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时代,年轻人如何选择自己的未来
内卷这个话题我一直避开了,因为这个话题基本上都是煽情,自媒体在没有热点的时候,启动一下这个话题,可以维持流量。这个公众号不需要流量,所以一直没写。
今天想写一下,是因为这两天的所见所闻所感。一是这两天看到一篇**《清华硕士的集体逃离!中科院科研人员自白:我为什么离开北京》**,跟朋友们讨论了一番;二是关于目前的房价和房产税问题,也讨论了一番;三是家门口一家餐馆的变化,以小见大,一叶知秋。
本篇从小人物的视角来看待当前和未来,我们都是小人物,大人物不会关注这个公众号,思维方式跟小人物也完全不一样。
当前一线城市的房价,尤其是今年深圳的房价,已经到了白手起家的年轻人不需要考虑留下的地步了。今天在一线城市白手起家的年轻人,如果你不是在跨国金融机构或者仅有的那几家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工作,并且能够坚持以身体换未来,那我的建议是,把目前这份工作看作一次人生经历就好了。当你来到这几个城市开始就业的时候,就要考虑自己的未来基本不可能是在这里落地生根,你可以认为自己是来学本事的、长见识的,因此你没有必要焦虑,也不用太早躺平,实际上你也躺不平。
为什么不需要焦虑呢?有可能性的人才会焦虑,都没可能还焦虑什么呢?你根本买不起房,绝大部分年轻人,无论家庭怎样帮助,都不可能买得起。你可能看到一些价格比较低、但地方很偏远的房子,或者有人对你讲,说可以在旁边一个小城市“便宜的居住”,然后每天跨地域来大城市“奋斗”,你认为自己还有一丝机会,于是给父母施压,让他们掏出“六个钱包”,帮你“上车”。
你上的车其实就是大篷车,如果你在30岁之前就已经决定不结婚、不生子、拼命赚钱还房贷,或者你跟另一半决定不生子、拼命赚钱还房贷,你的人生可能还有一丝亮色。一旦你认为自己还是需要生育下一代,或者你一开始本来都准备丁克,后来竟然突然想要小朋友了(这种情况非常多,许多人都是在32岁之后突然想要小孩的),那你焦虑的人生就真正开始了。
首先,你曾经买的大蓬车不是学区房,于是你开始研究,差异有多大。实际情况是什么呢?天上地下那么大。一线城市的学区房分了许多档次,价格都是公开透明、童叟无欺的,一线城市的学区房,大概就是在10万-20万元/平这个区间,你也不用看高点了,就看10万元这个区间吧,自己拿app的房贷计算器算一下,看看首付需要多少,月供需要多少,当然,要看你想住多大的。本来你还在努力奋斗认为自己的人生有个不错的开端,虽然累,但还是会有美好的未来,但当你看到学区房的价格后,我保证你的幻想基本也就到头了。我强烈建议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在你们实践造人计划之前,一定要全面了解今天一线城市的育儿成本,这才是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生育下一代千万不要冲动,千万不要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那是生娃当猪养的时代才有的观念。
那你讲,为什么以前的人,收入还没有你高,却没有那么焦虑呢?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以前房价低。2009年北京东四环的房价还有不到1.5万元/平的,2012年北京昌平、丰台的房价还有不到1.5万元/平的。2015年京沪深三地房价还有3万元/平的,远是远点,但当时买到之后,后面的增值足以抵销换学区房时所需的首付部分。更不用说,当时的房租,比现在的一半还要低。
所以很多二手房交易获益者(包括各类交易平台),过去几年一直以来的话术是,抓紧上车,时不再来。但当你抓紧上了大蓬车之后,你发现大蓬车是没法生娃养娃的。于是到了生育高峰后,第二波话术来了,赶紧换学区房,抓紧上车,时不再来。说实话,这波打工的中年人(尽管看起来还比较高级),如果站在未来看,可能是比较惨的一群人。一是老破小都高位套现给他们了,二是他们要陪孩子长期居住在条件不佳的房子里去获得“优质教育机会”,这个教育机会也就是上一本的机率比一些外省大一些,985、211的机率其实跟许多二线城市没有什么差异,总体来讲比他们小时候曾经在其他城市能够获得的教育资源好不到哪里去。那这样的生活要持续多久呢,要持续到小朋友考上大学,也就是这一代中年人从30岁到50岁的区间,也就是小朋友从出生到20岁的区间。这是整整两代人生命的黄金期。第三,也是最惨的是,这些老破小未来真的可能没有接盘的人。
