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第一笔本金

刷雪球的时候看到一篇天地侠影发的帖子。

科普一下背景,天地侠影第一次出名是因为质疑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后来吃了官司被关了 1 年半。第二次出名是最近又质疑牧原股份财务造假,又火了一把……

不过我读的这篇帖子讲的不是分析财务问题,而是回顾当时的亲身经历和选择:

/pic/1_wKdkH7iajsiakFZz9lcP7nhIIasiaQ.jpg总结起来就是:

  • 天地侠影本人觉得律师费太贵,想算了,这样至少钱还留着。
  • 但家人不干,不顾一切也要帮他,把股票全卖了找律师。

最后看守所没少蹲,钱也没剩下。当时是 2013 年,后来 A 股走出 3 次行情,一大两小,赚 10 倍看缘分,但赚 5 倍一点不夸张。好好的一笔本金就这么给霍霍没了 /pic/2_b0jmWic24xOssVSyvLKAqYBFA6xjUg.png

看完好堵得慌…… 然后我又想到了两个领域的事儿

……

第一个,是医疗。

假如不幸身患绝症,有两种治疗方案:

  • A:保守治疗,像往常一样生活,享受最后的时光,接受生命终结;
  • B:不顾一切地投入,虽然治疗过程很痛苦、会花很多钱,但生命可以延长几个月。

如果病人自己愿意选 A,有多少病人的家属会尊重他的选择,而不是替他决定 B 呢?很多痛苦不是病人不能接受,而是家人不肯放手。

……

第二个,是教育。

前两天我听了一篇播客,讲第一批被鸡的娃长大成人了,他们怎么看待成长的经历。

那篇播客没有讲到钱的角度,但我听完就在想,等这些孩子后面进入社会、开始对金钱有了概念,再回头算算过去这些年自己身上投入的财富,他们会怎么看待这个选择呢?

我不是当事人,没法回答这个问题,也不能评定对错。但我觉得这可以成为一个更加理性的角度。

之前看过方丈关于教育的看法——在教育上不计后果地投入,本质上不是孩子自己的需求,而是为了缓解家长的焦虑

……

我自己对教育有三个看法:

  1. 教育的不确定性很大,常常会像天地侠影的律师费一样,投入巨大,但并不能改变什么;
  2. 即使只是最普通的教育,只要孩子积极、乐观、健康,一样也能过得很好、很幸福;
  3. 如果一笔钱不花出去,而是积累下来投资,我很确定 20 年后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所以我宁可这么选:只要保证孩子不要因为家庭原因变成问题儿童,能健健康康地成为普通人,就算是教育成功了。余下的资源我更倾向直接传承财务,而不是去拼教育。

讲一段我自己的经历吧,其实我就是这么长大的。

我爸妈的教育理念一向是健康快乐比天大,其他顺其自然就好了。

小升初,当地三所初中,爸妈和我讨论后选了排第三的(“排第三”比“倒第一”好听点 /pic/3_rHzvugHcvx2SYRib9eMWdMGQZmrmEA.png)。因为离家近,走路 5 分钟,每天中午还能回家吃饭。

上学期间,不只是别的家长,连班主任都经常打电话到家里,建议家人让我去上各种补习班。但家人一直拒绝,到最后班主任甚至阴阳怪气地挤兑我妈「哎呀,你家理念太“优秀”了,咱也教不了呀……」

所以我们家一直是比较另类的,在教育上没多花什么钱。

倒也不是爸妈不舍得花,而是他们总会问我,问我想要什么,然后尊重我的意见(但攀比不行,一票否决)。小孩真心想要的东西往往花不了多少钱,昂贵的是大人的欲望。

小时候我妈经常说「你帮家里省了“老鼻子”钱了(就是非常多的意思),将来这些都给你」。

后来这些钱变成了我大学期间接触投资的第一笔本金,连带着收益一起成为财务自由之路的起点。

其实这笔钱就金额来讲倒是没多少,工作以后我们三五年也攒得出来,但重要的是这笔钱出现的时间——让我有机会在开始工作“人生钱”之前体会到“钱生钱”的意义。

所以我和也太开始工作赚到的第一笔收入就选择了投资,而不是消费。假如我先习惯了工作花钱的生活,想要再回来省钱、储蓄、财务自由,难度就要大得多了。

……

分享这段我自己的经历倒不是为了说服大家什么,只是作为一个不同的角度——不参加鸡娃内卷,未必就没有出路。

要我选的话,我决定往 👇 这个方向努力一下,当这种父母 /pic/4_8SlLMsR9aEafSRdxjvXxG7dZqoLgIA.png

/pic/5_ShjesHc5IvecLIMhHccrYfibjLG4uw.jpg天地侠影的官司、孩子的教育和家人的医疗,在我看来本质上是同一种冲突——当事人的真实需求 vs 家人的心理焦虑。

