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事件与中国消费品牌变革
每次“抵制外国货”事件,与欧美日跨国消费品企业在华工作人员交流,都能感受到他们的“痛苦”。跨国消费品企业在华子公司,绝大部分都是中国员工,而公司有母国,当公司主动或者被动配合母国对华进行“制裁”或者发表对华不尊重的言论时,抵制浪潮袭来,中国员工既感觉难堪,还要参与灭火。如果遇到母公司决策层存在极端人士,随时还会有朝不保夕的感觉。
**在工业化初期,没有一个先发国家是主动保护劳工权益的。**全球劳工权益保护的先声,来自曾经的工人运动,来自欧洲左翼,甚至来自美国的民粹主义,而不是来自右翼和资本家主动行善。
欧美的劳工保护制度建立起来后,伴随本土人口结构开始老龄化,本土劳动力价格提高,企业利润率下降,这是欧美企业追求全球化的最初动机之一。我们今天看到的“跨国企业”,就是在全球化拓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所谓“全球产业链”,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
将生产转移至海外,然后将产业链“分段切开”,控制上游,从商业而言,没什么不妥。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产业链的劳动密集生产部分转移至海外,欧美本土看起来“非常美好”,本土劳工权益保障得当,劳工收入提高,企业在海外布局生产、拓展市场,企业与欧美本土劳工两相得益,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
但美好是有代价的,包括两方面:一是欧美本土的生产性企业的就业容纳能力逐渐下降,在逐渐看不到“剥削本土劳工”的同时,连生产性行业的就业机会都失去了;二是当生产能力转移到海外后发国家之后,后发国家逐渐掌握了生产的主动权。品牌说到底是企业打造的,是消费者认可的,但仅有品牌而无生产,难以想象。
看着本土的美好,先发国家的民众和政客可能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全球都应当遵从自己的规则,采取相似的劳工保障政策,这样仿佛可以同时实现“世界大同”。然而,他们忽略了一点,就是当欧美本土的生产性岗位失去之后,正是由于“世界工厂”低成本的生产,才使得欧美国内在贫富差距逐渐悬殊之后,欧美的老百姓还能买到价格低廉的生活必需品,而这些产品的大部分,其实欧美本土已经没有足够的能力再行生产了。
日本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曾经反思,为什么偏要日本人辛苦的劳作,而美国只需要印出美元就可以购买呢?这个问题,也是很多国家的疑问。
所以今天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欧美政客继续打着“正义”的旗号来攻击中国对劳工的保护问题,同时还牵扯出涉疆问题;另方面,由于中国已经过了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价格已经在实质性提高的道路上。甚至,由于中国国内资产价格的提升,劳动力价格的提升也在加速;更甚至,我们在之后的文章中将会提到,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速到来,中国生产性行业的劳动力价格还将提升。劳动力价格提升意味着什么呢?当然意味着劳工权益实实在在的提高。很显然,欧美建制派政客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20年前,他们还认为中国的劳动力价格太低,所以劳工保护“不够周全”。
**历史将给老态龙钟的欧美政客开一个大玩笑,因为维系欧美“低通胀”的根本原因,也即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不停廉价生产的年代,正在并且是不可逆的告别历史。**当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不断提高的同时,Made in China的价格也将不断提高,那么,工业化进展到今天,在中国之后,还会有第二个中国,帮助欧美去实实在在的压低生活必需品的通胀,以维系欧美的社会经济结构吗?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之后的文章中予以解答。
但毫无疑问的是,欧美的老百姓,在未来,很可能将怀念中国能够生产低价商品的时代,而他们的“民意代表”,并没有告诉过他们,中国商品价格的普遍提高对他们的影响将是多么现实;正如,他们的“民意代表”不曾告诉他们,几十年前将生产移至海外,最终会造成今天这样的贫富分化。当然,这些探讨都没有改变现实的可能,因为,中国的分配模式,已经在改变的道路上了。