三年前,我父母的一对朋友夫妇,他们的孩子从一所外地985大学毕业,学的是金融,这所学校非常好,并且研究生阶段赴英国留学,学校也很好。这对夫妇在一个二线城市(今天叫新一线)的两所医院任职,丈夫是一所本地公立医院的院长,妻子是一所全国极其知名的当地三甲医院的科室主任。这样的搭配,放在任何一个城市,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当时他们的孩子在上海实习结束,想来北京实习,并且有意愿留在北京工作,咨询我的意见,也希望我能推荐一下。
通常这种情况下,帮个顺手忙是最直接的,毕竟路都是自己选的,推荐者不用负责。但由于这对夫妇是看我从小长大的,曾经也帮过我父母不少忙,所以我忍不住还是说了心里话。其实很简单,我也就分析了一下,这位小伙子来北京的各方面成本。如果他来北京,他的父母需要准备2,000万元现金,才能让他在北京享受他在当地的“硬件条件”,也就是带同等学区条件的居住条件。此外,他在北京举目无亲,顶多有些校友资源,来了之后就是标准的打工人,他父母一生的人脉积累,与他毫无关系。十年之后,他如果在北京结婚生子,那么他的父母就要面临是否要来北京照顾孙子辈的选择。上述种种,都是一线城市每天都在发生的现实。所以很快,在一场家庭会议之后,小伙子决定留在当地发展,同样是全国的大型金融机构,在当地生活,显得自信满满、游刃有余。
有人讲自己的父母并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是否还是常驻一线城市更好呢?毕竟,看起来机会更多。其实,对很多人来讲,之所以一线城市机会更多,只是因为自己学了某个专业,这个专业在一线城市之外的就业机会(或者比较好的就业机会)比较少导致的,这种情况会一直存在下去,有些专业,的确只适合在特定城市就业,但只能在一线城市就业的专业,还是很少的,最终都是个体选择。
**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能教会年轻人如何去对人生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大多数人是进入社会之后才开始切身体会。**由于城市化之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也就意味着初次就业的年龄越来越大,所以试错的机会越来越少,往往工作两三年后,就已经30出头,选择余地已经非常小了。
这个公众号有一大半时间都在提策略建议,或者为提出有效的策略建议提供最基础的分析,这些文章都是有相当研究深度的,也影响过一些政策的出台。但外部环境的变化有赖于社会共识的达成和有效的执行,这都是个体不可等、不可求的。
例如,假设我们希望解决一线城市的房价问题,也就是将一线城市房价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应该采取哪种策略呢?最近关于房产税的立法再次加速,很多年轻人认为,这将有助于解决一线城市房价问题,狠狠多收那些可恶的房东们一笔税,逼他们把房子都交出来,这是最好的办法。
**事实上,房产税不但不能解决一线城市的房价问题,反而会让年轻租房者承担更重的租金负担。**道理非常简单。一线城市大多数房产,都是在房价并不高的时候购入的,持有多套房的房东,如果被征收房产税,他们的直接反应是,通过提高租金来弥补征税的损失。有人讲,你再提高租金,那年轻人租不起,就不租了,大家就走了,这也有道理。所以征收房产税,对一线城市房价的影响是什么呢?是极少数承受大额负债、拥有多套房的房东可能出售非常少部分的房产,其他人继续持有并加租。因为一线城市的限购非常早,北京上海在2016年信贷宽松之前已经只能购买两套了,事实上,两套房的持有者绝大部分都是自住需求,如果自己不住,出租的那一套,也是为未来父母晚年可能要来居住,或者留给下一代的。由于购置时间较早,大部分的两套房产负债并不高,因此在被征房产税之后,一定会有冲动去提高租金弥补损失。
租房的年轻人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当房租逐渐升高时,会挤出部分行业的人群,他们的收入无力负担。最后直到达到一个平衡,也就是房租在房产税的驱动下,很快达到一个当地租金的市场上限,也即在年轻租房者能够承受的最高价格达到一个平衡,房东不会再加租。但这会导致房东出售房产进而加大房产供给从而使房价下降吗?没有可能。因为这些房产最终的目的还是自用。
因此有效的降低一线城市房价的策略应当是什么呢?应当是增加有效的低价供给。什么是有效的低价供给?就是地段好、带学区、价格低的房产供给,这会非常自然的把区域内的房价压低下来。有人讲,这怎么可能?你都没想过就说不可能,那还说什么呢?
