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跟大伙推荐这本书,我已经悄咪咪铺垫了12篇文章
老早就想和大伙推荐了。我基本每年会回顾一本当年对我启发最大的书,之前几年分布推荐过《软技能》、《每周工作 4 小时》、《邻家的百万富翁》。虽然今年才过半,但我觉得这本年度推荐也许可以内定了
**《百万富翁快车道》**这本书我在前面的文章提过一两次,但还没正式推荐。即使是这样,从提到这本书的一开始,好奇读过的小伙伴就轮番给我留言,说这本书里很多观点太有启发了,让我一定要写一篇分享。
一篇哪够。
因为这本书里面很多观点挺反直觉的,为了能跟大伙推荐这本书我已经铺垫好了 12 篇文章,都和这本书中的观点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这本书的整体框架很好懂,我们的财富之路分成了 3 条车道:
- 人行道,最终难以获得财富;
- 慢车道,熬到 60 岁退休,终于可以开始享受生活;
- 快车道,用 7~10 年的时间快速积累下第一笔本金,开始享受生活(讲的不是财富自由,讲的是纯财富)
但这本书给人启发的地方不在于框架,而在于细节,作者分享的衡量快车道的标准和思维方式的区别才是这本书最有启发的地方。
……
我之前分享过的几个观点:
1、消费买东西时,我们想的常常是「这个东西好不好」,但作者却建议我们反过来思考——我们自己配不配得上这个东西。
如果你刚买完一个东西,比如包包、车子或者房子。但不幸第二天就失业了,你不会懊恼「悲剧,我昨天不该买 XXX 的!」。
——当时的分享
在这个观点之后,我又写了两篇相关文章:
- 代价最大的消费,叫做“必须现在拥有”
- Live below your means,比认为“应该”的生活再低一档
2、作者认为,通过工作收入来养家糊口,再指望通过投资一夜暴富,这是条慢车道(统计确实也证明,即使是那些巨富家族,财富也有一半以上是来自劳动)。
作者建议反过来,通过投资获得被动收入支付生活,获得选择权和心态的自由,然后专心用劳动来积累财富。
这个思维能回答很多问题,为什么越是想着投资快速翻倍,却越是走在回本的路上?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明明已经有了不少钱,但总觉得财务自由路上哪里差了一点?
解读这个思路我也写过两篇文章:
- 我将自由(这个观点给我带来的心态改变);
- 不靠初始本金实现财务自由;
3、再比如因为这本书的启发,我开始实践“不过双休日”的生活,写过 6 篇思考。我觉得能够彻底想明白上面说的第二条,和这个实验也有很大关系。
这是对我启发最大的几个视角,类似值得思考的观点还有非常非常多,相信大伙一定也会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
说说这本书的读法,这可能是一本读起来不那么舒服的书。
该说是巧还是不巧呢?我前面推荐的 3 本书,作者在这本书里就贬了 2 本 。不过这也正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地方,多听听比我们牛逼的人讲他为什么不喜欢我们自己最喜欢的东西,这能帮我们补全自己的盲区,跳出信息茧房。
读完这本书我依然喜欢《邻家的百万富翁》,依然推荐《每周工作 4 小时》,但也补全了一个很重要的视角——没有方法是万能的,当我们知道一个方法不能做到什么时,我们才真的懂了。
不要去无脑照搬作者的结论(what),而是去思考他为什么不喜欢这些东西(why)。
每个人都会犯错,这本书的作者也一样。作者在成功之前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人生低谷,还被迫去给富婆卖过身(搜 MJ DeMarco 可以找到作者的照片 )。万一无脑复制,最后却偏偏把错的那个部分做成了,岂不是悲剧。
