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与996——不善待年轻人的时代,难有未来
这篇文章不是标题党,也不是简单的抒发情绪。
之所以有这个公众号,是因为作者在2016年之前,已经意识到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将面临一系列重大的转折,这个认识源于作者的多个工作经历,也源于作者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大量阅读和不间断思考。
在前几年,当中国的社会精英们还继续狂奔于财务自由的星光大道时,作者与几位朋友小聚聊天,确定要为下一代写一些东西,告诉他们这个时代正在发生什么,为什么会发生,我们是怎么理解这个时代。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源于作者对新时代精英(尤其是商业精英)的总体失望。我们不知道能够改变现实多少,但希望去打磨一把钥匙,然后把这把钥匙交到下一代年轻人手中。
今天,每个人都处于一个庞大的体系之中,各自都在这个体系中挣扎奋斗,而对年轻人来讲,奋斗的通道越来越少、也越来越窄,大量最聪明的头脑并没有用于如何使体系进化,让管道变得更多或更粗,而是用于想方设法在逼仄的通道中挤占一席之地。
曾经只需要本科生的工作逐渐由硕士生来替代,硕士生的工作逐渐由博士生来替代,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由985、211来替代,985、211的工作由藤校硕博来替代。那些聚集人才最多、给出薪酬最高的企业,究竟给这个体系带来多少质变?这不只是中国面临的问题。
1720年代以来,以农业革命为开端,接连迎来工业革命和医疗卫生革命的西方文明,将技术、文化和意识形态传播到全球。人口爆炸导致的西方社会压力,渐次通过“战或非战”的全球化得以缓和。今天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都可以从工业革命以来的西方文明传播这一起点找到线索。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医疗卫生革命带来了人类社会一个必然需要面临的问题——老龄化。而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的民主化,使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方案变得屈指可数。大多数中国人并不知道,欧美在八十年前就开始对老龄化问题进行细致的分类研究。
**根据目前的中国人口结构,到2040年(也就是当80后一代开始步入60周岁时),中国的老年人口(60周岁以上)将达到4.37亿人;而到2050年时,这个数量将上升到4.83亿人。**而在2020年时,这个数字只有2.55亿人。
老龄化问题难解,可以说战后各国的养老方案都是一场巨大的社会试验。不同国家的养老方案差异极大。简单讲,先发国家先行进入老龄化阶段,要保持不工作的老年人的社会福利水平,说到底只有两个方案:
一是由本国年轻人供养老年人;
二是由全球其他国家的人来供养本国老年人。
西方先行老龄化的一个结果,是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同时伴随西方社会福利诉求的提升,资本利润率下降,全球化的方案在一个时期解决了问题:资本流向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国家,这些国家生产出廉价商品用以供应全球,落后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资本利润率得到显著改善,市场扩大,先发国家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发挥作用,跨国企业仍然占据科技制高点,“鱼肉海外”反哺本国的策略继续有效。在这个过程中,为应对本国低端劳动力的减少,先发国家一方面采取了“下层移民+外劳”策略,另方面很自然的选择了工业无人化的发展路径。这就导致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方案,与全球化(国家间冲突)、移民制度(族裔冲突)等问题交织在一起。
美国模式是以“市场化”的养老基金制度去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制度,高度依赖美国的全球资本市场,这就决定了美股有“长期向上”的趋势,维持一个长期的股东中心主义(sharholder)模式几乎是必然的选择。美股的向上不仅意味着精英阶层的胜利,也意味着养老基金的胜利,在这个制度下,精英阶层与养老基金份额持有者的利益具有一致性。但问题在于,并非每个美国人都有相同权益的养老基金份额。所以,没有或者只有极少养老基金利益的中下层,如果要切蛋糕,其实切的是精英阶层和老年一代中上阶层的蛋糕。表面看是共和党和民主党的冲突,是右翼和左翼的冲突,说到底,其实是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冲突,而年轻人的种族结构又发生了变化,因此又表现为盎萨白人与有色族裔的冲突。
