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批评“资本”的时候,到底在批评什么?
阿里女员工遭受性侵的事件,昨天开始发酵。一位有夫之妇,要通过在公司食堂声嘶力竭的呐喊,要通过在全网曝光自己被侵犯的细节,才能获得起码的关注和救济,这是令人绝望而悲哀的。
更令人绝望而悲哀的,是阿里CEO张勇在今天的表态,在他极其简短的内部表态中,有这样几个信息:
1、性侵事件将近十天之后,阿里内网发酵数日之后,张勇才在8月7日“晚上得知这件事情”。要么,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想撇清阿里高管层的责任;要么,这是一个更可怕的事实,阿里高管层,根本不知道阿里中层和员工的现状,没有任何人及时向CEO汇报这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在阿里内部,仿佛指称性侵、在食堂公共场合和内网自我曝光都不是一个严重事件,而只有发酵为微博热搜,才值得汇报给CEO,或者,才值得引起CEO的重视。这是一种怎样的企业文化?这就是中国“高科技企业”的代表?
2、张勇讲,“该道歉的不仅是HR团队,相关的各级业务主管都有责任,都首先应该为冷漠、为没有及时处理而道歉”。所以,该道歉的是各级“业务主管”。仿佛阿里高管层是没有任何责任的,当然CEO更不可能有责任了。原来一个企业团队的中层出了严重问题,高管层是可以完全没有责任的。那要高管层做什么呢?
3、张勇还讲,“在公司内部尽快把这件事情和处理的全过程调查清楚,给全体阿里同学和全社会一个交代”。难道,不应该首先给当事人一个交代吗?所以,如果不是因为社会舆论,根本不会想到对任何人有所交代?即便到了现在,也只知道给周围人和社会一个交代,当事人不配得到一个交代?
烂透了。
然而全网骂阿里、上热搜,很多事就会改变吗?好像,不太可能。
这些年,许多人都在批评“资本”,那大家,到底在批评什么呢?
当你批评资本的时候,他们讲,你是在打击民营企业;当你批评资本的时候,他们讲,你是要回到计划经济;当你批评资本的时候,他们讲,你是要让中国走向闭关锁国;当你批评资本的时候,他们讲,你是在支持国进民退。最后,他们自己的员工,只能在绝望中呐喊。
为什么大家要批评资本呢?
我想,这个时代,人们对资本的批评,恐怕并非如上述指责那样。我们没有人会去批评每个地方辛苦的小老板,没有人会批评在实体行业中辛勤劳作从而真正为所有人提供商品的企业和员工,更没有人希望回到计划时代或远离全球化的封闭时代。甚至,人们并不是在批评投资者,美国老百姓难以批评它们的养老基金,中国老百姓则更宽容,他们连证券市场的公募基金也很少批评。至于一级市场的PE/VC,有多少老百姓又了解呢?
事实上,那些批评资本的民众,往往也是那些支持本土真正高科技企业的民众,也是那些支持中国出现更多硬实力科技的民众,甚至,也是那些支持“老干妈”这类谈不上什么科技含量但一辈子认真做好自己产品的民众。
人们今天在中国对资本的批评,主要是在批评以下几个方面:
1、私有垄断企业以“高科技”名义享受中国的税收、劳工政策红利,却没有发展出真正的“高科技”,长期只能用低级的网络效应、酒桌文化“鱼肉乡里”而不能够用高级的手段“鱼肉海外”。与美国超大型上市公司的股权主要由美国养老基金持有、从而其收益事实上可以为美国民众所分享不同,中国今天以互联网平台企业为主导的私有垄断企业的营收、利润仍然主要基于中国境内基础设施和上下产业链来共同创造,仍然在充分挖掘中国“人口红利”最后的尾巴,其海外上市估值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但****此类垄断企业的收益却无法为中国民众所共享。当然,它们不可能有任何主动散财于上下游从而促进共同发展的意愿。毕竟,这些私有垄断企业要依靠股权激励去支撑其日益庞大的人力成本,而股权激励制度则意味着这些企业必须更加充分的利用网络效应和垄断优势去快速增厚自己的营收和利润或者创造出新的预期,最简单的办法,当然是进一步盘剥上下游,或者通过补贴再次开辟新的“赛道”和“风口”。
2、这些曾经号称“全球领先”的私有垄断企业并未成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率;他们并未带来更加“先进”、“文明”的企业文化,它们甚至将中国传统商业的“信义为先”都抛在脑后。它们在垄断基础之上,将一些商业糟粕无限放大,对一大批慕强的中小企业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当Amazon在严厉治理刷单的今天,中国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上的刷单、造假仍被视为“理所当然”,氪金游戏、个人数据滥用仍然大行其道。中国的《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在这些私有垄断企业眼中如同儿戏,法律责任不过是可以转化为金额极少的行政罚款的“企业成本”。一方面是中国制造业产能的极速提升,商品规模的快速扩大,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商业风气恶化至极。这些风气显然不只对商业,更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不只是中小厂家和商家,甚至连许多全球知名机构都要被迫“二选一”才能在中国生存下去。
