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躺平的年代-读《美国创新简史》
社会中总有些人选择奋斗,也有些人会选择躺平,这很正常。重要的是,不要让那些选择奋斗的人,因为过得无意义而不得不选择躺平。这是笔者读完了《美国创新简史》之后想说的。
这是一本全景化展示美国二战后科技创新过程的书。通过这本书,能回答为何这个国家会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又为何会失败这两个问题,对于处在转型期的中国,这两个答案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美国的成功,源自二战后国家引导的基础科学研究,通过政府和科研院校签订协议,一方面政府可以支持暂时看不到实际产出的基础研究,一方面又避免了官僚体系的低效性。而学院的人员则可以通过创业,让自己的成果很快得到大规模工程化的应用。从而使这个社会的创新链条环环相扣地高效运转。
美国的成功,来自于科研上秉持的重要的原则,即对于不同类型的研究分别对待。那些已经能够盈利的,或者在短期内能够盈利的科技研发,交给企业,交给市场,国家不需要扶持;对于那些有意义,但暂时看不到市场前景的事情,则是要由国家来扶持。
然而,随着里根政府的减税政策,公共开支用于基础科研的比例越来越低。美国的科研开始更多的依赖私人企业的投资,但大部分风险投资,都以失败告终;即使成功后,其收益的溢出效应,决定了其成果并不能由一家公司享有;更重要的是,私营企业不大会赞助那些距离应用太远的基础性研究,这使得技术的红利被逐渐吃尽。
对持续的科技创新更有害的,是美国的创新集中在了东西海岸的少数明星城市,而这导致了这里的生活成本和房价持续升高,使得两级分化日益严重,社会出现了阶层撕裂,最终使美国无法维持科研人员的数量,以及多研发中心的这两个优势,逐渐在研发投入的增量上落后于以新兴大国。
随着政府和企业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国内在科研投入逐年提高,但资金的投入,并不能保证真正有价值的原创成果。如果投入的资金,都只是花在了跟随式的,预期收益越来越低的项目上,那么将无法重现美国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的成就。而随着创新越来越集中于中心城市,躺平的选项,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发觉自己在做着无意义的重复劳动,例如填从来不会有人看的表,或者在向领导汇报时,能多穿上一件皇帝的新衣,而变得流行。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套上行下效的花架子,经过层层加码,会带坏年轻人的三观,让他们将最有创造力的年纪,意识到自己不必精益求精做出令人惊艳的成果,只需要做好糊裱匠,整好汇报材料即可。而当生活变得既没有意义,有没有希望时,没有人有道理预期未来会有源源不断的人肉电池给你割韭菜。躺平,不过是无可奈何下的不抵抗运动。
而相比美国,国内的科研创新,还存在传统文化带来的枷锁。国人对科学是什么这一问题,大多的认识,来自类比自己熟悉的神迹,例如求雨不成功,一定是由于自己的祭品不够。以为仅仅靠增加资金和人力投入,或者试一试最新的方法,就能够解决问题。忽视科学本身是只是对假设系统性的验证,如果先期没有做好实验设计,不是靠增加投入就能改变的。
将科学当成救世主的心态,自然就会导致对基础科学研究的忽视。就如同你去寺庙里烧香,香火最旺的是求职观音或者财神爷,其次是笑口常开的弥勒,无所不能的如来(有趣的,画大饼的研究),但冷门的基础研究,如同各司其职的五百罗汉,往往门可罗雀无人问津。
先天的文化不足,加上明星效应带来的一拥而上,使得科研投入的增长,并不能等于应有的科研创新成果。阅读《美国创新简史》,看其中讲述美国二战后的科技爆发,我发觉并不是由于投入的增加,带来了这波技术飞跃,而是恰恰相反,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民众对科学的正确认知,共同促成了即使不多的投入,也能撬动高回报,而这又进一步通过正反馈,带来了对科学更多的投入。而当过度成熟的工业化娱乐毁掉了美国的基础教育(至少对于大部分公立学校),而私营企业的急功近利又影响了高等教育的研究方向后,美国真正有效的科研投入,其实比纸面的下降更加严重。
也就是说,对基础科学的重视和高投资要想带来高回报,必要条件是科学发展所需的先决条件(广泛的受教育人群,开放且容许试错的环境,尊重事实和证据的文化)都已满足,否则仅仅增加对科研的投入,并不能带来预期的收益。如果不希望这个国家的年轻人,都因为短视频而变得早早患上(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的脊椎病,直不起腰来,要做的就不应该是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而是要创造条件及文化氛围,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让更多年轻人能静下心来钻研技术问题本身,而不是人事纷争。
更多阅读
近10年任正非唯一亲自撰文推荐的图书-《科学-无尽的前沿》
还科学以其本来面貌-读《自由基》
峥嵘2021-05-29 19:12:58
韭菜躺平没法割之时,放水施肥创新复兴之日[呲牙]
网小鱼2021-05-30 07:49:34
反思的有点过了,美国科技腾飞最大助力是流亡的二战科学家,而本土培养的科学家是非常稀少。而现代,有钱有房,比较富足的人才会更偏向于根据兴趣研究科学问题,而国内人均收入比欧美还差一大截,凭什么让还没温饱的人去思考阳春白雪呢,等我们人均收入高了,温饱没问题了,自然有更多人进行精神追求
赵主任2021-05-29 18:11:17
其实就是说, 如果一个人奋斗了没有收益,那这个人为什么要奋斗呢?[微笑]
云木2021-07-01 20:51:15
人类奋斗了几千年了,还是不能人人果腹,为什么呢?有多少人想过。
kevin2021-05-29 23:08:24
真正的创新是不能计划的。能做的是创造自由的环境,让随机的大量创意能在一个可预期的稳定环境中,被市场选择而创造出新的工业
纽约老熊2021-05-29 20:14:36
最需要的是创建新型的研究社区。中国本来具备一些最关键的好条件,就看整个社会是否有此意识,是否能做到。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