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节-聊聊该如何高效的工作和学习
今天的内容,来自一篇旧文,基于下面这本书:
每个人都想在工作和学习中取得一番成就,最好还不用做出超出常人的牺牲,最好是“Work hard, play hard”。然而,很多人实际上是在工作中混日子。今天谈论的这本书指出了怎么提高效率。这本书的前言列出了作者接触的一个大神,就如同我们口中的大牛,他们有超人般的精力,一个人做了3个人的活,还都做到很棒。他们似乎不需要休息,更不需打鸡血。最神奇的是,他们似乎不是那么忙,不怎么加班,动不动还能和家人度假。
介绍了他这本书成书的缘由后,作者由点及面,罗列了他和那些高效的个体所作的访谈,对诸多传说中的团队进行的调查,以及查阅的相关心理学文献。作者总结道,我们已知晓了高效工作的秘密,例如什么样的沟通技巧,及定义当下任务的方式,会带来高效率。阅读这本书,除了能看到高效率的秘密,还可以借鉴作者调查问题的思路。就如同一个记者去调查一个奇诡的案子,书中指出如何高效工作的答案是反直觉的。
阅读这本书,明晰那些习惯预示着高效率,可以帮你选择那些具有高效率的潜在员工或合作伙伴。实践这本书的内容,按照书中指出的路径来要求自己,可以逐渐让自己成为一个高效率的人。而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再加上第一人称的叙事,会让人产生代入感。让人觉得不止是在读总结版,从而能更深入的理解。这也是读一本完整的书和碎片化的速读的差距。速度适合让你总结清楚你已经隐约知晓,却还没有说清楚的观点,却不适合一个全新领域的系统知识。
假设你对该怎么高效工作有一些自己的看法,那请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A工作时从来不会刷微博,刷微信。B每一封邮件都会在第一时间回复。C按照上司的计划,一丝不苟的完成。但他们的工作效率都不够高,这是为什么?
这三个问题,本质都是在问我们工作中的选择是被什么驱动的。如果一个人觉得在自己的工作学习中没有支配权,如果你在工作中的选择是由规章,领导定下的计划来决定的,那么你的价值就没有办法呈现出来。若是你不做出选择,不发出声音,那么你也就没法得到反馈,从而无法提高。这样长此以往,勤奋不过是混日子的遮羞布。
一个企业,一个团队中这样混混沌沌的人多了,新人就会有样学样,从而变成一颗默不作声的螺丝钉。所以说,高效工作的第一要素是要找一些有独立的想法,能自己拿主意的员工。最不应该要的是那些把“随便”,“听你的”挂在嘴边的员工。
下一个问题,该怎么让一群思维敏捷的员工合作无间。书中给出的答案很简单,但却不易维持,需要持续的挑战,才能保持在这样的状态。
关于高效的团队,“Inside Teams”一书和《高效的秘密》观点类似,可以概述为:好团队的第一要务,是德鲁克提出的“目标化管理”。成功的团队首先要求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明确的共同愿景,这个目标可以是一款产品,或是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针对这个目标,团队的领导者负责将这个目标细化成一串环环相扣的流程,即为了达到最终目标,我们需要先做什么,之后再做什么。
目标制定是团队中唯一体现等级化的时刻。制定计划的人一定要是团队中资历深技术强的少数人,制定计划只是动动嘴巴,具体执行却必然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如果制定计划决定方向的人不是已经成功做过类似项目的人,难免会低估项目的复杂度,其制定的计划也有内在的自相矛盾之处。
标定了达成目标的流程,团队就要重新变得平等。要让团队中的成员有归属感,就要让每个人都拥有所有权,团队中的资源,例如产品,服务,内部的人际关系,不应是谁都能访问的公地,而要是分给不同的人去负责,这样能避免“公地悲剧”,清晰的权责避免了推诿和扯皮。
对于团队中的成员,不要分成核心人员和辅助人员,还要鼓励内部的非正式交流和相互学习,其目的是让团队的每一个人都能有不止一项技能,从而能在其他人缺席时及时顶上。
最后,好的团队在组织架构进行调整时,要允许所有人参与,那个人负责那一个子目标,不应由管理者决定,管理者并不能完全的知道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从而不能达成最最有效率的分配方案,而民主的讨论可以让团队人尽其用。
有了团队,接一来就该一展宏图了,不过在这之前,作者用了一章的篇幅提醒读者认知上的隧道效应,例如当你拥有太少的东西,无论是时间,金钱,还是关怀时,你都会落入恶性循环,损害你的认知能力,如做出长远计划,及自我控制的能力。就像工作中因为你没有时间完成这个due,你就把另一个不太紧急的due推后,这样的结果是你之后又会再赶due。在赶due时你的效率看似会很高,但你犯错误的机会也会大。
