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投资的视角看当前的教育培训行业

今天中午应邀与一家投资机构聊了聊我对教培行业的看法。长期以来我都是站在家长立场去表达我对教育改革的看法,最近由于校外培训机构的政策愈发严厉,各种传言、裁员不断,一些大型投资机构也自3月开始撤出教育类中概股,但感觉许多投资机构、教培机构,都不太理解政策力度为何会突然加大,甚至部分机构认为这阵风会一刮而过。我不是官方人士,也没有内幕信息,仅就我这几年的观察和对教育行业的认识,谈一谈我的观点。以下内容也是我与某投资机构今天交流的主要内容。

一、为什么5月以来对教培行业的政策力度突然加大

我理解最直接的原因是七普数据公布,少子化问题超过预期。教培机构投资者和从业者如果对人口问题认识不足,很可能出现方向性错误。人口问题在几个方面决定了国家教育政策(当然也包括教培行业的未来)。

少子化问题将导致老龄化加速,这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关键性问题。当前的房价和教育现实让许多年轻人放弃或减少生育,教育问题日益成为主要矛盾之一。老龄化具有必然性,但当前中国的少子化问题与欧洲和日本的情况还有较大不同,年轻人的生育意愿还在,传统的家庭观念还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此时仍有可能去改善少子化问题。因此,通过教育改革减轻民众负担成为优先性极高的政策选择。不站在这个高度看问题,可能很难理解教育改革加速的底层逻辑。

关于对人口问题的理解,可以参见**《老龄化二百年——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问题》**。

二、当前教育改革的基本逻辑是什么

曾经的教育产业化、资本化事实上已经被认定为失败,当前教育改革的基本逻辑是恢复公立教育主导。公立教育是主干、非公立教育是枝叶,当前真正在进行的改革是公立教育的改革,民办教育和教培行业的改革,其实是公立教育改革的一个侧面反映。曾经一段时间,认为公立教育资金不足,需要由社会资金来弥补,于是打开教育产业化、资本化的大门,这导致在公立教育体系之外另立了一套资本主导下的教培体系,形成了所谓的“教育双轨制”。公立学校的老师收入大幅低于民办校和教培机构,公立学校老师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教育产业化产生了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少数地方性教育集团,事实上扩大了教育的不公平。2018年起,决策层关于教育应当是非营性甚至是公益性的观念基本成型(修法提速,中国教育资本化退潮),从普惠幼儿园改革开始,本轮公立教育改革正式起步,公立教育体系逐渐收复曾经的“失地”。这其中的投入会有多大,我理解是,将教育掌握在国家而不是资本手中,这其中的投入可以是无限大。尽管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但长期看,目标是明确的。并且由于少子化问题的存在,这个目标变得更加紧迫。这不是所谓的“国进民退”,因为基础教育由国家来负担(实际上也就是用纳税人的钱来负担)是所有先发国家的共同选项,也是天经地义的。另一方面,校外教培支出已经严重影响了许多家庭的正常消费,从扩大消费的角度看,通过巩固公立教育、压缩家庭不必要的教培支出,才有利于更多行业发展。

三、如果高考应试选拔不变,那校外教培需求是否必然长期存在?本轮整顿完之后,能够挺下来的机构更少,是否更加值得长期下注?

这是投资机构押注教培行业最基础的逻辑,这个逻辑其实是不完善的。首先,高考应试选拔必然长期存在,从来没有政策希望拿掉高考指挥棒,关键这根指挥棒要放在谁手中?曾经的高考应试选拔也有激烈竞争,这种竞争发生在公立校之间,公立校至今也是应试为主导的,只是在小学阶段更加强调身心健康。公立校如果一味减负,选拔机制不变,这时候就出现了寻租空间,许多好的公立校就会将选拔的任务交给某些校外培训机构,这时候会出很多问题,也就是决策层提出的所谓校内外“勾结牟利”问题。教培机构似乎对这几年来其他行业针对各类寻租的严厉整顿丝毫不了解,直到前一阵,许多机构还公开、半公开的认为这种让教培机构盆满钵满的畸形选拔体制会永远一成不变。我想现在这些机构可能更加需要考虑的是,如果哪一天严厉的教育反腐到来时,你如何去解释自己曾经的行为。

