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打包三年干货(第四版)我的人生信条
更新说明:这一版的干货更新我增加了一个新章节——我的人生信条,如果读过上一版(第三版)可以直接看末尾新章节~
……
记得曾经有位硬核读者给我留言,说把公众号从 2017 年开始的第一篇文章一直读到最新的一篇,每逢有人问起理财,就推荐大家也从头读我的公众号,「见证一个对理财懵懂的新手,不断学习改进一步步形成属于自己的投资风格和理财体系」。
听完以后还挺感触的,平时每天的一小步,某天回头一看居然已经走出这么远了,2017 年那会儿我还在做计划给自己每天画饼打气,2020 年距离渴望的自由已经越来越近了。
考虑到公众号每天都有新读者加入,建议大家都把 300 多篇内容读完也不现实,所以我做了一件事,把过往的干货精华努力压缩到这一篇 10 分钟的短文里,分享给大家。
我自己观念的三次转变
这篇短文三个部分,分别是我过去几年的三次观念迭代。
财富篇,不要只盯着赚钱,多想想如何积累财富,能生钱的「钱」才是财富。
自由篇,不要只盯着财富,多想想自由和自己真正渴望的生活。
生活篇,财富是获得自由的一种方法,但不是唯一途径。
财富篇
赚钱不是目的,积累财富才是。 积累财富,与复利和时间做朋友。
论积累财富,值得学习效仿的对象就是我们仰慕的大佬们。除了研究大佬们赚钱的思路,亲身体验一下大佬们买买买的感受也是很开眼界,有时候赚钱和积累财富真是两回事儿。
我认为最好的理财之路——做好主业,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儿,做好主业获取现金流积累财富,最终反哺生活,脱离工资天花板的焦虑。
积累财富其实说难也不难,趁早开始、选对方法、跟对人,我们就可以无往不利。说难也难,愿意放弃一夜暴富的幻想,转而踏实积累、慢慢变富的人其实不多。但是我相信,慢就是快,踏实积累、闷声赚钱才是真的暴富。
什么是真正的财富?
提起财富大部分人感兴趣的是什么?豪车、豪宅?但是细想想,这些其实都是财富的反义词,因为这些东西都通过消耗掉财富换来的。
事实上真正的财富别人往往是看不到的,你没有花掉的钱才成为了财富。
存钱这件事儿虽然看起来老生常谈,但反而比扩大收入、提高收益更加必要。因为这是所有和钱相关的事中,唯一一件能完全由你控制的事儿。
**收入是老板决定的,收益是市场决定的,唯有你的储蓄是自己决定的。**哦对了,还有一件事儿是你可以控制的——现在就开始行动。尽快开始,未来回头看这会是你最重要的一个选择。
消费主义总是充满诱惑,我也承认消费这件事儿非常快乐,不会拿什么「消费不是真的快乐」这种屁话自欺欺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存钱就会不快乐。
存钱也不是让大家不要消费,也同时是给你真正喜欢的东西留出更多的购买力。真正可持续的存钱思路,重点不是一味地省,而是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然后打造一些专属于省钱的快乐,比如别人开盲盒花钱、我们开盲盒省钱。
另外我整理了 7 条对我帮助很大的消费原则,希望也能对大家有帮助。
平时写文章虽然我也常常给安利一些新奇的省钱思路,但这里也想提醒大家一下,“行动”优于方法,先行动起来再找方法。执着于寻找各种新奇方法可能会让你陷入一种误区——盲目寻找并不存在的捷径反而止步不前。
如何投资赚钱
投资的话题比较大,我专门整理了两篇:
投资成功的前提不是抓住多少机会,而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就个人成长而言,熊市比牛市更加值得珍惜,这些重要的道理只有亏了钱才能悟明白。
自由篇
财富不是目的,自由才是。我们渴求财富,但真正希望的是财富背后带来的自由和选择权。有了财富不等于自动获得自由,有很多钱和能像百万富翁一样生活是两码事,我们需要把财富转化为财务自由,让钱永远花不完。
获得财务自由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努力工作、储蓄,把收入转化为财富(能钱生钱的那种),当财富积累超过一定门槛再配合投资就能获得稳定的现金流,实现自由。
很多人关注错了重点,只看”财务“和忽视了”自由“, 误以为这个门槛一定非常高。但实际上自由是相对的,只要被动收入能够「持续性」地超过我们的生活所需,就已经足够自由。以我个人的消费水平(人均年开销 10 万),当积累到人均 200 万的时候,已经能够明显地感受到生活的自由。
