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自由

平时沾枕头就着的我,最近一两个星期都睡得不太好,经常失眠。因为太兴奋了,我想明白了一个关于财务自由的大问题,而且不仅仅是对我自己,对还在自由路上的伙伴们也一定会有帮助。实际上我和也太在财务上早已达成了自由。虽然离我们多年前实证的目标还差了一点,但当初订这个目标时,我们还认为自己必须一年花它 50 万,甚至 100 万才够自由。而当我们真的走上这条路,对财务自由思考得越具体、越细致,我们发现需要花的钱反而越来越少。

我们远远用不上当初规划的那么多钱,这些年努力攒下的本金早已足够生活,房子也买完了,财务自由以后想做的事儿也早都提前开始。虽然也会有各种意料之外的困难,但他们几乎都和有没有财务自由无关。

但是我却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细心的读者可能有注意到,虽然经常有留言说我“喜提自由”,但是“我自由了”这句话,我从来没有亲口说过。

一段时间里我以为是还没搬进新家,也太也还没辞职,所以感觉不太真实。但后来发现并不是这样,还欠缺一个非常关键的转变。

而这个转变我最近找到了:

投资复利不是致富的秘密,复利是你创造收入的工具。

如果你想像快车道的人一样生活,你要反过来思考,用复利创造被动收入支付生活,再通过工作来创造财富。

而不是通过工作收入养家糊口,再指望着投资复利帮你增值暴富。

——《百万富翁快车道》

类似的说法我其实以前也读过,但当时并没能真的想明白:

  1. 这不就是个文字游戏,反正都是花钱,花得一样、赚得一样,咋花不是花?
  2. 当时觉得被动收入支付生活离我太遥远了,也没太往心里去。

但现在我能看懂这句话了,这里面区别太大了。我最想告诉大伙的是,所有路上的伙伴,不管我们拥有的本金是多是少,都可以完成这样的转变。激动得我好几天都没睡好。

真是应了这句话:

世界是水,而我们的思维方式是容器。如果我们想要改变世界,我们要改变的不是水,而是容器的形状。

我发现自己看到的世界突然变了,它和钱的多少无关。

……

我曾经在这篇「嘿,我悟出来一个快乐凭空产生的新思路」中给大家分享过一个心理学结论——让我们感到幸福的不是生活水平的高低,而是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过程。

假如面前有两份 offer,起薪一样,一份工作是固定工资,另一份工作承诺你工资每年上涨 10%,你会选哪个?

我想大家都会选后者。但大家会问了,哪有这么好的工作?

这样的工作确实没有,但这样的生活却每个人都可以掌握。

举个例子,假如我有一份月薪 5000 的工作,还有一笔 60 万的投资,可以每年增值 10%(如何获得年化 10% 投资收益昨天的文章已经铺垫好了 😉)

如果我们用工作来支付生活,用投资来致富,那么我们每年可以花的钱就是 6 万,没有上涨的空间。虽然投资会增值,但我们还是讨厌工作,还是会焦虑失业,还是会痛苦工资怎么还不涨……

但如果反过来呢,我有一笔 60 万的投资,每年从里面支取 10% 的收益来支付生活。然后我工作赚的钱全都用来投资,通过工作而不是投资来让本金增值。

我们能花的钱会越来越多,第一年每个月被动收入是 5000;第二年工作让本金增值,被动收入就变成了 5500;第三年变成 6000…… 同样的工作收入,可支配收入却能持续提升,这会让我们当下就很幸福。

注意,不再是攒够一笔钱,10 年以后终于可以幸福了,而是「当下」就很幸福。

改变还远远不止生活,还有我们对工作的态度:

  • 当我们用工作支付生活,用投资复利来增值时,工作的动机是**「维持」**收入。我们会觉得自己是在被迫工作。如果收入不增加,我们会对工作充满怨气,但为生活所迫又不敢停下。
  • 而当我们用被动收入支付生活,用工作来增值呢?工作的动机变成了**「提升」**收入。不工作不会影响生活,而工作却能让收入越来越高。

我们更容易从工作中获得价值感,会更加享受工作的过程,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这个转变,不就是自由吗?

