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交流平台的尝试

自写这个公众号以来,被陆续拉进了不少微信群,在大部分群里我只是观察,少部分有发言。在这些群里,偶尔会看到闪光的表达和有意义的对话,也能看到个别发言者对世事洞察的深度。

但总体上,每个微信群都离理想的交流平台有相当大的差距。大部分群里充斥着吹捧、信息打探、鸡同鸭讲和杠精式对话,傲慢与偏见也比比皆是。尽管两年前已有朋友建议能够建立一个深度交流的平台,但彼时感觉时机尚未成熟,细细想来,应该是我对互联网的碎片化交流存有疑虑。

与大多数在微信群中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表达方式不同,我的表达方式显得非常不人性化,大篇幅的发言是常态。这是BBS时代交流方式的一种延续。事实上,我们曾经在公号文章中谈论过这一问题,即BBS时代的长输出思维和交流方式在新社交媒体时代(微信、QQ、微博、facebook、twttier)已经终结了。这导致了信息传递的严重碎片化。公众号和长微博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只言片语碎片化交流的不足,但事实上,介于“文章”和“聊天”之间的交流仍旧没有广泛可替代的方式。

这就出现了前述问题,在一些具有深度交流可能的群里,能够做主动长输出的发言者一旦被打断,或者参与对话者难以承接相应的对话,那么发言者将被迫终止,数次之后,就会回到欠缺有意义发言的状态。

这是一件至为可惜的事,因为就我所见,个别输出者其实对许多问题有十分深入的思考,他们或许没有足够的时间或者兴趣将自己的思考以文章形式存留下来,也没有适当的空间和机会将自己的思考传播出去。而对于能够成文者,深度思考往往也需要源于深度对话,而对于那些未能成文的闪光之处,有适当方式存留下来也是有意义的。

能够做长输出的原创者,也即我们所谓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系统化思维的发言者,其实是少之又少的。原创者在人数众多的交流平台上,其实很难有新的收获,大多数时候只是在传播而非交流。乐于主动做长输出的原创者其实本身也有很强的交流意愿,但这种意愿在大多数交流群中都难以得到满足。

基于上述,经过较长时间思考,我决定尝试建立一个交流平台,这个平台将基于如下原则

1、此平台存在的价值,在于为具备深度交流能力和深度交流需求的人们提供一个较为令人满意的空间。

2、平台建立者通过筛选邀请的方式产生参与交流者,并由此确保参与者在地域、领域等方面具有多样化背景。参与者应当对各自领域有深度的思考,同时对未知领域充满求知欲。对参与者的筛选旨在尽可能保障所有参与者仅有初始专业背景的差异,但就思维能力而言,尽量处于同一层面。换言之,在筛选邀请制的基础上,每位参与者的智识水平,均不在其他参与者之下,并且每位参与者保持近似的自我克制力。

3、基于上述前提,每位参与者应当理解,其他参与者尽管可能并不处于自身所在领域,但比自身所在领域的许多专业人士而言,其他参与者更有可能提出更有质量的问题。换言之,当输出者在交流中感到其他参与者的表述存有“偏见”或者“幼稚”时,可以首先反思自己的理解是否存在问题。

4、基于上述前提,每位参与者(包括平台建立者)在交流中是完全平等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任何吹捧、倨傲、杠精式表达都没有任何存在价值,这也意味着,在此平台仅有思维交流的乐趣而无受赞扬的乐趣。

5、鼓励跨地域和领域的交流,这是保持参与者多样性的价值所在。平台的建立者秉持卡尔波普尔的认识论,认可知识的边界具有无限可扩张性,认可不同实务和知识背景的碰撞有助于产生更为立体化和多样化的认知结果。鼓励参与者对长期思考进行输出交流,鼓励见微知著,鼓励保持开放心态。

6、基于上述前提,鼓励参与者更加重视演绎法而非归纳法的价值,鼓励参与者将所认可的知识和所赞同的判断设定为“猜想”而非“真理”,并在交流中接受质疑和反驳。

7、此平台交流的内容不可避免的将涉及经济社会热点(尽管更多是以长期视角加以审视),但平台交流的意义在于思考更长期的问题,而非对短期行为(包括投资行为)提供判断依据。换言之,参与者应当有足够的克制力将交流与日常工作和个体投资需求相区分,避免陷入对投资需求的集中讨论;相反,日常工作与个体投资思考可以构成长期思考的基础。

8、就上述要求而言,此平台内设了远比“满足投资需求”更高的目标,即认为“认知需求的满足”是更高级别的追求。

9、此平台将保持足够的封闭性,所有发言仅限于平台内部,除非参与者自愿将自己的观点(不包括他人的观点)对外披露。此平台原则上不鼓励参与者披露自己的身份,参与者将保持匿名状态,除非参与者自愿披露。此平台交流观点扩大输出的权利保留给各位参与者,每位参与者对其他参与者观点的原创性保持足够的尊重。

10、此平台参与者的规模及后续规模的扩增将受到严格控制,具体人选由平台建立者邀请确定。所有上述原则旨在事先确立筛选标准,以此确保所有参与者在加入后拥有足够的自由度。

确立上述原则是一件不讨好的事,这意味着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最早参与到这个交流平台中来。由于是筛选邀请制,因此尽管本公号数年以来已经积累了大量优秀的读者,其中不乏较高层级的官员、海内外知名企业的管理层、投资者和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也包括我自己不少好友,但在前述标准之下,目前能够受邀请者也堪称寥寥。这取决于潜在参与者是否有意愿将“认知需求的满足”列为自己人生追求的优先事项,以及是否有足够的准备加入;也取决于我与潜在参与者的交流,是否深入到足以判断其适合加入。当然,从另一个视角看,由于每位参与者都有平台建立者的背书,因此这也将是一个难得的契机。

总之,这将是一次有益尝试,希望能够带来有价值的结果。

以上。

Tom Zhi2021-03-23 17:54:00

bbs文化的消亡的确挺可惜,因为bbs的发言的长尾效应比较好,对于后来任何一个时间点加入讨论或者旁观的人群,都可以起到作用(特别当内建搜索做得足够好,以及大家的发言都比较建设性的时候)

康定松2021-04-01 09:16:45

认同,认知需求的满足是更高级别的追求,也认同深度对话有利于触发深度思考,碎片满天飞的今天,推动深度交流学习沉淀特别重要,也许更重要的是,相互探讨尊重包容意识的建立。社会的进步有赖一些人,一批人去推动,更多人去参与,因共识而凝聚,也因共识而自由,知道恪守边界,也知道恪守别人恪守的边界。赞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