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人口政策
六一儿童节,三胎成了段子,我也跟着写段子。有读者讲,最近几篇文章太水了,缺乏之前的深度。问题是,有深度的文章,谁读呢?老百姓读,大多数读不懂;决策者,大多也看不到。很多东西我写下来,只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留点历史的字据,能不能改变什么,天晓得。不小心被看到了,也只是多一种声音,对冲一下坐而论道的专家们而已。
写段子的好处,是能看到大家的回应,特别专业的文章,大多数人不知道该怎么评论,简单的文章,能够看到大家朴素的智慧和心声。
毕竟,我也是大家中的一员。
人口政策,关系国、关系族、关系家、关系到每一个人,这个大问题上,不应该只是个别人有发言权,既不应该是那些每天坐书斋的人才有发言权,也不应该是那些有权有钱的人才有发言权。很多政策,制定之后,大家就是遵从和执行,但生不生孩子,生几胎,这不是政策能够决定的,也不是口号能够决定的。
我相信,极少有人能像我一样,为了搞清楚人口问题,会利用业余时间去梳理全球人口膨胀的历史,再把我国的顶级人口学刊物过往40年的论文都通读一遍,然后写出**《老龄化二百年——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问题》。**我也相信,能够通读的人也是极少数。
今天我们不谈大道理,只是根据我对我国人口学研究的认识,来讲一下,为什么当前最应当做的,是全面调研人口问题的成因和特点,而不应当是急于出台人口政策。
一、我国人口学研究是很深入的,但有三方面主要问题
一是统计数据质量比较差,我们的很多调研统计没有根据我国的特点做深入的研究和调整。我们的二胎政策出台之前,国内部分主流人口学者认为会大幅提升人口数量,现实却不是。那我们的三胎政策呢?也许是基于一个调研数据(CFPS2018),这个调研数据显示,有三胎意愿的人群中,近80%的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大专及以上的比例为9.4%。这种意愿性调查有多大的合理性,在经历二胎分析失败后,有否做过足够的调整?这就又回到了我国社科研究的根本问题,大部分学者不屑于坐冷板凳,不屑于做基础研究,打好基座,每个人都想当出谋划策的人,而不愿花大的精力去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大家一起拿着低质量的调研统计数据搞分析,越分析越乱。所以为什么研究国外更好呢?因为国外的数据质量高,研究起来更容易。
二是拿来主义盛行,看到法国、瑞典的生育率还算可以,就照搬、照抄个别先发国家的政策,丝毫不考虑我国现有可承受的福利支出水平。梁建章甚至提出要通过财税手段去进行人均100万元的补贴。请问,在6亿人月均收入1000元,绝大部分人连个税都不用缴纳的前提下,这个补贴能力从哪里来?是准备先把携程国有化了吗?
三是社科分科导致人口学研究仅仅研究人口问题本身,而不跳出学科限制看问题,对工业化、全球化对我国人口结构的决定性影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二、我国人口问题的特点与所有先发国家都不一样
在**《老龄化二百年——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问题》**中,我们已经非常清楚的论证了,我国人口现状是全球人口膨胀浪潮的一环,与工业化、全球化紧密相关。**我国人口现状最大的特点是,我们的工业化路径和城镇化路径与先发国家截然不同。我们的人口结构深受我国特有的工业化路径的影响,也就是,户口限制下的大规模“内迁”(农民工+大城市各种“漂”)是造成现有人口结构的最重要原因,最终体现为今天超过3.7亿的流动人口。**尽管我们已经开始放开除一线城市之外的户口限制,但由于过往十年的房价问题,导致今天的流动人口问题、独居问题与房价收入比是紧密相关的,也就是,户口因素叠加房价因素才是真正最根本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老百姓的直观判断是非常准确的。如果不能正视我国特有的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和全球化路径,单纯就人口问题谈人口问题,那只能是本末倒置。
所以那些将中国人口问题与日本、韩国直接比较,动不动就提“东亚模式”的观点,或者那些将中国人口问题与瑞典、法国直接比较,动不动就提要大规模补贴,甚至要支持全社会抚养非婚生人口才能提高生育率的观点,究竟有几个人是认真坐下来思考过这些问题的呢?
