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很多大佬并不用生产力工具,但生产力比我强多了……
我偶尔会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的思路和工具,我自己也一直是这类工具的重度用户。
但是有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了。
现实中我接触过的大佬很少有把各种生产力工具用到飞起,正相反,他们很多人的做事方式甚至看起来“笨笨的”,简直就是生产力的反面。
但他们却很成功,而我……唉…… 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纠结了我很多年,直到最近我居然一连遇到了两个答案。
「不做」什么,比做了什么更有价值
最近在读段永平问答录让我首次把这句话和生产力联系起来。段永平用很大的篇幅来讲 Stop Doing List,不做清单。
很多人都希望知道把公司做好的秘诀是什么,其实“秘诀”不是做了什么而是不做什么。
真正拉开区别的往往不是大佬们做了什么,而是他们为此选择不做什么,最后取得长久的胜利。
但生产力关注的更多是做了什么,他能提高效率,但很难带来质的飞跃。
这是第一个版本的简单版回答。
技术陷阱
后来读了《从优秀到卓越》,我找到了一个更加系统的答案。
当时给大家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理由是里面很多观点也可以用在个人发展上,这就刚好用上了。
作者带着团队 6 年间研究了很多企业总结出一个观察,这些企业的成长过程往往有三个要素,优先级排序是
- 与谁同行
- 如何思考
- 如何做事
与谁同行优先于如何思考,如何思考又优先于如何做事。
与谁同行
投资上恰好有个例子尤其明显。
我之前给大家分享过统计数据,买了基金做不到长期持有对收益的破坏性远大于找不到好基金。道理简单,但长期持有现实中是一件很难的事儿,因为变数太多,疫情来了怎么办?贸易摩擦怎么办?涨得高了怎么办?问题无穷无尽,没有固定策略只能随机应变。
但是,那些和一群已经做到长期持有的前辈们同行的小伙伴,有更大概率能做成这件事儿。
这就是与谁同行的意义,ta 能帮我们从根源绕过很多难题。
如何思考
简单来说就是保持专注,少即是多、慢即是快;但同时又能认清现实,着手于解决问题不过于理想主义。
如何做事儿
最后一个维度如何做事儿,里面才首次提到「技术」。我们换位想一想,对企业而言的技术,对我们个人而言是不是就像各种工具和方法
而技术是如何被那些成功企业的高管评价的呢?作者专门写了一章,题为「技术陷阱」
80%的公司主管都没有把技术列为公司转变期内必备的5大要素之一。此外,即使一些公司提到了技术,平均起来技术只排在第4位。在84位被访问的主管中,只有两人认为技术是最重要的因素。
是正确的人带来了正确的思考方式,最后这些形成了技术。为啥很多大佬没用生产力设备但依然很成功?因为他们有比生产力本身重要得多的东西,他们拥有生产力的源头。
技术的价值在企业发展中被高估了,那工具对于我们的价值呢?
这是第二个版本的复杂一点的答案。
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放弃工具,拥抱源头?
回到现实
但是,到这还没写完。
观察规律是一回事儿,可应用到我们自己身上往往就是另外一回事儿。
可能有的人比较幸运,上来就被分配到了正确的人和思考方式,最后成为了大佬。但我们大多数人一上来是没这么好的条件的,我们难道要把一切推倒从来吗?
在某些领域我们也许可以重来,比如投资理财,重新拥抱新思想转换成本并不大。我们可能昨天还在分析宏观经济,明天就突然改去基金躺赚了。
但大部分领域,像生活和工作,重来的代价太大了。
所以我们往往是反过来,先把手头的事儿做好,为此我们需要技术和工具,需要专注于「如何做事」。
虽然不做什么比做了什么重要,但段永平自己也说了,退回到 20 岁,他还是会先关注如何把事儿做好,而不是挑对的事儿做。没有资源、没有资历的时候,现实往往不容我们选择。(哈,这不刚好就是前面「如何思考」提到的,“保持专注但又认清现实”嘛)。
先把事儿做好,反过来解放出时间去思考一些更重要的问题,找到更好的人。顺序反过来一样可以用。
很多大佬不用生产力工具依旧很高效,这是事实,可这不能否定工具的价值。
工具带来的改善显而易见,但比工具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与工具的关系,不能反过来被工具和方法困在里面。
- 财务自由:我的财务自由实证之路
- 投资实盘:十年之约,躺赚不难
- 抵御风险:2 月保险方案参考
- 干货汇总:一文打包三年干货(第三版)
国新月2021-02-23 13:07:27
不要因为工具去创造需求,最好是先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再去选工具。
作者
这句话也不全对,只看当下的需求肯定诞生不了 iPhone,好的工具能改善我们思考的方式和效率。我的意思是需要工具,但是对工具的需求和读书很像,开始越读越厚、后来越读越薄,工具的应用也有点像。
国新月
我是现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因为买了ipad和apple pencil所以去学画画的,我至今没见过成功的[让我看看]
作者
你说这个也是,需要通过买东西才能激励自己去做的事儿,最后大概率做不成 ??。正确的逻辑是,先开始学画画,给自己设定目标打成某个阶段再买 iPad 来奖励自己。
天行2222021-02-23 13:04:37
也大谈谈最近的股市呀
作者
最近还好呀,抱团瓦解本来就是情理之中的事儿,很多基金经理也提前调整了。这个问题我们很久以前不是就写过了,我暂时没想出啥要新补充的东西 ??
某潘2021-02-23 13:19:22
谢谢也大,很有启发。也想起来以前在书里看到的说法,就是魂、道、术、器的不同,大佬们一开始也许就非常清晰地理解了某些方面的魂,理念卓越,很容易掌握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道),也有合适的术来实施,最后没有掌握特别好的工具(器)也不影响其成就。但像我这种基础比较差的,可能是从工具入手,了解工具背后设计的逻辑,摸索方法,认识规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认识和了解自己,也许最后也会取得一点的成绩吧。
浩然2021-02-23 13:02:09
生产力工具帮助聚焦注意力,但是大佬不想分散注意力到生产力工具,是这样吗
作者
感觉这么理解也可以,大佬本来就够聚焦,已经实现了工具想要的目的,没必要再从头来一遍。
晴2021-02-23 13:31:11
初级阶段,好好做事,善用技术,解决问题,提高效率,解放时间,加强思考,选择领域,发现更好。
丁丁 Lauren2021-02-23 13:19:51
也大,优秀到卓越是哪本书?作者具体是哪位?求详解谢谢
作者
看上周五那篇文章,里面有具体推荐。
二三葉2021-02-23 16:14:05
工具和方法都只是为了更好地做事情,但做好事情并不只有用好的工具和方法才能做出来
作者
这句总结很精辟了~
王彬2021-02-23 15:55:05
也大,节后的基金理财将何处何从,给我们分析一下呗
作者
明天发~
YANG BIN2021-02-23 13:21:40
抱团应该只是像E大说的定点爆破吧,用不了很久就会抱回来的
作者
抱团历史上经常有,但每一轮抱的东西常常不一样。
雨生2021-02-23 16:25:17
保持专注但又认清现实,妙啊
墨悠2021-02-23 20:11:36
想到了库克对何同学如何保持工作热情的回答,首先就是和对的人一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