校外教培需求是否会长期存在呢?答案是,一定会长期存在。既然是应试选拔,当然人人都想抢跑,这是正常的人性。但如果以公立教育改革为前提,公立校逐渐从“快乐教育”、“校内不作为”恢复到正常的公立教育选拔体系为主导,那么校内的教学内容和课业量实际上会让许多学生在校内完成应试选拔的训练,从而使校外补习需求恢复到曾经那样的状态,也就是少数科目有针对性的补习需求,这是这一代中年人都经历过的。

那零散的校外培训机构和当前资本化的大型培训机构,到底有怎样的差异呢?我认为两个方面:一是此前有读者提到的剧场效应,也就是现在许多家庭都是被迫在学很多教培机构设定的内容,例如全民奥数、全民超纲,许多家庭其实不想参与其中,但由于大型教培机构是不加区分的将所有家庭纳入到这个公立教育外的应试培训体系中,很多不明就里的家长都不得不选择跟着一起学。二是压力垂直传导至小学低年纪。教培机构在只针对应试而丝毫不考虑教育心理学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所拟定的教培体系,如今已经渗透到了小学低年纪。这直接导致了许多小学低年纪学生必须在学校教育之外还要完成一系列校外教育的作业,这导致当前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问题直线上升,而这些都是教培机构不考虑的。

所以压制大型教培机构的宜处是什么呢?两方面:一是破除公立教育体系之外的另一套体系,两个体系的存在让所有家庭和学生不堪重负;二是认可校外补习需求的合理性,但这种补习是因人而异的。

所以我的逻辑和主张一直是,认可高考选拔这个根指挥棒,但要把这根指挥棒交回给公立教育体系,而不是在公立教育体系之外另立一套资本主导下的教育体系;同时认可校外补习需求的合理性,但认为大型教培机构由于其资本利益主导,使其冲击到了公立教育恢复正常的改革之路。

**今天无非就是两条路:一是坚持把公立教育回归正常这条路走下去;二是在行业压力下又走回头路,认为教培机构这套体系会长期存在下去。**投资机构无非是在这两者之间做选择,基本没有第三种可能。

2017年以来,我提出的主要观点就是要不断加大公立教育投入,要使基础国民教育去资本化。四年来,我的观点没有丝毫改变,并且认为这是国家必然的选择,因为这关系执政之基。反对者举出许多理由,包括,公立学校质量下降、老师不如教培机构负责等等,因为本文是从投资视角去解读,所以我想说的是,一个行业如果是建立在这样一些假设基础上,那投资的安全性何在呢?

我认为投资机构可以回顾一下刘鹤副总理在2008年**《没有画上句号的增长奇迹》**一文中的这段话,他写道:

“在拉美访问时,智利的杰出研究人员向我介绍,总结以往教训,发现忽视教育是造成中等收入者比重低的根本原因。教育不足使低技能人员大量失业,造成贫困的再生且恶性循环。但随后发现,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发展公共教育,而富人享受的私立教育质量超过公立教育,教育质量差别又转化为巨大的收入差别。而造成教育质量差别的原因,是公立教师激励不足。他们不无感慨地对我说,一旦进入两极分化的陷阱,要花几十年的时间才能走出来。”

教培机构和投资者,应当去了解过去几年来国家在公立教育上的巨大投入,包括各地将公立校老师事实上按照参公待遇进行管理。对于大中型城市,我主张将公立中小学老师纳入到住房保障序列,参照公务员待遇。在这种待遇下,公立校老师必然能够任劳任怨。

所以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呢?我认为应当是继续坚持公立教育体系去“收复失地”,而民办教育和教培机构应当看清楚这个趋势。从投资视角看,大型教培机构未来还值得长期下注吗?甚至会因为所谓的“规范管理”而像其他市场一样,留下的机构“赢者通吃”吗?我想,如果不能理解决策层恢复教育的初心,还将国民基础教育及其衍生出的应试培训行业视作一个市场化的行业,这样的投资,无异于一场赌博了。

四、教培行业该向何处去

主动缩减和调整可能才是长期生存的选择。这不代表所有大型教培机构都会做这样的选择。这完全是由教培机构的企业家来决定的。有的企业家可能很满足于上市之后的资本收益,那其实调不调整都不重要。如果要继续下去,该怎么办呢?我的建议是,教培行业的企业家,不要再追逐和猜测政策的走向,而应当更宏观和长远的看待自己所处的行业。如何适应公立教育体系改革,从这个思路出发去思考自己的未来。广义的教育会是一个大产业,而不应当把应试培训或者制造应试培训市场作为产业的选择方向。多去倾听家长真实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服务业,要回到服务的本心上去,而不要试图背靠政策绑架消费者,这是不长久的。

