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改变人生的小故事
教育焦虑的背后是就业焦虑,就业焦虑也就是所谓阶层固化问题。这些问题是这一代人时时思考、时时争论的。每当聊起这些话题,我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几个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发生在我身边,尽管时代不同,却很有意义。
故事一:家门口的补胎匠
1980年代,我还很小的时候,小区院子门外有一个补自行车轮胎的摊位,一对农村来的夫妇,每天就在那里给周围街坊修理自行车。一开始是在街面上,后来市容整治,就租了小区一个门面。那时候小两口应该20多岁,现在也都超过50岁了。这两年回老家时我还去看了看,他们还在那里补胎,打个招呼也很热情。他们在城市修理自行车十多年后,在三环外买了一处房子,他们的女儿也就成了城市居民。在这个今天所谓的新一线城市,来得早的人,就是这样每天辛苦的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故事二:去过美国的一家人
1990-2000年的时候,我出生地城市的很多家庭都热衷于将子女送出国留学。成绩好的能够到藤校,我的同学有考到斯坦福的;成绩差的,一般就父母花钱去找个普通学校留学。花钱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居多,入学容易,但很多也就是到此一游,也有一部分办了移民留下来。我要讲的这家人比较特别,小伙子成绩不好,却去美国留学。这个小伙子虽然成绩不好,他的父亲要强,把做生意赚的钱都拿来给儿子办留学,当时的社会认知还是到过美国留学就很光荣,不像今天这样,大家对不同海归的情况都一清二楚。这家人去了美国,儿子念的是比较差的社区大学,父亲就在唐人街打工,由于身份问题,被黑人勒索过还不敢报警。待了两年实在待不下去,就回来了。辛苦赚的钱花完后,儿子年纪也大了,面临就业结婚。父母是做服装批发生意的,看到儿子还一事无成,自己也不敢懈怠,仍然每天起早贪黑的去做批发,早上4点就要起床,同时培养儿子接手。前两年儿子结婚之后,一家人继续做生意,年轻人更擅长网络销售,批发和网店同时做,现在一年收入也有大几十万。如今这对夫妻年龄都60多了,体力上逐渐难以支撑,但好歹看到子女能够自食其力。
故事三:拿下注会的自考生
这位男主人公跟我年龄差不多,他出生在北方一个小镇,高考算彻底失败了,专科都没上。选择去我出生地城市念了一个自考本科,专业是中文,后来不知道怎么没想通,又念了另一个自考本科。他女友是中学同学,在同一个城市,念了一个二本。等女友快要毕业时,小伙子着急了,自考就业还是很难的。两人来北京短暂安顿,希望离家近一些。这时候小伙子做了一个大胆而艰难的决定,他去报了一个封闭式的注会培训班,当时的费用是5万多。人被逼急了,能量就爆发了。当年注会是考五科,他花两年时间通过了四科,赶上那时资本市场较好,内资会计师事务所都在扩招,他就应聘成功了。内资所没有四大那么高大上,也不用拽英文,他没有好文凭,能有一份工作感觉特别不容易,为人做事都极其低调,跟周围人都处得很好。为了节省房租,有一整年,他都住在事务所租的房子里,把会议室的大桌子搭上被褥,晚上就睡在上面。又过了一年,他注会全通过了,终于算稳定下来。接下来几年,靠他的勤奋和坚持,以及为人处事的能力,逐渐做到了北京的地区小负责人,自己带团队。这几年小两口在北京买了一套房子,回老家买了一套房子,由于两人都没有北京户口,为了小孩念书,又去天津武清买了一套房子,让小孩在武清念书。
故事四:安家新一线的小电工
这个小伙子出生在农村,由于家庭贫困,根本就没有参加高考。中学毕业后,他父母就四处找亲戚打听,能不能学门手艺。后来就跑到另一个远房亲戚所在的北方小镇,当电工学徒。学了一年,又跟着师傅一起接项目做工程。这个小伙子平时话非常少,当学徒做工程很辛苦,平时出完工就去出租屋休息,自己做饭。小地方租金非常低,其他生活费用也很低,但毕竟是小镇,挣得太少。手艺学到后,他就选择回到老家的省城,继续做电工。前两年,他用攒的钱在这个城市比较偏远的一个区买了一套房,把户口也迁了过去。据说他现在更爱说话了。我有时候想,如果他当年“有幸”考上一所专科或者三本学校,在所谓的“大学”里“学习”三年、四年,毕业出来之后,他还能像今天这样吗?我相信今天坐办公室的大多数白领并不知道电工师傅的收入其实是要高于自己收入的,未来这个差距很可能还会不断扩大。