莱茵模式(包括德国和北欧诸国)是以高税收和企业社会化的福利制度去解决老龄化问题的。这决定了维持一个长期的税收优势和采取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模式是必然的选择。这种模式需要有强大的跨国企业存在。这些企业要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鱼肉海外”,保持蓬勃发展,才能以海外盈利来供养本国老年一代。所以维持制造业和贸易的强大是莱茵模式必然的选择。日本实际上也是采取类似的模式。
中国今天说到底是“扩大版的养儿防老”模式。这是因为中国实实在在的发展只有40年时间,比起工业化和全球化布局已经长达100年以上的先发国家,仍然只是后来者。中国下一代人整体上在供养上一代人,下一代人产生财富的多寡,决定了上一代人能够获得社会保障的多寡。通过全球资本市场或跨国企业“鱼肉海外”的地位只要一日不形成,而老龄化问题将使老年人占比越来越大,年轻人占比越来越小,最终将使年轻一代背上沉重的“养老负担”。
中国的社会传统和政治体制,是无法放弃老龄人口的,老龄人口的基本福利保障只能更强而不会更弱。这就导致即便仅仅为了维持现有并不算发达的老龄福利,由于老龄人口将在20年、30年内倍增,也就需要年轻一代在未来20年努力工作、倍增社会财富,才能使整个社会维持当前的整体福利水平。
这代人不能再像上代人那样,只关注自身或者身边的人或事,而要有更多长远和宏观的眼光。我们应当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那些不曾被重视的群体。
长久以来,我们寄希望于建立先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去迎接各种挑战。“制度”在中文语境下基本与“法律”相关,人们认为,一旦有了立法,有了严格的执法和司法,制度就能够建立起来,国家就能快速进步。
然而,**现代人类文明的“制度”(institution),其本意(拉丁文in-stitutio)包含了“风俗、习惯、教导和指示”。**制度经济学的开山鼻祖,美国镀金时代的著名讽刺者凡勃伦(Thorstein B. Veblen),尤其强调对社会、文化、心理和习惯的分析。这是显而易见的,当一个社会对各项关键问题难以取得共识的时候,强行推进某些立法,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法律无法得到推行。
今天围绕中国的种种问题,包括老龄化、996、对科技创新的期待、对互联网平台的不满、过高的房价、教育的内卷,说到底,都是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
如果这代人全都以自利的立场去应对自身的“老龄化”问题,那结果就是继续抢占越来越逼仄的通道,通过购入更多的核心区域房产、参与更多的金融泡沫,去“切蛋糕”。**这必然导致未来的通道更少、更窄。**随着全球化进入到新的阶段,曾经的移民通路会越来越窄,通过移民来保有财富的机会也将越来越少。精英们为了让下一代继续保有今天的生活水平,只能提早让下一代告别愉快的童年,进入到疯狂竞争的状态。
而精英们这种选择的最终结果,就是今天我们越来越看到的,年轻人无论如何努力,都逃不掉过度操劳求生的状态,每个阶层的年轻人仿佛都看不到希望。环卫工人起早贪黑,菜场人员起早贪黑,服装批发人员起早贪黑,所谓的高科技大厂人员也是起早贪黑。所有年轻人在20年后的全面老龄化到来之前,已经因为上一代人自利的解决各自的老龄化和财富保值问题,而被逼到了超负荷运转的状态,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他们才能获得自己稍微满足的生存资本。
我强烈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去倾听、了解和理解当前一二线城市年轻人的心声,去感受他们的生活状态,通过简单的计算,去理解他们的收入、工作时长与房租、房价之间的比例所形成的生活状态。
我不认为在中国的社会传统和政治体制下,企图以自利的方式解决自身未来的老龄化问题是最理智的。恰恰相反,如果要使自己的下一代生活在一个相对平和的环境中,要使自己的财富不因未来老龄化将要面临的种种问题被再行分配掉,那这一代人就只能选择形成共识,这些共识将是未来制度的基础。
我们无法寄希望于在这一代形成全球首屈一指的全球资本市场,进而形成美国那样的养老基金投入全球企业反哺本国福利的模式(且不说这个模式运转并不良好)。那我们就只能寄希望于将积累的财富投入到那些能够真正实现创新、走向全球的企业,并且为这些企业进行制度上的破冰。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产生越来越多能够“鱼肉海外”的企业。我们只能去反对那些不产生财富而只会分配财富的“鱼肉乡里”的企业,或者迫使这些企业转向。