我们之所以不喜欢「我是为你好」,是因为这常常不是我们当事人真正的需求,只是缓解家人自己的焦虑而已。

那么当有一天我们成为别人的家人时,也许就要多想一步,我为别人做的这个选择,到底是 ta 的真实需求,还是我自己的焦虑呢?

这个思考也许不能解释「第一笔本金」是怎么来的,但能解释很多应有的「第一笔本金」是怎么没的。

轩2021-04-14 13:06:47

标题改改,内容更有针对性一点,就是10万加爆款了。例如,我为什么认为鸡娃的回报率其实不如理财

作者

先小声问问,你自己写出过 10 万+ 的文章吗?我再考虑要不要参考你的意见 [让我看看]

ssjatiuf2021-04-14 13:29:23

孩子自己的想法也不靠谱[呲牙][呲牙]我当年信誓旦旦说“给我报名辅导班 我要学”,结果半个学期后就开始上课玩手机了。

作者

你自己有没有报过健身课程、付费会员之类的长期服务,然后没几天就放弃的呢?成人尚且如此。发现不合适,放弃以后不参加就是了。你要求孩子说要做一件事儿,就必须完美做完,这依旧是你自己的焦虑,是你自己渴望却没能做到的事儿。

作者

我理解的教育,应该是把自己会的东西交给别人,而不是教别人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儿。

NingZheng2021-04-14 13:06:00

父母的焦虑通常会通过花钱来解决,其实有的时候正确的解读,沟通、或者陪伴就可以

作者

很多问题其实正解反而很便宜。就像我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家人一起好饭好菜,而不是桌上放 100 块“自己安排吃的吧”(拿到钱的瞬间还是高兴一下的,但吃饭的时候就不是内味了)

安盛龙2021-04-14 13:05:47

也大,我是24岁最近开始定投的小伙。最近降得厉害,这个月发工资我也保持定投并加仓。是正确的吧?

作者

假如再跌个 10%,我就要开始尽量省钱了,只为能再多捡点基金。

Mia2021-04-14 13:24:24

让我想起了阿德勒的课题分离,不要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要让其他人干涉你的课题,获得心灵自由。

作者

阿德勒心理学确实挺厉害的,很多东西只是基于逻辑推导,但却一直在被证明。推荐大家看《被讨厌的勇气》

文海2021-04-14 13:18:11

很多人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孩子想要什么。[捂脸]

Saigu2021-04-14 13:10:06

大佬怎么看待教育是最好的投资?或者说对人的投资是最好的投资?从原文看,似乎认为对孩子、教育的投资不确定性太大,所以认为健康成长就行

作者

我觉得买基金也是最好的投资,但这改变不了 80% 基民其实在亏钱的事实。重点不是你在干啥,而是你知道怎么干、为什么要干。

Z2021-04-14 13:10:38

只能说有家人陪着共同进步是莫大的运气。不过,很多人其实是那个”抽烟和宝马”笑话,钱没花在这边,也没存在那边,就这么没了。。。

作者

家人如果只是花自己的钱、自己享受,我觉得还好。但不能明明是解决自己的问题,还一脸我为你付出多少多少的态度,就很容易出问题。

好雨2021-04-14 13:08:22

哈哈哈哈哈哈,原来是这么没的。上次想找也大的有钱的普通人和优秀的穷光蛋那篇文章,找不到了,今天这篇,异曲同工[呲牙][呲牙]