在3月18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的前一天,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接受了媒体采访,他主要提出,“中方在核心利益上不会任何妥协退让”。这个核心利益,就是**“中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这个观点,美国谈判代表没有听明白。布林肯和沙利文一上来就讲新疆问题、香港问题,然后被中方痛斥。很显然,美方代表完全没有准备。为什么没有想到呢?因为按照美国建制派政客的思路,中方的“核心利益”,曾经仿佛只有“台湾问题”。
他们真的没有听明白崔大使的表态。时代已经变了,美国的建制派政客还没来得及跟上这个时代。而欧洲,当然也没有跟得上。欧盟可能认为随同美国对中国进行“制裁”,这种施压是“口号式”的,模式还是传统的,一边“不痛不痒的”施压站队,一边继续跟中国做生意。很显然,中国的反向高调制裁,对他们而言来得意外。
没有跟得上时代的不只有欧美政客。
跨国企业都有合规要求。由于要考虑欧美市场,因此欧美的涉疆立法或涉劳动用工的立法,都对跨国企业存在直接的影响。在欧美宣布“制裁”中国部分主体之后,欧美企业的反应,是不同的。
中国市场份额占比较大,特别在意中国市场的,可能会悄悄的进行产业链替代,但不声张。中国市场份额占比较小,准备退出的,会趁机高调声明,以期在欧美或其他市场获得更多消费者选择。
但有一类是比较奇怪的。一方面,他们对中国市场有较大依赖;另方面,他们也乐于高调。这类企业的逻辑只能是,中国市场的抵制是一时的,这个市场不可能丢,而趁机高调还有利于拿到其他敌视中国的市场。
中国今天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还会像他们的上一代那样,只是追求一个“全球化”的品牌吗?还是,也会受到品牌带来的尊严与屈辱感的影响呢?换言之,品牌的内涵,除了质量、可炫耀性和共鸣感之外,价值观因素在未来将占据多大份量呢?抛开短期的群情激愤,不妨冷静多加思考。
今天可能是一个临界点。在生产方面,中国已经走在前面,但在研发和创新方面,还差一大截。**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在价值观方面。中国的消费者将逐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接受品牌带来的屈辱感。**曾经“可以说不”的一代,只是极少数“知识分子”,而今天选择说不的一代,却是拿着真金白银的消费者。中国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正在期盼在所有消费领域都出现华为那样的全球性品牌,正如当年的韩国年轻人在期盼三星、LG,当年的日本年轻人在期盼丰田、SONY那样。如果看不到这一次的“抵制”与以往的不同,恐怕也难以理解今天已是中国消费品牌剧变的开端。
对跨国企业而言,真正要关心的,恐怕是即将到来的“法律冲突时代”。长期以来,欧美制裁立法的长臂管辖权力,源自他国(包括中国)对欧美市场和技术的依赖,也包括外企在中国本土带来的就业机会。但从今天来看,欧美(尤其是欧洲大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已经非常深。可以这么讲,欧洲一两个主要国家如果与中国“半脱钩”,那么整个欧洲的福利体系都可能面临瓦解。而随着中国本土企业的崛起,以及老龄化的加速到来,中国本土就业对外企的依赖也将加速降低。中国已在加速涉外立法,很有可能会尽快建立起以反制欧美制裁为基础的本土立法,这也意味着,已经难以摆脱对中国高度依赖的国家和以这些国家为母国的跨国企业,将不得不更加三思而后行。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跨国企业就会开始怀念中国民间抵制外国货的时代,因为民间抵制总是短期的,是可以软化处理的。**法律冲突,则意味着将实实在在的增加企业的合规成本。**这个合规成本的增加,源自欧美仍然乐于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源于他们仍未意识到自己过去“美好时代”的代价,其实一直是由其他国家去承受的。
什么才是对今天欧美傲慢的最好反击?让中国之后不再有“第二个中国”,让中国企业不断打造自己的品牌,让Made in China的价格高上去,实现欧美政客进一步提高中国劳动力价格的“宏愿”。
最终,拿掉压低欧美通胀的最后一根稻草。
以上。
Phantom2021-03-25 16:15:38
但是根据网上的一些信息,耐克在一些交易平台的销量还在攀升。年轻人真的有决心完全抵制吗?
作者
华为、OV和小米的崛起,靠的不是抵制iphone。但苹果的傲慢,的确是很多人一开始选择其他品牌的原因。
Woody2021-03-25 16:23:40
这恐怕不是压垮欧美的稻草,而是压垮中国低收入民众的最后稻草。本土制造业南迁越南,泰国,马来,又抵制欧货导致欧资日资加速逃离。民众以后靠什么吃饭?