我们可以自利的剥夺下一代的未来,让他们疯狂的加班、丧失所有的休息时间,但下一代同样可以选择不结婚、不生育、不购房、不消费。他们可以选择在看不到未来或者一眼看到所有未来的情况下起身“左转”,他们可以在互联网企业补贴出的社交平台上,公开宣扬把提供这些平台的企业家们“挂路灯”。难道这种氛围不是今天自利的精英们营造出来的吗?那在二十年后,这一代精英们所积累的财富,就一定能传承给下一代吗?而自己下一代将要面对的,又会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善待年轻人就是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的孩子就是善待自己的孩子。**这个道理的重要性,在未来数十年时间里,人们将会反复感受到。
以上。
郑婵2021-01-06 10:45:09
钱穆说过,制度的形成是和社会的文明程度、传统风俗、发展现实等等一系列问题密切相关的,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才能真正理解“制度”;这种语境下的制度,正是文中说的“制度”的本意,也让我们明白“制度”的土壤应该是“社会共识”。我们曾在经历了满清长期既无“主权统治”(实为部族统治)又无“制度治理”的道统中断和社会无序之后,一下子被西方文明炮轰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全盘西化的意识潮流和观点主张,于是我们仿佛忘却了我们曾经就是一个高度“法治”(以共识为基础形成的制度来治理)的国家,而片面的将“法治”理解为“法制”;出了问题,没有共识,只有立法,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所以,我们这一代如果不能意识到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是我们陷入了自利的逼仄而不是转身走向利他的开阔,不能形成自发的变革和再分配的共识,那么今天我们是看客,明天我们就是被看的。
只许奶我岁月2021-01-05 18:16:41
如何善待自己同时善待孩子:不生。
Aha2021-01-05 18:22:35
令人难过的是,能够进入大厂996的我们,已经是全村的骄傲了
伽蓝雨2021-01-05 18:18:09
企业们不向上向外把蛋糕做大,只想资本运作赚快钱,磨刀霍霍向内部羔羊。前些年还很流行的“企业家”精致人设最近不断崩塌,都不过是唯利是图的商人罢了
何金龙2021-01-05 18:32:04
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纪念毛主席。
贺琳2021-01-05 20:05:01
我38岁,不是成功者却也是既得利益者,毕竟一线城市两套房产。也觉得被内卷但我至少因抓了一点时代红利保有了随时退出的可能。我越来越想好好读一下慕老师这些文章,我希望我带的团队少接活儿重又赚钱的业务,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加班少一点,多招人,不要两个人做三个人活儿,客户不合理的要求敢怼回去而不是要求年轻人死命做…我没能力做什么大事,改变不了内卷的大环境,但我希望尽力保有良知,尽量给我身边几个年轻人好一点点的生活环境。
在路上2021-01-05 18:34:47
您好,您对很多社会上的问题分析都鞭辟入里,我有不少朋友都说您的文章写的很好。 但是我的观点和你有些许不同。现在境遇最惨的可能并不是年轻人,而是30多岁的打工人,他们一边要承受996的压力,一边要承受失业的压力,还要承受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 年轻人群中,反而有一大批是奋斗者,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像打满了鸡血一样崇尚加班奋斗精神,认为自己能够从很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而成为那些看起来光鲜体面的成功人士就是他们心中的支柱。 40多岁的人怎么去关注年轻人,如果是40多岁的平庸者,年轻人不会信服你。如果是40多岁的成功企业家,他们是既得利益者。 996看起来是否都,其实是养蛊,一个人干了1.5个人的活儿,3个人就是干了2个人的活儿,而私企也许只需要付2.5个人的薪资就能得到3个人的劳动价值。但与此同时,可能就会有一个人失业。 现阶段,我个人认为不仅仅是需要人们(尤其是体制内能有足够影响的人)关注年轻人的状况,还要去唤醒更多人争取自身权利的意识,意识到996 的危害,能够让更多的打工人团结起来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
梦又飞翔啦2021-01-05 18:18:53
我们不能仅是奢望资本家发善心 更需要政府的监管和法律的约束 无论现实多么黑暗太阳照常升起 相信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恶呃饿2021-01-05 18:25:42
四十岁以上的食利者,会认真阅读这种文章吗?
作者
曾经他们不会,但随着发生的很多事,逐渐的,一部分人也会了
恶呃饿
希望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吧??
