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逆的全球化和老龄化
我的祖籍在中国中北部的一个小村子里,我的爷爷在年轻时是一位私塾先生。1930年代日本侵入中国,一个“鬼子”与部队走散,躺在村里一棵大树下睡觉。我爷爷偷偷拿走了日本兵的枪,将其刺死。很难相信一个瘦小的书生,当时带着多大的愤怒和勇气,去刺死一个活生生的人。爷爷的哥哥在此前已经参加“抗日”,爷爷刺死日本兵后,为了躲避“扫荡”,也投奔哥哥去了。
当时爷爷在村里已经成家,“逃亡”后听说日本兵扫荡了村子,听说家人都惨遭毒手,就随军抗日去了。战争年代,我爷爷结识了我奶奶。战争结束后,两人随军南下,转业到一座省会城市,生下了我父亲兄弟姊妹四人。我父亲在当地与我母亲结婚,生下我。我出生时,这座南方的省会城市,只有137万人,今天那里的常住居民已经超过1,600万人。
我奶奶因为在战争年代频繁奔波,身体不好,在1980年代初就去世了,当时50多岁。我爷爷73岁去世,那时我已经读高中了。我小时候,爷爷每年都要回“老家”,家人都要去火车站相送,童年的印象就是一个绿皮车慢慢走远,然后消失。小时候没有坐过火车,不知道是开到哪里,反正就是慢慢从铁轨上消失了。
后来知道,爷爷在村里的家人都还健在,除了有原配妻子外,还有一个儿子。原配母子没有来打搅过爷爷新的家庭,爷爷定期将收入的一部分寄回老家,以使原配家庭不承受过大的生活压力。爷爷去世时,听说原配的儿子来过一次,很难想象一生见不到几次父亲的孩子,在得知父亲去世时是怎样的感受。
几年前,我父亲正好在北京过年,我突发奇想开车拉着他回老家看看。我从来没有回去过,父亲也只在10岁之前回去过一次,那是粮食困难年代,并且爷爷也没有把他送回村子里,而是送去了附近城市的老家亲戚那里。我小的时候,爷爷跟我讲过老家的情况,说依山傍水,风水很好。我父亲和我都不知道村子在哪里,完全凭着我爷爷曾经口头提到过的一些信息寻找,村子名称的发音不准确,只能在地图上查询看着相似的。
在一个村子停下来之后,寻问到隔壁村全跟我们一个姓氏,基本就确定了。到村口后,寻问是否认识我爷爷,几位老者都说认识,然后激动的攀谈起来,人越来越多,全村都一个姓氏,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老家的亲戚。他们讲爷爷的过往,村里的人都认为爷爷出去以后“当了官”,每年回老家时地委都要派员跟随,是一件很荣耀的事,还说我在族谱上,他们都知道我的名字。面对一群陌生人,那种感觉难以言表。
我想看看族谱,就跟着一位热心的亲戚到他家里,我是族谱所列最后一人。这才知道,这一支族人,是明朝中期已经生活在这个村子里。如果不是日本入侵,我爷爷可能就一直是一位私塾老师,跟其他亲戚一样,不会逃亡奔波。
我从小就是一个“城市人”,所谓乡音乡愁只见于纸面,在临近不惑时,才切身感受到个体的“历史”。日本当年对中国的入侵和中国的反抗,放大到人类历史背景下,何尝不曾是“全球化”的一部分呢?