作者
为什么散乱的国家联盟和一个看似统一的邦联最终无法替代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这是另一个故事了。
LC2021-03-25 16:15:21
hm纯碰瓷,他丫的能用的起新疆长绒棉? 产业转移是必然,东南亚可以保证价廉,但无法保证质优,nikon 和sony的相机 镜头都在南亚工人手术翻过车,想象一下,nikon凭借当年在朝战 零下三十度照常工作打败莱卡,现如今还能说军工品质吗?新疆陆路腹地到东欧五千公里,以陆制海之关键节点,白皮是不会视而不见的。ps来自一个12年nikon 用户的吐槽。
Li2021-03-25 16:38:36
耐克现在基本都是越南制造了,还不如国产的鞋子好。现在的年轻人不像我们那一辈追求牌子了,好用,个性,这些才是他们追求的,这些都是本土企业的长项。
zhao2021-03-25 16:33:53
只要不给印度做基础建设,印度替代中国的可能很小,另外我们鼓励印度穆斯林获取自己的权利
Wallace2021-03-25 20:11:21
楼主你看篮球吗?之前有段时间大家都说不看的。。。
作者
民间抵制都是短暂的,只有法律确立的合规成本才是真实而长久的
白银锁2021-03-25 17:09:42
保障工人权益?没错!以销售价格为基础,西方企业把85%支付中国企业,如果中国企业给自己的工人发的工资低于企业净利润的一定额,就是中国企业对工人的剥削压榨。现在,西方企业采购中国企业的产品价格太低,而西方企业的利差太大,反而说中国企业剥削工人?是西方企业对中国企业及工人的极限掠夺!还以人权谣言发难?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压制中国,制造混乱,目的是为了更多剥削中国人民,散沙一盘的人民更加被掠夺!
嘉樑2021-03-25 16:18:42
一句话总结:时代变了,到了该立规矩的时候了[捂脸]
Sang(卉)Zhe2021-03-25 16:15:12
以美国为核心的长臂管辖法律体系与制度,从长期来看,必然受到以中国为核心的长臂法律体系的挑战和冲突,这是一个战略趋势。从方法论层面而言,中国的立法和执法从体制、逻辑、技术上还任重道远,且与经济及政治领域的发展相辅相承,还需要经历漫长的纠缠形的螺旋上升规程。但从战略趋势上,扭转单边长臂是中国不可能停止或返回的路,而跨国企业在两端社会价值及商业价值寻求平衡的智慧和勇气,也是其决策者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March222021-03-25 17:21:18
先不要一律说年轻人的决心,中国每一代年轻人都坚信先有国家再有我,但是就如作者说的,品牌购买不仅仅靠爱国,品牌也都自己心里清楚,只有好的产品才能占有一席之地,这就是品牌发展的动力,不能去过于绑架消费者购买不适当的产品,消费者也有自己的选择权,但是在国家面前,我们永远爱
finxible2021-03-25 19:48:31
“”什么才是对今天欧美傲慢的最好反击?让中国之后不再有“第二个中国”,让中国企业不断打造自己的品牌,让Made in China的价格高上去,实现欧美政客进一步提高中国劳动力价格的“宏愿”。 最终,拿掉压低欧美通胀的最后一根稻草。” 之前读了先生的美国民粹史,我再想反过来以欧美人的角度思考的话,会不会出现这种逻辑:中国商品便宜且本土利差的情况下都现在这得行,那中国企业崛起,抢了本来就不多的本土企业饭碗。那还不如运用民粹主义浪潮诉诸国家机器采取最极端的措施(包括战争机器),打的赢继续活,打不赢也不会变的更差,反正日子都得继续变差,无非早晚。” 或者换句话说,中国企业从幕后走向台前,在全球崛起是不是与美国企业一战后崛起开始掌控全球类似,必须在一场战争以后为大前提呢?劳烦先生指教
作者
核威慑之后,已经没有世界大战的可能了。全球主要国家老龄化,连打仗的年轻人都不够。
夜枫歌-gfy2021-03-25 17:17:03
先当世界工厂压低通胀,之后回身反击用通胀反噬欧美,这是预先想好的大招么
作者
摸着石头过的河
赖敏青2021-03-25 19:49:44
