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少子化这个议题究竟需要思考什么
毫无疑问,老龄化、少子化问题已经成为了今年的热点,金融机构的首席们都在奋笔疾书,最近有很多研究报告都在涉及这个议题,甚至央行公众号昨天还发表了一篇工作论文(《工作论文 | 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
这不是一个新问题。人口问题是宏观经济研究必须涉及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今天人类社会的福利制度,说到底是建立在“人口持续增长基础上的经济增长”这个假设前提下的。学术上的人口问题研究,主要分科是在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医学(老年病学)等都会涉及。通常来讲,社科分科容易产生的问题是,将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现象或问题拆分到各自学科后,可能导致“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的情况。人口研究也存在这个问题。
中国的老龄化、少子化问题最近几年成为社会热点,有赖于梁建章、黄文政两位“非主流”人口学者的“呐喊”。今年以来老龄化、少子化问题突然成为热点,可能主要是一个数据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根据公安部在今年2月发布的《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2020年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计1,003.5万人。尽管这个数据是户籍登记数据,更为准确的出生数据将在本月由国家统计局发布(也就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但上述1,003.5万人这个数字与2019年户籍登记新生儿1,179万相比,减少了175.5万人,这还是在户籍限制大为宽松的前提下减少的。当然户籍登记数据不是最准确的,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数据,2019年实际新出生人口为1,465万人。
1985年至1997年,我国年出生人口都在2,000万以上。1998年之后年出生人口开始低于2000万。2000年至2018年,我国年出生人口在1,500万至1,700万之间。2019年开始低于1,500万。
1,003.5万这个数字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因为这标志着中国年出生人口可能将很快降至1,000万以内,也即,降至1990年代的一半以下。这的确让众多认为人口问题还是“远期问题”的分析师们感受到了冲击。要知道,2020年中国仅高校毕业生就有874万人之多。我相信,在看到1,003.5万这个数字后,投资经理们已经在认真考虑会从哪一年开始不再持有如今还被热捧的教培企业的股票。反过来,投资者们似乎也更容易理解,教育部为什么要出重手治理课外教培问题。你也可以想象,为什么曾经的地产巨头们,纷纷要考虑未来的转型之路。
从我最近阅读各家研究文章(包括官方、机构和民间研究)的情况来看,许多研究人员可能都受到了学科分科的影响,许多仅限于直接根据现成的人口统计数据去做预测,这种通过读数据表格就开始写答案的分析,让我想到了行政能力测试中的那些题目。很显然,这不能算做深入研究。
中国目前的老龄化、少子化研究往往与房价、教育等问题结合起来,以至于人们似乎认为解决少子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先解决房价和教育问题。这包含着年轻研究者们对改善自身生活环境的殷切期盼,毕竟,不只是生育率,甚至连结婚率都成了问题。从短期看,房价、教育问题的确是抑制生育的重要问题。但其实,西欧和北欧早已步入高福利国家行列,日本也为解决低生育率问题出台各种政策,为何它们的少子化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呢?
我们还能从许多研究文章中感受到研究者内心的担忧,这种担忧的背后是对老龄化、少子化的恐惧,这种恐惧令人联想到了四五十年前全球各国对人口增长的恐惧。这是很有趣的,曾经各国担忧人口增长,如今担忧人口负增长。很多人也许不知道,曾经许多国家甚至把“人口零增长”设定为人口控制目标,而最早提出“计划生育”的,是英国学者,并曾在印度得到了坚决执行,当时措施之严厉,丝毫不弱于中国。到1970年代时,欧美还在向第三世界各国施压,要求“减少人口增长”,并提供诸多帮助。
如果不将人口问题还原到历史中去看,不还原到英国工业革命后人类历史上首次人口爆炸这个“原点”去看,不去观察以英格兰人口爆炸为开端,进而从西欧向全球扩散的人口浪潮,就难以理解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医疗卫生革命为什么构成了近代以来全球化的基础,也就难以理解先发国家的人口增长下降伴随后发国家的人口增长加速这一“时间差”,是全球化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
对人口问题的深入探讨,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上述三大革命以来的全球史,这就必然涉及到对英德法等西欧主要国家近代史的理解,以及由此对殖民时代的理解。
在过往全球化研究的著述中,大多是以贸易和资本的全球化为论述的重点。这些研究非常深入,但的确忽视了全球化过程中人口迁移的问题。盎格鲁撒克逊之所以能够从一座岛屿扩散为现代西方文明的代表,英语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语言,德意志之所以能从欧洲腹地成长为对全球经济有举足影响的重要力量,俄国之所以在式微之后仍能有广泛的影响,所谓“经济、政治和文化实力”的背后,都有非常深刻的“人口因素”。甚至今天美国与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上冲突的加剧,并由此导致的不同国家站队,也与美国本土的印度裔、拉美裔等少数族裔人口的增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为什么曾经的殖民时代会兴起,民族独立浪潮为什么又会埋葬殖民时代?美国为什么能够不追随西欧的殖民主义,擎起看似灯塔般的大旗?为什么会出现“残酷”的东亚模式?东亚模式为什么至今没有复制到其他地区?宗教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有无影响?为什么伊斯兰教国家也普遍出现了生育率下降的问题?印度和非洲作为人口增长仅剩的绿洲,能否延续东亚经济的“辉煌”?