我父母年过70,时而有种时空错乱之感,仿佛在看当年的爷爷和奶奶。代际传承本来只在乡土之间,却因外部的冲击,远离故土、抛妻弃子、重组家庭。近代以来中国人口的大迁徙,就这样发生在许许多多的家庭之中。
最近我一直在阅读关于老龄化的资料。与其说这是一个热点问题,不如说这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当各家机构的首席都开始公开讨论这个问题时,你就知道这一定是与眼前相关了。
我们将会越来越多的看到关于老龄化的讨论,这些讨论将会集中于以下几个话题:延长退休年限、养老金改革、社保改革、养老产业发展等等。然而,当我仔细阅读了老龄化的诸多资料之后,我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却是我第一次回到依山傍水的村子里,所见到的那个画面。
国内关于老龄化的研究既不“老龄”也不“长远”,甚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才摆上台面,而各家首席所采用的资料不过是数十年来所积累的公开数据,能够提出的风险预判和应对措施都会是高度一致的。
老龄化是一个因工业化而生的问题,距今不过二百年时间,人口膨胀的浪潮从最早的工业国波及开来,席卷全球。如果没有西欧最初的人口膨胀,海外殖民完全不具备足够多的“殖民者”这个基本要素。没有人口膨胀对资源的挤压和对市场的追求,两次大战都不会发生。如果没有工业化波及到后发国家引起的后发国家人口膨胀,没有与此同时发生的欧洲国家开始步入人口下降区间(也即出现殖民者数量下降这个现实),后发民族国家的独立浪潮难以揿起,也就不会形成今天这般的全球国家结构。
如果没有人口膨胀的先后之分,也就没有先发国家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后发人口众多国家的必要。日本引领的东亚模式将不复存在,西德也无法从汲取东德和东欧的廉价劳动力中获得竞争优势,中国没有可能成为“世界工厂”,也同样没有可能产生全球首位的规模化经济,更没有可能会步入“老龄”。
当中国渐渐老去,对人类世界的影响将远远超过国家间的争斗,这是今天的人们仍不自知的。**没有什么是比人类社会逐渐老去更为确定的事,也没有什么是比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老去影响更大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够理解二百年来人类生产方式的演进是伴随着人口浪潮才席卷全球,并且也将随着不可逆的老龄化逐渐远去,也就能够理解,今天无论从国家间层面还是个体层面的许多争斗、焦虑、对抗,其实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不久以后的人们,真正要面临的其实只有两个问题:
1、是关心那些尚未出生的人口,还是关心那些正在老去的现实中的人?社会经济模式是要更加尊重人本身,还是继续将人作为经济的“零部件”?
2、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个体的延续更重要,还是文明的延续更重要?
过些时日,这个公众号将以**《老龄化二百年》**为题,详述人类老龄化的历史,阐述我们关于中国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观点,提出比今天所有关于老龄化的讨论更为深入和另辟蹊径的见解。
以上。
LC2021-03-23 18:38:52
说去东南亚定居的,如果这个国家都要水深火热,南亚小国未必能偏安一隅。
李俊2021-03-23 18:10:17
感觉慕峰你确实挺适合做学术,之前说中美冲突来自美国自己的贫富差距,还发在瞭望上了。这次又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框架
Cuile2021-03-23 17:59:42
视角很宏大。按我的理解,中国可能会是工业化浪潮的收官之地。以后全球的工业生产,需要的人口很可能只是现在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老龄化的过程,伴随人均寿命的延长,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最后导向人口再生产方式的第一次变革,家庭可能不再是唯一的人口再生产单位。
光头强的头2021-03-23 17:59:49
大概率是机器 人 大部分人韭菜罢了。被动豢养
刘振宇2021-03-23 18:54:20
非常期待。刚好最近看了一些文章,热门的2030碳达峰对应的也是2030人口峰值,说明老龄化已经是社会决策的重大影响因子,而且不仅限于老龄化问题本身。面对从未经历的人类大变局,感觉想象力不够,期待作者大作。
老蒲2021-03-23 18:11:10
独身子女叠加老年社会,养老是一个无法负担的重担,压在每个人身上。
玉置浩二2021-03-23 18:01:5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另外希望社会共识是把人当人看,而不是成为社会发展的零部件。
刘静华2021-03-23 18:53:34
您好,看到有朋友留言提到”安乐死”,您是否会把这个敏感话题纳入讨论的范畴
作者
生死的话题无法回避,不只是安乐死问题
刘静华
安乐死的特别之处可能是,允许人们主动选择离去,不只是那些难以治愈的疾病
夜间工作的洒水车2021-03-23 18:14:30
第二个问题是个伪命题。按照这个思路,很快你就会写出第二本《历史的终结》
人生发财靠康波2021-03-23 18:45:52
第二个问题,很有点类似于到底是给岁月以文明,还是给文明以岁月
Rulupu2021-03-23 18:45:37
旧秩序的式微意味着新秩序的诞生,即使只是被时间裹挟着前进,大家依然要被迫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一段时间内的未来,是不断试错直至新秩序落定的日子。
AA简℡蔡№2021-03-23 18:12:36
安乐死有时候感觉也不是那么难接受了,随风而去不仅仅是怜悯和勇气,那是明悟吧,记录真实的当下,给后人启迪,教怎么去做,引导怎么去想,没有谁能永远陪谁,意志的传承
飞天猫2021-03-23 18:11:43
早做打算。我打算十年内去东南亚定居,这个国家早晚要水深火热
肠道速滑2021-03-23 18:11:18
以我看「动物世界」的认知,个体的延续绝非重要,至少相对种群。
长风飒沓2021-03-23 17:42:24
老龄化可以逆转,北欧已经实现了本地人口的生育率回升
文筆精華l2021-03-24 10:37:52
身体的老龄化并不可怕(自然规律而已),可怕的是整个民族心态的老化,正象某位学者评介的:欧洲太老了。还好,虽然我们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感觉我们的民族还是朝气蓬勃的!
