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政策是否不可预期的利剑?
教培新政以两办发文形式公布后,教培类中概股持续下跌,并引发投资者对所有中概股的担忧。市场中有观点认为,这种担忧来源于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恐惧。格隆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认为:“理论上,只要法律法规没有明文规定不可为,只要遵纪守法,则任何生意都应享有安全自如发展的权限。如果法律与市场规律之外,还存有一柄随时可斩落的剑,你不担心哪天拿剑的手一滑,斩到了你的头上?”
这几天,有不少公募和私募投研人员开始阅读我自2017年以来发表的文章,并通过后台联系我,希望我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解读。
若干年以来,中国的“职业”投资人非常乐于接受“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这句话,但我非常确定的是,在未受过专业法学训练和经历过足够法律实务的前提下,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理解这句话真实的含义。
法治是市场经济的保障,有稳定的法治环境,企业家、投资者才有稳定的预期。但这并不代表,法律是僵化而死板的。法律是“活”的,因为法律是由人去制定的,而制定者总是通过立法在一定时空状态下做出不同的取舍。即便制定出的法律,条文中所表述的立法原则或者授权性条款,都赋予了立法机关和执行机关相应的解释权限。法律并非死板的,立法机关可以制定法律,有权机关可以解释法律,这是中国法学本科学生就知道的内容,也是各国都遵循的。
以教育政策为例,自2017年我写作**《为什么应当坚持国民基础教育的非营利性》**以来,已三年半有余;自《民办教育促进法》2018年修订,已近三年;而自《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2021年修订,也已超过3个月。所谓的“政策”,其实都是广义立法的一部分,而不是在法律之外形成的一言堂,无论是《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还是两办发文,都在广义立法范畴。所以当有人站在华尔街投资人角度去诉说中国政策的随意性时,连微博上的老百姓都知道反驳:这两年美国对中资企业立法和执法的打压何尝不是“政策不确定性”的恐惧呢?何况,关于教培企业的政策,并非突发,而是已有长达三年多的缓冲期。
前期修法,并非直接针对校外教培企业,而是厘清民办教育的定位,因此并没有对校外教培企业采取严厉的措施。有若干投资机构与我交流时表示,2018年教育改革被市场认定为“看起来并没有下决心”,因此在2018年政策冲击导致教培企业股价下跌之后,资本市场强化认为校外教培是不可或缺的,于是资本加速流入,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科培训的机构再一次高速扩张。
这其实是一场赌博。这种赌博源于过往约束教育资本化不够有力带来的强烈预期,叠加资本逐利的wishful thinking。
但其实,站在支持改革的角度,由于改革目标是对整个公立教育、民办教育和校外教培进行重新定位,因此整个修法思路是连贯的。正如我在2017年前文所述,国民基础教育关涉千万儿童,关系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资本的短期逐利性、上市套现冲动和业绩考核要求,与国民基础教育天生应当以人为本、善心缓行的初衷存在冲突。这个观念被政策制定者,也即立法者所接受,是本轮教改的起点。
如果能够理解这个起点,那么在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改之后,完全能够意识到,在公立教育体系之外另立一套校外教培体系,实际上与教改目标是完全冲突的。换言之,站在当时看,教培行业最大的风险并非“不可知的政策趋势”,而是一个完全可知的政策趋势。任何真正的职业投资者,在当时,应当开始有所准备。
事实上,许多投资者都做了充足的准备。最近与我交流的读者中,有当时及时转型的教育企业,也有及时决定将服务重点定位于公立教育而非教培企业的软件企业。而像高瓴这样的机构,早在风暴来临前就几乎清仓了教培类中概股。不立危墙之下者,何止一人。而在这三年之中,教培企业有冷静的思考过自身的定位吗?它们之所以难以冷静下来,其实正如教培业内高管们都非常清楚的,在资本支持的激烈竞争之下,谁又能有时间去喘息和思考长远呢?
教培行业的新政是如此决绝,以至于终于惊醒了市场中的所有人。他们仿佛今天才意识到,原来,变化真的在发生。
可是站在我的视角,这个变化早在三年前就已起步。三年前,我在**《是时候彻底反思中国的互联网经济了》**中写道:“如何将劳工保护、消费者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产品质量保障、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制度深深的嵌入到互联网经济之中,是今天所有法律人和立法者的现实课题。”很显然,三年以来,我国的立法者正在逐一回应这些课题。
认为中国政策不可预测的人们,其实只是遮蔽双眼的人,他们认为美国、欧盟的反垄断是可预测的,而中国的反垄断是不可预测的;他们认为美国、欧盟的劳工权益保护是理所应当的,而中国的劳工权益保护就是反市场的。
而在被惊醒之后,彷徨无措的某些专业人士,又抛出一些奇谈怪论。例如,东吴证券某位投研人士讲,中国已经抛弃“美国道路”、转向了“德国道路”,国策已经转变为“重制造、轻服务”。最近,关于中国正在“德国化”的文章正在大行其道。我很怀疑写这些文章的人,有几个能够阅读德文。
正如本公号读者一直所知,无论对美国、德国还是日本,其实我们都仍然非常不了解。近二十年来,我国只有一本关于德国金融制度研究的专著出版。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怎么可能只去借鉴一个自己都还不太了解的国家呢?