这些问题从从全球人口变化历史的视角去看,都将得到有意义的回答。
中国的老龄化是否可逆?如果不可逆,是否存在有效的应对方式?关键的是,应对目标是什么?如果目标是减缓,减缓到什么程度?如果难以减缓,对本国经济的影响是什么?养老体系要继续维系,将导致分配结构产生怎样的变化?分配结构的变化,将对经济活力造成怎样的影响?
中国的老龄化、少子化问题是否仅是一国内部的问题?除了中国自身将要面临的养老和医疗体系挑战外,还将出现哪些社会问题?中国的老龄化、少子化如果难以减缓,仅仅是对中国国内有影响吗?还是对国外,乃至全球都将产生影响?这个影响如果存在,将会是多大?会否冲击到已经垂垂老矣的先发诸国,进而冲击到已经存在数十年的全球经济体系?
中国的人口优势在过往四十年间,对全球,尤其是对先发国家的意义是什么?日益衰老的欧洲,其社会福利体系为什么能够延续至今;日益增发的美元,其购买力为什么能够保持至今,这背后与中国过往四十年的人口优势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今人人都在谈论的通胀问题,在中国加速老龄化的情况下,仍然还会只是一个“通胀数字”问题,即“富人财富仍然增值,但穷人生活依然可以照旧”的问题?还是会变成一个真实的通胀问题,即穷人的基础生活资料价格将显著提高,进而令先发国家更加左转的问题?今天所谓的现代货币理论能够应对这些复杂的情况吗?
写出以上思考过程,是想告诉各位读者,**中国的老龄化、少子化问题很可能远远要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但从结论而言,也很可能比我们想象得要简单得多。得出结论的过程,是最为重要的。**目前能够看到的研究大多是十分局限的。如果我们不能把中国的老龄化、少子化问题与全球化问题相结合,不能从历史中去追溯来龙去脉,不去思考这一问题可能对全球造成的影响,那很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当的认知和期待,进而出台各种看似有明确目标指向,但很可能毫无效果的政策。
为准备**《老龄化二百年》**这篇文章,我已系统阅读十余部国内外人口学(含人口经济学)专著,部分是近几年欧美最新的研究成果。由此展开,我又回顾了写作全球化文章时所涉猎的诸多资料,尤其是关于英国史、欧洲史、殖民史的相关资料。为了厘清中国人口政策的来龙去脉,我从1977年《人口研究》创刊号开始逐份阅读,尝试理解历年中国人口问题的焦点和作为当时政策依据的研究结论。
之所以写作本篇,是希望告诉各位不辞辛劳的(金融行业)研究员,如果各位的研究报告还没有上述视野,所依赖的资料没有超过上述范围,我建议各位暂时就不要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了。一来我国人口学界关于老龄化的研究其实从1982年就已开始,如今能够提出的有意义的新鲜建议其实不会多;二来中国老龄化、少子化问题的复杂不只在于本国内部如何应对,更在于对全球将要造成怎样的影响。而后者正是人口学、经济学研究都尚未足够涉猎的,这方面是真正需要各位用力的方向。我把思考的要点公开出来,完全不担心大家研究得比我深入,从来只担心我们对重大问题的研究过于不深入。
在很多领域充当专家、赚取名声,对大多数人没有多少直接影响。但在老龄化、少子化这个问题上充当专家、赚取名声,的确会对非常多的人造成影响。**基于不当认知和期待的政策建议很可能造成负面结果。**希望以一篇文章把老龄化、少子化的研究推向一个深度,让许多人能够一眼识别出那些伪专家的建议,也是我花许多时间整理资料并写作的目的所在。
以上。
胖大海拉尔夫2021-04-15 20:34:47