爱在奔驰2021-01-05 18:58:39
坐标深圳,毕业十年,工资翻了十倍,很不幸,房价也翻了十倍,已不想靠勤劳双手去追赶房价了。要么转投资,要么娱乐至死。
爱在奔驰
最搞笑的是我还是房地产行业的人,自己搬砖盖的房子自己还买不起,挺讽刺的。
w☆iew2021-01-05 18:21:36
各路“精英们”当然知道这个道理,只不过他们最后变成了歪果仁,去给别人养老了
吴君豪Johan2021-01-05 18:19:03
这就是分过追求“效率”的结果吧,东亚模式归宿
抓不住的流沙2021-01-05 19:31:37
归根结底,先富并没有想着怎么带动后富,反而想着怎么更富,或者跑路
二十八亩田2021-01-05 19:03:21
我觉得跟很多企业管理者的思维有关。这么多年了,简单粗暴的逻辑更加挣钱,现在发展不动了,需要在创新、管理上玩细活的时候,发觉能力不足,还是按着简单粗暴的逻辑,加班加点,搞绩效。领导层战略上的不足,只能靠基层员工战术上的勤奋来弥补,关键老板们还发现,违背劳动法还没多少成本
timofan2021-01-05 19:19:49
我们可以自利的剥夺下一代的未来,让他们疯狂的加班、丧失所有的休息时间,但下一代同样可以选择不结婚、不生育、不购房、不消费,选择做“平成废宅”,让我们跑步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 这个已经是影响到公共利益的趋势了,希望能够进内参.
lzf2021-01-05 18:13:56
房间里的大象只会踏扁发声的人。
薛定谔的猫2021-01-05 18:31:45
然而更深层次的社会规律貌似总是这样的,一个和平的社会里,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资料随着时间会越来越集中。古代社会的土地,现代社会的资本、技术。 不难发现社会贫富差距最小时候恰好是战争或革命刚结束不久的时间里。 是我太悲观了吗
serendipity 2021-01-05 18:27:18
现在社会就是人不能尽其用,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还有老年人的钱包不是用来给孩子买房,就是贴补家用养孙子。说实话,一个普通家庭如果两老年人没工资,这个家庭负担还真是重。
C2021-01-05 19:18:44
道理对,预测恐怕乐观了。历史上为化解风险而自愿舍弃部分既得利益的理性决策可能见诸个人(呼吁自我加税的巴菲特、盖茨),从未见诸某个集体、年龄段或阶级。还要考虑到:(1)中美高净值人士对待母国的不同心态,是不是恒产者恒心把脚下看作避风港和后代归宿。(2)即便是美国,巨富也是富人的少数(更是全民的少数),巴菲特盖茨又是巨富里的另类。未来恐怕还是人类历史上那两种可能走向:政治强力介入分配,或民粹冲击洗牌。
王文翌2021-01-05 21:51:54
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耗尽资源,起早贪黑,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用很低廉的价格去补贴国外的消费者,可国内的消费者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能力没有意愿,去消费,而且还不得不承担越来越高的生存成本。 太多的人力进入到不从事生产的所谓高端产业,金融行业里的很多工作不需要那么高学历的人来干,互联网大厂去跟卖菜小贩抢生意,可我们的征途明明应该是星辰大海啊。
Yuan2021-01-05 18:18:22
慕峰先生说的很隐晦了。
晗2021-01-05 18:29:10
我们的传统制造业积累还太少,但互联网企业赚钱又太容易,没人投入资金去补课和拓展新领域了
啊哈czar2021-01-05 18:39:55
很可悲的是,当有人呼吁善待青年人的时候,被裹挟的青年人自己却无尽认同当下的社会问题和背后的丛林法则,进一步撕扯。
Yuan2021-01-05 18:22:06
我认为林子不够砍了,关键还是应该催促勘探队,跟林业工人较劲没用,
于家飞2021-01-05 19:51:04
不生孩子,甚至可以不恋爱,不结婚~减少欲望,维持生存的前提下多去看书,多去理解这个世界,感觉也不错~
Marcus2021-01-05 18:54:43
我只想说要是房价不是15万一平而是1.5一平的话估计就没有那么多拼命996的年轻人了吧。 其实本质上房子还是那套房子,房价只不过是资源分配的权重罢了。房价越高,分配给老一辈的资源就越多。本质上还是城市通过剥削年轻人给拆迁户,炒房户养老。 所以房价太低不利于年轻人奋斗????北上深50万一平指日可待??