以上。

托马斯2021-06-22 16:38:47

教培整顿只是小菜,真正的主菜是民办校私立校造成的教育不公平。00年以来,全国除北京外,几乎所有城市最牛的中小学都是民办,且大多是原名牌公立校把优质教学资源放到体外办的。这造成的教育不公平问题远远大于教培机构。去年开的的全国入学政策整顿是前戏,今年教培整顿是辅助,真正的落脚点在重新把公立校的地位拉回来

作者

这是我接下来会专门写的一个问题

山顶洞人2021-06-22 17:07:41

问个题外的问题,希望能得到解答:我是从江苏高考里面杀出来的,就我观察而言,江苏学生负担是一年比一年重,我试着去思考问题的根源所在。暂时我只能很粗糙的得出一些答案,我先推理觉得参加高考人数过多是关键原因,如此巨大的学生基数为了获取相对而言如此之少的大学生名额而不得不恶性竞争,最终导致大量的重复劳动和无意义的复习。于是我进一步推理人数众多的原因是什么。首先我觉得就是职业教育水平不足,无法让职业学校的学生迅速在就业市场中获得工作,这导致大量的学生不得不通过大学文凭来获得工作;其次可能是观念问题,部分家庭认为只有上大学才是好,去上职业学校的都不是好学生。暂时只能想到这些,基本上都是我自己经验观察所得,没有量化数据支撑,也不知道我的因果推断有没有问题,是否有疏漏之处,希望你能对此做一些批评或评论

作者

很多大学生,其实就是高中生水平。很多大学,其实就是原来的中专。教育大跃进时代结束了,现在是回归正常的路途中。职业教育是分流,一开始大家不适应,慢慢就适应。每天戴口罩都能适应。

大石头2021-06-22 17:00:38

公立学校辛苦多年培养的老师,被私立学校转手挖走,造成了公立学校老师素质下降。关键还是大力发展公立 做到公立教育应教尽教,作息时间同步社会,同时提高教师待遇,反过来私立教育自然就会被市场淘汰和打压

Mr. Balance2021-06-22 17:08:27

作为一个线上教育从业者(在某头部机构做供应链的),在公司里看到了很多很多。亲眼见到过学生真心的来感谢老师,也亲眼见过教助倾尽心力的帮助学生;也看到过很多部门的老师在公司论坛吐槽只认业绩不认人,“坑蒙拐骗”保拉新,保转化,为了指标不择手段。这应该就是眼前的利益与情怀的矛盾吧。 教育行业卷且乱,其实就是这几年大家的眼界都开拓了,都知道什么样的教育要比自己之前理解的教育要好,开始想为孩子更好的未来铺路。好的教育资源增加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人们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在这种不平衡下互联网在某种程度成为了放大镜给教育资源乘上了一点几的系数,但是还远远不够。 收入的差距导致了教育的差距,目前的教育差距会随着时间继续加大,就算国家投入资金给与政策支持也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来调整,实际上就是在从新分配蛋糕了。

作者

如果我们是在谈选拔,那问题就没有那么复杂。既然是选拔,无所谓优质不优质,考试机器谈不上优质。先回到认可选拔这条路上,一切都好办了。如果看人口增加数据,这几年并不是出生人口最多的时候。教培行业不要收钱培养更多抑郁症,这是决策层优先要考虑的。

mute2021-06-22 17:39:39

记得以前有个高校退休的老爷爷长年在学校举牌反对把教育当商品,这都十多年了。希望老爷子可以安心过好晚年。

阿瑞2021-06-22 20:11:39

换个角度想,这些年机构培养了多少优秀老师,如果能被公立延揽,将冲击僵化的教育理念,淘汰不合格的老师,校长,给公立带来活力。 看看教师资格考试就知道了,那种考试选出来的老师就是应试教育的卫道人。

子牧2021-06-22 21:18:52

不造成产生陈胜吴广的土壤。教育要回归其本质,不能作为一个产业来搞。

萌萌爸(姚)2021-06-22 20:14:26

可能我没说清,但不影响观点,只要禁止寒暑假培训,那穷人家娃手机电视,富人高知私教自教,用不了两年差距就出来了。

安心2021-06-22 19:16:58

从飞行员到初中生群体中选拔来看,就知道国家不可能让校外教培机构再猖狂下去了! 再看看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毕业合影,如果你看到眼镜儿逐级霸屏还会痛心,你就知道国家是不可能容忍单靠戴眼镜儿的孱弱儿女就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教育再滥下去!

