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场接力赛
中学政治课中有一句“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生产关系”,如今我对这话的理解是这样的,就像小学生玩篮球时,不会用成年人篮筐的高度,这样大家都投不进去,游戏也很没有意识,将篮筐降低一些,能够让玩球的孩子觉得更有趣一些。这里篮筐设多高,就可以看成是生产关系,而打球人的身高,就是生产力,等到打球的人长大了,篮筐还只有一米八,人人都能灌篮时,比赛同样很没有意思,这就是“生产关系限制了生产力”。
其实生产关系,就是制度设计,包括画出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的跑道,也包括规定是接力跑时如果掉棒该怎么办的异常处理。而社会中的很多问题与争议,其实可以看成是跑一场人生的接力赛,用这样一个形象化的比喻,能够帮我们看清很多现实中的问题。
例如学术界争议很大的“非升即走”的制度,可以看成是跑四乘一百的比赛,参赛的选手需要集中注意力去交接棒,而个人反应时间最快的就那么几年,于是各个运动队,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就招了很多人反复练习冲刺和交接棒。结果这些人运动的黄金期过后,只有极少数能成为教练,又因为练的是冲刺而不是长跑,在需要耐力的其它赛道上无法发挥水平。
对此的解决方案,就是别搞那么多四乘一百的比赛了,去让更多人能够跑马拉松但这需要更多的赛道,于是就有了2025产业升级的计划,唯有占据了更多工业界食物链的更高层,才能容得下更多青年科研人员去工业界跑马拉松,而在此之前,如果理工科的研究者,能够懂一些人文领域的道理,就应该多考虑如何让自己的成果能更容易的走向产业,需要有人能够整合多个学科,促进生产关系跟上生产力的发展。而监管者也要简化相关流程,比如将交接棒从实体的交接,转为击掌交接,这样参赛者的练习,会关注跑步本身,而不是辅助性的交接棒这一动作。
再看当前取缔课外补习的一系列政策,如果站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角度来看,也会有全新的洞见。笔者中学时,高中十个普通班,一个重点班,每学期重点班的后十名,会转到普通班,而每个普通班的第一名,会转到重点班,对于这个制度是不是好制度?我们要看由于流动性的增加带来的奖惩在那些领域提供了激励。
自然这一制度会让更多的学生努力学习,但代价是那些升级或降级学生,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心理压力。同时,这一制度会让更多的学生去只关注成绩。想象一个高二上半学期从普通班升级,之后过了一学期又降级的学生,其心理多半会觉得努力不过是竹篮打水。笔者甚至还见过过某普通班总考第一名的人,期末考的时候拉肚子,怀疑是同班总考第二的同学下药,闹到学校的事,最后不了了之的事。
用接力赛的比喻,这就如同接力的时候,说接力棒掉了也没关系,反正之后还会跑过这一片赛道,到时可以再捡起来。这里的接力棒,指代的是我们的对未来的信心(没有习得性无助)以及道德底线,在一个变化不那么大的时代,这些东西是可以之后再捡回来的,但随着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有些东西一旦失去就很难再被找回,于是这时设定规则时,就要让接力赛中交接棒的过程宁可慢一些,也要保证不掉棒。
将人生比做一场接力赛,每个阶段的自己,需要尽力跑完自己的那一段,再将接力棒稳稳的交接,下一个阶段的自我,则要在交接前就做好准备,慢跑起来,最好能在慢跑时就交接,每一段路上遇到的障碍都会不同,走在雨天要穿防水的鞋,需要跨栏时要穿减震的鞋,若能有前人给你指出要提前做那些准备,自然能跑的快些。但有的人能够因为家庭的原因,能够获得及时的指导,有些人却只能靠自己摸索。这就造就了起点上的不公平,而改革的办法,就是社会提供公共的职业选择咨询,心理健康干预,让每个人都能在属于自己的这场接力赛中跑出最好的成绩。
接力赛的比喻,会让读者以及接力棒就是你的基因或者你的思想,但既然是一个人的接力赛,队友不过是不同阶段的自我,那这接力棒,就应该是你的生活。所谓work life balance,指的就是不要为了只是向前跑,而忽略了你手中的接力棒,才是让下一个阶段的自己能够继续参赛的凭证。如果为了跑的更快,而变得患得患失,缺乏自信,或者得过且过,认为奋斗不过是一场幻梦,那下一个阶段就失去了继续奔跑的前提,而若是为了暂时领先,将接力棒放到别人的赛道上当绊脚石,那就算没有被裁判发现罚下场,下一阶段跑的时候,也会觉得缺了些什么。
AI领域,有两类邪典式的论文标题,一是“All you need is ***”,二是“** is enough”,总想用一种技术或机制,就想解决全部问题,就如同秦始皇想创立一个能延续千万代的制度。但智力的诞生,就是一场接力赛,最初的直觉/情感反应,是很快;之后理性的反应,要慢一些,但却是基于前者的,唯有两者能够共生,后一层才能在进化上有意义。很多人懂得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自己的日子,多半也是在一次次的交接中,丢掉了自己的本性这跟接力棒,于是这些道理便相互冲突,而奔跑者也只得彷徨着向前,这时若能有人,提醒她走的慢一些,找回自己最适合的节奏,该有多好。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