森2021-01-05 18:46:42
相对于拼多多的“硬核奋斗模式”,阿里的996真的算“福音”。黄峥的家产已经超过马云。如果把我国某些大企业比喻成“刀俎”,现在的年轻人在他们的眼中可能“鱼肉”都不如
犯蠢小能手(安紫东)2021-01-05 20:01:00
能看到您这篇文章的人,已经不是被压榨最厉害的人了 现在社会的现实,让我对自己后代的未来是近乎绝望的 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或者雇越来越贵的保姆。把自己工资的一半奉献给孩子上补习班 就算是这样,还是要经历选拔性的高考考研,就算是研究生毕业。也可能因为专业和学校,找不到工作。 目前我的职业发展来看,没可能为我的孩子带来工作,也不可能让孩子干和我相似的工作。 太绝望了,想到有没有孩子都很绝望的老年生活。不敢想啊 我已经因为出身的原因,幸福多了。代价就是失去任何职业技能发展机会,被单位养成“废物”(事业单位行政) 但是不得不想,不能不想 诶……
罗申2021-01-05 18:17:30
能鱼肉海外的毕竟是少数,自成一体的风景独好已经被默许和打造成某种自信的重要支柱,现实似乎不可避免地在走向期待的反面
。2021-01-05 18:29:19
说的太含蓄了
芥末饼干2021-01-06 02:50:44
作为一名央企员工,领导们开始高喊加班常态化,在工作群里鼓励大家都要加班都凌晨,宣扬奉献精神,然后他们给上级献出各种没有效益的工作量,证明自己的管理能力,最后给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抛弃年休抛球周末的年轻人年终千把块钱的精准激励奖金表示给予奖励,这样的生活如同行走在沙漠,看不到尽头也看不到希望
Eric2021-01-05 18:58:46
认识的行业里的老板,前几年几乎都移民了,这是现实
建伟2021-01-05 21:44:54
身边的千万富翁拼命想成为亿万富翁,亿万富翁拼命想成为万亿富翁,没有一个想着带着身边的年轻人共同富裕的,迄今为止,一个都没有看到。作者揭示的问题客观存在,而且将长期不可逆转的存在,因为让资本家把兜里的铜板拿出来一个都是极其难的,那会要了他的老命的!所以,作者提出的这个振聋发聩的问题几乎是无解的。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发生,令人悲哀
江鬼神山2021-01-05 20:24:32
历史上,只有背叛阶级之个人,从无背叛阶级之阶级,年轻人还是多看看毛选吧!看看阶级斗争吧
彦孜2021-01-05 18:44:49
有钱人很多都转移海外信托基金了
Li2021-01-05 18:30:02
系统只有内循环的话,一定会熵增的,只有不断吸取系统外部的能量,才能达到平衡减熵。
U2021-01-05 22:03:09
老龄化,少子化,低生育,高离婚,低欲望,娱乐至死,高压,内卷,资本垄断集团。这些特征在日,韩,中,体制完全不一样的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先后出现 东亚模式未来路在何方
宁静致远2021-01-05 18:29:1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小时候课文中学过的
Harry2021-01-05 18:26:38
贫富差距太大
SunHeat2021-01-05 20:14:45
我写一些自己的延伸思考请慕峰指教。就当抛砖引玉了。 第一,先发国家精英在不愿意与本国同胞分享蛋糕的情况下,拼命遏制中国崛起是必然的,因为海外能被鱼肉的蛋糕也就这么大,被中国鱼肉了他们就少了,这样必然造成他们国家社会的动乱,对他们这些精英和富人不利。 第二,群体是难以理智和自律的。先发国家的普通民众被自己国家精英坑了以后还要被洗脑来帮助他们遏制中国。从国内来说,个体可以保养提高自己,减少社会养老负担,尽量延长自己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年限,但是群体必然成为养老负担。这个恐怕只有等到下一次技术革命解决了。 第三,还是要靠共产主义。但是共产主义实现的前提是生产力超额覆盖人的需求。这个需要基础学科的持续投入,以期将来能产生新的技术革命,同时要希望不被三体人封锁科技[捂脸]……或者降低所有人的预期,比如Pixar动画电影WALL-E里的真理号太空船也实现了共产主义,但是前提是地球没法住了,在一个太空船里……
开心哥2021-01-05 18:39:00
改八十岁退休,没有养老问题
violet2021-01-06 10:17:29
希望去北大人大等985,211的经济金融院校,湖畔学院多讲讲这个道理,这些人是中国所谓的精英,也是道德最低下,灵魂最丑陋的一批人。
传东2021-01-05 19:34:45
最佳方法,还是发展农村,城市成本太高了。
嘉樑2021-01-05 18:38:11
那个幽灵又出现了, 所以说什么是历史的必然性? 什么又是历史的偶然性?
