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自由的6层安全边际

目录

其实这个话题是我第二次写了,第一次写还是在去年 6 月疫情正严重的时候。时隔一年回头再看百感交集,又有了很多新的感悟。

去年欧美正是新冠疫情的重灾区,大家聊起投资普遍都是忧心忡忡,当时线上 Zoom 被问到的很多关键词都是——“世界格局要改变了”、“这次真的不一样”……

说起疫情我也是相当害怕,硬是请了 2 个星期的病假窝在家里,后来老板拗不过我们特批了全公司唯二的居家办公 😂 说起来这个经历还可以链接一下之前分享给大家的观点:

攒下一笔 Fu** You Money 不是说让你遇到问题就掀桌子 “Fu** you!”,而是给了你更多谈判的空间和从容的态度,去寻找那些没有底气时不敢触碰的机遇。

It empowers you and gives you negotiating room that, at least in my case, I never knew existed. 👉 原文

说回当时疫情的情况,虽然生活上很害怕,但在投资上我却无比乐观,当时的文章画了一张图 👇

/pic/1_tGMCeItQP0zjUkJ8viaHs8HSrLWCFw.jpg危机中,心理压力其实比真实的经济压力要大得多。虽然危机客观存在,但也不得不说,很多所谓的“危机”、所谓的“这次不一样”,到头来大多是自己吓唬自己……

消除心理压力很有效的办法,看看过去经济危机如何苦难,再看看现在的生活,我们其实每一次都挺过来了。很多问题一旦消除了心理压力,就会发现其实没多难,甚至远远够不上危机的程度。

但现在回头看我们已经知道结果了,这次也没什么不一样。非要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这次“危机”可能是史上恢复最快的一次,股市从崩盘到新高只花了不到半年。

提起财务自由我们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顾虑,但实际上很多问题就如同我们在疫情中经历的恐慌一样,远没有想得那么可怕。

了解历史能让我们更从容地应对未来。

……

并不是说危机少就可以不管 ta

虽然数据告诉我们,财务自由以后钱花光的概率非常小,甚至远小于我们提前挂掉的概率 👇

/pic/2_7tiaWqfOlTicrktibkia93cgsvrFgg.jpg但问题在于如果我们真的撞上了这个小概率事件,我们怎么办?

虽然过往 20 多年 A 股市场的长期收益都有 10% 以上,但如果我们财务自由以后收益偏偏不够 10% 怎么办?

虽然财务自由的经验公式是保留足够 3 年的生活备用金,用来挺过熊市,但如果熊市就是持续了 3 年以上怎么办?

这些都是我们不能预测,却可能发生的问题。

财务自由和打工赚钱一样都不是完美的,打工我们可能失业、可能生病、也可能遇上各种各样的问题。

那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呢?

首先,我们不会因此而拒绝工作,而是先把眼前的收入赚到手。

然后,我们也不需要预测自己会不会失业,而是尽力保证自己失业能再找到新的工作;我们也不需要预测自己会不会生病,只要把保险备齐就行了。

这其实也是财务自由抵御意外的思路:

  1. 不要为了未来不一定发生的问题而放弃眼前的收入和改变;
  2. 与其预测未来,不如思考预案。关注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如何预测问题。

我们至少有六种可以抵御危机的方法,来给财务自由建立安全边际。

如果觉得 10% 的被动收入太过乐观,那就按照稍低一点的预期来规划目标,比如下降到 5% 或者 7%。

这样一来如果收益真的下降了,我们不容易受到影响;而如果收益没有下降甚至还上升了,那我们反倒多赚了一笔,自由更有底气。

附:我认为此为中策,虽然能让我们更加安心,但也会明显影响我们财务自由的进程。别忘了,生活中很多问题的根源也并不是钱的数量。

财务自由的经验公式是保留足够 3 年开支的备用金,用来应对市场下跌的时间。如果我们觉得不放心也可以准备更多,也有人觉得应该准备 7 年才够用。

附:我认为此为下策,备用金往往不能参与长期投资,增加安全性的同时却也在影响我们的长期收入。

就算财务自由也不要断缴社保,这是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商业保险,尤其是健康和财产相关的保险,可以帮我们抵御意外大笔开销的风险。

附:这个不评价上中下,因为是必选项,实在想不出不选的理由。

举个例子来说明,我们假设有两种情况:

  • A:每个月开销 1 万,里面 7000 是房贷月供、信用卡分期和消费贷;
  • B:也是每个月花 1 万,里面大部分都是吃喝玩乐,但月供和还款每月只有 2000 元。

如果现在 A 和 B 同时因为危机降薪到 5000 元,谁的生活更轻松?