所以我建议大家反过来读,读到一个颠覆的观点后,不去思考这个观点为什么对,而是思考这个观点如果是错的,我们会因此损失什么。
别看作者讽刺上大学就真的辍学不念了,因为错误的代价太大。
但如果作者说不过双休日,却值得尝试一下,因为错了几乎没有损失,收获却可能无限大。
别看作者鼓励创业就立马辞职。作者当初去卖身也是这个原因,宁死不工作,但很少人能有这个本钱……
但如果作者说用投资复利支付生活,却很值得尝试一下,因为成功的收获和失败的损失是不对称的(思路我也写过了)
阅读只能带来知识,行动,才能获得智慧。而行动最好的起点就是从那些不会错的开始,行动过我们才能真的读明白作者在说什么。
而且,非常推荐大家在「微信读书」里面看,还能读到大伙对观点的争论,启发 double,比如 👇
我觉得这是一本致富路上难得的好书,可以帮我们看清很多东西,推荐给大伙~
- 财务自由:我的财务自由实证之路
- 投资实盘:十年之约,躺赚不难
- 抵御风险:7 月保险方案参考
- 干货汇总:一文打包三年干货(第四版)
frankie2021-08-03 13:05:13
现在百万可算不上富翁,百万美元都不行
作者
兄弟,就是个书名,至于嘛 ?? 看你的意思看不上一百万,自己的资产应该早就千万上亿了吧?也不知道作者自己一年赚一百多万美元够得上你的眼界了没……
DL.Z2021-08-03 13:10:02
我也开始尝试不过周末的做法,即不觉得只有周末能休息,不只有工作日才工作,发现周一上班心态平稳了很多,周末也没因为学习了就觉得没玩很痛苦
作者
如果喜欢工作,就从周末开始下手,如果真心讨厌工作,就从工作日开始行动。但最后的目标是一致的,降低工作日和周末之间的心态切换和内耗
森宇Nico2021-08-03 13:16:42
写这本书的大哥真的np,对自己和读者都如此坦诚。不过誓死不打工这点,很多人都是一边别别扭扭的工作,一边又咒骂着。我倒是蛮钦佩作者说不打工就真的宁愿出卖色相的,毕竟他是真的知行合一,最终也走上了快车道,而活得痛苦的人都是知行不一致,活得太拧巴了。
作者
带着成功的光环回头看我们可能会觉得这都值得,但现实的当时难受程度绝对要远超连买 5 年满仓 st 平安,你代入想想。现实中有这样的人我大概率也是不会羡慕的,万一这只是成功的幸存者呢?
@2021-08-03 13:33:41
铺垫的时候就下单了 确实有很多新的启发,快车道不一定能走上,但慢车道的风险看到很多了[苦涩]
作者
之前听了个很感触的对话:有个员工问自己的老板,说开公司风险太大了。但老板反过来告诉他说,不,虽然你会看到我们经常有失败的项目、失去的客户,但我们有很多客户。上班的风险才大,因为你只有一个“客户”,就是我。稳定 ≠ 安全,不一定要大家都去开公司,但收入多元化对抗风险还是很有帮助的。
Ελισβετ2021-08-03 13:16:56
我只关注到了委身富婆那段!
作者
课堂上讲的知识早就忘光了,但当年课上的笑料段子却始终记忆犹新 [吃瓜] 哈哈哈,同款了~
EggmanQi2021-08-03 13:21:09
点赞收藏加购物车 = 读过
晨光熹微2021-08-03 13:17:20
我记得19年的时候还问过也哥有没有看过这本书,哈哈
作者
内容确实不错,相当值得问~
麦兜2021-08-03 14:15:41
哈哈,这本书看了两遍了,作者跟也大是完全不同的派别,没想到也大强推,最近在看你推荐的别的书书。第一次留言,希望也大回复[呲牙]
作者
你确定我们是完全不同的派别?作者对快车道有 12 条标准,你看看又哪条是我不符合或者不认可的 [旺柴]
红领晶2021-08-03 14:12:31
第一时间搜了照片,穿宽松白衬衫的样子,看得出年轻时确实长得不错[让我看看] 赞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