飞2021-01-05 19:58:33
不善待老年人的时代,难有未来……善待老年人就是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的父母就是善待自己的父母。这个道理的重要性,在未来数十年时间里,人们将会反复感受到。
James2021-01-05 18:28:49
先生这篇文字有力,受教。但高层大力发展证券市场之信息,民众之期待已下,如果这次还是半路夭折,怕是以后A股只能永远做渣男骗炮了。
考拉君2021-01-05 20:58:50
晚婚减轻父母负担,晚育减轻自己负担
332021-01-05 19:34:24
虽然但是,我知道的老板都移民了(只去过三家公司的打工人),新加坡,新西兰,还有一个是台湾老板。
云胡不喜2021-01-05 21:46:59
这从来不是个道德问题,改良是没有出路的。马恩已经说了无数遍了
白费力2021-01-05 19:03:57
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
Rainbow2021-01-05 22:37:40
不知道时代精英应该是什么概念,如果只是为了实现所谓的财务自由,而将资本把人民架起来烤,跟嗜血的资本家有啥区别?
薛川2021-01-05 19:35:18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张行止2021-01-06 11:34:32
有些问题出现了,可以视而不见,恍若未闻,粉饰太平……只是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内外(势力)合力积聚到一起引发质变,堡垒就这么从内部攻破了。 而这其中,年轻人又是最容易被别有用心的“领导者”煽动,还是希望既得利益者们为了自己子孙后代的人身安全考量,吃相好看一些,给年轻人们留口气喘喘,不然真上了路灯,不也错付了么= =
冰冰岛主2021-01-06 00:42:31
读慕峰文章的最大作用, 就是能让自己沉静下来, 认真思考这类看似沉重又有关福祉的重要议题。 越发厌倦那些只会牵引情绪思维力浅薄的自媒体。 也理解十四五为何把养老问题列为国家战略问题了。
9992021-01-05 20:19:12
想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何其的难呢,又有得利者会割自己的肉呢,或许精英的集体叛变才是最终的结局吧。
finxible2021-01-06 08:53:12
然而就这样还是会有某些精神资本家说:你天天叫苦叫累,说不公平,人家资本家也是当年拼过来的,凭什么你不行?
山海星树2021-01-05 21:02:52
鱼肉乡里也罢鱼肉海外也罢,刀俎鱼肉,岂非这娑婆世界的根本模式?只不过,有赖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与医疗卫生革命之所赐,无论乡里海外,刀俎日增而鱼肉日减,刀俎鱼肉的模式如今恐难为继了。先生于是慈悲,为鱼肉艰苦,为世将恐乱。 但那又如何?天道所在,物极而返,刀俎盛极,内必生衰,鱼肉衰极,内必生变,任他不治,有革变已。此人类自掘坟墓,实由贪婪,岂先生一力可为?
phoenix_lj2021-01-10 09:36:40
这根本不是两代人的事,不是简单的上代人是否善待下代人的事。而是28定律肆无忌惮的演变以及再分配制度是否有效的问题。 40岁的一代不是都是利益既得者,相反大多数是上有老下有小,压力最大的一部分人。40岁的一代996的也不在少数。 同样的,新生代里富二代们也不少,他们的父辈是既得利益者的不在少数。 任何时候,都不要简单的对立两代人。每一代人之间可能都有代沟,大多数人永远觉得下一代人是垮掉的一代,而事实上我们的后代到现在都没有垮过~
东风&白杨2021-01-05 23:53:38
破除东亚的内卷,需要主动东出或入关,争夺更多资源。日韩限于底蕴和实力,无法完成突破。东亚要破茧成蝶还得看曾经朝贡体系的核心-中土。
李强2021-01-07 19:42:24
大仙们常说有“有年轻人的城市才有未来” ,话没错。但是深圳这个城市不是生育或培育年年轻人,而是从全国各地像“吸血”一样召唤这些年轻人来滋润这座城市,等你不在年轻,通过无形的“手”(房价和物价)将你送走,到头来既没有留下金钱也没有保住身体,但是这座城市依旧是年轻化的城市。所以,请来深的小伙伴们做好权衡 ,年轻的城市是有未来,但等你40岁的时候是否能在这个城市养老,如果做不到,那你就是被“吸血”的,你奉献了青春,但“圳”却不能陪你到老,“圳”只喜欢年轻的你….