换一个视角看人口问题。 就是人也是动物,具有生物属性。其生育伴随着对未来资源的预判。动物学家观察发现,动物的生育率并不是恒常的——当食物充沛的时候,物种偏向繁殖;反之,则生育率下降。 在前工业社会,人均资源占有量微薄,而且在自然生产方式下(包括人的生产),生育在短时间并没有造成资源上的压力,但长期来看,人口增长还是会造成压力,这种压力以周期性的饥荒和战争解决。 在工业化社会,由于公共卫生措施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第一次“逃脱“自然调节,出生人口的迅速增长使人口压力爆发周期缩短,这就造成马尔萨斯可以肉眼观察到人口问题诱发社会危机。 不过,医学的发展——计划生育措施的出现,让人口调节进入类自然调节阶段。由于在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人均占有自然资源量远远大于前工业社会,感受到资源压力的人口重新调节生育意愿。这虽然造成人类经济的停滞,但另一方面,其实也减轻了对自然资源的压迫。目前的高生育率地区,只要进入工业化阶段,由于感受到资源的限度,会立刻将生育率放缓,印度近年生育率下降就说明此点。 从此点来看,人口的变化对全体人类而言未必是坏事。 如果人类再次获得资源动能——就如1500年新大陆的发现——人口或许再次进入另一个阶段。
蜡笔小豆是00后2021-04-15 15:59:48
已赞助课题费,开题吧
作者
堪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旺柴]
piggy2021-04-15 17:05:44
从小视角看,不愿生育的原因,是内卷太严重,生孩后,花大力气培养,只能堪堪达到能生存的地步,根本无法带来培养一个人才带来的成就感。从经济角度看,完全不能指望娃防老,能不啃老就不错了,如果不计算所谓内心的牵挂,那么完全是笔几乎没有回报的投资。 从大视角看,高福利社会带来更好的全民教育水平,更好的全民教育水平更加让人体会到人权,即一个人首先是作为自己的存在,其次才是作为父母的存在。资本会导致富人越富(我国社会主义有转移支付,这方面对中下层友好很多),那么中下层的收入将逐步只能满足作为自己的自己而无法满足作为父母的自己。纵观全球,我觉得没有中国这40年的人口增长带来惠及全球的巨大生产力,欧美是无法维持高福利以及人口不减少的。所以如果我国开始人口出生率下降,那么未来发达国家的高福利也会被冲击,能否维持,犹未可知。且我国这个趋势已经形成,应该很难逆转了。所以,要么再出一个第三世界经济体来继续接盘中国的世界生产力顶梁柱位置,要么再来一次工业革命,再次实现生产力飞跃。否则,全球将一起逐步滑向深渊。
2021-04-15 19:44:59
中科院硕士毕业才五千一个月,看着电梯里5万起/平的商品房宣传单,别说结婚生孩子,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
hd2021-04-15 16:14:23
看数据是不够的。研究员如果不是资深相亲专员,难以分析到各类反育文化
finxible2021-04-15 17:07:09
我最近读了读西马,想与诸位分享一下观点,即老龄化和少子化是底层大众对于二战后消费资本主义以及冷战结束后的信息资本主义的“无声的反抗”,二战后西方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工薪阶级的待遇和寿命普遍提高了使得其一定出卖劳动力换取报酬而是通过自己手里的金融政权换取报酬,这使得资产阶级有可能脱实向虚,使用全球化将生产性活动转移至第三世界,这样本国工薪阶级赚的多(相对),资本阶级得以降低可变成本,实现了“双赢”。而变成现在这样的原因则是因为先发国家的创新能力减少无法有效提供生产力的创新,市场无法继续扩张,而金融化的资本主义为了获得更多利润必须开拓新市场,所以它们就必须说服大众买下他们本不需要的商品(即鲍德里亚所说的拟像),由于生产力不进步导致生活本来就没那么好的大众为了获得资本家构筑框架下的“地位”必须消费,而越消费就越没钱,越没钱就越工作进而更不快乐,以此导致了少子化与老龄化。 以上观点烦请先生赐教
陈然2021-04-15 17:41:27
多子多福是传统农业社会留下来的思想。多一个人,尤其是男人,就多一份种田的劳动力,多一个在不同宗族间打架抢资源的人力。西方也一样。且人多宗教的力量大,更有利于传教和打击异教。 文明是向前进的,现在是商业社会,工业替代农业成为强大生产力。农业社会思想的生存土壤不存在了。多子多福走向消亡是必然的。人过好生活不需要孩子多多作为保障。当生孩子的成本大于收益时,理性的人怎么做选择不难判断。
Li2021-04-15 16:07:11
工业化,城市化的压力,必然导致人类少生孩子。还有就是分配问题,这一代人做燃料,难道还要生很多的孩子,继续做燃料么?