至少,我可以讲,在关于韩国经济、全球化和工业化后人口膨胀历史这三项研究方面,本号的若干文章至今也不会弱于国内绝大多数学术研究成果。原因很简单,我是出于好奇的内驱力,而不是出于评职称的内驱力。
三、当前最重要的是坐下来认真调研、认真分析,而不是急于出台政策
前一段时间,我基本通读了我国顶级人口学刊物《人口研究》过往40年的论文。基于此,我比较有把握的讲,当前我国人口政策最需要的,不是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去出台关键政策。因为我们曾经的研究思路、应对思路是存在问题的。我们用拿来主义,将先发国家的人口数据、分析和结论直接与我国的数据进行比较,这忽视了我国人口结构与先发国家存在根本不同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是由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和全球化路径形成的。因此,今天关于人口政策的推出,已经不像40年前那样,只需要“控制人口”这一个简单的决策点,用行政力量推动就可以了。而是需要先充分掌握我国人口结构的现状,包括但不限于:流动人口的分布、原因、特点、需求;非流动人口(一二线城市定居居民)真实的生育意愿及其面临的实际困难;非流动人口(三线至其他城镇定居居民)真实的生育意愿及其面临的实际困难。再计算以怎样的支出,对提高国家的总和生育率是成本效益最优的。
坦率的讲,我不认为大城市的生育率会有多少实质性的提升,寄希望于学习瑞典、法国的人口刺激模式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福利水平根本不支持。但这不代表无能为力。我尤其想讲的是,**房价是今天真正抑制中国发展包括人口发展最根本、最重要、最无法回避的因素。**如果永远不能正视这个问题,永远要回避这个问题,那你就不能指望年轻人继续选择躺平、选择不生。中国的今天,远没有到欧洲后工业时代那种要依靠非婚生子女去提高生育率的时代,中国年轻人,也非常清楚的知道家庭的重要性,他们很多人不生,不是因为他们观念上的选择,而是因为现实的被迫。
如果今天我提出任何具体的人口政策建议,那都是一种投机。因为在我阅读了海量的人口研究资料后,唯一的发现是,我们的研究方向和思路与现实已经脱轨了。所以我唯一能够提出的建议是,我们的决策者应该将人口问题与其他问题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应当让那些能够研究实际问题的人回到人民群众中去,尽力倾听他们的声音,重新凝聚起力量,再分层次、分地域、有针对性的出台精细化的政策,而不是被某些不负责任的网红学者忽悠,将老百姓的积累用于少数人的生育补贴。
以上。
胡杨2021-06-01 10:57:14
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田森2021-06-01 10:59:45
土改是其他一切改革的底层制度支撑,没有新土改,一切改革红利最终流向新地主。
顾玉婷(Yolanda)2021-06-01 11:04:24
房价是最好的避孕套
王磊2021-06-01 11:13:12
不止房价,生下孩子三岁以前谁来照顾,妈妈产假就几个月,爸爸陪产假就七天,老人还不让退休,好不容易熬过三岁幼儿园,小学三点就放学,周中再来个放半天假,有几个家长的上班时间能匹配照顾孩子的?一家养一个孩子都得搭进去一个不工作的老人长期照顾……看到很多老人现在照顾孙辈都是3年6年,这下要奔着9年么,压力山大
王淦2021-06-01 11:01:12
目前为止见过最中肯最敢说实话的评论文章了,点赞[抱拳]
SUN2021-06-01 10:59:25
把携程国有化笑死我了[呲牙]
王大聪2021-06-01 11:20:16
看了昨天的文章,以为作者也加入了宣泄情绪的大军,颇感遗憾。今天这篇更加客观冷静的文章感觉又回到了以往的风格,实在是太好了。每个人对政策的看法都离不开所在的位置,以我个人而言,父母一辈也是35岁才借钱买了人生中第一套房,以我所在的新一线城市的房价,如果是一对夫妻从工作之初开始攒钱,到了35岁左右,积蓄加亲友支持,在非核心区域买一套自住的房子+月供也是不成问题。但是,不仅工资收入涨幅与房价的涨幅差距过大,城市提供的资源也远远不能匹配房地产的价格,加上既有的得利阶层与普通人资产方面的巨大差异,让人有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和不安全感。买房按理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和成就,但现在买房不能让人觉得幸福,甚至带来了其他的不安(怕自己的房子增幅赶不上其他地区,怕孩子上不了好的学校,怕自己工作发生变化房贷供不上)。这个结果就很糟糕。
心洁2021-06-01 11:26:18
还有就是严格控制九九六,真的做到了8小时上班制度,就有更多人就业,也有更多人有时间照顾孩子,这样下一代质量才好。
natty2021-06-01 11:07:33
回顾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尤其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发展历史,汉唐鼎盛时期,一个朝代大概几百年,都是初期黄老政策休养生息,中期开始人口到达一定规模然后人民负担慢慢加重,社会慢慢内卷,后期情况愈演愈烈,加上一个风吹草动的星星之火,然后从头来过。信息时代的运行逻辑和农业时代不同,这样的趋势会不会缩短,只能等历史来揭晓。
Stanley2021-06-01 11:16:51
那如何解释东北地区房价白菜,但百姓依旧不生呢?亦如何解释京沪户籍人口远在房价起飞前就已远低于自然更替率的事实呢?