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什么呢?其实没有那么高大上,就是匹配就业,要让学生毕业了有饭吃。现在许多被称为“大学”的学校,其实只是以前的大专、中专、技校,顶了一所大学的名头,搞院系扩张,麻雀越小、五脏越全。这样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市场上本身就没有任何竞争力,最关键的,通过四年混吃混喝的学习,许多学生浪费了自己人生中宝贵的四年,吃饭的手艺一样都没有学到。为什么有那么多本科以上学历的外卖骑手?因为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本科学位本来就是过剩的,当外卖骑手需要学习四年本科吗?但这四年耗费的是什么呢?是许多家庭持续十几年的投入,是这些学生宝贵的人生。
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任何时代都是如此。在我上面举的四个例子中,虽然主人公都出身极其普通甚至不易,但在他们的家庭和能力范围之内,都做到了尽可能好。有人会讲,我的家庭条件比他们好多了,当然要求要更高。首先,我祝愿你的条件能够一直好下去,毕竟,中年危机在这个时代是现实存在的。以前我们讲过一个数据,早在1978年的时候,韩国就有42.7%的家庭拥有钢琴,就像今天中国城市里的家长喜欢让子女学习钢琴一样。但后来韩国发生了经济危机,学习钢琴是否提升了下一代的竞争力呢?这是难以考察的。到了近年,韩国网络十分流行“炸鸡猜想”,这个讽刺话题想说明的是,无论今天韩国的年轻人从事哪种职业(包括码农、工程师或建筑师),无论在中产阶级队伍中处于如何“潮”的位置,最终都难以坚持到退休,只能以炸鸡店主的身份作为人生收尾(Myungji Yang,2018)。所以,如果你赞同那些中国未来会跟韩国今日类似的观点,那鸡不鸡娃其实最终结局都差别不大,那些告诉你韩国培训竞争激烈的文章只不过对你讲了一半的故事而已。很显然,他们可能也不知道更多,毕竟,认真研究另一个国家不是培训机构擅长的事。如果你不认为中国会重复韩国的道路,那教育改革是必经的一环。
回到个体,我真正想强调的是,对本文上述几个家庭而言,他们能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做得很好的原因,是他们家庭的和睦和父母对子女的关心与支持。要知道,在条件不太好的家庭里,子女不上进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这是一个父母愿意对子女提供更多物质支持,却疏于心理支持的时代;是一个父母乐于为子女安排所有时间,却难以让子女学会自我安排时间的时代。**许多家庭条件较好的父母将子女的教育看做是完成KPI,将阶段性的分数、能否上某一类学校,视为人生最大的目标。许多父母认为购得学区房、把子女定期扔进辅导班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所以在整顿培训机构的时候,一些父母就会讲,要是没有培训机构了,我们让子女去哪里呢,这不是鼓励学生每天玩游戏吗?如果没有培训机构可以扔,学生就一定是玩游戏,这听起来更像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现状,所以讲出这句话的家长,基本可以判断其子女今后是很难有足够竞争力的。
教育改革是一个宏观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对每一个家庭而言,教育是一个微观问题,非常具体。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不是个体能够决定的,因为政策的目标与个体需求时常会有差异。例如,在今年之前,老龄化、少子化问题并不是教育政策制订主要考虑的因素,但在今后,很可能是主要考虑因素之一。这个时代不仅在考验学生和家长,也在考验教培行业的从业者。相向而行,找到共识,成为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矛盾的一方,才是教培行业能够顺利发展的前提。
坦率的讲,我们并不知道二十年后的就业是一个怎样的形态,正如二十年前我们不可能知道今天的产业格局。我们只能去不断增强适应性,并且只有首先自身不断增强适应性,才能理解为何以及如何去让下一代增强适应性。真正决定子女未来的仍然是家庭,而不是家庭之外的任何机构。
以上。
参考资料:
