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读什么

平时我常会给大伙分享一些读书的收获和推荐的书单,经常会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怎么提高阅读的速度?」

关于这个问题我最近读到一个观点,很反直觉:

人的记忆有两种基本机制:存储与提取。以前人们习惯性地认为存储和提取是一回事儿,记得越快,学习效果越好。

但实验发现了与常识相反的结论:“存储与提取负相关”,也就是说,存入记忆越容易,提取出来越困难;反之,如果你有些吃力地存入,知识提取会更方便。

划重点啦 👉 对于大脑来说,存入过程越轻松,用的时候反而越难找到;存入的时候麻烦一些,反而需要的时候更容易想到

比如我们读书的时候经常会读到一些很好的观点,然后把 ta 抄下来;微信看到好文章,随手就收藏了(请自觉代号入座 /pic/1_TXSu8Ac5ia4aplXNFch1GicS0yNJpA.png)。但之后我们还会想得起来吗?大部分的时候不会,不出一周、甚至一天,我们就会忘光。

但如果某一个观点我们阅读的时候反复琢磨推敲,最后把这个观点记住了,用到的时候会更容易想到。

所以怎么提高阅读速度?其实不需要,慢慢读也是一种速读,因为读书本就是为了「用到」的那一刻。我们追求的不应该是存储强度,而是提取强度。这也是一种“慢就是快”。

提高提取强度有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

做读书笔记的时候不要抄原句,每一个观点都要变成自己的话来写,然后注明来源章节。

这个思路有个很形象的说法——给存储的过程增加一点摩擦力,以后提取才会更容易。

这些观点来自《卡片笔记写作法》,我已经被成功安利了卡片笔记,也推荐给大伙,最打动我的一句话:

好的笔记方法应该是越积累越有价值、分类越清晰,而不是越积累越复杂、越让人困惑、越不愿打开。

PS:以上摘录大部分都是我用自己的话重写的。

PPS:我已在知识星球中分享了自己读这本书的心得和具体的方法实例,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后台回复「知识星球」了解。

……

基金行业有个叫做「冠军魔咒」的法则——如果我们每年都买前一年的冠军基金,那么长久下来我们的收益会非常难看。

这个规则不少读者应该都知道。但就有人反过来思考,如果每年都买垫底基金呢?上次有小伙伴留言说看到某个“不要命组合”,专门买垫底基金,结果近两年收益居然很好。

正好我有读到相关内容,这其实是个巧合 👇 策略一是每年买前一年的冠军基金,策略二是每年买前一年的垫底基金。

/pic/2_vA6nVSCwqMXVZbhicICQibMAU8jmSA.png数据来源:wind,朱雀基金这两年只是碰巧赶上了垫底基金和冠军基金收益都还可以,仅此而已。同期股票型基金的平均累积收益是 206%,冠军策略只有 101%,而垫底策略则是 87.37%,相比平均值差了整整一倍

实际上冠军基金策略和垫底基金策略虽然看起来相反,却是同一个策略,因为导致基金当冠军或者垫底的因素是一样的——单押某一个“赛道”,然后成王败寇 👉 原文在这里

……

最后一则,分享一段问答给大家,来自最近提过很多次的 MJ·DeMarc 的《百万富翁快车道》

Q:MJ,当你买下第一辆兰博基尼时,你觉得开心吗?我在考虑买一辆保时捷。

A:汽车和其他昂贵玩具不会让你开心快乐。我在买下第一辆兰博基尼之前就已经很开心了,而买车只是对自己的奖励(快车道充电器)。

快乐来自你为了达到既定目标不断获得成就的过程,而不是一辆车。当这些都变成现实时,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那辆梦想中的车已经不那么吸引你了。

不知道怎么的,我就想起了以前上班摸鱼时的心理实录——德国这边每家公司都会在茶水吧摆一台咖啡机,每天工作到疲惫的时候想到可以来杯咖啡心情都会很好,但很快我就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事儿 👇

/pic/3_4lJpXpFefeuXCopyxNgBzciawa5lGw.jpg最香的是想到要喝咖啡的瞬间和去接咖啡的路上,等真的开始喝咖啡开心程度就直线下降到有点无感了。