作者
1、房价问题的背后是经济问题,可支配收入问题;2、因为曾经严格的一胎政策。
黄振武2021-06-01 11:07:47
之前多篇多次提出让房价回到16年,对应的风险也完全可控可承受,这个观点上面有没有什么回应?我们国家各种战争都经历过,各种壮士断腕的改革也做过,这个事难道就不可为?
cocotiti2021-06-01 11:27:30
我们需要的是人口政策么,需要的是解决现实问题!
嘻哈嗯哼2021-06-01 11:00:03
其他观点不敢随便评价,但房价那个真的不能再认同!年轻人压力大的主要来源。
AA董沟志豪车行 151369073602021-06-01 13:42:10
未富先老,未老先衰,未衰先躺平,其中是何缘故?是压力,是教育, 还是阶级? 6亿月不足千的贫困,4千万光棍的无保,3亿青年的单身,无数高彩礼后离婚的家庭破产, 还是二十年后老龄化的去5生1。 一个普通人,该怎样有尊严的活着? 或者有地方发声吗? 当事实不行于世,必出忧患。当忠言不利于耳,必成弊端。
子非鱼2021-06-01 11:22:51
中国的土地拍卖制度就是学习香港,但是否考虑过这种制度带来的间接作用?我在读黄奇帆《结构性改革》里面写到:其一,土地拍卖制度本身会推高地价。现行的土地拍卖制度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习香港的土地批租形成的。它的好处是能够在政府主导下避免腐败和灰色交易,实现公平公正。但是拍卖制的特点是价高者得,实际操作过程中就会把地价越拍越高。若通过行政手段对土地拍卖价格进行封顶,则与市场化交易规则相违背。 其二,土地供应不足。在土地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拍卖地价自然会越来越高,房价随之越来越高。 其三,旧城改造而来的拍卖用地成本高。城市拆迁的动迁成本会参照这个地区的房产均价来补偿,若这个地区房价是7 000元/平方米,则拆迁后的土地批租楼面地价一般会按照7 000元作为拍卖底价,这样的土地建成商品房的价格往往会到15 000元/平方米以上。因此,如果靠旧城改造来滚动城市开发,房价肯定会越来越高。 总之,拍卖机制、土地供应短缺、旧城改造循环这三个因素相互叠加,使地价不断上升 所以究根到底还是国民经济问题,如果收入高点,房价低点,我想还是还有人愿意生育的!