Myungji Yang,夏威夷大学韩裔助理教授Myungji Yang著From Miracle to Mirage: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Korean Middle Class, 1960-2015,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8。
郑小急2021-06-24 16:54:37
最近在看人格心理学,看到埃里克 埃里克森关于人生八阶段的理论,人生每个阶段都有这个阶段要面临的渡过的课题,无论是否能够发展出成熟的心理安好渡过这个阶段,时间总会带我们来到这一个阶段,而那些固着的未能成长的部分终会在后来某种场景和情景下找到我们。在成年之前的大部分时光里,我们的"关键重要他人",能够给我们爱和信任和勇气,学习渡过这个阶段的人都是我们的父母,是家庭内的人。 曾经有个心理咨询师和我说,让孩子以后愿意学习其实很简单,只要让他不要讨厌学习,就可以了。我们是在想到一个事都是开心时更愿意做这个事情还是都是鸡飞狗跳时更愿意做这个事情呢?可能,我们很多人成长的岁月里其实没有那么多的欢乐,所以我们投射在了孩子身上,也看不得他们有那么多的快乐。如果我们自己都未懂过自己,又如何能懂别人,能懂我们的孩子呢。
即鹿无虞2021-06-24 16:16:24
补充分享个小故事,公司里有个刘工,技校毕业,现在是项目总工,常驻越南,现在的项目是惠普在越南的一个激光打印机耗材设备生产线,他自己画图自己设计自己写plc程序自己调试,全能总工,他老婆不上班要带两个娃,每个月扣除养娃和养老婆的钱之后,他算了一笔账,只要自己不吃不喝也就70年能买一套上海长宁的房[旺柴]
作者
何苦给一线的开发商和房东们打工[旺柴]
HDStone2021-06-24 16:07:48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
斯腾-@Nt IāzY2021-06-24 16:29:42
有些事其实也很矛盾的,资本往哪里去,哪里就会有就业。前几年代购火了,都是微商;直播火了,都是主播;网教火了,都是人民教师。想让这个世界的人们各司其职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资本逐利,人又何尝不是。
作者
有的人活在网络上,有的人活在现实中
黄振武2021-06-24 16:20:17
别的行业我不清楚,分享我所在行业的情况。做机械加工的,车床师傅,磨床师傅,或者装配师傅,月薪1万起步。所谓师傅也就是从业有五年以上,能独挡一面,不要人指导就能独立完成工作的。他们大多数是中专毕业,少数大专,甚至有些是初中没毕业帮师傅打下手用四五年时间一步步学上来的。他们基本能在当地三线城市或者老家买房。初学者入行的理论要求是能认字就行了,师傅的理论水平也就是能看懂图纸。工资和投入比是不是比那些普通本科出来的强很多?
曾磊2021-06-24 16:40:24
真正决定子女未来的是家庭,准确说是父母,而不是家庭之外的任何机构。作为娃家长,深有感触,深表赞同! 环顾四周,抑郁学生群体越来越低龄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还是家长懒政和kpi化导致的,选培训机构这事儿,第一次做父母的基本都会入坑一次,但长期不做任何分析和判断的随大流,自家娃适合什么方式、哪种机构,其实并没有太多深入思考,主动权交给了广告和人云亦云。 当然,多数机构唯利是图不规范的宣传诱导确实起到推波助澜作用。作为一个家长视角,仅从机构营造焦虑这一项,校外机构就应该大力整顿。 最后,说到焦虑,阶层焦虑、就业焦虑、中年危机、退休金焦虑、教育焦虑,谁不是呢,除了真正的权·贵,大多数人都身在其中,正因为无形的压力都已经让人喘不过气,媒体、机构作为就更不应该渲染和放大焦虑,真心希望多一些实事和解决问题或者初心,少一些主义和功利化。
moon2021-06-24 19:06:00
我是一个农村孩子。在农村出生,在农村长大。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在农村上的。侥幸考了一个二本,毕业后考了个985读完硕士。然后就业继续在农村。乡镇公务员干了多年。上学期间一直是走读,几乎未曾补过课,从来不曾上过培训班,也未曾焦虑过未来。顺其自然就走到现在。自己的成长经历在这。所以对孩子并不强求高分。现在孩子已经快十岁,兴趣班都是他主动要求报,而且求了很多次才会给他报,不然不给报。文化课培训从不打算给他报,觉得没有必要。这种短平快的培训方式个人看来对孩子的长期成长并没有什么生命力。去年换了工作,清闲了许多,没事陪孩子玩玩。孩子成绩保持中上即可。只希望孩子能有个幸福的未来。