我以前有个观察,很多人财务自由以后不但没退休,反而更喜欢工作了。当时大伙觉得不可思议,那现在带着这个视角重新考虑呢?

……

如果还看不出区别,为了突出效果我再举个稍微极端一点的例子。

如果一小伙伴月薪 5000,但有一套价值 1000 万的自住房产。从财富上来讲,他很有钱,他的资产也在随着房价持续增值。

但大伙不难想象,他生活得并不宽裕,买东西、出门旅行还会纠结一下。

现在设想一下,如果这 1000 万房产每年带来的增值不再是房价的数字,而是实打实的现金收入呢,他的生活又会有多大的变化?

而这个变化,正是我正在经历的。

当我们用工作支付生活、投资理财只是积累财富时,投资与生活是割裂的。而我之前的困惑恰恰就在于,我有了钱、有了投资的能力,却还停留在以前工作支付生活的财富观,感觉没那么自由。

而当我们反过来用投资被动收入维持生活,再用工作来增加财富时,投资这道光才真正照进我们的生活。这个转变最大的不同在于,ta 能把投资从账面的数字变成我们生活真实的自由。

最终通向自由的这条路,是用投资来创造收入,通过工作来财富增值;而不再是通过工作来创造收入,再靠投资来增值。这是我终于想明白的问题。

……

我上面说的这些还是假设我们的本金已经足够支付生活,但对于还在攒钱积累财富阶段的伙伴们,这个思维转变同样非常有帮助。

我们不用一开始就定被动收入支付生活这么大的目标,可以先定「被动收入支付话费」或者「被动收入支付餐饮」这样的小目标,再慢慢感受投资对生活的改变,感受被动收入越来越高。

这个转变会让我们攒钱更快

周一的文章我又带大伙做了一次财务自由计算——财务自由本金最重要来源是工作收入,而不是投资增值(2/3 本金来自工作积累,1/3 来自投资收益)。这个结论也刚好符合财富世界的真实规律:

过去这些年中国家庭积累下的财富有 73% 来自劳动收入,27% 来自财富收入。即使是那些巨富家族,也有 50% 以上的财富是来自劳动积累。

——《2020 中国财富报告》

复利不是致富的秘密,复利只是创造被动收入的工具,创造财富的依然是工作。如果真想赚它一个亿,就必须要先有至少赚够 5000 万的工作能力,剩下的才是投资,不然别哔哔。

我们越是执着于投资暴富,反而越难攒下钱。认清这个现实,把注意力优先放在主业上,我们攒钱的速度会更快。

这也是我这些年一直以来对大家的建议「投资躺赚少花时间,主业努力多搞钱」,这一次我有了更加过硬的证据。

这个转变也会让我们更容易投资赚到钱

上次有小伙伴留言问我“攒钱攒到一段时间,突然萌生消费冲动把攒的钱都花光了,怎么办?”

如果我们对投资的心态只是「增值」,就容易陷入这种局面。一想到改善生活,只有卖出投资,而卖出投资未来增值的基础又没有了。

但如果我们用被动收入的视角重新审视呢?

投资并不只有延迟满足,不是我拼搏、辛苦、牺牲了十几年,攒下一大笔然后终于能花钱了。

用投资创造被动收入满足生活,再用工作积累增加财富,那我们在当下就能享受到投资对生活的改变,而不是苦苦压抑消费需求最后又破功。这能帮我们更从容地投资。

……

这些年走在财务自由路上,我们一次次地发现,限制我们的从来不是拥有钱的数量,而是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