冯玮玮2021-01-05 23:01:23
看来延迟退休是对的。鼓励生育是对的。还有就是不鼓吹成功学!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贫随富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白居易
美好时光2021-01-05 21:52:24
人口最好降到6个亿。所谓人口红利不外乎自己科技能力不行全靠人口来怼。人口红利不行现在又要靠工程师红利?40年了还没有转变发展方式,像HW的企业还是太少
烈2021-01-06 13:19:56
我80后,从中立到越来越怀念毛主席。 也因为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怀念毛主席而感到恐惧。
路易十三2021-01-06 07:57:19
当新的小奴隶集中在一个套子里面,外面的老奴隶的养老问题就成了大青果的心头之患。
安心2021-01-06 01:19:24
动物性社会性神性合成一个人性。 那些玩转社会关系,正满足并极力维护自身动物性的人,如何会主动思考和践行 作为且最能代表人性那部分神性呢? 那些偶能思考的人,众人必以疯子神经幼稚无脑以名之!呜呼哀哉! 成住坏空物之性,生老病死命亦然。不如尽性识物性,偷得浮生半世闲。
使独尊2021-01-05 21:02:41
是啊,善待年轻人,给予他们能量以做未来,他们有了未来,前行者领导者才有未来。毕竟,就算再依赖机器,我们也不可能全让机器作主。 不考虑未来的利益最大化,都是短视。关键,我们不考虑未来,并不代表未来不到来。
宁静致远2021-01-05 18:31:50
不是产能过剩吗?为什么这么难呢?
Fsc2021-01-06 12:15:03
作者大部分观点我都赞同,但是对这件事的发展趋势描述却有失偏颇。实际上大部分人不会因为社会负担越来越重就会越来越努力地去挤资源分蛋糕,已有的资源和能力眼界会限制个人的行动。可以想见,当大环境长期向下的趋势不可逆转的时候,只有那些有一定实力的既得利益者才会去想方设法割韭菜分蛋糕;有能力没资源的上进者要么削尖脑袋往上层钻(内卷),要么清点行囊向外逃离;而占据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也不会主动承担重任为未来努力储备,只会得过且过加入病态的狂欢。具体可以参照东北过去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Kylin Yue2021-01-06 09:14:52
说到底这是一个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关系影响下的结果,上一个阶段的人口红利,下一个阶段的工程师红利,红利的本质是过剩的劳动力人口。资本永远是趋利避害的,在长期富余、廉价、乖巧的劳动力供给环境下,资本绝对不会考虑通过制度改革解决劳动力人口生活窘迫的问题,说得再直白一点,明知道是996,却依然有无数年轻劳动力前赴后继竞争大厂岗位,这是市场化要素自由配置的结果。 再说多一点,中央长期致力于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其实就是在一揽子解决文章中提到的若干问题。996的问题集中在一线城市,学历高配人才浪费的情况集中在一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人才配置和一线城市有天壤之别。资本聚集必然加速人才聚集,年轻人希望毕业后在发达地区“历练、开开眼、攒攒经验”的想法很普遍,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在硅谷小公司打工的非名校毕业生,很多为了节省住宿成本,每天花四个小时通勤,早上5点半就要出门,他们如果回老家可能还不如我们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回老家情况好。 所以我认为这个现象值得重视,但不必太过悲观,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一系列事件,年轻人在一线城市或者二线城市生存空间受到过度挤压,那么会有更多的年轻人选择移居三线以下城市,这说不定会加速中国城乡一体化、区域均衡发展的步伐,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作者
挤到三线以下只是一个逻辑问题,历史告诉了人类什么,仿佛读者并不知道。
梦柯2021-01-06 09:05:40
忽然理解了这个公众号为何起了一个如此古典的名字
少有失手2021-01-06 00:37:24
我不认为中国有真正的企业家。跟着蜜蜂找花朵,跟着蚊子找……
麻晓亮2021-01-06 22:26:03
制度优化缓慢是无法克服的现实,个人也思考过,只看到时间累积和代际更替。财富和资源的累积与分配也是极困难的命题,既要保证优势和效率去全球竞争,也要追求社会公平和健康持续。但是近百年来的先贤们见过更甚的中国和更难的局面,而今看基本也朝着他们所愿的方向。别悲观也不用菲薄。
山海星树2021-01-05 19:48:47
看一看50年前卡尔.宏的“老鼠的乌托邦”实验,先生,我们的未来,会有多少希望?