王宇庆2021-04-15 18:45:04
解决了房价和996,生育率可能仍然上不去,但是不解决,生育率会更低。
大石头2021-04-15 18:15:56
如果丈夫一人工作能够养活全家 并且过上体面得体的生活,我想要很多家庭会多生小孩。但实际情况是 很多双职工 培养一个娃就已经很吃力了,所以根本就没有多余的精力来折腾其他事!
早早2021-04-23 16:34:31
我家孩子说不生育就是不生育,没有为什么?如果一定要说,那就一个人多自在,为什么还要找个人找不自在。爱好不可能同,口味也不可能同,哪个为哪个放弃属于自己个体存在都是不值当的。已经为活命都要把自己变得不是自己,又何苦来哉,站在大一点角度这个太阳都会熄灭,这个宇宙都会死,我们是什么?说不定连蚂蚁都不算,不知道也就罢了,知道了还要委屈自己吗?生孩子,为谁生?赋予那么多意义为社会为自己为健全的人类,可是在这个社会里感觉连狗都不算,只有自己把自己当了个数。特别是那些自认牛气哄哄的,看在眼里只是觉得好笑。~。说实话儿子的话让我无言以对。
壬子2021-04-16 00:51:28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不享生,奈何以生悦之?
斯腾-@Nt IāzY2021-04-15 17:23:27
小的小的不想活,老的老的舍不得死
大鲨鱼2021-04-15 16:39:19
为何不愿生育,我认为是人类的受到教育和文化成程度和想法,都和以前60-70年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女性现在不落后于男性(工作,文化程度,收入,等等),现在叫一个普通两夫妻上班收入还可观的一个家庭,生育多孩,首先拒绝的我认为应该是女性。
Yu2021-04-15 16:18:59
神器,这里为啥可以回复其他人的留言
Andie2021-04-15 16:09:26
一早醒来看到人行的工作论文,两眼一黑。
panda顾2021-04-15 16:07:44
梁建章作为专业的人口学家,一直在倡导中国应该鼓励生育,持之以恒十几年。但是之前也有看到过不同的观点,我们需要和老龄化的社会相处,因为这是世界各国未来的趋势。医疗养老相关的概念股持续走高,表明大家对这个观点也赞同的,并且用真金白银投出了自己的一票,不知道作者怎么认为? 我想我们需要首先确定一个大的前提,然后在这个前提之下进行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我们这些社畜也才能够给自己的未来做些打算。
叶二2021-04-15 16:18:17
以前多一个孩子多一份保障,现在反过来了,道理就这么简单,有必要研究来研究去?
春去花在2021-04-15 16:21:56
人口政策不可急就,宜缓图。为何不愿生育,住房教育医疗养老是核心问题。当前,医疗公立、养老普适都搞得不错,剩下教育、住房,教育方面把从幼儿园到高中大兴公办普惠义务教育,住房维持当前房住不炒扼死金融炒房政策到底,如是,人口自然回升。
Fsc2021-04-15 17:21:52
感觉这个话题从放开二孩开始成为热点至今也有了四五年了。如果说这几年间有什么进步的话,就是在舆论一侧普遍认为这是一个近在眼前的问题。然而,参与讨论的是顶层的学者和管理者,凑热闹蹭热度的是事不关己的媒体和老一代人。真正与之密切相关的企业雇主和打工人,或是选择性忽视,或是完全顾及不上与之绝缘。这离整个社会达成共识并推进改变相差甚远。
张程2021-04-15 16:59:03
婚姻的高成本是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王帆永淇2021-04-16 20:49:46
生不生一直都是经济问题,生育和伦理道德也有关系。根据我的草根观察,其实很多女性并不介意自己是小三小四小五,重要的是自己能获得什么。生育一直都是经济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其实让很多人无法直视,就是科技如此进步,生产力的角度上来说并不需要那么多低端劳动力。高端劳动力的需求和培养成本也难以降低,所以吧。我觉得主要是伦理问题和经济问题,包括希望提升生育率还不是希望让年轻人去养老人[擦汗]
Arriving2021-04-15 18:05:43
人大李婷教授《超低生育率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宿命吗?》https://mp.weixin.qq.com/s/v9DBTZAsjsaD_fR–xe6bg 这篇文认为,在我们这个形态的社会下也许是的。希望能在长文中看到对这个观点的评议。
刘宏辉2021-04-15 17:53:19