常有观点认为,一定要有初始本金才能财务自由;但我们发现事实恰恰相反,财务自由之路反而才是攒下初始本金最可行的方法 👉 当时的原文 + 后来的更新

我们曾经认为,一定要有财务自由才能做这个、做那个;但后来发现事实也是相反,我们总是先做到了这些,才离自由更进一步 👉 当时的原文 + 后来的更新

很多人认为,要有很多钱才能不焦虑享受生活;但我们发现事实还是相反,我们要先能不焦虑地过好当下的生活与工作,积累财富才能越来越快 👉 当时的两篇原文,低调的致富之路 + 低调致富的职业

而这一次我发现依旧是这样。真正让我感受到自由的,不是我有了多少钱,而是我开始以一个新的角度看待它们。

和之前不同的是,以前的每一次转变是让我离自由目标更近一步。但这一次,我真的感受到了,我,将,自,由。

2021 年 7 月 8 日,距离多年前定下的时间节点还有 300 多天。与同在财务自由路上探索的伙伴们共勉

喜食大肉2021-07-08 13:10:11

但有一个问题哇,就是怎么保证每个月的投资产生的收益足够支付消费,拿基金来说,收益经常绿,此刻别说那收益支付消费,看着绿色收益我最多最多做到习以为常[苦涩][苦涩]

作者

需要两个东西,一是基金的分红,二是需要有个“蓄水池”(备用金)来削峰填谷,行情不好先用备用金,行情好在把备用金补回来。

Elan Tao2021-07-08 13:26:03

除了唯心层面上的不同之外,具体会影响物质的区别是不是:1.后者拿出一些增加的资产来改善生活,让人不断得到小的正反馈,毕竟激励我们走下去的不是终点的宏大愿景,而是day to day正反馈以及它带来的习惯;2.后者敢于在工作上去尝试、挑战更多,把工作当成一个更长远整体的成就获得事件来做,而不是死守工资不敢放手,结果错失更大的赚钱机会,或者错失自己生命中真的想做的事情(自我成就、社会荣誉类型的收入)

作者

比我说得好 ?? 1. 当下的正反馈比未来十几年后的愿景更能激励我们。如果我们总想着,辛苦攒 10 年钱,然后再花,很快就没动力了;但如果攒钱能带来当下收入立刻的提升,攒钱就会干劲十足; 2. 工作不再是维持收入,而是提升收入,我们就更愿意尝试和挑战,能发现更多机会。

Yb2021-07-08 13:21:48

这个观点真是绝了,我还处于刚开始攒钱阶段,但是这么一想,我已经实现了话费自由,通勤交通费自由,接下来房租自由,基础生活支出自由,最终实现完全财务自由

津2021-07-08 13:31:44

有一点点没理解, 怎么用投资收益支付生活费呢?比如我的投资是100万基金,这个月该交房租了,就赎回来交房租的钱吗?

作者

被动收入也是有一套体系的,基金的收益是波动的,但我们的开支是比较持续的,所以需要有个方法把波动的收益“削峰填谷”变成比较持续的现金流输出。我以前写过,看财务自由专题「自由后我打算这么花钱」这篇。下周我也会专门写一篇新的思考。

;D2021-07-08 13:27:46

啊 今天没什么具体问题想留言的。就是单纯被这种 想通了,迫不及待分享给大家的快乐感染惹

Rore2021-07-08 13:10:07

还是不能理解“赎回”,“止盈”的逻辑,总觉得没有落袋为安都是浮盈。不赎回怎么算实打实的收入呢?

作者

最好的例子就是房子,你投资房子会总想着止盈和落袋为安吗?不会,你会想一直拿下去,要一直持有。为什么房子不用落袋为安呢?因为大部分人认为房价会一直涨上去,而基金其实没什么不同。 基金一方面有分红(类比收房租),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有节制地只变现收益部分,来保持稳定的现金流。

HF不分清2021-07-08 13:15:20

哈哈,其实很早就这么干了,可投入的本金不多,先想着投资能把每个月生活费抵消掉,后面想着能把房租也抵消掉,然后工资净攒钱,但也进入一个误区,就是本金不多的情况就想着多攒些,每个月除了生存费,其他用到自己的身上的钱就扣扣索索的[捂脸][捂脸]

