2020-12-04 12:12:34

1、内卷的问题,不仅是中国的互联网平台企业面对,Facebook/亚马逊也同样面对 2、特殊融资渠道的机会,除了互联网/科技企业外,其他消费也可以自己去争取,这个机会不是别人赐予的,没人拦着

作者

把你对第二个问题的理解翻译一下:何不食肉糜?

王洪涛

第二个问题是没打完字,看一下在美上市企业,除了互联网公司,也有各类其他行业的企业,融资机会人人平等,上市之后企业发展也不行也有不少灰溜溜退市回来的,以此认定为恩赐并不合适。

作者

你以为中国其他行业的企业可以随意去美国上市?

王洪涛

vie架构不是互联网公司的特权,虽然是新浪开创的,中概上市公司里面一堆非互联网行业

作者

又一个来教作者ABC的

王洪涛

不敢教,只是指出你文章中用词的不严谨

作者

“融资便利”是深思熟虑后的用词,并不偏激,也没有脱离实际

邓公子2020-12-04 12:22:21

作者的分析很真的到位,一针见血。 但是依靠资本家的良心发现,我感觉就很渺茫了。无论是向善的口号或者各种所谓高科技加持的美好,是因为这样更能降低民众的警惕,也仅此而已。至于那些不能依附上平台的行业和商家,也将会在下一个变动中灰飞烟灭。

中腾微网_朱见涛2020-12-04 17:20:52

从文章论证过程看,过于片面,对截止到今天有多少家美国上市公司,市值情况,互联网行业占比多少都没数据就强调互联网企业,太牵强,若私下聊天可以,但发表文章,实在不敬业。第二结论个人情绪化太强,有愤青的韵味,也许是为博取眼球吧。

作者

你的确没有跟我私下聊天的机会,因为你的个人签名写着“fuck everything”

Eric2020-12-04 12:16:06

我最活跃的500人同学群,现在一提起互联网,同学们就是怼这些平台及其背后资本家[捂脸]屠龙少年变成恶龙,在这么下去,就要被社会屠掉了,中国社会本来就有极强的左翼基础。

Sun2020-12-04 12:05:53

谁跟穷人抢食,谁就做好被喷的准备。

阿德2020-12-04 14:28:29

请教先生:国家政策工具箱里有哪些对策来纠正平台经济这种内卷化的倾向

作者

融资便利是政策提供的,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都有,随时可以完善和严格执行。

阿德

翘首以盼

sp2020-12-04 12:43:57

这个舆论基础变化确认有感觉 在xy轴上,一个是正确性,一个是危害性 当他们交叉的时候,就是此消彼长的时候 当初为了社会便捷性,为了没有难做的生意努力的样子好像慢慢不见了 曾经大家都是屌丝,现在他们真的把我们当作屌丝了

封冰2020-12-04 13:20:56

[微笑]时代在呼唤年轻的列宁。

杨智冰 Michelle2020-12-04 12:04:48

屠龙少年可能本就是恶龙

沈宾2020-12-04 12:58:27

从业人员要有敬畏之心,不要把老天赏的饭当做自己的本事。这点之前经常拿来说金融从业者,一样适用于互联网从业者

杰2020-12-04 14:21:57

慕峰先生和智本社清和社长的文章都是每一篇文章都让我振聋发聩,醍醐灌顶。作为一个小镇做题家一路走来一路走来,一直认为自己最缺乏的是对这个社会的认识,而不是书本上的知识。我一直认为普通人的问题,背后大多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主要又是经济问题,经济问题又离不开顶层设计问题。我们普通人甚至很难有选择的权利,都是时代洪流下的泥沙,有幸能在慕峰先生的文字中了解一些这个社会还是很受用的。

胡杨2020-12-04 13:29:29

拆分这些平台。别跟他们废话,等着他们自己良心发现是不可能的。已经是他们加速社会内卷了。其他行业都被弄死了,然后资本家们移民海外,烂摊子留给国民。这跟老蒋卷钱跑路台湾有啥区别。

风雨兼程2020-12-04 18:52:33

杰克马们从受老百姓支持到被老百姓反感就是这两年的事。杰克马们没有意识到民心所向已经变了,还以为自己是为民请命,在蚂蚁上市前大放厥词,结果网上舆论大部分是反对他们的。

大石头2020-12-04 15:46:39

走着走着初心就被资本给裹挟了

作者

你怎么确定这不是人家的初心呢?