时代已经变了,中国年轻一代的尊严意识和对国产品牌的认可都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欧美的思想还停留在以往的傲慢上,终将会被中国年轻一代所唾弃。这次新疆棉花事件纯属于欧美的造谣污蔑,势必引起国人的反感和抵制,从另一个侧面也让国人更加清楚欧美政客的无耻底线
刘宏辉2021-03-25 19:32:46
最近两三年的时间里,国货确实是在崛起,故宫文创、李宁等。在看《变量2》这本书的时候,何帆教授提到做外贸的企业如何摆脱代工厂转内销去做自己的品牌,有三点: “第一,是技术优势。拼多多可以利用大数据精准打击制假售假者。他们能够发现哪些地方的假货最多,找到相关的产业链条。拼多多也能利用平台的优势,扶植一批优质产品。第二,是时机。过去的营销模式靠品牌,品牌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这就是为什么莆田的鞋厂一说起做品牌就谈虎色变。要是花钱做品牌,通过总经销—分销—再分销—零售,层层渠道成本花掉之后,产品的价格就高得离谱了,消费者得不到什么实惠。这种模式很快就会过时,小镇消费者和年轻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都不高,他们更看重性价比。这种需求的变化能为拼多多开辟一个新的战场。第三,是动机。跟其他电商相比,拼多多更需要划清和假货的界限。一开始走错的几步,反而成了强大的路径依赖。正是由于人们总是把拼多多和假货联系在一起,那如果假货泛滥,拼多多受到的伤害最大。阿里巴巴号称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拼多多则希望服务于最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一个面向企业(to B),一个面向消费者(to C),所以,最有动力消灭假货的当然是拼多多。” 不知道慕师如何看此观点?
作者
学者猜测企业会怎么做没太大意义,企业怎么做,最终是企业家来决定的
刘宏辉
嗯嗯,您说的有道理。主观意志不以学者观点为转移
Cuile2021-03-25 16:19:09
时代的趋势是明确的,但进程快慢有时会出乎人们的预料。正所谓运去英雄不自由,在下坡路上自会有人踩下油门。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在一个越来越混乱的世界中更好地发展。
o(`ω′ )o2021-03-25 18:34:28
其实从投资数据看真正大规模接受了产业转移的只有越南。印度和东南亚其余国家都是聊胜于无,中国供应链能否真正被取代还是很可疑。
周朴淳2021-03-25 16:33:28
也不尽然,欧美的老龄化很严重,通货紧缩也是有可能的。
作者
老龄化导致通缩的观点好像在中文语境下很流行,很奇怪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周朴淳
主要事关消费能力吧,就算是消费主义也很难从老人身上榨取价值。
作者
之后老龄化的文章会讨论这个问题
微笑de蜗牛2021-03-25 16:15:21
目前还未看不到能完全接盘中国制造的国家/地区,除非开启人工智能时代吧
Rulupu2021-03-25 16:59:18
纵观历史,寻求不变的平衡绝对是奢望;展望未来,不事生产的垄断一定会崩塌。桎梏于零和博弈的困局之中,便是保守派的狂欢;于此,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或许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Yu2021-03-25 18:10:05
”什么才是对今天欧美傲慢的最好反击?让中国之后不再有“第二个中国”,让中国企业不断打造自己的品牌,让Made in China的价格高上去,实现欧美政客进一步提高中国劳动力价格的“宏愿”。 最终,拿掉压低欧美通胀的最后一根稻草。” 吾辈当自强!
平2021-03-25 17:23:35
机器人在生产性岗位中,对于人工的逐步替代,是一个值得认真评估和考量的因子,不知道博主对这一点的看法如何?
