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让你摆脱社交网络中的超级刺激

脸书创立时,其使命是让给人以分享的力量,以及给人以力量,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开放,更加连接、更加互动、互联、互通。然而其结果却并不是这样人们使用社交媒体越多,就越不开心;全社会也因为社交媒体变得越发极化,而一个个的过滤气泡的存在,则着互联互通的反面。

而这背后的原因,则是在我们进入了个体表达的时代后,没有在心智中装备适合的“标准化”算法,从而让超级刺激发挥了其不应有的影响力。先看几个超级刺激的例子:

你刷朋友圈时,看到上学时成绩不如你,长相也不如你的小A在晒旅行照片,朋友圈中的她景美人更美,你看了愤愤不平。这里P过的精心挑选的9宫格,就是一个超级刺激。在社交媒体出现之前,你想了解老同学的近况,需要在同学会上见面,那时你能够在一个更大的背景参考下,对个人的情况进行评估,这样就会更加准确和全面。而有了社交媒体后,你不再有这样的背景数据,面对的是生活中的一个个零散的片段,你的焦虑嫉妒是在那一刻产生的,但其对你体会到的幸福感的影响却是长期的。
过去你消费新闻的来源是报纸和杂志,你决定明年还订不订报纸时,是基于一整年中某报纸的内容质量。而在社交媒体时代,评价公众号的指标,变成了你有几个十万加,每一个靠着夸张的标题,极端化的内容成为十万加的推文,都可以被看成是超级刺激,除非其目的是提升对该公众号整体形象的打分,而不是纯粹的为了获取单篇的更多阅读。

而最近鸿星尔克被爆出捐款5000万之后,网友的野性消费,甚至对其它品牌进行逼捐,也是由于一家市值3亿的公司,声称要捐5000万,这个刺激太强烈了。即使呼吁理性消费,也会因为群体的惯性,而做出极端且不理想的反应。
超级刺激,并不是社交媒体出现后才有的。一个沉迷于琼瑶小说的女生,会因为习惯了风花雪月的卿卿我我,在现实中不能接受带着柴米油盐的平淡感情而频频分手;而若是一个看多了黄色小电影的男生,也会对现实中的性爱觉得索然无味。这两个例子中,那些太过直接,新奇又夸大其词的描述,都是超级刺激,最初让你乐在其中,最后却让你无法走进现实。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大脑追求这些奖励(爱情小说,小电影),是为了减少日常生活中的预测错误,因为我们的大脑总是在寻找减少错误的新方法,寻找比预期做得更好的新方法。但这些探索的最终奖品的不是多巴胺本身(从中获得的快感),而是伴随它而来的预测错误减少(但在这两个案例中不成立)。
社交网络的引入,强化了超级刺激的强度,简化了超级刺激的创建步骤。只需轻轻一击,我们就可以戏剧性地改变我们的外表,或者重拍同一张照片20次,直到我们的脸上流露出我们希望表现出的对生活的冷静掌控。我们哦大脑时刻会进行预测,判断其观察到的世界是否和自身的观念相一致,观察和现实的差距越大,意味着需要学习并改变内在模型的紧迫性越大。而社交媒体,用不准确的信息淹没了用户的预测系统,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可思议的美丽、快乐的人,过着极其奢华和悠闲的生活。这让你愤怒或嫉妒,于是你会忍不住点开阅读,而这才是批量产生十万加,并让用户上瘾的公开秘密。
在线下世界中,我们对现实的模型和期望被编码为来自即时(未经过滤)环境的信息,这意味着大多数时候模型准确地反映了世界。在广播电视这样大众传媒的时代,是媒体精英,出于自身的道德感或立场替我们选择了观看那些内容,我们在此时看到的模型,即使不是对世界的准确反映,也是逻辑自洽的。 然而,在平民化的社会媒体下,传入的关于世界的信息是经过精心挑选、策划和扭曲的——我们潜在地参与到多个相互冲突的幻想中。社交媒体可以让我们陷入如下困境: 要么我们对外界的感知与我们的新接受的信息保持一致,要么我们冒着滑入抑郁和绝望的风险,而这是社交媒体中为何有那么多反转的本质原因。
社交媒体的过度刺激效应并不仅仅来自于精心编辑的内容和潜在的即时社交反馈。它还来自精心设计的功能—这些功能使社交媒体更接近于赌博,而不是小电影。在赌博中,不确定性激发了对奖励的期待。线下的社交互动通常也是不可预测的,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人会联系我们,或者以何种方式与我们互动。而社交媒体被设计成通过游戏化来加强这种预期,通过各种高度互动的点赞,分享,评论等功能,让使用者如同在玩一场电子游戏,反馈是衡量某条朋友圈是否成功的直接标准,并且可可以横向纵向对比被欢迎程度。而每次通过手动滑动屏幕来产生新的信息流,都惊人的类似于拉动赌场老虎机的手臂的动作。
而解决方案,就是在你面对社交网络中的信息时,需要先做标准化或归一化,这个词在不同的场景,有着不同的含义,但共同点在于让来自不同来源的数据差不多,去除由于来源带来的差异,而保留真正有意义的观点差异。
/pic/1_Cw02kQoPWu0ibXib39pJKOwNQXJPrg.png
上图中,横轴是一个社会话题的重要程度,纵轴是一个对该话题的争议程度,正常的媒体环境下,应该处于那条红线上,但在社交媒体中,却在右上方,出现了很多“超级刺激”,这就是正则化要解决的。
/pic/2_7SSM4nmrtB66G7RrBibhiaG35FodwQ.png
而将一个社会话题按照其重要性排列(横轴),看其被报道和关注的比例(纵轴),红线是按照泊松分布得出的预期值,将会发现位于重要性两端的话题,其被关注的比例是符合预期的,但很多不那么重要,但又不是完全没意义的话题,却被忽视了,而这也是社交网络中正在出现的现象,对于遭受郑州水灾的人来说,全球变暖在此之前,对他们生活的重要性,不应高于家门口的餐厅涨价,但也不应该完全缺席,但社交媒体只会对生活中有趣部分抽样关注,使得这一话题被忽视,而这也是有害的。
在大众传媒时代,其实也需要做标准化,例如去同时看左右两派的观点,去看多家不同专业媒体的报道,再根据不同媒体之前的可信度再来评价。但到了自媒体中,标准化会变得更加复杂,每个人表达的内容,其观点的激烈程度,或者修饰程度会有不同。而你在点开一个帖子,或者看到一个朋友圈中的照片前,需要先有一个预期的表达量,再根据更多类似场景下的整体参考数据集,点开后需要计算预期表达量和实际表达量的皮尔森残差,再据此去反推这则信息的真实观点的强烈程度。如此,才能保证不同类型的信息来源,其表达量不再与其来源有关。