如果是出差之类的烦心事儿,曲线就会刚好反转过来。知道出差的时候最痛苦,等真开始出差了反而一点点就接受了。

这也算是某种程度的过程比结果重要吧 /pic/4_NqkM4RBRZykYJj0A1KGQnQyCM5lfWQ.png

王臣2021-07-16 13:12:20

我最近在读 价值之道,上次你的安利。挺不错的一本书

作者

我…… 没推荐过这本书啊,都没听说过…… 你上哪鬼混去了 [翻白眼]

Jinn2021-07-16 13:11:59

真正开心的是实现财务自由的过程

作者

哈,这句话我本来想说的,但后来想了半天又给删掉了…… 我问了自己一下,既然过程这么快乐,你愿不愿意再重来一遍。结果,明显我是不愿意的,身体无比诚实 [捂脸] 说明结果和过程同样重要

Ken.N2021-07-16 13:23:41

万事开头难啊,我也开始读了

作者

万事开头难,然后中间难,最后收尾难 [旺柴]

游郁泓2021-07-16 13:33:52

我在做阅读和输出的时候,开始不在意阅读的速度了。之前会因为别人一年读100本书,我自身感到压力山大,生怕比别人落后。 后来想通了,我阅读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享受年底复盘时书本的厚度,不是吹嘘阅读的时长,而是从书中学一招用一招。 做输出的时候(包括阅读也大的推文之后),先摘抄我觉得对我有启示的句子(用微信笔记存档)一个字一个字地打(反正我打字速度很快),然后在这个句子下面写下自己的想法。也遇到一些很有意思的句子,但是没什么想法或者不太理解,那就先放着…… 隔天开始阅读前,先打开前一天的输出,看、再阅读、对一些感触很深的文字再打一遍复写,再写新想法。再开始新的一天的阅读…… 这样持续一段时间,虽然读的书不多,但好像记的东西不少,心态上也不焦虑,反而觉得自己的状态开始慢慢进入了“加强回路”。

风见野2021-07-16 13:16:58

啊,以前读到过相关文章,说调查了大学课堂记笔记,发现用手写记笔记会比电脑打字记笔记记得更牢,也是类似的印证吧

作者

这个例子书里正好也有提到——因为电脑打字很效率,可以老师说啥就记啥;但是手写往往只能跟关键词,算是验证前面「用自己的话来记笔记」的摩擦力理论。

朝南2021-07-16 13:13:26

哈哈哈好多人收快递也是这心态,期待着快递到达前最快乐,真拆开时快乐的泡泡反而破了

作者

快别说了,我家好多衣服连吊牌都没拆 [苦涩]

程钰2021-07-16 14:11:36

哈哈,咖啡这个例子让我想到《洞见:为什么佛学是真的》,里面提到吃甜甜圈的快乐大部分来自于对吃甜甜圈的想象[旺柴]

光影_青空2021-07-16 13:51:53

得到某个坏消息的时候心情最差,正在面对这事的时候反而没这么坏心情了,完事后又会觉得似乎还有点成就感?

SherLock·OD2021-07-16 13:25:51

最近也在读卡片笔记写作法,有个很明显的感觉,就是不再为如何分类而焦虑了。过度的注重分类,即费精力又费时间还容易产生限制,不如踏实的去积累,去形成跨类别的联系。

作者

开始写卡片,然后每次新增卡片都去尽量链接相关的旧卡片,最适合自己的分类方式和话题就会慢慢自己“生长出来”。

K2021-07-16 14:15:18

咖啡快乐曲线图:得到之后快乐骤降,想起了陈奕迅的歌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哈哈 过程是比结果重要,当专注于过程,离结果只会越来越近,相反一直盯着目标,可能会被眼下的石头绊倒,要的就是修炼一个“无我”的境界

车2021-07-16 13:30:07

是不是原句看读书笔记怎么用吧.我大概从初中老师要求写读书笔记的时候,就一直做原句的摘抄,因为喜欢读书笔记,这个习惯一直保持着,怠惰的时候中间大概最长断了一两年,但是后续都接着做了.现在能找到的读书笔记大约从大学开始,大多数是些三观思想相关的东西,都是原句原封不动摘抄下来的.偶尔过一段时间,闲来无事(不热衷打游戏)的时候,都会翻一翻. 反倒是不喜欢自己去把原句翻译,只觉得用自己的话记录,有些味道就变了,影响自己后来再读的理解.赞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