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有理有据地驳倒了~实验不过双休日后的第7周

我拿自己搞了个真人实验。起因是我最近分别读到的两个印象深刻的观点:

找到一个方式让工作本身成为生活中最值得期待、最有盼头的部分是通往自由的必经之路(工作不一定是上班) —— Lawrence Yeo 金钱是你的身份放大器

就像我们一直说的,财务自由不是从此以后就什么也不做了,而是能更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儿,不再瞻前顾后。

(如果我们找到了 ta,对我而言)我不知道这是星期四还是星期六,那并不重要 —— MJ DeMarc 百万富翁快车道

把这两句观点连起来,我得出了一个有点叛逆的猜想:有没有可能不过双休日反而会更让我们更加舒服自在呢

虽然逻辑说得通,但我自己也不是很理解,为什么一周忙 7 天能比做五休二舒服自在。为了搞明白怎么回事儿,我拿自己开展了这场试验。

不过周末,我会经历怎样的变化?

这个念头开始于 2021 年 6 月 7 日,首次提到是在这篇文章

  • 2021 年 6 月 20 日,第一次记录,心态真的变轻松了,不过周末,我反而更有动力把每天都变成“周末”。
  • 2021 年 6 月 27 日,第二次记录,我能陪伴家人的机会变得更多了。
  • 2021 年 7 月 11 日,第三次记录不过双休日不是让我们一周七天都上班,而是找到更多时间来思考自己长期的「事业」,而不仅仅是眼前的「职业」。
  • 2021 年 7 月 18 日,第四次记录,想明白了这个转变背后的一个心理原因,我计划把这样的习惯一直保持下去。

今天是 2021 年 7 月 25 日,试验已过 7 个周末,这是第 5 次记录。

……

这次给大伙分享的不是我自己的观察了,而是最近遇到的一件很好玩的事儿。

之前跟大伙分享过一位小伙伴的神操作,他想办法把一份原本有些糟心的工作变成了实践自己生产力和心理学理论的试验场,漂亮地解决了各种当下工作遇到的不痛快。

最近正好又在一起聊天,我就试图把自己的「不过周末」安利给他,然后,就被拒绝了 /pic/1_7NZvPaXia3UK5uNCnCLqmJ8DdIZ3Jw.png

他讲了好多理由证明这个方法不适合他,比如给老板打工、不喜欢工作内容等等(然鹅这些我并不以为然)。但他后来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你有没有想过用完全相反的方法,也能获得和「不过周末」差不多的收获呢?

然后我仔细回忆了一下他的方法,发现还真挺有道理的。

……

我们俩的情况基本上是相反的:

  • 我喜欢现在的工作,希望一辈子长期坚持下去,前进路径也比较清晰;
  • 他则讨厌当前的工作,发现各种升职加薪都是“空头支票”。但因为目前收入还不错,暂时不想离开。

他的方法上次文章我跟大伙分享过,如果说我的尝试是「不过双休日」,那他的方法夸张一点说就要变成「不过工作日」了。

小伙伴通过各种生产力和心理学理论给自己在工作日赢得很多余闲,去处理那些常常放在周末又和地点无关的事儿,比如思考长期发展、学习提升、最近吃点啥、休假去哪玩之类的。

我不是来教大家上班摸鱼的哈,我是发现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我们俩方法是相反的,但终点却出乎意料地一致——都是无意间减少了工作日和周末之间的心理和生理切换,这是很多问题的根源。

比如我发现「周日焦虑」不是因为周末不够长,而是工作日里尚未解决的问题,所以我在周末里依然花一部分时间来关注问题,周末反而会轻松很多。而小伙伴换了个方法,周五提前安排甚至搞定周一的工作,这样周末基本就不会再担心。

再比如通过不过周末我倒逼自己跳出了“等到周末我就可以如何如何”这样的拖延心态,不断反问自己“这件事儿我现在能不能做?”,然后就发现很多可以改善的问题。而这个,小伙伴的方法也做到了。

……

这让我想起来以前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

不少关于生产力的书都有提到过,保持桌面整洁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能让人少分心。

但也有研究和书表达相反观点,比如《混乱》——不花时间整理收纳,最重要的东西常常就会自然而然地放在最上面的位置,因为用到频率最高,反而更容易找到。

那到底谁对谁错?最后有人较真重新设计了实验,发现双方都对,或者说双方都错。

  • 习惯了整理归纳的人如果被强行要求随意放置,工作效率会大打折扣,这个大家都好理解。
  • 而有意思的是,习惯了随意摆放的人,实验中专门有人帮他把各种东西用完收纳放好,最后他的效率也会明显下滑。