Alone2021-06-24 16:14:57
一些父母就会讲,要是没有培训机构了,我们让子女去哪里呢,这不是鼓励学生每天玩游戏吗?如果没有培训机构可以扔,学生就一定是玩游戏,这听起来更像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强][强][强]
Shibor2021-06-24 17:43:32
觉得这些例子都有时代局限性,因为正处于国家高速发展阶段,经济向前的方向很明确的,现在其实也挺明确,就是下行,所以以前的人即使走错路,也有纠正的机会,也能过的不错,现在经济下行,走对的路都很难,走错路就更难了
作者
这些流行的经济学词汇,其实对大多数人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邓志豪2021-06-24 20:04:32
中国家长的最大问题是:不承认孩子的问题就是自己造成的,或者不承认自己要求孩子的其实只是自己的心理补偿而已。他们不知道到孩子需要什么或者知道了但是不满足自己心理需要而拒绝给予。 PS:接触了一些做学生心理辅导的专业人士,他们说最近几年经手的所有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是家庭赋予的,且其父母最少一个有更严重的心理问题。正确的治疗是把父母拉上做集体心理辅导。但正是这一步,成功很少,因为父母觉得心理医生是有病的,嘿嘿黑!
冰冰岛主2021-06-24 17:06:14
四个故事最坑爹的就是去米国读社区学校的那个。那个辛苦吃的真没必要。 慕大分析的都狠中肯,蓝领挣的多也没啥不应该,以后恐怕越来越多。 让不同阶层的人都有活路,都能越过越好,才是正道的光。 只要中国这个大平台还在往上走,个体就有机会。我们都加油。
志2021-06-24 18:41:49
社会才是一部真正大学
雾里看花2021-06-24 18:42:48
这是一个父母愿意对子女提供更多物质支持,却疏于心理支持的时代;是一个父母乐于为子女安排所有时间,却难以让子女学会自我安排时间的时代。 没有这段话更赞同的了啊,作者的良苦用心,我想这段话就完全表达了。如果作者此心能够被读者理解和明白,我觉得本文也就没有白写! 作为读者,我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的家长,更多关注和睦的家庭关系建设,更多关注子女内心健康的成长,也许这比孩子考上某个特定大学更重要。
春去花在2021-06-24 17:15:16
嗯,中午去高铁北京朝阳站接人,新修的站很大很漂亮,好多地方还未完工,但是,已经有了很多工作人员,安检的、检票的、巡视的、维修的……男男女女都很年青穿着制服很有精神,感觉是高职毕业实习生,这些完全不需要大学生,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呲牙]
子牧2021-06-24 17:07:08
我们这一代就业买房是主旋律,但下一代人不需要为生存而拼命了吧?他们一出生就踩在我们的肩膀上,手握至少两套房(假设双方父母都有自己的房产)了啊
作者
鸡娃最狠的,往往都是学区房买得最贵的
瞌睡虫2021-06-25 02:01:27
大部分家长不可能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这是现实。解决办法还是要加大公立学校的投入,把孩子留在学校里,不一定是学习,可以自由活动,自习。三点钟就把孩子们扔回家庭,家长不把孩子送去补习机构又能去哪里呢?家长不说不会教孩子,就算会教,自己还要不要工作了? 我小时候家长都忙着自己的工作,对我们的照顾就是衣食起居而已。我们在学校就把作业写完了,回家看看电视,吃完饭,晚上父母工作我们跟着自己读读书,学习然后九点睡觉。 社会要稳定就必须各师其职,家庭固然重要,我很幸运,父母起了言传身教的作用,但是他们也并没有花精力教我读书,更多的是如何做人,教育的主体不能是家庭,只能是学校,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学校。
子非鱼2021-06-24 17:31:50
承认自己的普通,承认自己的孩子普通是个很难的事,认识到自己的普通再努力奋斗是个更难的事!现在的教育焦虑就是认识到自己的普通,但没有认识到自己孩子的普通!认识到自己的普通,却又要求孩子不普通!实际上现在的孩子普遍比父母更聪明,更厉害!