作者

每月能多攒就多攒,未必是攒钱最快的方式。就像一些还债策略,每个月的节余只拿出来一半还债,其他的还是要奖励自己或者用来投资;就像减肥不能太暴力,要找个生活的平衡。 最终带来最大变化的策略,往往是那个当下和未来都能得到满足的,而不是一味延迟的那个。

蓝2021-07-08 13:14:19

看完这篇,发现工作也没那么讨厌了呢。

作者

我倒是不讨厌工作,但之前一直理不清财务自由和工作怎么共存。工作做得都是自己喜欢的事儿,那有没有自由好像没差?但现在换个角度,所有问题都变得无比清晰了。 财务自由:保证生活水准不降 主动收入:积累财富确保生活水准的提升。 放在一起,就是只升不降了~

期衣昂2021-07-08 13:06:33

思维方式的不同,同样的事情又不一样,太奇妙了!也大以后的计划是什么呢?

作者

先把当初实证目标的数字完成,当年的计划虽然有很多改变和意外但还是想有始有终做完,也是给自己个交代。然后,其实我就没啥大计划了,因为只要按照当前的状况往前走,我对生活的预期基本都能实现(也可能是因为预期比较低 ??)。 那就保持好奇心,保持幸福,等下一个计划找到我呗~

WenR02021-07-08 13:29:50

关注也大也有一段时间了,学到了不少思维,感谢也大。 从开始的超市自由,到现在的上海租房自由了。后面继续努力

国新月2021-07-08 13:12:56

很认真的读了好几遍,虽然我因为经历不够还没悟到为什么改变观念会有用,但是真诚为也大的自由而祝贺和感到开心。

作者

如果觉得不好懂,可以再想想前面分享的「攒下 4000 万但还是不敢退休」、和再早一些的「 1000 万+1 套房,但是还是不敢考虑自由」的小伙伴的提问。 他们遇到的也是这个问题,觉得只有工作才能支付生活,把投资和生活彻底割裂开。赚了很多钱,但心态上却没有办法自由。

阳光月夜2021-07-08 14:04:49

已经看完了《百万富翁快车道》,激动了几天之后感到焦虑怎么找到自己的生意模式[皱眉]看了也大这篇,我悟了[666]思想转变是一切改变的开始。做好投资(过好生活),快乐工作(积累财富)[社会社会]

一夕2021-07-08 14:03:38

看第一遍,如闪电划破夜空。 看第二遍,原来我可以从房贷中解脱出来。 我要好好想想具体操作。

木槿下2021-07-08 14:28:17

我属于投资门外汉,很保守的买了几个定期存款,收益率大概是3.5-4,每天的收益大概是20左右,有时候就会告诉自己,今天的午饭可以用今天的理财收益覆盖,这么想的时候,就觉得赚到了。

乌素淖尔2021-07-08 13:42:22

有点朦胧的感觉了,落实到行动上是否是:搞清楚自己被动收入情况以及自己每个月开支情况(不记账的我一直都不知道自己每个月花多少钱)

作者

对,这是个很重要的起点

赵谨润名天一_*~~2021-07-08 14:34:14

也大,我要跟你分享,我前段时间有类似的思路。我刚刚开始财务自由的积累,这三个月开始认真做预算,手上有60w的本金。定生活开支的时候我参照的不是工资,是手里的本金,现在有60w按4%年化就是2000元每个月。这个数很少,感觉不太够花,就安慰自己前期多存点,本金上浮的同时把预算也等比例往上提。然后我想了想,这个预算能执行下来,那不就已经自由了吗!只是前期需要更克制,后面可以不断增长更快乐~

远方的苍穹2021-07-08 13:21:44

而当我们用被动收入支付生活,用工作来增值呢?工作的动机变成了「提升」收入。不工作不会影响生活,而工作却能让收入越来越高。 这样一想是不是每天都满血,技能还越来越强,妥妥良性循环。[强]

