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用数字技术守护老龄化社会

以下文章来源于穹顶数据DOMEDATA ,作者Peter东

[

穹顶数据DOMEDATA .以数据为眼,带你了解数据之间有趣的联结、解读数据背后的意义。

](#)

/pic/1_aibdXA7iaQen5jibgn41sGVxLhYPyw.jpg

导语**:**

随着全球老龄化的趋势,全社会都需要关注如何让老年人过上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对于科技企业来说,除了填平年轻人与老人之间的数字鸿沟,还可以通过老人在社交媒体/购物网站留下的数字足迹,研究不同人群衰老速度的差异及其背后原因。

01

如何提供适配老年人的数字化应用

老年人专属表情包,专门针对老人的养生贴,在年轻人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红利的同时,有众多中老年人,由于无法使用智能手机扫码,而被社会甩在身后。这一点在全民扫码以防控疫情的当下,越发突显。

老人使用的手机,要么是以字大,外放声音大为卖点的老人机,要么就是子女的旧手机。但相比手机厂商为青少年专门开发的家长模式,学习模式,以及点读机这样的专门设备,为老年人使用手机需求定制的APP并不多。针对老年人定制的APP,可以防范针对老年人的诈骗信息,对可疑信息提前预警,或者可以允许子女远程操纵手机。

/pic/2_B58SvO1JH8GVqib94QU8hzjUjOAQwA.jpg

除了使用不便,另一个影响老年人从数字化技术中获利的是其过高的使用门槛。为什么子女向老人推荐可靠信源的科普文,总是败给营销号针对老人准备的养生谣言。是因为前者为了追求传播,其写作风格,大多是面向年轻人的,其中了能会有二次元等年轻人喜欢的迷因,这会让老年人觉得自己跟不上时代。同时,这些科普文,也没有考虑到某些对于年轻人熟悉的概念,例如基因,营养学等,老年人从自身经验出发,对其含义存在普遍误解。

针对上述问题,**公益性的科普机构,需要使用老年人习惯的语言风格写作,对专业术语给出解释。**由于机器写作,风格迁移等NLP技术逐渐成熟,未来的科普文即视频,都将由算法写成,其风格针对不同的人群写成,既然是算法造成了社交网络中的过滤气泡,那么能够打破气泡,让不同背景的人共同交流的,也只有算法。唯一的担心是要避免机器写作这一技术被营销号阴谋论等所利用,通过机器人账号,让人与人之间的数字鸿沟越来越大。

02

用数字足迹,进行衰老研究

数字技术的普及,使得老年人也会留下数字足迹,例如在线购物的记录,而电商网站的推荐系统,除了能够据此预测用户接下来会购买什么商品,还可以预测用户的健康问题,并给出更健康的推荐。例如针对个人情况,增加水果/坚果/低盐/低升糖指数食品的推荐比例,并研究这样会带来“正向外部性”的推荐,会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

/pic/3_C870YicygKSQlojUfNU6KtH8oGqBMA.png

除了购买记录,社交网络中的语言风格,表情包的使用,也是数字足迹的一部分。目前已有基于情侣的聊天记录,预测是否会分手的研究[1],以及基于github上的emoji的使用频次,来预测工作效率[2]。据此可预期,有可能基于十年前在社交网络中留下的语言风格/emoji使用,来预测十年后的全因死亡率。

DeepGestalt是一个基于深度学习,使用面部照片,识别罕见疾病的工具。这说明深度学习已能够识别面部的精细特征,考虑到个人的精神状态会影响身体健康,有没有可能根据脸部的微表情及相貌的改变,提前预测精神疾病或复杂疾病的相对风险了,这也是值得研究的。

03

增加社交互动,让老年人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以上的两条填平数字鸿沟的措施,都是在补齐短板,而数字技术能做的,更重要的是让老年人自己组织起来,去做能体现自身价值,同时对社会有益的事。16年基于1200万脸书用户的调查表明,有更强社交网络的人寿命更长,即使用脸书有助于保持和增强你现实世界的社会关系,可使你更长寿[4]。