惠力2021-06-01 16:01:27
“ 至少,我可以讲,在关于韩国经济、全球化和工业化后人口膨胀历史这三项研究方面,本号的若干文章至今也不会弱于国内绝大多数学术研究成果。原因很简单,我是出于好奇的内驱力,而不是出于评职称的内驱力。” 这是什么逻辑?写这种东西要有逻辑。太不严谨了。
作者
你刚关注,都没读我写过的东西,讲什么逻辑?[旺柴]
如火如风2021-06-01 11:11:54
生育,不能光考虑生的问题不考虑育的问题,生起来容易育起来太难。把育的问题能解决好可能生就不是问题了。我们夫妻俩都是独生子女,没生二胎更不会计划三胎,主要还是对未来有点悲观,不敢生。
龍在渊2021-06-01 11:29:17
我可以提供几个调研思路。 1.根据职业调研农民工、工人、城市白领、事业单位人员、自由职业人群等社会阶层的生存现状和生育愿望; 2.根据地域调查一线、二线、三线城市中产阶层人群关注痛点和现实需求; 3.根据前两条阶层和地域,倾听中国18-35岁直接正值生育旺盛期年轻人的呼声; 4.调查中国8-18岁青少年的实际生存状态,十年后,这个群体将处于生育高峰期,应该更加关注。
Glücklich2021-06-01 11:09:42
应该是,我们需要怎样的经济
心洁2021-06-01 11:24:36
其实托儿所,幼儿园,公立免费的多一些,就能减轻一点负担了。
作者
到幼升小你就有新的问题了
加菲豆2021-06-01 17:25:01
电影《超体》提到一个概念,环境条件恶劣的情况下,生命会倾向于把能量保留下来,选择继续生存甚至永生,环境温和,则倾向于选择繁殖
展翅的大鹏2021-06-01 12:30:19
三胎政策被曲解了,其实这个也不是当年计划生育强制的。这是一个风向标,意味着近一段时期,教育公平和教育减负,普惠制幼托建设和更多养老福利政策要出台。同时提出三胎,瞬间大家就不再焦虑二胎了,觉得比较合理,这也是一种政治智慧。其实大部分人也不会生三胎,就别跟着起哄了。但是如果现在自己不要,以后享受不到二胎三胎的福利和优惠政策,也请各位记得自己今天的发言别抱怨不公哦,毕竟路在自己脚下。 觉得有道理,特此转过来,别着急批评让子弹飞一会!
Lance2021-06-01 11:25:15
人口问题的核心是房价问题,而房价问题的核心是地区发展不均衡。广阔的西部地区、北方地区源源不断的输送人口至经济发达的南方,也就造成了极端差异。以我目前的见识很难想出一个解决办法,希望智库们真的能解决吧
惑2021-06-01 11:32:23
某个1500万元研究员今天取关了
作者
发个毒誓吧,永不再看[旺柴]
Cuile2021-06-01 20:06:55
现在的很多结论,其实用常识就能得出了,我不相信决策者看不到,或者会被几个“砖家”忽悠了。只能说,其实顶层对老龄化,甚至进一步的人口下降,远没有网上的普通民众这么焦虑。包括这次的三孩政策,更多是应对民意和舆论的,而不是指望解决新生人口减少问题。下面的不少配套政策的出台,会利用这股舆论,开启其它改革的窗口。
Mr·朱2021-06-01 12:31:43
为什么那些政府给了大量资金补贴的高收入国家生育率也低呢?恐怕不仅仅四钱的问题,住房的问题。经济越发达,人更愿意追求更大程度的自我价值兴趣。
闫冬2021-06-01 19:25:54
生育问题是综合性的因素造成的,对北京、上海的漂一族来说,可能户籍、房价是主要因素,但是一些原住或者已经解决户籍、住房问题的人来说,可能是更高希望与现实精力不足的结构性矛盾造成的;对于东北地区来说,可能主要因素是年轻一代对未来的迷茫;对于东南沿海地区,可能主因子是人们的观念;对于广大西北地区来说,可能更多是经济原因和性别结构造成的。但是主因子,并不是全部因子,根本上还是我们身处一个变革的时代,各个阶层、同一阶层不同结构人群的诉求多元化造成的。
无何有2021-06-01 11:58:59
最近大象徒步告诉我们,要有足够的栖息地,人和动物本质一样,提供稳定的生存环境。区域协调发展比大城市圈更重要。小城市现在主要还是依靠农业,原料,初级加工。这种规划升级要依靠中央政府的统筹规划才行,才能让小城市有就业方向。
冰冰岛主2021-06-01 13:49:42
两百年那篇有深度,我还抄写了一遍。
作者
抄写。。。那字数可不少
Randy2021-06-01 11:57:51
作者深刻的文章发人深省,“水水”的文章读起来也很有意思,侃侃时事和探讨深刻大问题的文章可以一起写哈哈
Anita2021-06-01 12:29:11
给进城看护孙子的农村老人按企业标准发退休金不?