最后实验的结论是,方法本身并不重要,而是这个方法或尝试是否出于受试者的主动意愿

换句话说,一个方法或者一次新尝试即使在别人看来并不出彩,但如果是我们的真心选择,那我们过程中也能收获满满。而相比之下就算非常牛逼的道理,如果是强行要求别人接受,最后的结果也常常不尽人意。自愿 996 和被迫 996 是完全两码事儿。

……

想到了这一层,我也不再安利小伙伴这个实验了,还是继续聊天吹牛打屁吧。

我的方法小伙伴不接受,他的方法我也用不了。但共同点是我们都在积极寻找自己的方法,来一步步赢得生活和时间的控制权,把选择握在自己手里,这就够了。

话说回来,我们想要 👇 财务自由,为的不也就是这个嘛。

Andy2021-07-26 13:11:01

微信读书读完了200多本了,如果不靠平时上班时间读,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了。 那位朋友跟我的状态就比较像了。 工作时间快速完成工作,然后时间就是自己的了。 喝着咖啡品着茶,看着书,“一本正经”的工作。

Seiry2021-07-26 13:04:36

其实是否可以理解为每次心里转换都是熵增,无论是不过工作日还是不过休息日,都是减少这种熵增的行为。

作者

如果一件事儿每天都做,同样的事儿、消耗却会越来越低。比如刷牙,小时候刚刚开始刷牙总觉得要耗尽全身每一个细胞的意志力才能坚持,但习惯每天刷牙以后就完全无感了。心里转换会带来纠结“今天做还是不做”或者“不想做怎么办”,这会非常消耗能量。

秋沢岚2021-07-26 13:12:00

我经常在工作不忙的时候看书或者让思绪随意游荡,或者想想未来的出路或者内视自己,晚上尽量抽时间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这样一天的最后是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结束的,内心就会感到安稳和满足,少一些对工作和生活不能平衡的焦虑。

思退子(每周一本书)2021-07-26 14:14:10

所以说消耗最大的并不是实际做事情,而是在纠结要不要这么做,对吗也大?

作者

对的,“纠结带来的焦虑,很大一部分是源自必须要做选择的压力,而不是事情本身的严重性。做出了选择,把抉择的压力释放掉了,再回来看选择本身,会很容易看清真相。”这是我在另外一个小伙伴那里看到的总结。

Kayz2021-07-26 14:01:23

感觉真相就是:消灭拖延症,无论是拖延享受还是拖延工作,都会消耗人的意志

小叶子2021-07-26 13:00:43

有道理,不过周末如同不过工作日,每天都当做是自己的时间一般。只是去固定地点做自己的事儿。 这样来说对不喜欢目前工作的我也是一种思维转换。 我觉得对广大打工人也们成为缓解烦躁心情的一种方式吧[呲牙]

江湖小深2021-07-26 13:14:35

有点心疼也大,可是也大这个实验给我启发很大,我还和朋友分享过,他们也觉得有意思[偷笑][偷笑]

作者

hhh,真不用心疼我,挺开心的。当我们知道一个方法为什么好用,但也知道这个方法什么时候不好用的时候,我们才是真的懂了~ 芒格是这么说的「当我能比所有人都更能反驳自己的观点时,我才真正拥有了这个观点」

苏2021-07-26 13:02:40

[捂脸][捂脸][捂脸]和我不整理的理由如出一辙

柚子周2021-07-26 14:34:03

也大的实验,提供多一种思考和选择。我最近也在实验“不过周末”,是受也大影响,更主要是因为之前过周末的方式很不舒服,一边玩一边焦虑,早上醒不来晚上不肯睡。实验了两周,能早一点睡,还是不能早起。

zhujiguang2021-07-26 13:15:17

很多人总会觉得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才是正确的,殊不知忘了每个人的特性都不同,关于人向哪个方向发展才是正确的,很难有什么四海皆准的真理,每个人的个性、想法、爱好、甚至生理条件都大不相同,还是要结合具体的情况去确定,也就是传说中的摸着石头过河,但一定要善于总结和反思,总结有效经验。“只要…就一定能行”这种粗暴的判断,往往都是错误的。

尤炸何叶尖2021-07-26 13:06:26

环境和人相互影响,一个方法好不好用要看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有道理。

不觉烦2021-07-26 15:47:03

即使是被迫做一件事,即便最开始心理上不情愿,但如果思考下被迫做的这件事是否可以给自己带来其他方面的收获,如果有,那我心态上就会由不情愿变成乐意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