显然 B 会更容易,因为开支安全边际足够高,更容易把开支压缩到 5000 以下。

这就是开支安全边际的意义,平时花多花少问题不大,但关键时刻要减得下来。

附:我认为此为上策,不需要为了安全边际降低财务自由进度,也不会影响投资的长期收益,危机发生时却非常有效。

知道自己不想做什么,并且可以不做,这能带给我们自由。但想要长久幸福快乐,我们还需要知道自己真想做什么,并且做到 ta

不过遗憾的是,这件事儿没有具体的方法,每个人的历程都不太一样…… 不过有一个思路可以衡量我们是否有找到 ta ——我们的心态会从消费者心态变成生产者心态,从创造中、工作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而不是依靠索取和消费。

有两个资源大家可以参考:

  • 一份财务自由进度表
  • MJ·DeMarc 写的《百万富翁快车道》(这本书对我帮助非常大,把我这个在财务自由门前晃晃荡荡的人一脚踹了进去)

附:我认为此为上策。这个思路的价值在于,不但能抵御危机,还能反过来利用危机

如果我们遇到了股票市场(被动收入)的危机,持续的主动收入能创造抄底机会;而如果我们遇到了事业(主动收入)上的危机,被动收入没有后顾之忧才更可能笑到最后。

那万一同时危机咋办?超纲了…… 我也不知道。要不就想想自己假如只有财务自由没有工作、或者只有工作没有财务自由的情况吧,心态就平和多了 🐶

这一条适合已经工作很多年的小伙伴。

提起「永永远远」财务自由常常会让人心里没底,但如果换个角度只是自由到退休呢?或者有的小伙伴会用间隔年的心态来开始财务自由,在心理和时间上给自己留个安全边际,面对危机也会从容很多。

附:我认为算是中策吧。

以上就是财务自由的 6 层安全边际和我时隔一年后的新思考,希望对大伙有帮助。

这六个思路我们不一定都要有,但一定不能都没有。不管我们收集多少数据、思考多少种方法,我们都不可能预测未来,生活总会充满各种各样的意外。

所以我们不妨反过来,与其预测会发生什么意外不如思考如果意外发生,什么样的安全边际能让我们更加从容地渡过难关(我选的是 3、4、5,巧合之下恰好达成了 1)

在去年这个思路的第一版,我的结尾是“最大的危机常常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我们自己”。

今年稍微修改了一下——不要高估危机可能带来的影响,却低估了我们携手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力的安全边际是我们自己。

思路相反,但其实是一个意思。

PPZ2021-07-15 13:11:32

想找到自己热爱的工作也是一件好难的事情呀。也大有啥心得吗?

作者

好像还真有一个:别再用贬义的心态看待“三分钟热度”,发现自己热爱的事情本来就是需要大量试错的,而三分钟热度其实是试错成本最小的方式。发现自己其实没那么热爱及时放弃,才能给后面的机会腾出空间。

流波2021-07-15 13:16:08

看着大佬每天写就安心了[坏笑]

作者

是个招,每当自己忧心忡忡的时候看到别人还在像往常一样该干嘛干嘛,顿时就没那么焦虑了 [让我看看]。社交媒体放大了噪音,但也放大了平静的声音~

蜻蜓2021-07-15 13:36:26

跑个题,最近又重复看了几遍也大“把书里面看到的,时间管理相关的观点,直接融入到计划表,就不用担心书看完就忘”的操作,突然想起另一个相关操作,比如在健康管理上,虽然我们会忘记“过度摄入糖对身体有害”的观点是从哪篇文章看来的,但只要养成了控糖的习惯,就够了。把两个操作打通了以后,学到的东西就是,很多看起来不起眼的知识/技能/操作,好好想想怎样把ta运用到别的方面,说不定有意外收获呢!

苏2021-07-15 13:25:35

面对危机 做出预案努力成为最后倒下的一批人 ♂

作者

道理是这个意思,但总觉得哪里听起来不太对劲 [捂脸]

义乌小土匪2021-07-15 13:57:05

那个跟投的,买证券我现在每天定投卖的时候跟风,会不会比全程跟车好一点

作者

哈,你这么一说我想起来一个段子:儿子抄同桌卷子,结果抄了个不及格,爸爸怒道“你傻啊,怎么不知道挑对的抄”,儿子觉得很委屈“我要是知道哪个是对的,我还用抄吗……” 你品品。每个人都会犯错,当你选择性抄作业的时候,怎么确保自己抄到的不是错误的呢?赞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