跃2021-06-24 16:59:57
教育改革改变不了“炸鸡猜想”,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正是社会终究要分化为有产者与无产者(非生产者与生产者)两个群体。直至局面恶化到部分生产者即使付出无以复加的工作强度,获得的收入也无法满足开支。最恶化时入不敷出的生产者积累到一个阈值(最大值)时,必然有人会权衡在精疲力竭与以死相搏间重新作出取舍(二选一)。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成功”,造物主是统计视野,每一事物都只是统计样本,造物主不在乎某一时一地某事物的成住坏空,他只在乎有更大的样本容量更残酷的竞争,人只不过是万物之一。 可以改变“炸鸡猜想”的情形,只能是人口体量较小或资源禀赋型国家,能够在一些细分领域取得国家间竞争比较优势,通过贸易剥削其他国家,本国内可免于太残酷的内卷。 大概率上当世的任何一个人,往先辈回溯几十代,祖上都是皇亲国戚。否则,历朝历代那么多天灾人祸,种能延续到现在的概率几乎没有。那久远的历史时空中都淘汰了谁?以后的时空又岂会没有淘汰?[抱拳]
Norman Yu2021-06-24 17:22:26
文章,评论区都很精彩![强]
程梓峻2021-06-24 16:45:17
人们对于教育二字的认知快要发生回归性的改变了。社会变化越来越快,一个人学会如何快速适应变化,自我精进之法以及做人之道,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脸刹然2021-06-24 16:34:01
这是一个父母愿意对子女提供更多物质支持,却疏于心理支持的时代;是一个父母乐于为子女安排所有时间,却难以让子女学会自我安排时间的时代。 如芒刺背,如鲠在喉,如坐针毡, 因为觉得说的对。第二个去美国一家的故事太熟悉了。
丁苹(Emily)2021-06-25 23:34:43
人各有各的路,不过在大学里好好读读书,看看没有看过的电影,知道这世上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我觉得也不是白费了。总不能一辈子都做工具……
在劫难逃2021-06-24 16:45:40
个人理解,很多大学创立的初衷就是让这些青春期无处发泄的青少年找个正经的地方消遣,所谓的禁止课外补习本质上是抹平阶级差异,这里抹平的并不是学生的,而是老师的。
XFS2021-06-24 16:38:29
2021年数据,外卖骑手本科生占比3%,其中兼职的多少就不知道了,根据身边人,不少同学读书的时候兼职外卖,勤工俭学。
康定松2021-06-26 20:21:29
有时候,反倒是索性丢开整个社会的评价,接受现状的同时专注做好自己的事,不抱怨,不放弃,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也能别开一个生面。换个角度看,接受现状,就是接受自己目前的综合实力在整个社会大环境里暂时所能到达的一个程度,这是自身目前状态下依存和发展的基础,既然这样,就好好保护这个基础,在动态中提升,而机会也就在动态中随着自己经验见识视野能力的提升产生,形成正向循环。也许可以尝试想想,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里,适当注重价值探索的课程和讨论,从小培养一种人生价值多元意识,长大后,更利于形成独立思考和人格。
郑婵2021-06-25 15:30:30
我们读书的时候,九年义务教育老师勤勤恳恳,大部分同学也是学得开开心心,之后考高中和考中专职校的人数差不多,甚至高中更少些;人心不浮,体面地活着,一定不是装扮体面干着谁都能刷一下子的活,既养不好自己,又满心满眼别人怎么过;体面地活着,是凭着自己的能力自尊自强地活着。这些,我们应该身体力行地让我们的孩子懂得。
大雯雯纸2021-06-24 17:05:26
觉得你写的过于傲慢与偏见了,成功的家庭总是相似的,而失败的家庭各有各的问题。关键在于你是否可以说服大多数人接受这种未来的不平等?看来做不到,那就只能等待问题的爆发了,以前我也写过一篇文章讨论过一下这种心理状态
流云2021-06-24 16:44:57
请问如何增强不确定性世界的适应性呢?我问自己,也为未来的子女发问。。。
程春辉2021-06-25 11:16:49