3、这些私有垄断企业利用自身经济优势和能够直接影响互联网舆论的现实,通过公关、赎买舆论、吸纳退休或辞职官员的方式,去影响社会观念,影响学界,进而影响立法、修法和执法,试图尽可能长时间的维持其在经营者集中、不正当竞争和税收、劳工制度方面的“政策红利优势”。
4、除了私有垄断企业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以一级市场投资、二级市场变现为基本形式的金融资本短期逐利对部分行业产生的恶劣影响。因为PE/VC的一期存续期短暂,导致所有的“赛道”、“风口”行业必须在5年之内产生规模效应,无论是通过制造焦虑、软文轰炸还是快速的行业集中,所有的目标都是需要在5年多的时间里能够完成上市退出。这导致医疗、教育等诸多不适合快速扩张的行业不断冲击社会底线。
对资本的批评,在今天的中国,并非针对投资者,更不是针对企业家,当然更非针对民营企业。对资本的批评,在今天的中国,是针对已经成型的互联网私有垄断企业,以及以短期逐利为目标的部分金融机构。
自镀金时代以来的人类社会进步,最终是由于不同阶层的群体性反思和最终达至的共识,以及基于这些共识所建立的制度规范。然而,如果某一群体始终不愿意主动反思、参与共识的建立,那时代的变革于它们而言,将变得更为激烈而痛苦。
以上。
傅玉堂2021-08-09 00:02:44
分享下,我现供职的公司是家外企,一百多年了,源于法国,发展壮大在美国,之前在在国企(超大型根正苗红的国企),从我进外企公司那天起,我才知道什么是好的企业,虽然我已是历届四年的人了,但还是在入职7天后到国外参加培训,和校招一样的对待,培训的第一天起,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里的很重要的一条就是“sexual harassment”,重要到什么程度呢,一旦你在公司的汇报系统,记录并上报了你遭遇了同事,下属,或者领导的“性”骚扰,那这个事件它可以毫无阻碍的以光纤的速度到达北美总部,没有人阻拦的了,除非你不愿意上报,并且是一旦核实,那就是red line 一票否决,这个系统不限于服务质量,安全,会议记录,学习记录,总之每个员工都可以在上面提交自己的报告,但这样的企业在我们中国这样的市场下,没有人去学他的好处他们只觊觎它的科技,从来不羡慕它的文化,而且已经在二选一的市场逼迫下,惨淡经营……
作者
其实这也不是企业自身形成的文化,而是企业母国民众过往的抗争所形成的社会观念,以及因之而来的立法和严厉的执法。
腾2021-08-08 21:01:45
真的不要再吹嘘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了,他们和创造力毫无关系。看看大洋彼岸被踢出局的真正创新者吧!
Xiong2021-08-08 21:03:12
这些披着“科技企业外衣的企业”长期满足于对国外技术的拿来主义;对烧钱吸引流量注意力的简单商业模式;将人口红利的福利占为己有,还沾沾自喜;并不创造财富,却通过商业模式将存量财富攫取到资本和少部分人手里。
好运熊猫2021-08-08 21:07:36
女性不如月饼。呵呵
爱发呆的狸花喵2021-08-08 21:07:59
作者说出了我心中的话,我现在的确很反感资本家,但不是华为这样的,也不是鸿星尔克这样的,而是赚了钱不搞科技创新和实业的,而是天天只想靠商业模式赚钱的!
Jingbo王静波2021-08-08 22:56:22
说的好像国企没有酒桌文化似的。你试试在国企的食堂发传单看看有啥后果。
作者
辛苦你了,身在加利福尼亚还要关心国企纪检、巡视的效果,欢迎多回来考察参观,毕竟,身在国内的老百姓比一位美国人更有发言权。说到强奸文化,仿佛你更了解。
蓝海2021-08-08 21:30:36
这个以996为荣公开违反劳动法的所谓高科技企业,你能指望它什么,呵呵
Tristan2021-08-08 21:31:14
做技术的理工男都知道,阿里就是一家商业公司,google才是真正的科技公司,这是一家企业的文化和基因所决定的。创始人是什么价值观,这家公司就是什么样的基因
Senatus2021-08-08 21:00:58
领导,就应该对下属的全部责任负责。不然苦活都是人家干了,好处全你拿了?还是那句话,不存在牛逼领导下属全是傻逼的情况,也不存在领导特别傻逼下属全都很牛逼的情况。
阎灵乐2021-08-08 21:35:13
我们以前对这些互联网巨头们太好了,也把他们想的太好了。做为实体行业的从业者,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根本无法想象他们居然敢如此无视法律,还不用付出代价,经营手法简单粗暴(烧钱),管理手段也不见得高明(除了高薪,还有什么能让他们抓住人心)。
汪小轶2021-08-08 20:57:03
资本不等于资本家,某种程度上,资本家也只是资本的工具。
杨成2021-08-08 22:51:20
那个说舆论氛围有点可怕的,你提了个好问题,从八十年代,到92派下海做生意,民众基本持支持,甚至敬佩的态度,觉得他们是敢闯,能干,有创新的一批人。到今天你看见的舆论不一样了,为什么?时间改变了什么?
