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关于教育的悲剧不再重演
昨天在一个群里,看到一个聊天记录,东南地区一位初二的女学生(14岁),跳楼自杀了。她留下了一封三页长的遗书。读者可以仔细阅读。
我没有征得家属的同意,就把遗书展示出来,是因为我觉得,这位小姑娘一定不希望还有其他学生,像她一样。
这封遗书里最值得各位家长深思的一句话是:“这年头就是这么怪,坐在沙发上、躺在床上的人,永远有资格指着鼻子骂一个正在读书或写功课的人。不为别的,就因为人家是长辈。”
北京师范大学在2019年发表了一份调研报告(周平艳等,2019),这份报告显示,某城市中学生整体抑郁倾向检出率为23.4%,其中一所学校规模较大、学业成绩位于中等偏上的中学,具有抑郁倾向的学生比例高达33.9%,参加测试的12个班级中,抑郁倾向最高的班级高达58.7%。
过去四年多,本号一直集中批评教育资本化问题,到今天,这个问题可以说已经开始实质性逆转。但这不代表,教育改革最硬的骨头已经啃下来;更不代表,家长可以将教育问题完全归结于外部,而不反思自身。
过往数年,教育问题一直有两个方面:
一是应试政绩化,主要表现是过往数年各地搞应试掐尖,将“一本率”、“985、211率”、“清北率”作为地方政绩的组成部分。政绩化背后有表面看还算正常的“正当利益”(追求各种升学率),也有一些“不正当利益”,例如省内跨市、市内跨区掐尖,与学费收入挂钩,甚至以此影响学区房价格。应试政绩化的掐尖追求,直接导致了超纲教学、提前教学、海量刷题的普遍化,部分大城市的一些名校,甚至出现了初一就要把初二、初三课程学完的情况。这种压力,直接导致一些名校的大部分学生,在23点前都不能完成课内作业。讲难听一些,这种比996还狠的教学模式,恐怕是今天绝大多数成年人都承受不了的,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让初中生去承受。
二是教育资本化,由于应试政绩化导致的掐尖需求,使得过往一段时间公办校转民办校蔚然成风,这主要是因为民办校可以有更高的收费,具有直接经济利益,为了巩固这个直接利益,就要论证其合理性,例如,以扩大民办校规模来弥补公立教育的投入不足。此时又产生马太效应,民办校的收费和教师收入更高,吸引大量公办校优秀校长、教师从公办校离职,加入民办校, 再辅以零学费或低学费来吸引一批公办校的优质生源前往民办校就读,以实现在短期之内,大幅提升这些学校的“985率”、“清北率”。在此基础上,地方教育集团以公司制形式实现海外上市,融资之后,又进一步用于扩大民办校规模、不惜以免费和高额奖学金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掐尖到最后,依次逐底,让高考才发生的竞争,发生于小升初甚至幼升小,这就导致中小学生的抑郁倾向,大幅提升。在具体的家庭环境中,个别家长是导致学生抑郁问题更加严重的因素,但就整体环境而言,在掐尖逐底的环境下,几乎没有一个家庭不会受到影响。
教培中最关键的奥数培训问题,是许多地区小升初掐尖选拔的主要方式。事实上,越是大城市,家教资源越丰富。因为大城市的重点高校多,学生多,而从历史上看,大学生、研究生,其实是家教的主力军。以北京目前的家教市场为例,985高校的大学生家教,小时费率从80-200元不等,大部分在100-150元这个区间。但家长看到的互联网流传的信息是,双减政策实施后,一对一家教价格将大幅上涨,暑期一个月花出去数万甚至十万以上培训费的家庭似乎也不少。这里面有部分机构在双减政策执行后,刻意宣传家教价格将大幅提升的问题,但事实上,正如上述,大城市家教供给量其实非常充足,大学生家教价格至今没有任何波动。其中的问题不在家教供给不足,也根本不是形成了所谓的韩国式的“高价地下家教市场”,而是因为某些公办校长期拒绝接受改革,坚持以奥数杯赛来进行掐尖选拔,而**这些杯赛的教学、报名和考试全部由少数教培机构垄断。**这就导致,价格低廉的家教供给,根本无法进入这个封闭的市场。一方面是学校不教、不考奥数,另一方面是学校掐尖选拔要靠奥数,而连接二者的桥梁,自然就变成了少数教培机构。
教育资本化的根源是资本吗?为什么不少家长至今对双减的效果和教改的成败持怀疑态度,根源就在于,如果应试政绩化不彻底改革,少数公办名校仍然要在公立教育体系之外坚持另一套掐尖选拔体制,那么大多数家长,都还要被迫起立。而此时,那些宣扬“韩国式地下家教”的声音就会四起,曾经那些站在台面上的教培机构就会转身地下,那些利益链条上的“名师”就会收取更高的培训费用,继续传播、制造焦虑。那中学生的抑郁倾向还能下降吗?不会的,永远不会。