为什么资本市场总认为中国的政策不可预期?说到底,我们市场上的资金过于充裕,又由于从未经历真正的金融危机,长期保护金融行业,导致金融从业者严重过剩、参差不齐。他们的判断力,在过往数年,已经暴露得非常彻底,连本国的政策趋势,他们都看不清了。
为什么海外投资者也会认为中国的政策难以预期?难道不是因为海外投资者都是从我国投研机构这里购买的分析吗?难道他们还会直接阅读那些所搜集信息背后更深层次的分析吗?难道他们会像我们一样,仔细研读另一个国家反垄断的历史吗?难道不是因为华尔街认为中国应当一直保持极低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而非进一步注重中国劳工的权益)从而为股东赚取更多的利润吗?难道不是因为华尔街认为在中国形成一个公立教育体系之外的教培体系从而将所有中国家庭席卷其中,才能够赚取更多的收益从而对股东们更为有利吗?
中概股对美国投资者的价值是什么?从美国的制度设计上看,难道最终不是为了让美国的养老基金能有更多的选择从而有利于美国的养老事业吗?那为什么华尔街不去质疑和反对那些人力成本和社会成本远远高于中国的欧盟在美上市企业呢?难道是因为中国的劳工和消费者不值得享有更多的权利吗?本轮中概股的“危机”,难道最终不是因为《外国公司问责法》而起吗?
这是一个需要思考长远的时代,如果你的思考足够长远,那么一切都不是不可预期的。
以上。
叮叮叮叮叮2021-07-26 17:41:22
非常赞同文中的“为什么资本市场总认为中国的政策不可预期?说到底,我们市场上的资金过于充裕,又由于从未经历真正的金融危机,长期保护金融行业,导致金融从业者严重过剩、参差不齐。他们的判断力,在过往数年,已经暴露得非常彻底,连本国的政策趋势,他们都看不清了。” 而且我觉得他们看不清不是他们没有能力看清,而是他们被资本蒙住了眼,屁股早就歪了,良心早就昧了,所以无法真正客观的代入到我国政府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他们天然站在的资本的立场,站在了普通老百姓和政府的另一面
肖飞-萨克斯-乐队-演绎资源2021-07-26 17:45:46
校外教培机构一直以来长期的贩卖焦虑,让我们做父母的不堪其扰,又不堪重负!
[有人@我] WLan2021-07-26 17:40:54
十八大以来,可以明显看到有两个约束在加强,一个是对官僚的约束,一个是对资本的约束(特别是涉及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领域)。
百年人生待从头。2021-07-26 17:43:12
中国的政策基本上全是先小范围试水,然后再全局推广。资本怎么会没有预知,只不过想在这个政策落地的时间差中,榨取更大,更多的利益。
章太严2021-07-26 17:47:09
“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都是绝不会得逞的”,一锤定音(对外国公司问责法)
嘟嘟嘟2021-07-26 17:33:31
拥抱变化,迎接挑战。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作为教培行业排头兵的心声。
Ray-xiao2021-07-26 18:20:09
认同先生的观点,之前随公司在做市场调研时发现,日本丸红早已超过ADM 邦基 路易达孚,成为全球第二大粮食贸易企业。当尝试写作探讨日本粮食贸易企业和丸红的发展历程时才发现,国内研究对于日本和日本企业的了解匮乏到难以置信的程度
星 空2021-07-26 18:18:44
民贫困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中产,和富人试图通过杠杆推动资产价格大幅度拉升,进行阶层巩固,试图躺着赚钱,失去了勤劳致富。而打破刚兑,打破地产永涨论,让他们回到劳动人民中去为社会奋斗,也让公用事业,医疗地产教育回归本质。饭饱思淫欲。
yuan2021-07-26 23:10:33
呵呵,学习下七一讲话,我党绝不代表任何资本权贵集团!果真言出必行。华尔街群狼哪见过这种价值观和执行力,能把资本驯服的,全世界也就种花家了,吃惊是正常的哈[憨笑]
natty2021-07-26 18:01:43
中国的那些金融从业者不是读不懂趋势,而是抱着侥幸和不甘心理,看到别人都从资本的盛宴中实现了财富的盛宴,觉得自己也应该是那群人中的一个,这个社会,太浮躁了。
β2021-07-26 19:25:14
作为资深金融从业人员,我对我的能力和眼光感到羞愧,好像只要能喝酒就能挣大钱的时代过了……
去氧乙酸君2021-07-26 17:43:43
很赞同作者所说的我们对国外金融体系仍然一无所知,甚至对我们自己的政策也是一无所知,更多的是人云亦云。由于炒高某些股票也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现在的下跌也是人云亦云。引入外资投资人的目的不是让外资决定市场,也不是让我们跟着外资的思维考虑问题,应该是让我们的从业人员更加有素质。
