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改变发生-读《催化》

《催化-让一切加速改变》一书讲述了为何说服他人很难,以及应该如何做才能促成改变发生。该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如何用其中讲述的原则,来进行市场营销,还在于通过克服书中提到的四条妨碍改变发生的心理机制,来不断促成自身的改变。
/pic/1_S4oMO1SayY4LDWiaX735SU9vwziaGg.jpg五星推荐 心理学,行为设计学

1)为什么这个人还没有改变?
在引发改变时,人们很少会考虑消除障碍。当问及如何改变某人的想法时,99%的回答都与推动有关,例如“摆出事实和证据”“解释理由”“说服他们”都是常见的回答。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忘记我们想要改变的这些人,忘记是什么阻碍了他们。

如果你将油门踩了又踩,汽车仍旧一动不动,你应该去检查是不是拉了刹车。而阻止改变发生的刹车,有以下五个:
一是心理抗拒,当感到有人试图来说服自己时,你由于感到失去自由或自由受到威胁时,会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心理状态,而这会让他人很难说服你。而当自己主动想要改变时,担心改变带来的不自由,也会抗拒改变。
二是禀赋效应:当人们要在采取行动和不采取行动之间做出抉择时,不采取行动往往会胜出。人们会高估改变的成本,并忽略墨守成规的代价。
三是心理距离:每个人在特定议题上,都会处于一个范围或区域,在这个范围或区域内的想法,他们都愿意考虑,而在范围外的,即使证据充分,也会不理不睬。拒绝区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感知和反应。

/pic/2_FN2d6LG2D1ictWnbA5ic09GrKGTBKQ.jpg接受区与拒绝区对比图
四是不确定性,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进行选择时,不确定性的筹码必须高出很多才会被选择。然而改变几乎天生就带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改变涉及的不确定性越大,人们想要改变的兴趣就越小。
五是证据等级不够强:人们常说:“如果有一个人说你长了尾巴,你会大笑,认为他疯了。但是,如果有三个人都说你长了尾巴,你就会回头去看自己是不是真的长了尾巴。”。因此要想说服他人做出显著的改变,需要如果很多人都在异口同声地说同一件事,并且持有相同的观点或偏好。

这五条障碍,禀赋效应让笔者想起了神经网络优化中的saddle point,心理距离对应学习率过大,而不确定性则对应局部最优。面对新证据,无法对应的更新信念,不论大脑和人造的神经网络,其背后的机制是类似的。

2)如何针对性的促成改变

/pic/3_WvMTz9xJwnkhUgQvbrTDeJ75jOtkWw.jpg想要改变他人,首先需要获取他人的信任,而这需要先理解他人。警匪片中的谈判专家,总是先主动的倾听,而不是一开始就说服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当人们感到被理解和关心时,就会产生信任。
通过将安于现状”这一选项取消,人们将不会再思考新事物是否比原来的好,而是站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另一个克服禀赋效应的方法是利用对损失的厌恶,指出不行动的成本而不是行动的好处,让人们觉得自己支持的不是改变,只是更新。(带有动量的梯度下降)
改变要从小目标做起,所谓莫以善小而不为,让人们答应一个相关的小要求,会让原本那个太过苛刻的要求现在可能已经在人们的接受区之内了,从而可以朝着正确的方向推动人们改变自身。(mini-batch)
不确定意味着决策背后的权衡是个黑箱子,为了促成改变,可以提升产品生产过程的可视性,减少不确定性为了应对不确定性对改变造成的阻碍,另一个的方法是先让你免费试用,免费退货或通过通过降低预付费用促成改变。

/pic/5_ZC10DfnWPkAhTp6L0CNIIs68sGicrw.jpg
3) 让自己改变,也可以采用书中的策略

大多数人的内心,都不会只有一个声音,他们在互相试图对方。我们很多人事后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但却不能总是做正确的选择。能够促成自身的转变,不应是只属于青年人的特征,只要你不想变成油腻的中年人,都应想想如何克服阻碍改变发生的心理惯性,损失厌恶及确定性偏好。

之所以年轻人更具有可塑性,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年轻人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禀赋效应),对于未知的好奇心更强(损失厌恶),能够以更开放的姿态倾听内心的声音(心理抗拒),大多持有不那么激烈的观点(心理距离),因此更容易被说服。

青年人除了上面列出的四条,更重要的特征是不会觉得自己做的事,或者自己的价值观是那么的重要,以至于坚不可摧不可撼动。书中五条造成说服他人困难的原因,最难克服的就是有的人会不愿意被说服,觉得这样就显得自己不过是一个傀儡。然而摆脱了巨婴状态,又没有思想僵化的青年会明白变化是常态,唯有开放的动态平衡,才能流水不腐,而自由其实是带着脚链的舞蹈。
而要想永葆青春,例如在年老后,还能保持热情和活力,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变成一个易于被说服的人,这不是让你没有自己的判断,无条件的跟风随大流,而是不要讳疾忌医,承认自己可以被改变,并值得做出改变(朝闻道,夕死足以)。
每个人都有想改变的东西。但只有心态足够年轻的人,才会认同我最想改变的,其实是自身而不他人。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催化剂,因为只有那些自身具有可塑性的人,才能采用新的视角看待那些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并用说服了自己身上懒惰的一面的方式,推己及人,尝试理解如何、何时及为什么人们会改变想法和行为。

更多阅读
通过创造一个新的流行词来改变世界-读《灰犀牛》
未来智能:人有人用,机有机用 | 新书《AI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