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该如何避免内卷

如果是一个普通人,因为被炒了鱿鱼,去把领导捅死,这事情多半没多少关注,但当当事人有一个名校海归数学博士的身份时,这事情就注定不会被人淡忘。看到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也有翻车的一天,想必不少人感叹还是自己成绩差一点,过的平淡些才好。

像我之前住的小区门口的保安那样,住着几平米的房子,守着一条小狗,和家人团聚着煮火锅,我看到这样的场景,心里也会羡慕这样实在而简单的幸福。但对于很多见识过浮华生活的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心里想着逃离北上广,真正回到小城市,又会不适应慢节奏的,被熟人关系网主宰的生活。

但既然想留着大城市,就必须对社会有所贡献,除了少部分含着金钥匙的幸运儿,没有谁能躺着吃租。所以躺平被很多人误解为争取做一个社会的蛀虫。成天睡在床上的,会尝试各种各样的睡姿;这个比喻最初应该是来自打工人搬了一天的砖,平平的躺在工地附近的马路上休息会的样子。

回到那个数学博士的事情,网友会不解学霸们为啥就不能躺平,为啥明明可以过上中产的日子,为啥要做出那么极端的事情。可心理的幸福感,来自于和差不多水平的人的对比,如果海归博士和本土博士在能力上和工作态度上没有什么差异,但后者就是比前者多赚很多的钱,那前者心理最次也会酸死了,极端些的,就会在工作中使绊子故意抹黑耽误,人性就是这样的。

对这事情的另一常见评论,是博士严重供大于求,造成了内卷化的竞争。但这是个伪命题。假设一个教授的用十年的时间,假设能培养50个博士,这些博士计算就算只有十分之一能成为教授,那么按照这样的比例扩展下去,那没多久,全国所有人都会成为教授,而为了避免学术贬值,只能让教授培养的博士中的50分之一的人成为教授,这就是这些人口中的内卷竞争(非升即走)

其实终身教职,最初设立的初心,不是让一个铁饭碗作为一个胡萝卜,吸引大批量的竞争者去在短时间内提升学校排名,而是保证学者能够不因为言论获罪(人文学科)或者不因为专注于冷门研究而被学术圈边缘化。这项制度的成功,就在于其通过率是90%,即大部分终身教职候选人,都能够选上。

而这背后更深的原因,是学术研究本身就是在探索未知,如果将人类的知识画成一个圈,那么博士是站到了这个圈某处的边缘,并跳出去看了一眼,博士后则是看了一眼后,又向外迈了一步。而要成为教授,则是要自己跳入未知的那个点附近的东南西北都看了个遍,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

本来终身教职,是觉得你跳入未知的这一步,跳的足够远,之后的跟进探索也做的到位,你有潜力对某个细分领域的未知产出系统性的认识,给你一段时间让你进一步探索,成果不错,说明你有做科研的实力。之后如果你对这一行做烦了,也可以转行去探索新的未知而不必担心温饱。正是这样的持续正反馈,使得终身教职这一制度在西方取得了成功。

但国人非升即走的制度,是逼着青年学者这跃向未知的一步跳的距离越短越好,这样研究出成果的不确定性小。同时为了数据好看,要在相近的领域,不停的跳啊跳,这种消耗战式的竞争,产生了大量缺少原创性,且价值半衰期很短的“流水线”短平快式的论文。

但博士要发挥其价值,不止成为教授这一条路。一是成为专职授课的教师,为本科生及中学生讲课,让年轻人能够更早的接触到最新的学术前沿,避免伪科学的泛滥,就像北欧国家,教师的社会地位很高,让博士专职教课,而不必承担科研任务,对教学质量也会有所保证。

另一条更大通量的出路,是去企业下属的研发部门供职,服务于一些旨在争夺世界级的细分市场优势的项目。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其产品的竞争力,来自于在对认知边界上的知识进行高效整合,或者向外工程化的冒出一个尖尖角,并不像学术研究那样,需要天赋。只要足够努力钻研,就能日拱一卒的取得突破,虽然其研究成果,不像学术界那样能改写教科书,但也是对社会有贡献,同时能够稳定让个人实现阶级跃升的道路。

回到某校数学博士做的极端事件,另一个关键词是抑郁症。越来越多的人,在未来或是自己,或是身边的亲友患上程度或轻或重的抑郁症。这是现代化不可避免的趋势,该如何做好心理疏导,找出缺少亲友关心的患者,提前预防极端事件的发生,这也是从这件事中亟需引出的思考和制度构建。

总结来看,本文想说的就两点,一是读博士不论对自身还是社会都是好的,但传统观念中将博士看成进士,以为读完书就能成为人上人,拿到了学位证就如同跳过了龙门,却是有害的观念。二是想要避免内卷化的竞争,就要保持粗大的神经和对自己价值的绝对肯定,可以在自己觉得喜欢做的事情上,有限度的在体力上压榨自己,但不能牺牲自尊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有什么内卷,每个人可以活的即躺平,又斗志昂扬。

更多阅读

科学松鼠会事件始末

内卷,内聚和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