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科学以其本来面貌-读《自由基》
科学家是怎样的?《自由基》这本书展现了科学界真实的一面。作者提出,历史上的伟大科学通常起源于梦境、药物刺激、上帝启示,而非我们通常认为的证据叠加。伟大的科学家,像自由基那样具有不羁的性情,甚至不惧生死,他们有时甚至会以自己为祭品以实验科学。
5星,该书在很大程度上使科学家和科学以真实面目示人
1)科学中重大发现通常由无政府主义者做出
本书中,一些关于科学的故事或许会令你震惊,但很清楚的是,科学进步的真实方式常与我们通常认为的科学家从事工作的方式相悖。重大发现通常由无政府主义者做出。爱因斯坦从未证明E=mc 2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是真理。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质量和能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入理解有助于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重要的是,它导致盟军先于纳粹设计出了原子弹。参与其中的科学家并不能完全相信这些发现——其中的一些细节原理,他们也不能透彻理解——但他们用双手抓住了机遇,并运用它们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这本书不是简单地描述“科学的阴暗面”,而是打破科学“被强制贴上的逻辑性强、负责任、可信赖、可预测、客观和理性等,且从不冲动或者从不被情感左右”的标签,揭穿“科学家皆以科学的方式保持理性和逻辑的经久不衰的神话”,强调感性甚至是灵性在科学中所扮演的角色。
2)科学家为了进步会不择手段
不择手段,激励着科学的进步。巴里·马歇尔吞服恐怖剂量的细菌以自我感染,源于他对他人病痛的忧心,他鉴定胃溃疡病因的方式是忘我的。沃纳·福斯曼利用欺骗的手段进入医院手术室,因为他认定如果自己能使用手术室的设备,就有概率提高我们对心脏的理解,并找到治疗其他不可治愈疾病的方法。斯坦利·布鲁希纳并不能证明朊病毒的存在,但他确信这一概念有助于研究人员对抗大面积脑疾病对人类的破坏。即便他的同行们不支持他,为换取可能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或帕金森病的可能,这只是一个可以忽略的代价。
在三体中,为了改变未来研究方向的章北海,以及《球形闪电》中那不顾一切规则的林云,其实并不只是艺术的夸张,而是因其具有生活基础,才能够打动读者。真正想从事,也适合从事科研的人,一定是一个纯粹的人,眼里只有真相,忘我的独自前行。
3)科学家正在因为自己形象而作茧自缚
同行评议是科研人最熟悉的,社会评估科学家的机制基于同行评议期刊,即根据科学家出版了多少篇文章以及期刊的学术水平来衡量科学家的价值。然而,出现了事与愿违的情况:发表文章不是为了提醒同行注意有趣的新发现,而是为了生存并确保科学家们获得足够的资金来继续他们的工作。
想象一下,你正提交一份科学论文准备发表,评议论文的该领域的专家恰巧是你的竞争对手。此时,他们不会轻易拒绝你的发表,避免自己的动机被明显暴露。如果你完成了一半的工作,他们会推迟接受你的论文——也许是下意识的。即使你的工作做得很仔细,他们也很难直接认输——如果他们不喜欢你的方法,他们会尝试挑剔或者创造瑕疵。
为何会出现这些情况,是因为几十年来,**科学家将自己伪装成可靠的、值得信赖的、不激进的人;将他们视为生产线上温顺的工人,而不是像真正的他们那样充满创造力和好奇,无穷尽地探寻真理。**这使得科学家们不再充满干劲,不再激烈辩论,不做不适当的事情。科学家们所能做的只剩下私底下互相抱怨他们死板的管理者了。就像一群野狼被磨光了爪牙,被驯养并慢慢地培育成了吉娃娃狗。
如果科学家的工作变成了让那些控制科学经费的人认为自己有用且不会惹麻烦。社会几乎丧失了那些最优秀的人的全情投入。当政治正确,伦理委员会在科学家的研究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我们需要明白:“伦理委员会应为科学而服务,而不是科学被伦理委员会不断扩大的权利范围所奴役”。
4) 社会因为对科学界的错误认识而损失惨重
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的公众形象一直是沉闷、无精打采和谨慎的。科学家们在社会和文化上的影响已退居次席,导致摇滚明星、体育明星和渴望成名的电视名人成功赢得了孩子们的注意。我们需要探求,这些天生好奇的孩子们,这些在小学里对科学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孩子们,为何会在11岁生日左右放弃对科学的兴趣?一旦他们在更广阔的世界里意识到,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被认为令人兴奋的,科学将失去光泽。如果今天的高中生可以知道科学家的真面目,他们或许会改变自己的认知——科学事业的道路其实并不那么枯燥和乏味。
由于科学被默认为默认为是客观的,我们的科学教育只关注教会正确答案,而正如哲学家卢梭说的:**“我们不应该教孩子学科学,而应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爱好。”**如果允许老师利用经验解释科学在取得突破和发现中所涉及的挑战和奖励,而不必逼迫学生在笔记本上写下“正确”的答案,将会对学生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而这需要改变对科学的传统认知。
该书还记述了科学界的不公平竞争,叛逆科学家如何打破壁垒、冲破高墙,推进科学进步。呼吁科学家要勇于战斗,不应受政治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让公众警惕科学可以预见的危险,是科学家的责任和任务。
这是一个崇尚理性的时代,人们往往自诩“理性客观”以表彰其优越性,科学也自然被定位为“理性客观”的极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究竟什么是“科学”,理性的局限以及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关系为何,这是本书要讨论的,也是这个科技红利即将耗尽,指数化进步不复存在的时代亟需的思考。
薛定谔说,“找到一种方法保持科学的开放性、真实性、活力和易接受性至关重要。”取得了突破性科研的人,之所以做出了伟大的发现,并不是因为他们摒弃了人性,而恰恰是拥抱了人性。如果我们想拥抱更多的科学进步,需要释放更多的叛逆分子、分歧者、无政府主义者。现在,在科学界,我们应为无政府状态欢呼,而不是掩饰。
更多阅读
《Loonshot》读书笔记,涌现视野下的创新
《无畏》不那么容易学会的以色列的创新密码
吸引子2021-02-28 15:52:47
发现科学和利用科学本就是两件事,发现科学是在已有的科学下滋养,并挣脱已有的框架,对新问题结合旧问题的重构,也就是新范式的产生过程,只有不羁的高维意识,自由思考才能捕捉这样奇妙旅程,而在利用科学方面,是另一伙人,利用已有科学建立制度,原则规章,对前人文章修修补补,乃至权力的扩张倾轧,甚至对科学滥用和不尊重,造就的“捆仙绳”反而是对高维意识的束缚,科学技术本就产生于人,又服务于人,奈何造剑者不执剑,付出代价,不知是否有重生?
John Bear2021-03-16 10:41:38
相比于被训练得小心谨慎、有板有眼的学者,伟大的哲人无所畏惧,用《星际迷航》的话来讲,他们“勇敢地航向前人未至的宇宙洪荒”。学者始终依赖伟大思想家们的著作,却无法达到他们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学者能做的,就是倾听伟大思想家们的对话,并对他们的差异保持敏感。(《政治哲学》Stephen Smith)
odyssey illumine2021-02-28 19:39:05
文章是对的,但是无论是哪里,都不是科学家说了算,那些掌控者都是要稳定维护自身利益。
harford2021-02-28 14:44:10
从开始就有些牵强附会,推理只从很多方面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