我开始写公众号目的之一就是分享自己关于财务自由的思考和进程,从 2015 年开始自由计划,2017 年开始写作分享,2019 年开始公开实证我的财务自由计划,为的就是证明工薪族工资理财也同样能实现财务自由。
加速自由进程
理财实现财务自由这条路可能要 5~10 年,但这条路也并没有看起来的那么久远,没那么让人望而生畏。一方面,当我们开始自己的财务自由计划改变就已经开始发生了,很多我们原本以为要通过实现财务自由解决的问题和焦虑,惊喜地发现在途中就已经渐渐淡去;另一方面,我们也能通过一些方法来加速财务自由的进程。
避免浪费,追求零浪费生活。我发现很多已经财务自由的成名博主过着我们羡慕的生活,或有着安心舒适的房子、或环球旅行路上,但支撑他们生活所需的本金却远小于我们的预期。相比于增加收入,想办法降低浪费也是一条低调的致富路子。
如果生活可以避免浪费,我们的收入将自动放大 2~3 倍。
提高对生活的控制感。我们的可控范围越大,焦虑就愈少,实现自由就越容易。机缘巧合,我分别认识了两位供职于同一大厂、同样身家千万的小伙伴。一位潇洒财务自由,一位却深陷焦虑,最大的区别就是对生活的控制力。
提高生活控制力,除了增加被动收入的确定感,消费开支的控制力也很有帮助,记账和预算是不小的助力,记账可以帮我们明确生活的边界,边界越清晰、焦虑越少。这里还有个简化版的预算思路供大家参考。
降低消费焦虑,尤其是对于教育、住房和医疗开支的焦虑。教育开支其实可以不那么高,也有很多办法降低居住成本,别忘了,财务自由不仅意味着工作的自由,也意味着空间的自由。
这三个方向其实为的是同一个目标——降低财务自由所需开支和本金,目标小了,距离自然也就近了。
还有一件事儿要注意,不要等到财务自由以后才开始考虑享受生活,不要总是「等我自由了、有钱了,就……」。机缘巧合下,我把自由以后打算做的大部分事儿都提前做完了,最后才发现,很多时候并不是你有了自由才能做某件事儿,而是这些事做了,你才离自由更近了一步。
人生,只需要富一次
我们要守好辛苦奋斗而来的自由,尤其注意自由后的 5 年,这是个比较关键的节点,尽量少踩坑。
但也不用太过小心以致焦虑。其实自由以后我们的抗风险能力是更强的,生活和工作的自由,我们可以建立起一套更加强大的危机应对体系。而且每逢危机到来,资本市场投资的回血速度其实比我们以为的还要强。
生活篇
**财富是获得自由的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径,**这是我 2020 年至今最大的感悟。
大家需要理财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焦虑,但理财虽然是那个最“万能”的方法,却不是唯一手段。有时候直接从问题的根源下手,效率还要更高。
关于这个话题我目前的思考主要集中于「工作」上,毕竟工作是大部分人烦恼的根源,财务自由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摆脱对工作的依赖。但是后来我发现,即使在工作,也是能自由的。
如果能够自由支配工作的时间和空间,我们的财富将自动增值 3~10 倍。
而要在财务自由以前抢先获得这份自由,我们至少有两条路可以走,拿到主业工作的远程办公权限然后大幅提高效率,或者在主业以外收获一份自由的副业。
在我看来,财务自由和远程办公同属这个新时代的红利。
理财就是理生活,理财的时候,我们真正讨论的其实是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放下心中的焦虑。
三个角度,财富、自由和生活,为的就是解答这么一个问题——怎么能解决好财富的焦虑,让自己生活得更幸福一点、更自由一点。
我的人生信条
这段时间我在试着把经营企业的很多道理应用在个人生活上,出乎意料地好用。就像我最喜欢的财经作者 Morgan 所说的:
当我们想要深入理解某个领域时,跳出这个领域去看看别的地方,反而能建立起更加强大的链接和更深刻的洞见。
好方法背后的理念往往在不同领域都能普遍适用。所以我就在想,那些理财和生产力的技巧中,有没有这样普遍适用的理念呢?
我试着整理出了 11 则人生信条:
1、思考要逆人性,但说话和做事儿要顺人性。
越是反人性的目标,越要使用符合人性的方法来达成。
当我们觉得自己看透了某个问题,而别人还没有看透的时候,按照别人的方式来说话、做事儿,每个人的幸福都会更多一分。
这是我对同理心和初学者思维的另一种理解。
2、所以,**我反对延迟满足,未来的希望不应通过当下的牺牲来实现。**万一“未来”没有来呢,那不就只剩下牺牲和后悔了?