现在的方案是替代性的。例如,加大限价房或者共有产权房供给,一线城市地段不好、学区不好的限价房或者共有产权房供给,价格并不比二线城市的商品房低。商品房是全产权,那么非全产权的房产,地段也非常差,还要大量资金投入,又没有资产属性,图什么呢?我实在想不出原因。如果是祖上几代都在一线城市居住,年轻一代选择这样的房产,还情有可愿,毕竟自己家乡,但对那些本来就是把一线城市作为打工地的人来讲,这样的选择是图什么呢?
为什么将一线城市的房价降下来是重要的?因为一线城市的房价不降,各城市又都自行限购,相互不能买对方,那么二线城市的人就会想,凭什么一线城市的房价那么高,那些人什么都没有做,随着房价上涨,他们的身家就不断上涨,难道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力不是从我们这里虹吸过去的吗?于是二线城市的人们不甘心,看着自己的城市最近几年在硬件条件上与一线城市相比,已经毫不逊色,所以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城市也产生增值呢?难道这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财富吗?一线城市10万、20万一平,那二线城市怎么也得6、7万一平,否则,让在这个城市奋斗的人们,感受不到自己财富的增值,他们怎么可能留下来呢?有人讲一线城市房价下降就会导致金融崩溃,那么具体分析在哪里呢?事实上,我认为恢复到2016年的价格就是合理的,而几年各大银行的压力测试结束后,公开表态是可以承受房价30%的下跌。
有人讲,你跌下去,一定马上就会抢完,马上就会买上去。讲这些话的人,认为中国的房产是在跟白菜一样交易。参与讨论房价的人,有多少了解中国房价的形成机制呢?在目前的一线城市,房价早就是一个边际定价决定机制。影响价格上涨或下跌的只有新楼盘和二手房交易的个别房产,这类似于一个毫无流动性的股票市场,仅靠少数交易就可以决定价格的涨跌。涨好理解,基于学区房的二手房交易就会看涨;那跌怎么出现呢?很显然需要新供给定价去冲击。
这不是我编的故事。十几年来,我每到一处,都会非常细心的了解房产价格变动情况和收入情况,这是多年以来的习惯。上面讲述的情况,都是过去十几年来我在各地聊到、听到的。你不能讲完全没有道理。于是,在一线城市房价持续上涨的时候,二线城市一定也会加涨,这种波及效应是存在的。于是房价的上涨成为一种周期现象,跟信贷周期有关,也跟升学周期也有关。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最后的结果就是美国经济学者哈定讲的“公地悲剧”。房价的持续上涨对产业有极强的挤出作用,你没看见华为都被挤到松山湖去了吗?人人都在为自己的时候,房价上涨到各行各业的收入都难以承受的地步,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呢?
年轻人是否就应该躺平?
我认为不应该。尽管你在一线根本没有站立的可能,那你就要抱有到此一游的心态。你就把来一线念书当作留学,你就把来一线工作当作实习。如果你能念得上北京上海中等以上的高校,那你完全有足够的能力,用一个下午的时间计算出你未来的生活成本,你再考虑一下自己可能奋斗到的阶段,这里你最欠缺的可能是对自己身体健康的过于自信,因此我建议你多阅读关于身体健康方面的资料,看看自己的承受力和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么。这样,在一个下午之后,你应当有足够的数据,为自己的未来提供坚实的参考依据。所以你在一线仍然是可奋斗的,但你的未来很可能不在一线,你需要做好这二者之间的衔接。你最应该做的,是趁着每次出差、休假的机会,去到各个你未来可能安家的城市,去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了解那里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成本,了解那里的教育资源。当然你更需要的是,找一个跟你一样头脑清醒的,而不是等着天上掉馅饼、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的另一半。
前几天在家门口一个餐馆吃饭,十几年了,这家餐馆的老板都是重庆人,所有服务员都是重庆来的年轻人。今年突然发现,老板已经换成东北的,并且服务员都是50多岁的阿姨。突然有一种日本老龄化的感觉。这可能会是一个趋势。不要讲只有那些念完书留在一线城市工作的人会做选择,其实服务业从业者也在做选择。当南方的都市圈逐渐兴起的时候,本地提供了大量的服务业就业需求,很多人不需要再跑到一线城市去辛苦劳作。同样的工作性质、工作时间,在家门口就业更好,还是背井离乡、一年只能回一次家乡更好呢?