Yu2021-03-23 18:43:00
哈哈,能把族谱拿出来让你看是不是特批了?我家也有亲戚在农村,一般是过年去才把族谱拿出来。放到初二,初三就收起来了。因为初三开始让女儿女婿上门,不让女婿(外人)看族谱,不然以后就可以点名骂了
作者
好像没有这个讲究啊[偷笑]
雨过天晴云破处2021-03-25 08:38:36
我很少评论公众号,你这个公众号我尤为珍惜,说得有理有据,发人深省!再看其他那些自带主观臆断的觉得以前真是幼稚
WLM2021-03-24 08:50:52
期待看后面的分析
l i n u x2021-03-23 18:52:44
人的选择,或者说道德祈望重要吗? 客观的观察,冷静地推演就好了,不需要这样的提问方式。
黄振武2021-03-23 17:57:27
期待,感觉一个宏大而有意义的系列即将到来,感谢慕老师。
陈一 icy2021-03-23 17:54:37
期待!
BGL Alan 2021-03-23 17:41:40
第一个评论 , 先评再看
Limited2021-05-04 12:08:38
我的祖父也是抗战老兵,向老兵们致敬
康定松2021-04-01 11:28:34
所有问题必有根源,先找到根源分析来由,才能试图找到解决方法,最近一段时间看到分析老龄化问题的文章越来越多,而且写文的心情也明显更迫切沉重起来,不过所有这些文章都鲜少对老龄化问题产生历史与机制的追根叙述和分析。人口老龄化产生的现实问题与价值选择冲突,迫在眉睫,期待作者后续解读。。
徐博阳2021-03-24 19:56:11
期待先生佳作!
为民2021-03-24 10:48:29
日本是一个很好的样本
为民
随着自动化、智能化的普及生产,物质不在短期,但人类始终要为一人一份工作(工资)而争斗。
山海星树2021-03-24 10:47:34
认同慕峰先生所虑。 人类生存发展的因果链是: ①科技发展带来工业化大生产,②工业化大生产导致人口爆炸,③人口爆炸走向殖民(外国,外星),④若不殖民,则老龄化而衰亡,文明覆灭。 最根本原因是:特定时空(国家,地球)的资源总量和再生速度总是有限的。 则人类对资源的消耗总量和速度一旦达到与本时空资源总量和再生速度的某一临界值,除了①向外殖民②老龄化而衰亡③厉行节减对资源的消耗速度,以俟回到本时空资源再生速度的阈值之内,岂有别的选择?
壬子2021-03-24 09:46:29
人类在心理上,还没有做好活这么长时间的准备。
徐辉2021-03-24 09:20:42
很棒的视角[强]其中也包含了很多当下很突出的问题,或许都能够从这个视角的老龄化研究中得出一些结论
胡杨2021-03-23 17:58:41
这个“课题”不错!
曼仔Manda2021-03-23 17:56:25
好有深度的思考!非常期待!
Nagrando2021-03-23 17:55:25
太期待了!!
满山风景2021-03-23 17:51:29
期待后续文字!
少年阿飞驰2021-03-23 17:42:21
尽快 谢谢 实在是期待雄文
Sophie2021-03-23 17:42:11
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