投资、健身、自由、节俭,实现这些目标并能长久保持下去的伙伴们无一例外都在享受当下的过程,而不是苦哈哈地克制欲望。
真谛不是把现在的快乐推迟到未来,而是找到一条路同时获得当下和未来的快乐。快乐不守恒,快乐可以凭空产生。
3、讨论共同目标,尊重个人选择。前半句的重点是「共同」,后半句的重点是「尊重」。
……
4、多关注牛人们「不做」什么,而不是做了什么。
别人关注我们,常常是因为我们做了什么。但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其实是因为我们不做什么。
——段永平
一个人的创业故事他人很难复制,这是事实。
但那些有过成功经历的二次创业者,再次成功的概率显著高于平均,这也是事实。
也许不是成功不能复制,而是大部分人复制错了东西呢?
5、先人后事。做对事能解一时,但选对人可以解一世,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的人。
在非自己专业的领域,我们提升认知的目标不是指挥别人,学会识人,然后看懂他们在干什么,然后别帮倒忙。
……
6、如果人是杯子、精力是水,精力管理的最佳状态不是“别把水喝光”,而是让水满到溢出,溢出的部分就成了做事儿的灵感、动力。
困难之处不是累了以后要休息,而是精力充沛时别瞎忙。投资上,牛市里手握现金别瞎买也是一样的道理。
7、使用二八原则,用 40% 的精力创造 160% 的产出,余下的用来给杯子蓄水。
8、优先考虑绕过问题,然后考虑简化问题,最后再考虑解决问题。
不解决没必要解决的问题,不看行情、不看新闻、不看预测并不会影响我们取得投资收益。如果解决一个问题带来的回报不及为此消耗的精力,不解决才是更好的选择。
但要记得回到原点思考,很多问题虽然最初看起来必须解决,但中途常常会变化。
……
9、平常心,关注自己能控制的、接受自己不能控制的,等待自然而然的结果。
10、要“十分相信+大资金+中等回报率”而不要“将信将疑+小仓位试水+上等回报率”
错过机会没关系,重点是保证自己能抓住的机会是对的。
11、把投资作为财富的终点,而不是整天盘算着何时卖掉它们。
“财不入急门”,不要急着从市场赚钱来解决眼下的难题。带着「买房收租」的心态来投资,最后反而更能赚到钱。
……
以上就是我整理出的 11 则人生信条,都来自以往的思考和分享。ta 们帮我看清了很多东西,方法需要随着时间和场合的变化调整适配,而这些信念却构成了那些不会改变的基础,是我思考问题最根本的视角。
龚天宇2021-03-29 13:10:11
十分相信+大资金+中等收益率=财富 这也是我近几年得出的结论。
GraceJ2021-03-29 14:20:30
我就是那个硬核读者[666]
纪年2021-03-29 13:04:51
18年关注的也大,喜欢也大脚踏实地的生活风格,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人[加油加油]
作者
段永平问答录里面有这么一段“一个普通人坚持做正确的事儿,最后取得的不普通的回报”。这个方向我也许可以努力一下 [让我看看]
吕笑 Cici lv2021-03-29 13:06:26
这篇文章好评,人生需要定时做做复盘,才知道自己有没有离自己想要的更近一步
作者
复盘也是个重新发现和了解自己的过程。说来也挺好玩的,这些人生信条很多我已经默默用了很多年,但我最近才头一次发现他们的存在,有点奇妙
lilichen2021-03-29 13:15:31
最近在看《思考,快与慢》说其实专家预测也不比随便瞎猜靠谱多少 应该是说择时那种吧
作者
最近翻到《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作者在不要预测这一章里面做过几个统计,观察了几个“专家”对象,发现预测的成功率不超过 40%,不如抛硬币 [捂脸]。不过也补一句,预测成功与否和最后的收益不一定相关,有些方法可以在 40% 成功率的情况下获得正回报,关键是方法,不是预测。
Chuck 傅强2021-03-29 18:04:53
总结自己的人生信条这个动作是从张潇雨那里得到的灵感嘛,哈哈哈哈[调皮]
作者
是也不是~ 张潇雨的 50 条人生信条我在一年前就开始研究了,是个很好的思路。但是真正让我开始总结自己的人生信条,是研究企业管理的时候发现,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真的太强大了,对应到个人身上正好就是人生信条。
ync.2021-03-29 19:31:55
好像是在也大这里看到的“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这句话,然后发现“不做什么”真的很难啊!!!
作者
“不应该做的事儿”往往都有短期回报和诱惑,所以确实不容易。
NayiY-2021-03-30 17:19:11
好想知道你的书单 不懂还是得多看点书
作者
书单在后台菜单里有,投资 - 入门书单赞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