我每年都有习惯去到不同的地方观察,不止去大城市,还会专门去中小城市。身处一线城市的人可能也逐渐了解到,许多三线以下城市,都已经有非常现代化的商业设施,普通人的生活方式逐渐与大城市相差无己,甚至在地方会有更多的时间。所以工厂为什么更难招到人了呢?因为许多人不止可以到一二线城市当骑手、送快递,他们还可以去三线、四线城市从事各类服务业工作。一些曾经的资源枯竭型城市通过多年的努力,逐渐开发出自己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也提供了非常多的就业机会。至少在5年前这个公众号最初的文章里,我们就看到了这一点。很显然,黄铮和张一鸣们,也看到了这一点。
一线城市对很多人而言是一个美好的预期,但大部分人在尝试过之后,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现在每年北大清华留京工作的学生占比持续下降,硕士以上学历留京工作占比已经不到50%。从我最近两年的观察来看,在北京念书后仍然坚持留京的普通学生,大部分都是北方人,家乡在南方的学生越来越少。为什么今天大家感觉到南方的活力要远远好于北方?因为南方提供的诸多机会,及其成本比较,的确要比北方好很多。这就是市场经济,这也是市场经济下人的迁徙自由来决定的。我的建议是,不要考虑什么离家近,北方普通家庭的学生,要有勇气去南方,要么去念书,要么去工作。如果你下不了决心,就拿出计算器算账,看看你白手起家留在北京最终会过上怎样的生活。不但你自己算,也算给你的父母看,如果他们逼你留下来,你就让他们拿出养老金给你凑首付。
个体都是有选择的,那么有没有什么是难以选择的?我认为是有的。一开始讲的中科院研究人员离京的故事,事实上,类似的故事,这几年我听到、看到不只几起了。尽管大部分就业岗位是市场化的,但的确中国有自身的特点。我们的基础科研、某些领域的重点科研,一直属于非市场化领域,我们曾经称之为体制优势或者举国优势。与欧美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以企业市场化收入来保障这些重点科研人员的生活水平不同,我们的这部分就业岗位是目前没有、未来也基本不可能企业化、市场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工作岗位极其重要、人才极其重要,甚至比任何市场化企业的生死都要更为重要,因为这是国家实力的根基,但我们提供了怎样的保障呢?当这部分职业者在收入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再没有基本的住房和下一代教育保障,凭什么要他们继续付出呢?
当国家贫困的时候,一些科研人员隐姓埋名几十年,去到大山里打造国家的基础实力,那个时代大家有的是情怀,更有的是大家都不富裕的现实。但在今天,如何让这类科研人员靠情怀生存呢?一线城市留不下来,作为个体,当然可以选择去二线城市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但中国的现实是,某些基础科研的确只能在一线城市才有开展的可能,地方高校是做不了的。
我们在过去四十年人口优势的情况下,吃了四十年的人口红利,这个红利,到今天已经基本到尽头了。**未来,将逐渐是一个需要珍惜每一个优秀人力的时代,劳动力的议价能力将空前提高。**市场化的企业往往是短视的,但对国家的未来却无论如何是不能短视的。美国前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讲,美国一流高校的毕业生,无论专业,最近许多年有一半以上都去华尔街就职,这是导致美国科技实力下降的重要原因。美国两党刚刚推动通过的《无尽前沿法案》,更是将美国科技实力的恢复,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问题,中国在未来不应该再只重视科研硬件投入,而更应该重视科研人才投入。不要讲有什么完美的制度能够自动识别人才,要趁着我们老一辈优秀的科学家还健在的时候,让他们去识别那些真正的人才,而不是靠论文数量去评比出大量伪人才。不要讲那么多理论,要去直接解决他们的问题,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其实比西方国要多得多。
一线城市的房价如果继续如此,那挤出到二线以下的趋势会更加明显。二线城市的竞争其实早已展开。这涉及中国未来的都市圈和城市群策略。今天某些学者关于“大国大城”、一线城市应当规划5,000万人口的声音越来越强,坦率的讲,这些学者很明显是在决策者那里混淆Metropolian Area和City的概念。中国的行政城市规模其实早已远远超过了全球其他城市(city)的规模,主要国家的大型都市圈(Metropolitan Area)与我国的城市(City)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先发国家的大型都市圈类似我国以一线城市为核心、覆盖一定半径的城市化区域,这些都市圈的规划是可以突破单一行政城市的,我国宣扬建设超大城市的某些学者,是希望进一步扩张我国的个别大城市,是在为某些城市的利益做代言人。在2018年的《大都市与小城镇——从东京的人口说起》和《大都市与小城镇——都市圈的真相**》**两篇文章中,我们已经指出扩大单一城市的问题,并提出均衡发展才是版图巨大的中国应该选择的方向。