罗焕森2021-08-08 22:23:44
第一二条有点不敢苟同。酒桌文化什么的,典型不是互联网行业的特点,这次恰恰是阿里与传统企业打交道的部门发生的事情。第二条刷单氪金游戏这些指责,行业也在变化,也在努力,现在看不到行业在变化而是指责大家在改正的陋习,有点欲加之罪了。 看到评论区各位的观点,感觉挺害怕的,这样的舆论氛围,恐怕有点过了。
悠哉游哉2021-08-08 22:04:08
他们配不上高科技这三个字,寡头型互联网公司更适合他们。
知与谁同2021-08-08 21:00:59
科技是中性的,没错,它没有道德,但是,人有,人首先要有道德,价值观也是要建立在道德之上。
阿黄2021-08-08 21:23:28
这些互联网企业都一副德性。无论中美。
宋增宽2021-08-09 08:14:18
第一、互联网企业上市的红利普通老百姓享受不到,不是互联网企业自身的问题,是互联网成长史决定的。早期投资只有海外基金,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不可能给这样的无固定资产企业进行投资。就事论事,红利覆盖率的问题是历史形成的,这点企业无能为力。 第二、中国互联网的创新的确建立在最广大的用户群体上的模式创新。但是不要否定模式创新的意义,不要否定信息流通性的意义。简单例子,微信几乎7*24的稳定性本身就是一种核心技术能力。 第三、互联网企业的确到了一个转折点,从过去野蛮生长到一个平稳生长的过渡期,过去速度可以掩盖一切问题,如今速度下来了,问题就暴露了。 第四、任何问题都是社会的缩影,正视问题,但不要夸大阿里单一文化的影响。
作者
1、基础设施型私有垄断企业,在人类历史上只有三个归宿,如果收益不能共享,那只有两个归宿;2、任何一个小企业都能找出创新点,谁都没有否认,也不能证明什么;3、显然不是速度的问题;4、大企业如果无法推动社会进步,还要加剧社会问题,那就不配享有任何政策红利。
郑婵2021-08-08 21:39:46
看到这篇的最后一段,我又去翻出了那篇《老龄化与996》。有一些共识,越来越坚定。
Luski2021-08-08 22:05:16
这些互联网企业也敢自称“资本家”?太抬举自己了!华为才是真·资本家,那一众互联网企业不过是买办而已
c2021-08-09 08:17:45
现在最担心的是反垄断法下所谓开放两大巨头共享生态圈,抱团取暖,寡头变独占,连发声的地方也没有了。阿里出事,微博控评,微信不控呀。如果变成兄弟,两个a股七分之一加起来,太恐怖了
黄海2021-08-08 23:03:26
中国需要一个咆哮的二十年代。
作者
咆哮的二十年代,已经快结束了
老蒲2021-08-08 22:27:21
2000年了,号称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企业还在亲身实践无商不奸这句古话。
Zhang SS2021-08-09 07:01:34
刚刚看到阿里的处理决定!原本以为会开除几个基层,中层甚至高层管理人员,即使阿里的企业文化不支持,即使阿里的CEO不觉得该开除,但是,在事情闹到这样的地步的情况下,至少也做个样子给人看吧?!但是还是高看了阿里的底线!
丁锐2021-08-08 22:35:42
非常贊赏最后一句话:“时代的变革于它们而言,将变得更为激烈而痛苦”。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兢兢业业尚且不足以跟上,顾步自封,不思进取就是自取灭亡。
獭祭鱼2021-08-08 22:24:14
某一群体是时候认真对待慕峰先生的提醒了。
麻晓亮2021-08-08 21:59:15
时代已经给出了宏大历史下的新命题,愿我们的答案中最基本的价值值得所有人追随,能保护每个人,和国家民族的复兴相契合,不负时代,不负所爱。
阿黄2021-08-09 09:28:14
互联网企业无论中美,看下收入和对应的交税额就知道了,没一家好东西。社会责任什么的都是靠嘴扯蛋的。
乌拉乌拉乌拉2021-08-09 01:32:58
人对数字的欲望是无穷的,需要政府加一个盖子,到了这个天花板,也就把精力转向其他方面的建设了。数字是无穷大的,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惜别昨日2021-08-09 00:12:14
怎么感觉留言更精彩一些。争论的不亦乐乎。
姚胜2021-08-10 12:54:29
很怀疑阿里现在还有没有“利润之上的追求”,选的ceo短视。
章太严2021-08-11 03:05:41
因为不公平的竞争,引起社会抵制,导致了反竞争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