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看来我确实不适合讲养娃,更适合讲自己怎么被养大的~

昨天的文章教育了我一件事儿——人不要评论自己没做过的事儿。

以前写过不少关于养娃和教育的观点,好像都没有昨天讲自己咋被养大的反响大 😂

好多小伙伴让我再多说说,我整理了几个成长经历中我们家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和普遍的教育观念冲突还蛮大的。

大家辩证着看,不一定都是对的,毕竟只有我一个样本,但也许可以提供另外一种视角——我作为一个没被鸡过的孩子眼中的世界。

选学校

上一篇很多读者都提到了我家选学校的决定——为了离家近,选了三所初中里面最差的。

其实所谓的“差学校”,没有那么可怕,我们可以反着看这个问题:

回想一下过去的几十年里,那些对我们帮助最大的朋友和长辈,然后了解一下他们毕业的大学,倒推他们学生时期大概的成绩。**我们会发现其实大部分人只是普通的学校、一般的成绩,但他们却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普通学校其实没那么糟,没准还能早点遇到他们呢~

再一个,我们家也不区分所谓的“好学生”和“坏学生”,我的好朋友里有学习比我好的,也有成绩倒数的,他们人都很好。所以就更不在乎学校的好坏了。

有时候会有别的家长给我爸妈说,让我别和谁谁一起玩,“以后就学坏了”

  • 我妈一般是一笑了之,然后和我说,「想和谁玩就和谁玩,咱没这么多偏见。」
  • 我爸则是一脸严肃,「好,和所有人都能玩到一起去,算你有本事」。

学校的排名、同学的成绩,我们都不太在意。如果碰巧不错,那我们会开心;假如没那么出众,也无所谓了。

相比之下,我们家更看重学校近不近。

……

我父母个子都不高,但他们都希望我能长高点,千万别又瘦又小的。相比于成绩,他们更看重健康。所以我们家只选离家近的学校,路上时间短,能回家吃饭。

而且这样爸妈也省时间了,我从幼儿园开始就是自己一个人上下学。貌似有一次奶奶觉得不放心,暗中保护,结果被我发现撵回去了 /pic/1_scSFfuGFchmkYicIuLueS3lSruBFZg.png (不过我自己不记得了,从爸妈那边听过来的

别人家都在劝孩子多学习的时候,我家都在劝“休息一下,出去玩会儿”;不管下雨、下雪,假如操场上只有一个人在玩,基本上就是我了。十几年过去了,现在手上还留着当初单双杠磨出来的老茧……

虽然我最后身高也没到 180 啦,但是相比于父母的身高,也算是壮举了。差不多比他们俩的平均身高高出 20 cm,这是我妈最得意的事儿了~

我们家的观点,离家近的学校带来的好处实实在在,但所谓的名校只是「可能」有帮助

再一个,我们家坚决反对拿健康换成绩。健康,往往是投入就有回报,而且不能重来。而成绩,有时候就算努力了也未必能实现,过错了其实也可以补。(这也是我妈妈拒绝班主任补课建议的理由,相对来说不那么容易得罪人~)

我的成绩

虽然我们家不强调名校和学习,我花在课本上的时间很少,但我成绩其实还不错。我们家信这个——教材来自生活,那直接把生活搞明白了,结果也一样。会学习的人,从生活中也能学到东西,而且往往更多。

我妈常说的一句口头禅 “那些补习班都把人补傻了”(在家说,出门在外可不敢……)因为他们发现,绝大多数参加补习的学生成绩并没有因此赶上来,成绩好的学生补习后优势也没有更明显。再加上我不上补习班,成绩也没有下滑,反而还有不断提升的趋势,就更坚信这个判断了。

这后来也直接体现在我的成绩上了:

  • 那些和生活联系特别紧密的科目,比如物理、地理、化学,我基本不用学成绩也很好。
  • 但缺点也很明显,需要背诵的科目就比较惨了。最烂的是语文,高考的辉煌战绩——9 道选择题错了 6 个;第二烂的是英语,现在看视频还得也太帮忙翻译……

大伙现在看我的文章应该也能看到当时的影子,讲生活方法和技巧我比较擅长,解决问题也还好,但一到拼文笔的时候立马就怂了。还好我发现了张潇雨 /pic/2_2Aia9x7ia9LicwkoFRBaaMtJX358UA.png