大石头

我自己经营一个四十多个人的小企业,对于经营企业小有感悟 既要照顾好手下的兄弟,又要照顾到其他方方面面,所以倒逼我必须要不断的做大蛋糕 不然跟着你的兄弟说不定哪天跟别人了,原本那些支持你的客户 你不去经营维护 说不定哪天就会支持其他客户,说到底就是必须要滚雪球 必须做大增量

Rainbow2020-12-04 12:23:17

这应该是各大平台和政府相关部门反思的事情吧

H01D2020-12-04 12:46:54

错不在互联网,加持人类动物性的资本力量才是始终无人屠掉的巨龙

飞碟时代2020-12-05 09:05:02

互联网三大主流业务: 资讯,电商,社交。 今日头条对标和颠覆的是以前的三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 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呢?有人说是算法导向,有人说是分发机制,其实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谓的算法导向和分发机制,就是按需分配,是信息领域的按需分配。 电商现在是三国杀,鹿死谁手,尚需时日,但电商只是产品分配的一种方式,远远不是一切,什么可以对其降维打击呢,那就是无商可务,是按需分配,是GCZY。 腾讯是社交的代表,很多人一厢情愿地认为,社交的上半场是熟人社交,下半场就应该是陌生人社交,然后就做了一堆陌陌啊探探啊这类的神器,其实都是一些互联网的边角料,根本不可能对腾讯产生实质性的威胁。 应该从更实用的经济人角度来划分,上半场是自然人社交,下半场是法人社交,也就是企业社交,但这个比较难,需要超越和创新的东西太多,钉钉飞书也是乏善可陈。 路漫漫其修远兮,继续上下而求索吧!

黄振武2020-12-04 13:30:25

专业,分析的专业,表达的专业,字字珠玑,通熟易懂,比官方机构专业官员要强太多太多。慕先生一人给我一种智囊团的感觉。

作者

为了通俗,没有太专业,数据也略去了,以后再补充

困嗯哈根2020-12-04 13:11:36

哈哈哈哈,买不起房干嘛要去 亮了

elang2020-12-04 12:25:48

也许这就是蚂蚁被叫停的原因吧

益坚2020-12-04 17:02:51

就自动化专业学生去互联网企业而言,美国也有这种现象,人才往热门行业流动,先前的石油,后来的金融,现在的互联网。而美国的非热门专业仍然不缺专业从业人才,从其他国家来的。冷门专业的研究生院,现在过半是国际学生。因为签证政策的限制,很多人是在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就算去比较偏僻的地区,也可以有不错的中产生活。因为基础设施的发展是均衡的,比如美国第十八线城市的小学和一线城市的小学差别不大。从这两间小学成长起来的第二代是完全可以竞争的。医疗也是。所以人才也可以安心留在小城市或乡村。相比之下,中国冷门专业,偏僻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小很多。

作者

德国和日本更均衡一些

夜间工作的洒水车2020-12-04 13:14:19

资本家的阶级属性不会动摇

建伟2020-12-04 13:00:44

国家赶紧管管吧

“零点"2020-12-04 12:41:23

平台之前是从旧体系抢蛋糕的先锋,现在都变成了内卷加速器

飞碟时代2020-12-05 08:25:35

种种迹象表明,现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遇到了瓶颈,这个瓶颈就是电商的思维和认知水平,很多人都无法超越,感觉电商会永恒。 其实,电子商务只是互联网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并不是最终的目的,互联网诞生于人类神经高度紧张的冷战时期,她必然肩负着更高尚的使命,她不属于工业革命,而是人文革命,只有文字的出现能与之媲美。 所谓的工业革命,无非是生产力的革命,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而文字和互联网的出现,则致力于信息的传播与智慧的启迪,纯粹是生产关系方面的革命。 重商主义已经在PC时代达到顶峰,移动互联网时代,必将是传统生产关系的全面解构与重建,这个时代必将无商可务,并最终瓦解资本的主体地位。 无商可务不是社会经济秩序的失控,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每个人获得生活资料甚至生产资料的多少,不再取决于货币的多少,而是信用的大小,届时,每个人的道德水平将全面升级,人类文明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咖啡][咖啡]