站在今天的人口趋势下,我们更想强调,超大单一都市的发展模式,将继续虹吸人口,在大都市生育率必然低下的前提下,再去增加流动人口,必将进一步降低生育率,而流动人口增多是我国生育率持续向下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老龄化二百年——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问题》)。
这个公众号在大多数时候都在写类似学术论文的研究型文章,但最终的目的,是希望用今天这样的大白话告诉大家,未来的趋势是什么。影响政策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也不要认为每个看起来美好的政策对自己是最美好的。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从这篇文章的视角出发去思考或者反思,在外部环境改变还需要时间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以上。
孟庆昊2021-05-17 16:09:50
雄安新区是北京解决科研人员留京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者
你问问科研人员怎么看,愿意去雄安还是愿意去杭州南京成都苏州。雄安不是北京,这点先明确了。
Biolee2021-05-17 16:43:36
十分同意作者观点,我曾经在北京高校就读,09年毕业,留校两年。当时有进大厂的机会,也买了去深圳的绿皮车票,但最后由于家庭原因退了票,放弃了大厂工作机会,回到三线城市柳州工作。 10年后的今天回看其实我没有后悔当初决定,我总结后得出差异化竞争的结论,首先在家乡我尽了孝; 其次有学历和不错的个人条件(在一线城市长得帅学历高的人太多了无优先择偶权)我选择了美丽、高挑和顾家,体制内工作的妻子并且拥有两个孩子; 经过十年金融系统打拼有了多套房产(非继承),可住可租可选学区,保证家庭良好居住环境同时,能优先选择优质教育资源(柳州高中和柳州铁一中重点率在省里数一数二)。 最后自己能够保证下班后教育小孩同时在小区里能够跑步和健身,还能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吉他水平开个培训班,搞个简单的不插电现场演唱会没有问题)。 这个城市有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重汽和一汽,螺蛳粉,柳工,两面针,金嗓子等企业和产业,这个城市重视实业和制造业(可以给技术人员提供平台和眼界),也保证了水质全国第一,空气优良,随处是公园的基本市民幸福感。商业万象城,万达,步步高等多个商业综合体,离粤港澳大湾区2-3个小时的交通半径(放假全家去广州,深圳很频繁),城市文化也以桂和粤文化为主,因此小孩可以快速融入大湾区。 以上不是显卖,而且对各位一线新一线城市的牛人我也没有显卖资本,只是自己十年的感悟,也是对作者观点的认同。
A-Neng2021-05-17 16:05:20
苏州园区1k以上租房住的比上海4k还好,月收入相当,通勤时间又少,从上财毕业来苏就业的我现在满满幸福感[偷笑]
黄琦2021-05-17 15:50:48
不知道广州还算不算一线城市。如果算,在这里白首起家,还是能买上房的。当然,想上班近,住大房子的话,算我没说……
作者
我讲的一线就是京沪深,广州不算
zhujh2021-05-17 16:02:06
当科研人员在一线买不起房,离开一线又找不到工作的时候,美国推动通过了《无尽前沿法案》。
Marcus2021-05-17 16:07:47
年轻人是真的惨啊,一入社会就被中老年人指着鼻子骂为不能吃苦为什么不愿意996为什么到点了就下班。末了还要掏空六个钱包给它们炒上天价的房子接盘。隔三差五还能在媒体上看到白岩松苏芒那样的的既得利益者冷嘲热讽。看来年轻人活着就是错啊。
作者
白岩松还好吧,苏芒谁啊不认识
卡卡西2021-05-17 16:32:22
如果未来人口减少,上面讨论的问题会发生怎样的改变?非常想听听您的见解。
作者
一线城市人口会快速老龄化,服务业成本会大幅提升,养老不易
马良伟2021-05-17 16:00:12