清源居士2021-06-22 20:51:47

还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2004年入学,佛山)周六学校会根据学生选择的科目统一到学校补课,下午会有学校组织的兴趣班(绘画 舞蹈 围棋等)每学期报一个班是50块钱,另外每周三下午会有学校选拔的同学(每个班都有5个名额)参加英语 数学的加练班(免费) ,现在看来,那会的小学是学也学了玩也玩了,也没费大劲补课

Stanley2021-06-22 18:25:54

以上海为例,两年多前就开始布局一步步改革了,只是考虑到实际情况需要步子不能太快。可以说很多措施是与地方的短期利益相抵的。那为什么能实施呢?很简单,这个事情要向一号首长表达深深敬意。

暮清2021-06-22 18:35:47

这篇文章变比前天的那篇文章要好得多,更全面、更理性。

Ray-xiao2021-06-22 18:32:20

《没有画上句号的增长奇迹》里还有一句经典“经济学从来都是政治经济学”。在这本经济学50人看30年的书里,郭树清主席的文章有一段也写得很精彩,他提到“充分认识教育在解决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的诸多矛盾中所起的核心作用。”

杨扬2021-06-22 16:50:35

写的不错。零散的校外培训机构和当前资本化的大型培训机构,到底有怎样的差异这一段写的特别好。大型培训将压力传导到小低年级,让不适合学奥数的孩子也被迫去学,这不是培养,也不利于选拔。另外说一点,我们这里民办名初全部要摇号入学了,一旦不能掐尖,民办名初还能辉煌吗?拭目以待。这些更为有利的措施组合起来才能真正扭转形势。孩子可以培优,应该有压力,但起码应该等心智更成熟时再说,比如初中。小孩子可能过几个月心智不同,接受度和理解能力就完全不同的。

Snail2021-06-23 09:42:02

老师那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如果往公立教育大力发展,形成了大家的共识。那是不是优质公立教育的学区房其实会更受追捧呢?我不炒房,只是想理解这个逻辑

作者

学区房的价格完全不受教培机构的影响。如果教培机构真能实现“教育公平”,那这些年学区房价格应该下降,但下降了吗?学区房是另一个问题,不是教培机构论证自己合理性的依据。

道法自然2021-06-22 17:47:04

配套政策迟早都要下来的,比如可能会有—— 体育成绩与比重大幅提升。 公立学校延长学生留校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自习,锻炼和兴趣活动。

Mr. Balance2021-06-22 17:24:18

慕峰老师,线上教育行业的缰绳已经要套上了。那利用公立资源和机构赚钱的公立学校怕也是要遭受人民的铁拳了吧。衡水教育集团都上市了。

作者

追求成功的改革,不会有例外

郭琛2021-07-13 20:17:41

但是这么搞,富孩子可以请私教,穷孩子没有廉价的补习班可以上,那情况更糟糕。

乔2021-07-09 14:05:21

请问成人教育还好吧……您谈的都是义务教育

作者

是的

Barristersk2021-07-07 08:06:30

可是公立学校体制偏行政化是不是也要考虑,管理层缺乏经营理念,人情偏重于管理,学校缺乏竞争体系。可能老师前面花大代价进去就行了,反正铁饭碗,不出大乱子就行了,毕竟学生成绩好坏和老师没太大关系,但是如果管教失当造成投诉就是吃不了兜着走,两相其害不如躺平。非行业内人士,纯个人粗浅看法,不喜勿喷。

wen2021-06-23 18:19:1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广部分地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 来了

韩井洲2021-06-23 04:25:40

存在即有它的合理性,这要站在什么角度去理解。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形成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等等现家,逐步摧生出学区房。课外辅导迎合了这种趋势,只有学区房不存在,课外辅导才可抑制。

Cuile2021-06-22 17:20:21

这么说来,接下来的教培行业洗牌,可能会带来一些创业的机会。但是投资者应该先撤退。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