/pic/3_qHCtDdKY2EMjzYUq9q8ricpriaHjZg.jpgPS:我应该是全网最喜欢引用别人原句的作者了吧,因为自己写不出来 😅。有缺点其实没啥,知道问题在哪,然后绕过去就好了,貌似也没耽误投资理财和写文章。

一方面我想说,在学校少花时间,不一定成绩就会差,生活一样是学习,“有心”更重要。但另一方面我更想说,我对自己的评价,我是一个乐观幸福的人,碰巧成绩还不错;而不是因为成绩不错,才成为一个乐观幸福的人

我反而还因为成绩吃过亏。大学我自以为成绩好,当初找实习就很不用心。结果顶着名校前 10% 的成绩单,花了半年时间愣是没找到一份像样的实习和论文。最后一怒之下跑去专心研究投资理财,没想到最后真变成现在的主业了。这段大学经历我之前写过,也算因祸得福吧。

好成绩对我来说最大的帮助,可能就是让我意识到自己做不成事儿肯定不是学习成绩的原因,省了一个借口

……

爸妈常常会听我的意见,尊重我的选择,包括选学校、填志愿这些当时看来的“大事儿”。不过昨天有位小伙伴留言:

/pic/4_olAHROj4R9wyicb53CwArkJESrk8bg.jpg但我就不同意,**成年人立 Flag 被打脸的次数还少吗?为什么要这么要求孩子?**不允许犯错的文化是很可怕的,最后只会是造假和欺骗。

再一个吧,其实孩子有缺点挺正常的,尤其是和父母一样的缺点。我是个比较马虎粗心的人,我老爸就很希望我改掉这个毛病,给我写了一封长信。

结果你猜怎么着,他把「马虎」写成了「马乎」。不过确实教育到了我,马虎真的太害人了,至今被我们全家开玩笑……

教育应该再宽容一点,重心应该是把我们会的东西、能做的事儿教给下一代,而不是教他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假如有一天孩子能超越父母,那谢天谢地;假如他做不到,“好家伙,不愧是我亲生的~”

……

我觉得吧,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有点像投资中行情和资本市场的关系。

是资本市场中发生的各种事儿影响了行情的走势,而不是反过来。如果沉迷于用行情预测资本市场,只会劳民伤财。

而学校教育来自于对生活的提炼和简化,里面难免有失真的地方。我们最终要弄明白的是生活的道理,用生活指导教育,而不是反过来用教育决定生活。

深海之寻Shrek2021-04-15 13:17:12

得看那学校有多“普通”,成绩不重要,校风还是要看的(霸凌,师德师风还有行政管理)。 我初三的时候,才知道居然有人带校外的无业男性进女厕殴打同学。

作者

那我的初中绝对算上你标准中的「下三滥」了。我们学校经常发生全校级别的斗殴事件,后来还演变成激怒一波“社会上的人”冲进校园来打人。 我身边也有抽烟喝酒打人的朋友,你真诚待他们、理解他们,他们反而会保护你,让其他人离你远点。反而是带着偏见、觉得他们低人一等,最后才更容易被欺负。

作者

大部分所谓“堕落”的朋友,其实他们自己知道在做不正确的事儿,对于真心朋友,他们反而会劝他们远离这些。只是家人和社会一步步把他们越推越远。我从他们口中听到的更多的反而是「你离这些远点」「你成绩这么好,好好学习。有谁找你茬了你告诉我」,我的感激更多。

stella2021-04-15 13:11:16

我觉得没有绝对的好孩子、坏孩子之分,以前上学时和朋友学到了很多不好的习惯,老师都说我学坏了,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觉得我从朋友那里学到的好的方面远比老师们讲的学坏的地方重要的多,那些“坏的”反而不重要了

stella

我觉得如果不是遇到我那几个朋友,我可能真的彻底学傻了[捂脸]

作者

学校里所谓的好、坏挺局限的,比如会把“听话”和“乖”作为好的保准。长大以后我再想这两种评价,怎么想怎么细思极恐……

知行2021-04-15 13:28:29

估计你属于还算用功的娃娃,所以爸妈打心里过多不担心, 我当时上学的时候作业都不想写,光想着玩,看动画片,学习那么累,我要快乐,父母也没啥文化,也没人天天催着写作业就这样野蛮生长,等到15岁的时候才发现,不考个学校,可能就回家种地了,才开始发奋读书,真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棺材不落泪。像我这种人有个人管管可能会好点[流泪]