很同意慕老师的观点。小城市的基建确实已经很完善了,加上各种新区和新建的学校、医院和路网,大城市对于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真的可以权当历练了。本地人几十年的积淀不是外地人靠热血能够拉平的。
Snail2021-05-17 18:17:28
说实话,作为一线的人,因为也没有钱去买房。我最近几个月都在考虑ym去邻国岛国曾经他们失去的20年,现在反而房价没这么高,至少不用卷成这样。老师想看看您对去邻国的这个看法。谢谢
作者
移民是需要思考更多的选择,要考虑三代人的收获和付出。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满意。
E=JSP 22021-05-17 15:53:32
看了心里沉甸甸的,人生好难啊~[大哭]
作者
想通了就不难
粽 子2021-05-17 16:01:49
前天去北京出差,感叹地铁上满满的都是年轻人,回到山东坐公交,满车花白头发的老年人。
爱在奔驰2021-05-17 17:02:47
我在2005读高中的时候已经下定决心要有两个娃,无论什么代价,因为我觉得这个才是对的事(我有哥有妹这种感觉太好了)。与其算了一辈子经济帐其实还不如改变内心去感受当下的幸福,而且有能力的情况下避免成为时代的炮灰足够了。
Arthur2021-05-17 16:12:42
同意作者的看法。年轻人只会跟风,哪有独立决策的能力。从来没有人幻想没有培训就去爬珠峰。但大量的人想爬北上广,要死人的
刘宏辉2021-05-17 16:42:39
对您的这篇文章深有同感! 17年毕业后先是去了杭州工作一年,然后又去了北京工作,今年年初回到老家(山东临沂)工作。 刚毕业的时候出去工作,就是凭借着自己的激情和对未来的畅想出去工作。在外面工作的这几年,也开阔了眼界。 当时没有,买房子、能否在这里定居的考虑。真正开始去思考是否继续在这里发展下去,是在去年11月份看您公众号上的文章,点醒了我,以及后面有接触到了温铁军、陈平等老师的视频、书,开始思考,我是不是要离开北京,回家或者去南方发展。不过还是决定回家发展了。 (在北京工作的时候,脑子里有一个想法,我一定要在北京留下来,我要给我小妹做一个榜样,因为她将来也会出来上大学、工作,哥哥在如果在外面定下来,对她也会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憨笑][憨笑][憨笑]) 现在回过头来看,是有点天真。 当初思维进入了一个误区。 回到老家的这段时间,了解了一些三农方面的事情,生态农业、农村生态化改造这些。先做储备,然后谋发展[拳头][拳头][拳头]
兮2021-05-17 16:29:55
大家都挤着去一线很大原因在于很多就业在一线,很多资源在一线,很多产业在一线。若真想降房价,应考虑将优质资源适当分散至全国。可以考虑将北京的985适当牵出至教育落后省份。
梦又飞翔啦2021-05-17 17:28:23
房价影响房事 人口储备人才 理想总是丰满 现实无比残酷 固化内卷躺平 太阳照常升起
Grace2021-05-17 19:07:27
年轻人只要算一算各地的市平工资和房子均价,再看看自己收入,就基本知道应该在哪个城市安家最划算了。长三角各地房价差异是大大高于薪水差异的。我是2011年公司内部升迁调去上海总部的,当时单身,父母资助了一些,自己在苏州最好地段买了二套房,上海静安区的房价是4万多每平方米。后来我妈一直说,我当时如果在上海买了,现在按上海涨幅就赚翻了,但我不这么看。当时在苏州买房,我公积金就能覆盖每月还贷了,但如果在上海买生活质量就肯定直线下降了,后来也不可能满世界地玩儿。如果不是到处看世界,也碰不到我先生。[偷笑] 现在因为国内已经不欠房贷无压力,在德生活工作收入不错,就很自然地可以随心所欲买自己想住的房子了。
谷神子2021-05-17 16:17:44
在能力允许的条件下,还是尽可能的向经济发达的城市靠拢,当然京沪深无疑是首选
齐北布衣2021-05-17 15:53:36
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还是山东,江苏,这种地方均衡,稳打稳扎的,模式。虽然饱受诟病,但对于底层老百姓来说,不用和大城市小康阶层那么的焦虑。
老蒲2021-05-17 19:36:41
城市的活力是由年轻人决定的,城市的价值是由最有才华的年轻人创造的。杰出的创新一定是由最有才华的年轻人天天混在一起脑力激荡出来的。大城市的作用就是给最有才华充满荷尔蒙的年轻人提供创造和突破的平台。生活的成本是一方面,未来机会的成本也是一笔账。算的清楚也不太容易。但机会只给百分之一不到的幸运儿,大多数人只是过客。得失与否,看个人的人生选择吧。
Sgrion2021-05-17 17:32:45
思虑良多,看了这篇文章真的饱含热泪差点哭出来,慕峰老师的思想和情怀真的令人钦佩。每1块钱的GDP都有其成本,这一块钱的GDP也涉及分配及战略投资,中国在冲往复兴的路上还需要很强大的定力。不管怎么说大家都是支持国家为最核心的人力资源投资,有美国的忧患意识警惕对我们决策者来说也是好事,希望能从此处慢慢切入培养保持我们的科研势头。一切从人来,一切为了人。