作者

先当个快乐、不愁钱的普通人,就够了,剩下的其实慢慢也都会有。

熊熊2021-04-14 14:15:09

本人在培训机构工作,就工作中接触的孩子来讲,孩子的学习问题的背后问题往往是家庭问题:父母离异的、忙生意忙官场或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顾不了孩子的、父母太强势违背孩子意愿的、忽视教育规律和孩子性格把培训当捷径的,即使送去培训最后效果也往往不能令人满意。而当下培训机构多数也不管这些,口头一套实际一套,钱花了,结果反而更不确定了。 因此,我认为父母在孩子教育上最能帮助孩子的是:父母首先要尽力过好自己的生活,努力工作,获得可持续收入,夫妻恩爱,家庭和谐,共同经历,让家有安全感。这构成对孩子影响的基础。如果能再做成一两件让孩子佩服自己的事,那榜样的力量更不得了了!

Azure2021-04-14 13:24:52

也大,昨天看了你那篇所谓“FIRE”退休失败的帖子原文,感叹作者的真诚,谢谢推荐!顺带看了他推荐的书单,里面捡了一本《共同基金常识》开始看。感谢你是一方面(之前也啃了你推荐的Marks的两本书,醍醐灌顶+受益匪浅)但另一方面,也伴随一个疑问,我觉得你已经把投资里反人性的一面驯服的很好了,比如越跌越买这种操作,我还属于理智上理解,但don’t feel comfort的阶段。想问你能进化到现在这种形态,是量变引起质变,还是一步步迭代出来的呢?

作者

质变多一些,积累到某个时刻,你突然真正悟明白自己赚的钱是从何而来的,不舒服的感觉就会少很多了。

stella2021-04-14 13:07:15

后半段很感触的是,你和爸妈能够坚持自己的想法,回想当年,初中时我的学习在班上不是很好,算个上中等吧,本来不想去补习班,但班级前几的孩子都在补习,所以还是去了[捂脸]

作者

我们家发现那些去补课的,其实最后成绩也没怎么改变,差的没有因此赶上来,好的也没有变得差距更大,就更不在乎这些了。

LLLLL2021-04-14 13:18:40

我就yy过父母亿万富翁的事[旺柴] 当然就是yy一下而已,现在就希望努努力,以后能让家人真心想做什么而不因为钱被束缚就够了[加油]

喵二小姐2021-04-14 13:41:31

传言董承非要离职???

作者

类似的传言每年都要来个十回八回的。兴全和董承非依然是那个我非常信任、会为我的收益着想的主理人,最重要的东西没变,持仓股暴雷没那么可怕。

Vincent Choi2021-04-14 13:13:28

和也大相同,家人信任,大学时给了一笔钱学习理财,在“人生钱”之前体会了“钱生钱”的快乐

lucky2021-04-14 14:19:11

一直关注和阅读,很欣赏您的理财观念和生活实践。 这篇关于鸡娃的见解有些许不同意见。也许是受连岳老师的影响,对于身为中国人,虽不讲为国家做多大贡献,但觉得作为养育国之少年的父母辈,不限于给孩子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可以尽力激发和引导孩子的潜能,站在其他的视野和格局思考人生。 借您的宝地,发表一下鸡娃妈妈的心声。

作者

满足两个前提的鸡娃我觉得可以接受: 1 孩子理解家长的想法,也愿意配合,不是家长强加上去的 2 鸡的目标家长自己也能达得到,或者已经达到了。

慎独2021-04-14 13:25:13

也大教育这块之前也写了篇文章算过一次账,当时我看完真的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现在也比较倾向于把一定财富传承给孩子(虽然自己现在连女朋友都没找到[捂脸][捂脸][捂脸])

Emma2021-04-14 13:29:05

请问也大听的播客是什么,顺便可以推荐一下平时听的播客吗?

作者

故事FM,推进过很多次呀

材L2021-04-14 13:06:40

嗯,这也是我未来努力的方向,尽量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能过度鸡娃

クミコ2021-04-14 15:35:59

还可以很好地利用家长对小孩的表率作用。我从小就发现我妈几乎有空就在看书,我也就养成了这个习惯。(不好的习惯也是这么学来的,比如喜欢躺着看) 另外,与其鸡娃不如鸡自己,投资应该多管齐下,物质、精神和能力,缺一不可。

肖仲翔2021-04-15 21:59:20

哈哈,你一定是听的故事FM[坏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