教育分三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自我教育。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对社会运行的各种正确认知,对世界的思考比物质支持更是一种隐形资源。大多数人终期一生接受的是家庭物质教育和短暂的学校教育。
十三2021-06-25 11:10:09
写得真好,被好几句话打动了。“这是一个父母愿意对子女提供更多物质支持,却疏于心理支持的时代”。“我们只能自身不断增强适应性,才能理解为何以及如何去让下一代增强适应性。” ps:博主好,这篇文章可以申请转载吗?会按要求标注,申请账号:悦读进化论(ID:yuedujinhua)粉丝15w
大橙子2021-06-24 22:56:03
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什么呢?其实没有那么高大上,就是匹配就业,要让学生毕业了有饭吃。说的太对了
爱在奔驰2021-06-24 17:23:10
我有个同学,小时候最讨厌一直上培训班,但是还是决定让自己的娃继续不停上培训班,原因是要让下一代留在自己这个所谓的精英阶层,他能如愿吗?
.2021-06-24 17:11:29
赞同结尾总结。关于学区房,培训班,就业率,之前也焦虑过,也跟一些长辈聊过,最后得出结论:哪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父母的心思在哪里。把孩子扔给学校就不管了,是极不负责任的
秦伟 Wade2021-06-24 16:33:24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上线;不管是否有培训班
daywalkersir2021-06-24 16:05:45
阶层固化是有人焦虑有人不焦虑。能上就得有人下,长期更多偏向零和博弈了。
Snow·per2021-06-27 00:28:51
在中国读个普通大学确实是在浪费时间,只有一本以上值得用心读,考了二本的及以下的,选专业的时候就要考虑就业了,真是对就业无益的想都不要想,同一个专业在不同学校那就是天壤之别,而且每一天都不要浪费时间在课堂上能拿证毕业就行,除非想考研
春江花月夜2021-06-25 06:10:31
非常赞同您的观点,“吉米漫画里说,孩子的错都是大人的错。网络里有文章说如果你的孩子不肯用功,一定是家庭生病了。”孩子遇到什么样的父母和家庭没有得选择,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如果您的文章能改变父母的认知,孩子就能有机会获得改变
张嘉欣2021-06-24 23:42:55
文科的大专生怎么办呢?工科还能靠一门技术。
崟2021-06-24 18:48:56
喜欢这种实实在在的文章,正如实实在在的人生,自己的
Leopard2021-06-24 17:02:59
感动,昨晚在公园就听到一群老人聊本科毕业送外卖,他们恨啊!为什么有那么多本科以上学历的外卖骑手?因为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本科学位本来就是过剩的,当外卖骑手需要学习四年本科吗?但这四年耗费的是什么呢 每一粒沙都能反射太阳的光芒 不自主被裹挟 混大流 不被抛弃 艹蛋啊艹蛋
钟2021-06-24 16:51:38
特别想了解学区、全民鸡娃从何时开始的?还有,那些被鸡的娃,后来怎样了,身心都还健康吗?
思无邪2021-06-24 16:42:58
没有说本科毕业考公
杨扬2021-06-24 16:31:54
真是太认同您的文章了。哪怕是从微观家庭操作层面,也十分认同
老冀2021-06-26 02:50:41
四个案例都很真实,确实是上个时代的日常,其中甚至有我自己的影子,哈哈。不过出国那家显然很失败啊,干服装批发用得着出国兜那一圈嘛。我那些出国甚至移民的同学多数也混得一般,基本都溜回国了。
黄晓峰2021-06-24 16:06:14
人挪活
Been2021-06-25 03:30:15
以前小学读书的时候 有同学考试作弊抄袭 连名字都抄了 老师打趣说连抄都能抄错 这样作弊有意义吗 最后到大学论文 一样有人要作弊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