杰2021-05-17 16:47:31
确实如此,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痛点,虽然如今高昂的房价引起了诸多的社会问题,但是相比我们父辈那代人一穷二白的环境而言,我还是相信当下还有能走的路。从普通的工薪家庭里走出来,我深刻明白上一辈的人一路走来有多么不容易,当下好歹除了房子,其他东西都还有奋斗的空间。人生苦短,不能让一套房子变成人生追求的终点。
才鑫2021-05-17 16:39:16
清北学生留京的比例数据是否有偏误?说是北京,其实沪深成本更甚北京。我印象里清北学生去沪深的比例在提高?如果清北学生离京只是去了沪深(炒房),那总体其实不能反映大家离开一线的趋势
作者
留京数基本准确,去哪里没看到数据
秋霞2021-05-17 15:57:28
人口收缩的情况下,一家老小,不出意外,四代人最好在一个地方,哪怕是小县城。
飞侠罗宾汉2021-05-17 17:01:00
很多年前研究过一点房产税,房产税对于房屋持有人而言,有两大类征收方式,一种是按房值作为税基(其中又会根据空置和自住两种情形设定不同的税率和起征点),另一种是按租金作为税基(即房屋持有者选择将房产出租,房产税按出租金额的一定比例收取房产税),后者的最终税额将远低于前者,而且从租金收入中扣税后,仍然会有净收入,因此以这种方式征收房产税会促使非自住的房屋持有人更多选择出租的方式来规避房产税。对政府而言,这也会促进更多的主动登记报税的出租行为,改变当前住房出租收入基本不报税的现象,从而增加税收收入。不知您如何看。
子非鱼2021-05-17 16:04:02
如果房价一直这样,那么香港的现在就是一线城市的未来!房地产封死了所有行业
张研博2021-05-17 22:05:58
1.政府主导,强化租售同权,大力发展租房市场,给年轻人留下生存空间。2.土地财政决定了高房价,高房价靠经济发展逐渐解决,时间换空间。3.土地财政制度已经不适应当下的经济基础,但遭遇经济周期,科技周期掣肘,改革只能暂缓。
侯颖2021-05-17 20:14:13
改革开放到现在这个关口,可能到了需要再平衡市场和体制这两个轨道发展比例的时候了。特别是某些行业,比如医疗和教育。
小丑2021-05-17 19:15:38
去什么地方,要自己从实际(有多少钱?想过什么生活?喜欢什么行业?是否要考虑下一代?)出发。当初大学毕业,可以去天津,南京,杭州,最后来杭,喜欢杭州风景,觉得浙江未来经济可期,仅此两点。至于后来职业发展,还是紧随自己兴趣来的,10年20年只做一件事,这需要定力。别什么都想要,捡自己最在意的一两点,看准方向,保持定力,10年20年坚持下来,活得应该都还可以吧。
Phantom2021-05-17 15:48:57
长三角的生活成本,恐怕也不是非大厂打工人能承担的起的……
Tony2021-05-19 11:15:06
深有同感,年初刚回二线老家,虽然老家不属于主城区,但是靠着在一线七八年的积蓄在主城也能勉强买套房,之前也曾彷徨于是否离开,年纪到了,也该说分手了。 像我这样的芸芸大众,前仆后继,希望日后不会后悔如今的选择。
冯晓鹏2021-05-17 16:26:52
恰好前几天跟家人也在讨论后续在深圳去留的问题。其实吧,人这辈子要干的事情太多了,这些事情要钱也要时间,人生不能被这一套房子给毁了。我是还有双方父母要陪伴,陪他们老去;还有孩子要陪着长大。这近十多年的就业创业,就当一个经历,一个谈资,即使心有不甘也得学会放下。
Yuting 钰婷2021-05-17 15:58:30
广东人 也能在广州买得起房子 但是太潮湿的天气身体受不了 想来想去只有北京合适 但又感觉确实生活成本很高 无奈
润雨2021-05-29 20:50:39
也许大城市的管理者只想要人的青春呢?
Hunter.X.Hunter2021-05-21 14:46:37
走出去,见天地,见众生。
火种 黄轲2021-05-19 23:38:41
文章直指要害,尤其是关于房价如不流通的股市的比喻更是形象!不过价格的上涨,却不是所谓二手房导致,更多还是新房的价格(新股)拉动周边二手房(老股)进而带动整体板块(大盘)价格上涨的。 当下的限价不但没有阻碍势头,更是在一定程度上让更多投资客看准时机买到就是赚到。总的来说,量还不够。长此以往,city的生命力和发展必然会因此遭到反噬。 不过,不一样的看法,当生命的意义只为精确到利益最大化的地步,那么所谓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体将从何而来?所谓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又从何而来?所谓的少年强则国强从何说起?所谓的共产主义又能如何最终达成?这是穿梭在现实世界里提出的一个内心发问!