作者

你误会了,我不是说不用教育。我们家挺注重教育的,只是不看重学校教育。我们家会严格限制不能做的事儿,不能乱要零花钱(我曾经在我妈单位磨了 1 个小时,只要 5 毛钱,未果)、不能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 只是他们更注重哪些不能做,这个边界是死的,一票否决,但不限制我应该做什么。

作者

哈,这么说来,和段永平说的「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正好不谋而合,道理可能是一样的。

考拉2021-04-15 13:39:13

最近刚看完周轶君女士拍摄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探寻日本、芬兰、印度、英国、以色列、中国的教育传统和未来,其中很多的观点和也大父母的观点不谋而合,比如注重身体健康、多玩耍、亲近大自然、从生活中学习知识等等。 虽然本人还未婚未育,但是依然推荐家长可以去看下这部纪录片以及纪录片周边音频节目《你好,童年》,减少焦虑,认识到成功的人生不只是一个样子,努力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盲从别人鸡娃是当父母的懒惰之举。 希望我以后也能成为这样的家长,共勉。

马涛2021-04-15 13:08:16

马虎写成马乎,你爸可能是故意的[悠闲]

作者

假如是故意的那也太感动了,为了我自己主动往火坑里跳 [流泪]

AB2021-04-15 13:30:23

浏览了下,也没逐字逐句。觉得和我爸妈的教育方式还挺像。小时候爸妈也老劝我多出去玩玩,也从来不上补习班。我现在也觉得如果补习班是学校的学习内容,学校里这么好的氛围都学不进去,补习班有啥用,只会消磨时间金钱精力和对学习的兴趣。如果是其他学校里学不到的小技能小爱好那另当别论。学习这事儿,主动性很重要,有了主动性效率才会提高。[耶]

曹谷雨 Chester2021-04-15 13:44:37

挺欣赏你的 三观正 不过有一点 不知道你年龄 所以不清楚是否是经历过所谓更好学校或者更高层次环境以后得到的结论 如果没去过更好的学校或者说和所谓更优秀的人处在一个环境 活明白的速度可能会慢很多甚至停滞 我是说所谓优秀和如果和可能

作者

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我对生活理解的转折在于找不到实习和论文,空窗的那大半年。所以我经常会反思自己,是不是太忙了,「我这么忙,还有时间思考吗?」。投资也是,越是牛市忙着买卖的时候,越难反思,反而是亏钱了以后更容易思考,道理一样的。

2021-04-15 13:31:04

引用别人原句这一点我是相当的喜欢,虽然不少内容输出的人都喜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但经常看完会特别好奇他是从哪里有感原文语境是怎样的,原文是怎么表达的会不会有其他角度没有被表达出来。我就很喜欢你引用完旁边又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这让我感觉收获是双倍的,因为不同角度的理解总会有区别

王小软2021-04-15 14:28:06

好家伙,也大不光投资心理按摩;教育也心理按摩。作为一个佛系的家长,终于找到一个被认可的地方。我天天拿“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太早会厌学”忽悠家里焦虑的老人,然后心安理得的陪娃去看蚂蚁、滚轮胎、玩泥巴。。。。。。

haoooo2021-04-15 13:21:08

报过补课班觉得教的不行就不去了的 就是我。。。。

欧阳fen2021-04-15 16:35:36

也大,还有一种思路,把房子买在名校边上。容我凡尔赛一下,我就是这样做的。从两房换成了一个学区房。虽然一个月少了几千块房租,但孩子每天能睡到7点10分才起床,我有两个孩子,在这个学校要读12年书,算了一下时间成本,我觉得划得来。

sss2021-04-15 15:23:35

我觉得学校的“好坏”不会那么确定的影响孩子的未来,反倒是父母的教育更深刻。人家不是说了么,最好的学区房就是家里的书房。目光放长远一点,不怕孩子犯错,咱们的孩子都能成长的挺好

sunshuying2021-04-15 13:48:34

昨天E大发了清华北大说。也大也是看了文章有感而发了自己的教育问题吗?

作者

你有关注我的微博嘛?我记得我发的比 E 大早呦 [机智]赞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