作者
已经替代很多了,还会有更多难以替代
肠道速滑2021-03-25 22:08:43
回复评论区有关去年抵制NBA事件: 由于火箭队高层不良发言,现如今火箭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力度的惩罚,最直接就是从联盟夺冠热门成为现在东部倒数第一
章胡说2021-03-25 19:59:53
会不会还有一个消费群体,他们看重的是质量而不是品牌,如果这个群体足够庞大,国际品牌的唯一出路就以依靠对IP的制度保护。
[皱眉]2021-03-25 19:59:52
楼上的,制造业哪里外流了?贸易战打了这么久,逆差缩小了? 真缩小了反而是好事,输出人民币比输出产品更重要。
麻晓亮2021-03-25 23:16:32
这个视角挺有意思,全球的生产主导力量已发生巨变,分配的旧秩序也该到尽头了。去年被推到的不止是殖民者们的雕像,还有他们建立起的旧秩序也开始松动。不论怎么反弹,过去的已历史倒不回去。
大王叫我来巡山2021-03-25 19:21:09
品牌内涵:质量,炫耀,再高级一点是价值观共鸣,说得太好了,应该把傲慢、虚伪这些价值观标签给它们贴上去…
马笑宇2021-03-25 17:41:09
这是帮助中国人民的消费逐渐变为国有品牌,其实大部分进口品牌不都是国产代工的么,只是国人过去的消费观念铸就了进口品牌而已。
森2021-03-25 17:23:47
外资品牌起步早,知名度高和质量比较好。比如要买篮球鞋,nike350,anta260。相信很多人都会选nike
hih2021-03-25 16:07:34
房间的大象/::>
diplock2021-03-26 01:07:08
法律冲突层面,或许还是一种价值观的输出和认可。即使美元取代了英镑作为全球结算货币,但依旧无法取代英国法在国际关系中的核心地位。而域外管辖,以此为手段进行政治对抗,或许只会加速脱钩。自然过渡的域外管辖,基础问题还是到底谁更依赖谁,谁更加不可代替。改革开放40年,经济层面的成绩很伟大,但是否强大到可以长臂整个西方世界…验证成本不敢想。
Andy@zhang2021-05-21 21:47:51
美国继续增加关税,美国cpi会继续升高,美国普通人更加没有希望,美国政客继续玩印钞的游戏,美元继续推高美股,美股继续是硅谷的胜利,美元的信用继续弱化,更多石油继人民币交易,美元没有了锚定的。看看以后怎么发展
o(`ω′ )o2021-04-24 19:25:48
“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超过1.45亿,单日新增确诊病例超过84.8万。近来印度疫情强势逆袭,累计确诊病例已经超过1626万,累计死亡18.6万,单日新增突 破30万。英国广播公司(BBC) 评价印度疫情,称 “惨状不亚于输掉- -场中型战争,而且是一边倒的惨败”。 德国防疫卫生专家冯卡门.席尔斯在接受BBC采访时表示,印度在经济、科技和社会保障方面,都与美国有天壤之别,对抗疫情冲击的能力也不可等而论之,未来印度感染人数有可能会赶超美国。疫情的崩溃将给印度带来严重冲击,经济滑坡、民生问题、死亡人数和政府公信力等,开始渐渐超出承受范围。据专家预测,疫情结束后,印度可能需要十年之久才能彻底走出危机。”印度看来又失去了一次接纳产业转移的窗口期,估计我有生之年看不到印度成为世界工厂的一天了,东盟的体量也根本不足以取代中国[囧]
孙怀光2021-03-26 12:33:03
最近在看汉江奇迹。回过头再看慕师所写,更觉所思非凡。
元維2021-03-26 12:02:20
且不说欧美会不会因为抵制中国而导致福利崩溃。必须抵制中国的核心原因之一是意识形态,党同伐异政治站队难道仅仅是欧美才存在? 他们抵制中国的政策和战略是出自于他们的政治价值观,而这就是所谓傲慢的来源,但观念的相左没必要一直把自己说成是他人价值观念下的受害者,你以平等姿态以理反击喽。
Holly2021-03-25 20:45:57
所以很多美国人支持特朗普不是没道理。可惜特朗普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旗开四击斋2021-03-25 20:09:27
要相信自己的命运和道德,这些现象和情绪,其实并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
Corbin树伦2021-03-25 19:46:55
很有道理,但是中国要如何防止另一个中国的崛起呢?虽然国情不同,但诸如印度印尼之类的人口大国会不会成为欧美手下新的中国呢?
Bill - 凌志2021-03-25 19:35:38
说的有道理,只有立法,才能让外资感到真正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