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科学学将如何影响未来的科研
去年的看过的科幻小说“深空之流浪舰队”,对于费米悖论的解释是大部分文明的科技进展会越变越慢,最终停滞。而在分析了2500万篇论文后,发现科学正在变得越来越保守中,这一趋势也得到了数据的验证,诚然,科学研究的门槛越来越高(大多数研究者需要有博士基础),越来越依靠跨学科的团队协作,但通才却在变得稀缺。而应对之道,可能藏在科学学,这一量化的研究科学发展规律的交叉学科之中。相关的报道,参考不久的将来,人们将怎样做科研,其中讲述了美国Darpa的科学2.0计划,和笔者所想有重合之处。
科学学的研究素材,最初是论文及专利发表的记录及相互引用的网络,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给出的标签,来量化的描述科研的发展进程。例如性别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研究者的产出等。更进一步的研究,关注是那些个人因素,会促成科研人员成功,或者预测那些研究,更具有潜力,同时还可评估科研团队的组成(例如多样性),对研究成果的影响。
未来科学学的进展,将不仅仅关注于描述和预测,还要考虑如何能够帮助科研人员提升工作质量。这有三个方向,首先可以帮助科研人员评价其所处团队的短板,在众多可能的合作伙伴中,找出更有可能出成果的。其次,结合知识图谱,能够给科研人员个性化地推荐有潜力的文献,或指出其需要补足的知识短板,从而提升个人的工作潜能。该方向还包括指出不同人最适合的学习方式,例如有的人适合视频内容,有些人经由阅读学习的效率更高,而有些内容则必须上手实践后才算学会。第三是提供智能助理,推荐合适的工作/休息安排,例如如果能够结合可穿戴设备,测量脑电,让学者在处于心流状态时不被打扰,同时督促其及时参与体育锻炼及社交活动,从而提升个人的工作效率,或者通过对研究者社交媒体发言的分析,指出不同性格的研究者在团队中应该处于的角色。
自然,还结合AI技术,可以将繁杂的计算及推导自动化,算法甚至能够在已知的定义好的框架中经由枚举产生假设,并验证其与事实相符合的程度。但科学中所谓突破性的进展,是构造全新的框架,去度量之前无法度量或被忽视的现象,这一切还需要人来进行。最初的科研,一方面是纯然不指向某个具体问题的,但任何一个科研进展的背后,都来自于之前研究成果应用带来的观测手段的进步。这就需要一批能够有敏锐的嗅觉,能够及时将新研究落地,并拓展适用范围的人,而这一过程,科学学也可以发挥助力。
在科学论文和普通人之间充当桥梁的科学新闻,对于论文的未来的引用是否有所帮助,在同一期刊发表的论文,是不是在那些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的,就有更大几率获得更高引用,或具有更大的应用转化潜能?这其中的因果关系的方向如何?是否增加对科研成果的报道,就能够更好的促进科研转化了?如何在报道中,突出跨学科的元素,从而促进不同学科的交融?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科研转化还需要风险投资,对于投资领域,创业团队具有哪些素质,能够促进其成功,这些科学学已有研究。同时对科研创新所需的制度保障及文化基础,例如法制及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能够促进科研的突破及应用转化,这些问题也需要相关的研究,从而为制度建设提供依据。
以上讨论的,还只是局限在少数精英中的科学。未来的科研,要想发挥人口优势,就必须普及到普通人,就如同全民健身,提升大众的素质。当所有人都能够在开放的数据平台中找到相应的数据,并通过AI,自动地从中提取其模式,判断模式的可靠程度和可复制性,并将这一规律应用于指导自身的工作生活,才能更广泛的促进集体的效率的同时,兼顾个人的福祉。例如对于需要创意的工作,是否开放的办公环境,能够提升工作效率?是否通过下午茶补充糖分,能够提升工作效率?随着科研的工具傻瓜化,结合开放的匿名数据,让更多人能够去研究那些因素能够促进个人的健康与效率,这才是最接地气的科普教育。
推荐两本关于科学本质的书:
晶芬2021-08-09 15:52:12
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来自想像力,伟大的想像力![强][强][强]
Alchemist2021-08-07 13:35:36
“创业团队具有哪些素质,能够促进其成功”请问有相关文献可以推荐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