Eric2021-05-18 20:49:45
深圳大约190万套商品房,据我深圳同学反馈,当地很多人两套房以上,甚至一栋楼的也有。即使190万套房属于190万个家庭,也就570万人口有房。根据7普数据,深圳有1700万常住人口。也就是1000多万常住人口租房住。这么大的租房人口,再加上挤牙膏式的供地政策,理论上,深圳房价上不言顶[捂脸]好处是,今天看到深圳一次性供地3.6平方公里,预计建设16万套左右住房,但和租房人口相比,这个供应量依然不够。市场经济,说到底就是供需关系,需求巨大,供应紧张,天然导致房地产的稀缺性,随便一炒作,房价还是呼呼上涨。 慕大建议年轻人不给一线城市做牛做马,关爱之心溢于言表,完全是站在年轻人的角度去考虑。现实中,东亚的儒家文明给了这里的人莫大的忍耐力,譬如香港房地产,但香港人依然在上楼。深圳和香港如此之近,会不会进一步港化,不好说。 同样的道理,其他一线城市也面临这样的情况,只不过比深圳略轻。个人感觉,马太效应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城市规模一定会越来越大,房价依旧会缓慢上升(如果土地供应还是挤牙膏,不增加有效供给)。但如果土地供应超过了需求,房价回调,譬如三成,那么大城市人口进入的速度一定比现在更快,城市规模扩大的速度也会更快,就更无法有效约束城市的扩张。两难。
mason2021-05-17 17:57:15
在一线还是退居二线甚至回老家,就像选择当鸡头还是当凤尾的问题,而现实是当不了鸡头只能当鸡尾,那还不如留在一线当凤尾。能在一线买房还是少数。可能很多人一辈子都在租房,过着很差的生活条件,哪儿都是混日子~
『Ciel`』2021-05-17 17:07:55
就是想过了才没有结婚生小孩的欲望,我能养活我自己已经很不容易了,不希望以后我的孩子跟我一样成为半留守儿童。
DimmockYun2021-05-17 16:55:03
没什么好说的 还是学生 给了您一些力所能及的感谢 谢谢
Nick2021-05-17 16:19:28
慕老师,您文章讲的『阅读关于身体健康方面的资料』,这个可以推荐一下嘛
作者
这个真不知道推荐什么,看看三高、心梗、脑梗的东西吧,996、007多发
雪山之巅2021-05-17 16:08:39
我在南京上的学,在当地工作了几年,现在回到老家石家庄,已经安定下来了
PercyPei2021-05-17 15:57:15
感谢慕峰写下这些思考,对还在学校里的学生帮助很大
吴锦星2021-05-29 23:07:01
要说什么时候生孩子,我给大家一个思路:2017年出生1786万,2020年只有1200万,所以你在2020生娃,他的大学考试竞争压力减少三分之一,而全国的本科学位是不变的。因此各位若不是高龄,建议迟一两年生,感觉出生率还会掉。
大橙子2021-05-19 15:19:19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推动资本进行三线建设,如何推动劳动力上山下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是一个好课题。
hope2021-05-17 17:24:13
慕老师,我是计算机专业的,这个专业就有像您文中说的适合在一线发展。但是我个人又不太想996,也不想留一线,如果以后考个公务员去二线可以吗(掏空六个钱包凑首都都挺难的那种)?
作者
这是自己的选择,别人替代不了你
Liang2021-05-17 16:36:30
高职低配,很多地方已经开始了,尽早卡位。
向阳而生2021-05-17 15:59:49
我是北方人,梦想是北京,在南方生活了七八年,现在去北京,突然失去了魔力。
一米阳光(中高档酒店布草厂家)2021-05-26 12:37:39
晕倒,写了半天的留言,一下都没了,主要说的是我这只麻雀在成都的经历。最普通外地人在成都的10年经历。我觉得成都的房价改变就是2015年的棚改货币化,造成了房价的上涨,全国也是如此。作为个人来讲,我完全同意慕大的看法,了解了这些能帮助自己家或亲友更多的选择未来。虽然客观经验不具有复制性,但是相同情况下,尽量避免走弯路吧。
月月鸟2021-05-21 15:17:44
强烈要求一线城市租售同权,来自一位打工人的心声[流泪][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