高效的工作需要认清现实,而不是让自己的预期导致选择性失明。然而总会有需要快速作出选择的时刻,在这些时刻,你的注意力会不够用。这时候你会本能的逃避到自动化的反射,然而正确的做法是问自己一些提前准备好的as if question,通过评估之前设定的种种应急方案在当下哪一个更适合,需要根据当下的特殊场景作出那些微调,从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而不是让自己只是按照checklist排除问题,或者只是回应当下你正好看到的问题。
有了团队,有了对要解决的问题的准确认知,下一步就是制定目标了。这方面作者偷懒,给出了一个缩略词式的checklist,用来指导判断一个目标的好坏。
对照着你自己的目标,看看你对目标的拆解是否符合SMART 的标准?你可以问自己以下这7个问题。
之后该书第八章讨论如何高效学习,既然要高效,首先需要的是避免去做重复的工作,这意味着要在学习的每一步把基础打结实。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即通过有意的制造不那么流畅的信息流动来学习。
14年普林斯顿的Pam Mueller发表了一项研究,比较了UCLA和普林斯顿学生不同的上课记笔记的方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者排除了用传统方法记笔记的学生在课下用功更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后发现,使用传统的纸和笔做笔记的学生比用笔记本的学生得A的比例多一倍。
该如何解释这一现象了。一种解释是用电脑记笔记的时候会有更多的干扰,比如弹出的电邮和SMS,但考虑到14年智能手机的普及,这个因素也不能解释全部效应。在论文中,作者给出的解释是,用纸和笔记笔记不如电脑打字快,用电脑记笔记的学生记下的笔记数量会是用笔来记录学生的两倍,然而用笔来记录的学生的笔记是有背景信息的。也就是说,正因为用手写字不如在电脑上打字那么快捷,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那些需要做笔记,而正是这些思考使得学生取得了好成绩。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用纸来做笔记的学生的笔记会有更多的问句。他们会记录下学到的概念和知识可以用来回答那些问题。他们的笔记也会包含更多的图,这可能是因为在纸上画图比用电脑画图要方便。这是这些特征使得研究者总结道他们的笔记起到将知识连接起来的作用。
描述这个实验,是为了引出《Smarter Faster Better》这本书提出的高效学习之策,主动的构建一个不那么流畅的信息接收通路。流畅的信息接收会让学习者以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从而不深挖一个概念的内涵。而不那么流畅的信息接收意味着学习者要不时停下来去想想该怎么用自己的话来重述新知,(用电脑记笔记的学生打字速度快,可以完整的写下教授说的话,一字不差。而用笔来做记录的学生却不得不用自己的话对教授所讲的去做缩写。正是这个过程使得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深)
该书指出高效学习的秘诀是下面几条:
1 用自己的话把学到的知识讲出来,最好用不同的方式和视角,这里是需要头脑风暴和跨界思维的地方。
2 在介绍每个知识点之前,说清楚这个知识点回答了那些问题,给出的答案是否能将问题完全解决,这里需要清晰的逻辑,避免答非所问
3 强迫自己为所学的知识点找出应用具体的应用场景,应用的场景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两难 (dilemma),也可以是虚构的。每个场景需要包含when where who 和what,和所学的知识将用来说明why 或者how。
书中还给出了一种可以用来高效学习的游戏,这个游戏我们也许在聚会玩过的
比如你新学了一些机器学习的算法,你就可以和你小伙伴玩这个游戏,给出一个算法的集合,你们轮流问对方一系列Yes or No 的问题来猜出到底是哪一个算法,这个游戏能帮你理清不同概念间的关系。如果你想用更少的问题就猜出来,你必须掌握一个概念间真正能将其区分开的是什么。只有找到了每个知识最独特的一点,你才能在需要用到知识时快速建立起索引(避免提取不相关的信息)。只有在多个维度上都将知识进行了划分,才能将所需全部的知识点一网打尽。而这正是体现高效学习的成果的时候。
最后要指出的是,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将学习的过程可以看成产品的迭代,如同书中的表格所画,高效的学习如同精益创业一样,也需要造出一些Proof of Concept 的产品。正如记笔记,最好的笔记应该是在课上记下问题,画出概述图,下课后再将笔记补齐。最初的笔记是原型产品,不追求面面俱到,但要求能形成闭环,即包含问题,也包括分析和解决方案。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