吴小猛兽2021-07-26 19:08:47
格隆一向站在资本一方,得出那样的结论毫不意外,发发牢骚而已。
大尾巴狼2021-07-26 19:25:08
非常赞同老师的观点,我不炒股,不过在19年就预感国家不会让课外辅导机构如此疯狂扩张、贩卖焦虑,劝返了入职某思的外甥女
瑞2021-07-26 17:49:32
虽然看长篇费时,但还是想看长篇的[嘿哈]
finxible2021-07-26 19:29:17
看到“抛弃美国道路,走德国道路”这段笑喷了,显然说这话的人要么从来不对政治经济学毫无关注,要么又坏又蠢。这话的逻辑是:在转变政策之前,我国就是在走美国道路。和着改革开放四十年不光是要培养民营资本,还要把原来的国有企业完全市场化了,这太有当年戈尔巴乔夫内味了。这位同志是真正的华尔街之狼,为什么?因为至少华尔街的交易员们至少能听得懂白宫想干什么且识时务,这位倒好直接骂,兄弟很勇啊[胜利]。
qiyun2021-07-26 17:44:26
我看到格隆的微博瞬间就想到大佬你很早就高瞻远瞩指出来过了[旺柴]
憑2021-07-27 00:56:47
社会商品的巨大差距导致戾气很重 一房千万 一粮一块
SCV2021-07-27 20:14:33
政策的制定不受资本裹挟,不正是中国的制度优势么
冰冰岛主2021-07-27 01:44:34
关于养老基金那段,太扎心,不能忍。 我们自己家的社保和养老压力 已经越来越大, 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的风险, 都难以回避的艰难应对, 为喵还要用我们的血养它家?! 这轮调整有阵痛, 包括今天大A的扑街。 但素 还是要解决。 热文满天飞, 还是习惯来这里阅读, 真正的好文章。
熊宇2021-07-26 17:40:09
在中国,要看投资者投资逻辑,如果投资逻辑姓资,那一定是不可预期的。
薛定谔的猫2021-07-26 20:56:32
投资人最好有个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正就不会说那些有的没的了
树的大树2021-07-28 15:44:22
并非政策不可预期,而是政策的实际后果在制定政策者的预期之外
作者
未见得
夏义鹏2021-07-27 20:30:11
看得出作者法学功底深厚。私以为现在大部分问题的根源在于劳动在分配中的占比过低,工资所得仅能勉强养家糊口,才会有如此大的焦虑,包括教育军备竞赛,性别对立,内卷化,以及以房产为代表的全民投机。从法律层面上不知道政府怎么看,是否有长远打算。因为现在从具体措施来看,都是在敲打企业,包括地产商,互联网,教培,而个人通过房产投机并未触及。
桑桑记得开电热毯2021-07-26 17:44:22
分析投资者对政策预期的内容让我想到对韩国征收房产税却导致抢购潮和房价大涨一事的评论来[发呆]
村长2021-07-28 01:04:51
就题目直評:已经是强烈预期了,作为投资机构,投研,如果不好好体悟社会现实,没搞明白实际情况,而就靠利润支撑去投资这个国家的发展,那都没必要搞投资了,因为这样的国家首先就容易失败,投它就成了悖论。而提前发现变化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如果只依照过去特定逻辑和利润投资,那就不能叫投资人,只能被称为做小买卖的。回到这些国家框架的转变,最终政府和资本的博弈在于钱更集中在谁的手里,集中在资本手里,政府要通过公平分配把钱要回来,集中在政府手里,政府要通过效率把它们再洒出去,这样国家至少能保持稳定运作,而促使政府做出改变的,就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态。
旅游快^_^乐跃平.2021-07-27 20:02:26
站在国家未来发展的角度,三、四个月前我开始认为这是必须采取的措施。
Evans2021-07-28 09:43:47
单说教育,民办高等教育预计也会迎来监管的一天……(现在民办高等教育越来越不像话了,快成正规的“野鸡大学”)
姜汉川2021-07-29 19:46:32
就想问一句:美国有这么多资本进入K12吗?如果没有,就不存在政策随意性一说,更像主流普世价值回归。
品茶听风2021-07-29 11:06:18
会有超预期的房地产政策吗[呲牙]解决房地产问题核心在于让房子回归居住属性,去除金融属性。重中之重首先应解决银行与房地产的捆绑利益,对于居住房地产商新增项目应逐步停止贷款,贷款不停则地皮炒作不止。逐步化解银行与房地产捆绑所产生的金融风险。2.二套及多套房产停止贷款,包括公积金贷款。减少居民投资投机需求。3.光就业解决不了居者有其屋的问题,提高居民收入也不可能一直提高。房地产泡沫本质还是金融杠杆问题,去掉生产端和消费端的杠杆才是解决问题的实质办法。也许现在时机还未到,恐怕以后时机成熟地产行业也会有大地震。房地产税只是一个挤泡沫的政策,前提是要平稳控制住泡沫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