长烟落日2020-12-04 22:53:07

VIE架构的关键一步是外汇登记,已经在收紧,其实绳子还是在国家手里,就看有没有决心再收一下了

文筆精華l2020-12-04 17:07:04

掌声!!长久的掌声—— 如果只有互联网平台这件华丽的外衣,而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至强的中枢,那我们会是连恐龙都不如。

郑婵2020-12-04 14:59:44

开了一上午的会,昏昏欲睡,但还是一字一句认真读了,还越读越精神,竟然把留言都刷了,看到那句“即便昏昏欲睡也要扒着眼皮看完”,乐了。资本是屠龙少年的刀,也是恶龙的火,但看用它的是人还是动物。

草芥2020-12-04 13:08:33

我单纯不认同“屠龙少年”这个名词,任何个人都是带着欲望出生的,单纯依靠自带枷锁太难了……看您的文章实在发人深省,即便昏昏欲睡也要扒着眼皮看完

一路狂奔2020-12-04 13:50:49

少年还是哪个少年,只是公众主观意识下的龙不一样了而已

陈泉志2020-12-04 21:09:47

互联网平台就如王朝历史,开始深入群众,利用群众,成王一家独大后就成不同阶层,最终抛弃群众,压榨群众

王迎进2020-12-04 15:39:24

【中国是从封闭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再进入全球化的】 这句话有待商榷。

光头强的头2020-12-04 11:56:42

屠龙勇士把龙杀了,自己异化为龙 。

Mr. Sun2020-12-12 20:53:43

现在国内的情况,房地产绑架了消费能力,互联网巨头又垄断了大部分的市场资源,这两个是市场经济脱实向虚的主要推动力,就像两座大山一样压在中国经济列车的车头上。。而制造业即难以得到发展资金,又要承受人工物料成本上涨的压力,真的是很难实现制造业整体升级改造的目标。。当然就体量来说,房地产比互联网行业要大的多,但同时因为体量还没那么大,也就相对容易对其进行纠偏校正了,我看最近的政府经济工作会议已经要开始纠正互联网行业的工作了。。

Mr. Sun2020-12-12 20:36:10

互联网行业发展早期,那些能够进入国内市场经营的跨国企业为什么竞争不过本土企业,例如亚马逊vs淘宝,谷歌vs百度?我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国本土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为了自身发展可以舍弃道德底线和社会责任,淘宝上免费开店,不用缴税的发展措施,不仅挤压正常租店缴税的实体商家的生存空间,也为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的不良商家提供的广大生存空间,早期在淘宝上售价的代价最多就是1000元的开店保证金拿不回来,这点成本对于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法商家来说基本等于没有成本。而依法经营的实体商家在店租税费及假货的双重竞争压力下,难以避免的走向衰落。。我们现在都在说制造业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但电商及互联网巨头的发展对制造业有很大的挤出效应,基本上互联网行业飞速发展的20年,已经让我国错失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佳窗口期。。不过我认为这个过程当中,负责产业政策制定的zf应该负有最大的责任,因为商人逐利是本性,不能指望商人依靠自律来负起社会责任,国家管理层应该提早制定有前瞻性的行业政策,为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对恶意竞争垄断行为进行打压。。例如淘宝如果在美国市场实行“商家二选一”行为会有什么后果?国家能不能出台政策对所有游戏强制运行防沉迷系统。。

方大帅2020-12-05 15:20:38

一口气把你的几篇平台类文章都看完了,可是,从2018到现在,感觉国家并没有太多行动啊,有点无奈。。。个人都是时代的尘埃,感觉我能做的,居然是多炒股,做平台们的迷你股东[裂开]

Freeālaya2020-12-05 05:37:26

补贴确实是平台的主要打法。国家间因为补贴会产生摩擦,而国内尚未对此做出正确反应。

波涛汹涌2020-12-04 20:48:06

一步之遥

hool2020-12-04 13:45:06

平台没有办法左右自己 最后只能在狂欢中落下帷幕 等到人心平静之时 好好深入自己的领域 才可能跨过陷阱

九天5楼5070普利诗水茉莉&李卫锋2020-12-04 12:47:17

互联网本身现在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没有谁可以替代,而能限制他们的触角的,就是国家要抓紧完善做互联网企业立法,从前面进行封堵!