WYN2021-07-08 15:06:15

也是上周突然想到 规划了一下 把每年的收益拿来用作保险、孩子学费和房租这些固定费用,然后日常生活开支由每月工资支付,富余的钱继续定投,就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但是具体收益赎回的操作还没有开始,今天看到文章,要继续深入思考下[偷笑]

曾广文2021-07-08 14:03:15

也大也大,精讲一下《百万富翁快车道》好不好[呲牙]求求

2021-07-09 07:35:19

钱的数目可能相近,但是钱的来源不同导致心理有巨大的不同,思维模式有可能颠覆我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 1、本金积累的作用将体现在生活水平的提升 1)用工资支付生活,那么这是“死工资”,可支配收入不增加,心理上认为生活改善了的程度非常有限; 2)用利息支付生活,那么每年都在涨薪,因为劳动创造的财富会充盈本金池,利息——可支配收入在逐年缓慢有序上升,可谓“稳稳的幸福”。 3)前者有些割裂开了财务和自由,财务状况提升只影响了本金,未能影响自由,没有“感觉变得更好”,后者打通了反馈回路,本金的提升意味着利息的提升,当下就能感觉到变化,即便是涓涓细流。财务自由应是螺旋上升的过程,而不是两条线“早晚有一天”会相交、重合。 2、生活水平提升与工作解耦,工作变成可以创造财富与寻找价值的宝藏 虽然钱的数目相当,但是心态上已经变成了:投资利息保底,工作创造增量——这很“反脆弱”,而且此时自主选择的工作和自身更能产生共鸣,创造价值的速可能跃升。之前用工作养家糊口的想法,会导致我们对工作的变动是“脆弱”的。 想想我要小心翼翼维护和老板的关系,因为他打我的绩效掌握我的生杀大权,这种情况下何谈和老板建立良好关系呢(这很影响价值感与成就感)?

王艺学2021-07-09 15:21:12

投资躺赚少花时间,主业努力多搞钱。这句话我身有感触,炒股20年离股票越近,越是天天盯着它,反而不挣钱还亏钱。今年开始只投资基金,其它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做副业或者自己喜欢得一些新鲜事物上。反而有了被动收入,也有了副业收入。也不用天天担惊受怕睡不好觉了。[微笑]

为幸福努力2021-07-08 14:19:40

看也大的文章,对我考证有很多新的思考。希望早日找到平衡点,不要总想着考过后如何如何,单走在这条考证路就让我非常痛苦了。

重玄2021-07-15 19:17:23

1、[当我们用工作支付生活,用投资复利来增值时,工作的动机是「维持」收入。]跟我现在的情况一模一样,去年末开始每月支出开始小于支出。于是就用工作来支付生活,有时候还得挪用备用金或者短期的投资,确实有点影响投资上的积极性。 2、刚在思考本金还没有攒够怎么操作,就看下面这句话[但对于还在攒钱积累财富阶段的伙伴们,这个思维转变同样非常有帮助。 我们不用一开始就定被动收入支付生活这么大的目标,可以先定「被动收入支付话费」或者「被动收入支付餐饮」这样的小目标,再慢慢感受投资对生活的改变,感受被动收入越来越高。] 发现自己从去年开始用投资收益支付充电、话费、水电煤、旅游门票等费用,每个月大概支付一千至两千之间。当时不明白其中的原因,但是用投资收益支付的时候特别的舒服。上上周末带家人去周边度假的时候,从高速费用、酒店住宿、门票、车子充电等费用都是投资收益支付的。原来我不知不觉间实现了这么多自由。[让我看看]

应辰2021-07-08 16:16:20

工作的现金流作为自由的垫脚石真的非常重要,而且关键是工作的收益率和增长率是相对来说更可控,也是最猛的,你多加一天班,这个月工资就多一些,你多学一些技能,下一份工作工资增长就更大,正向反馈和确定性完全大于投资

朝歌2021-10-27 15:57:27

我想明白啦哈哈哈哈,转过弯之后发现这简直是一个天才的想法。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