和父母那一辈儿的人相比较,我以及身边的几个朋友,对于现在的年龄(都是95年前后的)结婚都不是很热衷,思想观念上是认为需要找三观合的人来结婚,而不是像父母那一辈年龄的人只是通过附近十里八乡的相亲就去决定结婚。 通过观察身边父母那一辈的人(70年代),会发现他们的离婚率不高(身边的朋友父母,基本没有离婚的),家里基本都是有两个孩子(我比我小妹大11岁,身边的朋友有不少都是这个样子的,都是有个弟弟或者妹妹),而且父母一辈的人结婚都还挺早(21、2岁基本就结婚了),这么一对比,就会发现,我以及身边的一些朋友的婚恋观都会有很大的不一样,30左右结婚,找三观和的人。 不过这一现象在我初中就辍学的同龄人身上并不存在,他们也都是早早就结婚生子。 我,专科,身边的有一些相同情况的朋友也基本都是专科或本科。
郭唯一2021-04-15 16:59:40
上回提出的12个问题,就不是不做系统性的深入研究,便能做出有意义的解答的。没什么可说的,等着拜读
Cuile2021-04-15 16:36:08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个人对社会的意义,或者说个人的价值应该是不同的,这跟人口结构、社会文化、教育程度、生产力水平等等都有关系。所以,在当前时点去研究远期的大势变化,变量太多。简单观察目前的发声,很多是借未来之势为现在服务,谈不上什么成果。
inthewind2021-04-15 16:07:55
近期在读13年出版的《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平衡》,推荐下。
Stanley2021-04-16 13:54:01
作者怎么看李光耀先生所说的“生育率与女性受教育程度呈反比”。个人感觉,现代社会所追求的东西本身就是最有效的避孕药。我们应该学会如何与老龄化和持续的人口减少共存,放开及鼓励生育的政策是无济于事的。
MLIU2021-04-15 19:48:22
这场看不见的巨变中可能会诞生出新的企业组织方式,新的伟大的企业?
陈泉志2021-04-15 18:34:51
为什么一定从经济资本角度考虑人口?人只是生物的一类 遵循生物链自然法则不是更好?
康定松2021-04-15 17:06:00
深度才能触及本质,如果说宇宙的变化发展自有其规律和轨迹,那么我们的研究就是找到这些规律和轨迹,还原,呈现,尽可能减少偏差,以供人类正面利用,但是什么样的人堪当研究任务?又真的有发自内心的动力和诚意去身体力行?如果有,又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去支撑?如此内外结合,助力更好发挥发扬个体研究的主体性。 人口问题,几乎是任何研究都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因为任何研究出发点都是人,最后落点也是人,而且回顾过去人对人口问题的态度反差,就特别想知道这其中的深层原因是什么,隐隐觉得绝不止是人口数量过多或者过少,又或者是受房价教育驱动这么简单,恰恰相反,很可能这些都只是作为深层原因的现象或结果存在。 忽然觉得,人对自己知之不多,该是反向探究的时候了,作全面的深入的梳理和研究。
影子2021-04-15 16:20:19
想来催生这些变化的背后源动力应该就是技术、科学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或者人类的未来如何演变仍是由科学技术的的发展决定。
麻晓亮2021-04-20 16:54:15
评论的好多观点挺有意思,老龄化和少子化是对过去和现在(含未来)人口的总结分析。个人理解从农业生产的供给和开发、工业技术对劳动力的需求、医疗/人类逆自然能力的提高分析会是一种趋势结论;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非洲国家的资源分配、产业、文化、政治等因素变化分析又是一种结论。甚至这可能涉及人类个体和人类社群/种群的深度关系,繁殖的目的,社群/种群发展的目的,人的意义。我希望简单点是人类生育能力和生育欲望的一次释放,再加上对逆自然力(自然原则)的追求
郑婵2021-04-19 09:44:51
对之前你翻译的《悲剧与希望》中的第一章中提到的人口周期问题,印象深刻,刚刚又去翻出来读了一下,那当下应该是属于“亚洲压力”阶段及因此引发的一系列全球问题了。
知道就应该2021-04-16 00:59:48
不知道作者有没有阅读过《大国空巢》,看了你会发现央行的这篇的观点很多来自这里
山海图2021-04-15 18:32:56
如果技术进步靠得住,人口缓慢下降未必不能接受。技术进步在能源上突破的话,即便人工智能没有革命性突破,也够用了。
晚乔2021-04-15 18:28:14
一个不成熟的想法,也是一直以来的一个困惑。如何定义“人口”如果极端情况下放开克隆人或者人工生育(技术上已不是问题),人口数量和结构的问题顷刻可以解决。但是伦理问题要怎么突破
Ophelia闻艺复新2021-04-15 16:32:25
社会效应越来越好,人反而会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利益,不是吗?专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