cliff2021-01-05 19:13:05
韭菜根真香呀~
小A2021-01-06 14:42:30
有些部门的工作总结还提“5+2”,“白加黑”工作是亮点,证明还有很多人没意识到“内卷”的影响。
晓云2021-01-27 10:20:16
想起了这段话: 我们生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就应该在今天的时代中来做人、做学问、做事业。大部分的人不能认识时代,只能追随时代,跟着这个时代跑。这一种追随时代,跟着时代往前跑的,这是一般的群众。依照中国人的话来讲,即是一种流俗。每一个时代应该有它一个理想,由一批理想所需要的人物,来研究理想所需要的学术,干出理想所需要的事业,来领导此社会,此社会才能有进步。
活在人间2021-01-08 16:49:25
尽早征收房地产税、遗产税等资产税,做实做大国民社保基金,切合社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全民社保待遇,实现大一统的国民生活基本保证,通过奋斗践踏躺赢,推动社会主流观念从财富传承转变了事业传承,劳动最光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 !2021-01-05 19:44:16
看着看着突然想起前些日子的入关学[Emm]
徐博阳2021-01-05 18:49:42
先生会不会出书?每次都看不够
作者
目前不会
星河问夜2021-01-12 10:50:56
其实写出来也没什么用,能关注这个号的即使不是左翼,多多少少也是了解和使用左翼话语体系的。那些打心里信奉新自由主义的老板们,看到这些也只会当你傻子。互联网时代共识已经几乎不可能行成,再过几年年轻人可能只能在毁灭他们和毁灭自己之间做一个选择了。
中环的阿布扎比2021-01-06 08:45:38
竭泽而渔呗,没鱼了就换个池塘。
Ryan Xu2021-01-05 22:40:26
不知所谓。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一点很好理解,而且人迟早要老的。 至于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点更是容易做到,家里的熊孩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至于别人家的,不易子而食已经是文明进步了,还指望当自家的养?做梦吧! 至于996还是724,这属于社会契约,也属于优胜劣汰,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用道德绑架有意思吗?
鸟爷2021-03-01 16:22:14
我觉得完全用自私自利的上一辈形容当下年轻人的受到的压力明显不够恰当。我也是一名90后年轻人,对于压迫深有感触。我对于996的理解是这样的,我国的产业结构,产品竞争力,人力资源规模,薪酬待遇明显比不上发达国家的状态,不要忘记了,不管你输出商品还是服务,还是什么其他的东西,竞争力才是最核心的,才是产生利润的源泉。这个可以是技术创新,人才红利,人口基数,市场规模,产业结构,制度体系,等等,但必须要成为全球前三名,不然根本就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资本都是逐利的,没有利润就会死亡,不管是压榨人力成本,还是优化工艺结构,还是进行资产运作都是要产生利润,我国人力成本攀升比较明显,当下企业外移的压力很多是由于用工成本高昂,但好在我国有些完备的产业链,让很多企业不能轻易的说走就走。 压力不是上一辈弄下来的,是资本的逐利性导致压力向下传导的。上一辈也需要明白,不是你付出过,努力过就应该享受所谓的安详晚年,不是年轻人不想孝顺父母,是资本为了压榨更多剩余价值逼迫劳动力996,你不996丢饭碗,最根本的是你要活下去。 财富的增量越来越向头部企业靠拢,马太效应加剧,年轻人也很无助,
Mr.龙2021-01-06 01:42:46
慕峰老师分析的太精辟了[强]
随心求索2021-01-05 20:04:46
12127路过
辜承铎2021-01-05 20:03:21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玉置浩二2021-01-06 09:34:02
老吾老,以及人之劳;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先贤早已点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