这话意思,是让你不仅仅是少刷朋友圈,而是在刷朋友圈之前多动动脑子,看到朋友展示的美食照片,想想他的平均每小时收入再嫉妒,当你点开一个标题党的帖子之前,先想想这样的标题会写什么内容,然后当你回想你刷了半小时朋友圈的心得时,你留下的印象应该是那些和你预期不符合的东西,而不是最初的,由强烈冲击带来的剧烈震动。所谓理性消费,不止应该只出现在鸿星尔克的直播间里,更应该印在我们每次刷朋友圈,看视频流媒体时,毕竟我们的心智没有退货险,一旦习惯了超级刺激,就难以回到最初的美好。而面对着层出不穷的超级刺激,明智的选项不应该是躲避,而应是习惯于先做正则化,去除不同来源信息的批次效应,再从中获得真正有意义的多元观点,从而真正做到互通互联。
更多阅读
《隐私简史》-探讨公共空间、社交媒体和人际交往中的私人信息管理问题
在社交网络中找回幸福感
《十条立刻删除你的社交媒体账号的理由》这本书说了什么

Eason2021-07-27 07:02:34

人类知觉神经系统感知敏感度的自我有意识保护是非常重要的,高频次高强度的刺激必然会导致知觉神经系统回路补偿机制长期处在高负荷状态而最终失衡,很多生理机制是不可逆的,或者这就是为何要“知足常乐”。很严峻的问题在于随着现代社会电子科技和生物科技进化,尤其是在背后资本化的推动下,要实现高效生活,这已对人的素质要求变得越来越高。

阿糕2021-07-25 19:23:45

感觉作者可以多读一些社会学的著作,你说的这个过程无非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每个群体都有这种内在的自组织的功能。并不见得需要什么数学工具,或者说,数学工具并不见得可以起到一个明显的“正向”效果:鉴于“正向”在社会领域本身就是非常模糊的一种概念;这种对于复杂群体的形式化倾向只是暴露了您的知识短板……

努力登上人生巅峰2021-07-31 20:17:14

害,自媒体太多恰烂钱了。

王浩宇2021-07-26 08:55:52

作者以相驳相。

光之国2021-07-25 23:43:01

标准化,我可以简单理解成新时代的普遍认可的道德素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