然而真正能够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是线下的活动。不论是集体运动,还是公益劳动,老年人如果能通过线上平台,找到和自己一样有小众兴趣的伙伴,就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重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未来需要一些面向中老年人的垂直型社交APP,其中除了推送老年人都会关心的健康类资讯,还能实现身份验证,协助老人更方便的组织线下活动。

/pic/4_5TRFJUMFY6cbjEsCA4T3L0Z1LDjqEA.jpg

当前的大规模在线教育(MOOC),并没有针对老年人的版本,老年大学可以开设线上版,**MOOC网站也应针对老人,开发方便他们使用的功能,例如大字体,亲子共享课。**未来我希望的在线课上,会出现祖孙同上一堂课的场景。也希望诸如B站这样的平台,能够鼓励一批老年up主,让更多人看到老人不等于无用或衰弱,而是可以重新学习,做有趣又有意义的事。

04

零工平台,让老人退休后能继续工作

在老龄化最严重的日本,我们会看到不少老人即使60岁70岁,还在送外卖,或者在店里做服务员。不论是线上的零工平台,例如亚马逊的土耳其机器人,还是线下的外卖/打车平台,未来都注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借此补贴生计。

针对这一需求,零工平台不应该限制年龄,拒绝老人成为外卖员,这无疑会伤害了那些需要打零工补贴家用的老人的权益,依靠自己的劳动去争取更好的生活,在任何年龄都是值得鼓励和称赞的。更合理的做法,是让平台提升老人的工作环境,例如外卖平台可以告知点餐者,是否选择由老年人接单,之后预期送到的时间需要长一些。

除了快递/打车这样的零工平台,数据标注,文档翻译等任务,也可以通过在线零工平台,招募老年人完成。而这类零工平台,也需要将招募零工的健康加入自身的考核中,例如久坐提醒,或者对于老年零工,提供更灵活的工作安排。

除了付费的工作,老年人还可以从事更多的在线公益活动,例如将地方戏剧加上英文字幕和介绍,上传到国外视频平台;或者对可能的自杀者进行心理疏导等。让老年人在退休后依旧能找到其对社会的价值,是保持老年人身心健康很重要的一环。

05

总结

老龄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全球趋势,任何工业化的国家,都要面对人口结构变迁带来的挑战。中国因自身的超大的人口规模,老龄化带来的次生影响也会更深远。这几年我们看到老人被骗,或者老人假装摔倒的新闻,让年轻人和老人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大。自然子刊“Aging”的论文[5]指出:我们的社会中普遍存在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社会歧视,但人们却对此经常避而不谈,数字技术能够让我们更客观的量化对老年人的歧视和影响,而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本文提出的四项建议,试图用数字技术填平数字鸿沟,让老年人能过上更有价值的生活。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工业界,学术界,非政府组织的合力。下面提到的三条建议,可以成为上述合作的基础。

描述老年人生活的开放的大规模数据集

不论是可穿戴设备,还是社交媒体的数字足迹,不同时间段的人脸照片,以及医疗及体检数据。多维度展现老人生活的数据,能够让研究者更好量化不同人的衰老程度,以及哪些因素会造成衰老速度出现差异。

加强老年人心理特异性的研究

不论是什么年代,注意力都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资源,老年人分配自身注意力的方式,和年轻人有何异同。心理学中的认知偏差,其受试大多来自年轻人,是否适用于老人。通过了解老人这一群体具有的心理特异性,可以更好的设置“助推”手段,让老人能够更轻松的接受诸如健康饮食的建议。

促进老年人之间,以及老人与青年人之间社会资本的培养

社会资本的增加,不仅包含对交流平台的信任,还意味着更低的交流门槛。伴随着这些,老人间的社交互动将不仅提升自身的生活质量和长度,还能为全社会创造更多的正面价值。

参考文献:

1.Language left behind on social media exposes the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costs of a romantic breakup

2.Emojiis Predict Dropouts of Remote Workers: An Empirical Study of Emojii Usage on GitHub

3.DeepGestalt - Identifying Rare Genetic Syndromes Using Deep Learning

4.Online social integr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mortality risk

5.Investigat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geism and elder mis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