Maurice2020-12-04 12:20:27

一口气读完,非常清晰深刻,大赞。如有一些图表会更加直观。请参考

陈学刚 心理咨询师(内观心理)2020-12-21 16:56:25

监管和制度在人性面前总是滞后的,人是既有社会属性又有动物属性的品种,如果不通过文化的引领,让人们不断去除动物性,单纯依靠制度和监管,社会总会处于混乱危险的边缘!

側Jaco2020-12-13 00:57:29

從某個度看,超大平台為了生存只能做大蛋糕,這是平台自己也不能避免的。我覺得根本原因是在14年-20年實體經濟還是没能跟上來,導致現在平台做起來了,實體經濟遠遠没起來,平台也只能硬著頭皮搞極端生存手段。而實體經濟没起得來的元兇是房地產。所以還是該死的地產金融。

夏目(鱼)2020-12-06 09:17:18

作者的文章非常有启发性,感恩。个人浅见:平台的早期补贴垄断还是有意义的,集中力量办事情,发展了网络基建、物流、洗牌传统行业、提供了基层就业。但是在如今几年缺乏新的创造突破,也逐步进入收割阶段,的确需要警惕。平台的初衷口号都是为中小企业服务,如今却成了头部才能玩儿的起的游戏。还是实业兴邦,最后提到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是现在的风口遗忘的,却是长远发展中非常重要的。

MLIU2020-12-05 22:11:56

18年就看出来了,最近又说了一次,不过读者留言慢慢都变了,现在评论都是跟作者观点差不多了,估计政府要下决定了[呲牙]

四十不惑2020-12-05 06:59:01

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困境在于:不能像美国互联网企业去收割全世界,反而被美国资本收割,在当前国际国内大环境下,他们正走在一条不归路上。

如一2020-12-05 00:31:51

尽快立法,明确所有上网的个人数据归属私有化,默认不允许被平台存储和分析,平台可付费按次购买……这大概是唯一遏制恶龙的手段

使独尊2020-12-04 19:31:40

问题不在于中国平台企业利用了美元资本,而在于在深度全球化之下,各国国内的立法和执法是否能够应对美元资本泛滥的冲击。——如是,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保护消费者权益,反而促使其进步,以能抵挡冲击!否则,难不如文尾反思!互联网平台,是建立在别人技术上的规模,若所站立被改变,可谓釜底抽薪!

https://www.juyifx.cn/config/img/qlogo/aratar_555.jpg

Ming2020-12-04 13:16:31

power改变人,武力or政治or资本

逆风而行2020-12-16 13:18:05

东西部发展差距,行业收入差距,本身都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而这也是十八大以后政府提出的主要矛盾。当传统产业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我们看到了政府对传统产业的整治,去产能,加强环保,医保降费等等,这些都是对产业发展强有力的监管及控制。对于新的产业,政府依然倾向于鼓励发展和创新,但可能比以前粗放式的管理要有所加强。对于平台型的互联网企业,是否进入行业的稳定期,是否会有新的商业模式颠覆目前的格局还需要观察。政府的监管也应该在种种问题暴露了以后适时的介入并不断加强。过去的粗放式的发展不可持续,企业家们在走过最惨烈的厮杀以后,能否转变思路,也是对他们及其企业未来的考验。

逆风而行2020-12-16 13:16:58

从最开始阶段,这些企业的发展都需要政府的扶持,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政府对中国市场的保护,那么谷歌,亚马逊,facebook等会不会占据中国市场,如果如其他国家一样,那么其后果是不可想象的。政府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以及中美关系中弱势地位中,保护住中国的这些企业,恐怕也花费非常多的资源以及利益的交换。如果从其他行业培育发展来看,政府的策略其实很简单,就是在产业发展的初期,给一些指导性的政策,然后任其野蛮生长。这样的后果必然是弱肉强食,丛林法则。发展过程中的总总问题,比如不公平问题,劳工待遇问题,知识产权问题,甚至环境问题等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但是如果等什么都想好了再去发展,我们可能无法在40年的时间完成西方两百年走过的路。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小企业倒下去了,但是通过产业的发展,学到了新的技术,培养了人才,培育了市场。而这些在激烈竞争中,成功的企业家们有效的整合了各方面的资源,用自己的智慧和执行力取得的成功。他们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当发展成为前40年的主题时,其他一切都可以为之让路。什么是摸着石头过河,深圳特区是,产业发展也是。通过各种实验,然后再监管的方法一步一步的走过来。