Jack2021-06-01 15:18:21
无尽的攀比,永远不知足,无法消除的焦虑,是导致人口出生率低的根本性问题。解决了房价问题,还会有同类问题,简单的理解成房价降低了出生率太肤浅。减少无谓的同类竞争,回归传统家庭文化,加快小城镇发展,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人口出生率才能提高。
徐博阳2021-06-01 13:39:48
谢谢先生,真的是用平实直白的不能再直白的语言来写了~
A 道丝风格设计18172891626非2021-06-02 21:19:31
生育率低 其实有很多种因素,作者提到的都是理性客观的!但有一点没有提到,随着人们的生活 文化 精神 环境的变化,人们的三观都有很大不同,所追求的人生价值观都不同! 以前人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人们都挨饿受冻的 ,多生点后代 人丁兴旺 老来不愁的观念 促进越穷越生的局面! 当然还有一点是 ,抗战时期 毛主席说 人多力量大 号召大家多生来抗战 也为中国人口奠定了基础!想要解决人口问题,就得因人而异,因地施策,这将是件非常大的工程!个人愚见!
李刘阳2021-06-02 14:11:12
房价只是贫富差距的一种体现而已,有钱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但他们把资产保值,于是就把房价替代储蓄而已。换句话说,如果房价便宜,一定也会有其他稀缺要素被炒高的。
麻晓亮2021-06-01 14:53:36
一点浅见,中国的人口政策应该瞄准在精确可控(影响非干预)下缓慢适度下降,实现需要精准的数据分析和模型。参照国内资源人均情形在上下一定幅度内,干预分配。土地、水等重要资源,公共利益和公平应该优先,例如个人名下住房设置上限强平或上限超高房产税或利得税。是否要适当平均资源、对高收入群体增加负担,思考下美国过去进行过,现在也计划做的。仅仅为了财政支出吗,还是变相的泡沫放气。现在也具有推进同类做法的氛围。只是国内税治和统计、会计、银行等交叉融合不够深,系统性的分析和精准描述欠缺,没有放大数据对政策的精确性和有效性作用。
Guan2021-06-02 19:34:07
如果永远不能正视这个问题,永远要回避这个问题,那你就不能指望年轻人(不)继续选择躺平、选择不生。
钟2021-06-02 10:14:09
文章写得深入浅出没什么不好,因为有时间且可以静下心来看深刻文章的人渐少,所以慕老师无需顾虑,有观点有论证,可以引发人思考,已经善莫大焉。
无心2022-01-20 12:42:57
看了三遍“二百年”再读这一篇,真是难得好文。未来人类社会经济结构转变是解决人口等问题的钥匙。从追求增长和加剧撕裂的大城市化全球化,向追求人民福祉(就近就业、低生活成本、良好社群)的小城镇化和本地化转变。这也是国际社会讨论热点。
大水2021-07-06 23:28:41
能不能生和愿不愿生,本质上是两个问题,三胎政策至少先解决能不能生问题,这个逻辑上,抄不抄袭先发国家影响不大。但基于三胎政策的一系列自上而下的动作来解决愿不愿生的问题,赞同作者的观点,的确需要基于更合理的社科分析方法来决策
Dana Wu2021-06-20 11:18:19
自从买了房,好多东西都不买了。点外卖都会认真看价钱…
随心求索2021-06-13 16:53:57
享过单孩的福,没受过单孩或无孩的苦,谁愿意多生!
问月2021-06-09 01:19:52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目前中国的GDP总量占美国的70%,占世界的17.39%,但人均是一万美元多一点,美国的1/6。倘若进入中等发达水平,即西班牙、韩国、意大利那样,目前人均GDP达到3万美元左右。若以世界人均GDP2%的平均增长率,中国6%的增长率,届时需达到人均5万美元左右,需要26年。若以目前14亿人维持不变计算,GDP总量需达到70万亿美元。若全球GDP总量增长率维持3%,届时将占全世界GDP的近40%。以世界经济资源结构来看,不说我们能否顺利发展到那个水平,但就世界能否承受是个大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人口的萎缩是必然。若以占全球GDP总量的30%为上限,人均达到5万美元,届时人口上限是10.9亿。若占全球GDP总量的24.7%为上限(美国目前的水平),届时人口上限是9亿。所以,我个人认为,长期要调整的是人口结构,将老龄化人口稳定在一个合理区间。人口数量,还是要缓慢下降的,最终也稳定在一个合理区间,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韫辉2021-06-01 19:33:40
中国古代就是一个宗族氏族构成的社会,努力吧缔造庞大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