飞鸿2020-12-16 11:33:02

HENG的评论提到了最根本的一个点,即深层次的文化问题,一直是真正的创新发展的阻碍。但这个点,其实不必有HENG思考的那么悲观,因为文化传统上我们本就不是走近代西方科技创新和资本主义这两条路线。我国先贤从一开始就看到了基于抽象建模和逻辑演绎的科技路线是会对人的生存带来威胁的,因而现在走的是人文的道路;也从一开始就看到了本作为流通手段的商业和资本必然会对真正的生产创造劳动反客为主,成为凌驾于社会和民众的奴隶主,因而一直选择的是抑商的道路。 我们的传统本来是一个高度自洽的体系,近代以来是被迫裹挟进入了西方价值观话语权下的“科技创新”、“工商业”、“资本主义”的体系。被这种物质强大的表面现象击碎了对自己文化价值观的自信。 其实不必悲观,我们的文化内核是比欧美更高维度的,且并不会排斥科技创新和工商业逻辑,但会将其约束在“义理”的框架下;对技术深度创新需要的抽象和演绎思维,形式逻辑思维,会将其约束在辩证逻辑的框架下。 如果站在这样的高度,前路就是光明的,“文化自信”不是口号。

飞鸿

“现在”改为“选择”

V2020-12-09 11:20:46

政府对互联网企业的强力监管,不在于企业是否作恶,而在于企业有了作恶的能力。更何况很多时候企业确实在作恶,而且在某些方面拥有了比政府还大的不受制约的权力

奔腾岁月2020-12-06 16:06:49

资本的本质就是逐利的,如何不被资本裹挟变成恶龙,我觉得还是要靠制度,法律会好点。不是所有的屠龙少年都能在骨子里刻下“不作恶”

夜枫歌-gfy2020-12-06 12:52:08

还是不要指望企业自己良心发现,资本自我生长,已经不是企业家创始人自己就能控制的了。而且毕竟效率优先,从效率角度还是有提升的。第一次分配改变不了的事情还是放到第二次分配里来做,数字税立法更值得期待。

海阔天空2020-12-06 10:10:01

历史上人们不时都有恶或善的某一面,社会性或动物性某一面被放大的时候,这是本性决定的,魔鬼和天使一直在打仗,一直在寻找平衡,就看这个平衡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在什么领域、多大程度被打破,然后再建立新的平衡,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战争是极端的一种,革命是一种(革命拉开足够长尺度来看是个中性词,不管经济、社会还是科技),垄断也是一种。 互联网平台垄断的平衡什么时候被打破?打破以后会建立什么新的平衡?作者找的原因还是挺犀利的,流量变现和估值变现。如果再深挖一步,流量变现和估值变现可以成立的基础或前置条件又是什么呢?找到这些,或许更有利于看清新的平衡所在。 分析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先看看互联网平台主要改造的是哪些行业?哪些还一直没有形成垄断?新科技基础设施化,物流成本低,产业标准化,高消费频次,专业壁垒低,转移成本低,国家管控弱……,这里不做深入了,有兴趣可以一起思考交流 另外,文章有一个偏颇,就是关于创新,创新有很多种层次和方式,这里看到的只是互联网领域,也可能跟最近某大平台不能上市有关吧。我们在其他领域有越来越多领先世界的创新,不是刚刚还有了人造太阳吗。M国掐华为让我们看到了釜底抽薪的痛,但相信这种情况终究会过去的,长远来看是好事。

壬子2020-12-05 17:08:21

社会主义铁拳,该好好锤锤这些寡头们了

穷途暴走2020-12-04 15:00:42

封面照片现在有“Suqian”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