过去四年,中国的教育改革已经下定了最大的决心,甚至不惜让中概股遭受沉重打击,甚至做好了应对教培行业大裁员的准备。当如此巨大的利益都不再是问题时,剩下的问题还会是问题吗?类似校额到校的政策已经在全国许多城市推开,公立教育持续加大投入、进一步均衡化,是减少青少年抑郁倾向必然的选择,更是中国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必然选择。
过去四年,中国教改首先开始实现去资本化,因为资本化不去,既得利益群体可以继续利用资金优势去赎买舆论、影响政策。但去资本化只是改革第一步,第二步是更关键的去政绩化,也就是打破各种短期利益导向的掐尖机制,让教育回归教育这个专业。
今天,中国互联网上有许多大V热衷于讨论中国的教育改革,他们质疑教培机构去资本化导致了大量失业,他们质疑严格的教培监管将导致韩国式的地下家教,他们认为高考不改、掐尖永在。
但其实,**这些自媒体、新媒体人,很多其实连一胎都还没有,不少都还是单身,既没有买过学区房,也没有报过培训班,更不要说陪孩子上过奥数课。**还有一些,明明就身处海外,却特别热衷于国内实事。说到底,不过是集体在吃流量饭而已。这些话,是讲给各位家长听的。
我想说的是,只要对中国教培行业的历史稍加考察,就知道教培机构的海量招聘,大多数都是在近三年发生的,这跟相关上市公司的融资时点是高度吻合的,所招聘的,相当部分是销售人员和年轻老师。他们之所以进入教培机构工作,只是因为突然有这么一个行业能够提供“高薪”,而这个“高薪”到底来自哪里呢?大谈韩国地下家教的人,连中国大城市真实的家教价格都不掌握,连为什么教培机构家教价格畸高的原因都不敢讲,那你不代表那些希望收高价的教培机构,又代表谁呢?至于高考不改,当然是不可能改的,但掐尖就要从幼儿园开始吗?就要从小学开始吗?就要从小升初另立一套掐尖体系开始吗?难道就不能像二十年前一样,从公办校内考试开始吗?难道不另立一套教培体系,公立校就没法命题去做应试区分了吗?
我也想对教育部门讲一句,正如2017年时我们就讲到的,既然已经下定决心要回到公立教育系统这个主战场,既然中国老百姓都认可“高考”这根指挥棒还将长期存在下去,那所有的选拔机制,就应当回到公立教育体系之内,相应的责任,也应当由公立教育系统来承担。在均衡化教育资源的同时,恢复公立校内的有序竞争选拔,是一条必由之路。
对家长,我特别想多讲两句。
一是中国中产以上的社会精英们,至今仍然缺乏基本的社会参与精神,对网络信息的传播者、传播目的的辨识能力也很差。当改革对自己所在群体有利时,对改革取得的结果不表达、不鼓励、不赞同,当改革不到位时,牢骚一大堆。**改革者如果得不到正向评价的激励,就不会有多少成就感,甚至会怀疑自己的决策有误。因为利益受损的反对者,他们往往会抱怨更长时间。**细细想来,这不正是今天许多家长对待自己子女的态度吗?舍不得表扬子女的优点,却放大各种缺点,言辞苛刻。正如本文前述,所谓名校超纲、超前教学,直接导致绝大部分学生在23点前连课内作业都做不完,今天有几个成年人,能接受这种近乎变态的应试模式呢?那些接受996的年轻人,好歹还是为了多挣一些收入,好歹还有退出的可能,为什么这一代家长,要看着孩子往火坑里掉,也不知道起身说“不”呢?难道今天的家长们不应该坚定的支持双减政策更加严厉的执行下去吗?
二是无论教改怎么改,最终的教育在家庭。无论“双减”减下去多少负担,只要家长坚决要给下一代打鸡血,那谁也阻止不了。公立教育体系与纯粹追求利益的部分民办校和教培机构相比,在于它们对“教育”的理解不同。后者纯粹追求利益,无论在课程设置、进度和教育理念上,都是以“求快”、“刷题”为追求的,根本不考虑学生真正能够接受多少,更加不考虑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心理负担和承受能力。**今天许多家长,对学习有认知,对应试有认知,但唯独对教育心理学没有任何认知。**今天许多家长,心中有一个信念,认为“至少下一代不能比我差”。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要求下一代的收入要比自己高、官职要比自己大。如果实现不了呢?这孩子就不要了?持有这种心态、不停给下一代高压的家长,我想你可以时时将本文最初的“遗书”拿出来阅读,回忆一下抑郁倾向超过30%这个数据,再想一想,你的父母是否曾经把他们的人生追求也这样强加在你的身上,是否让你在幼儿园、小学、初一时,就开始承受你在高三才开始承受的压力。
今天,教育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家庭内部的问题,而是所有家庭共同面临的问题。的确,由于过快的城市化和大城市人口虹吸,导致教育资源与人口分布严重不匹配,过往公立教育的投入不足又导致一段时期内教育资本化恶果频现。其实,只要我们细看未来十年的新增人口情况,就可以知道,十年之后,今天诸多教育问题,届时基本都不会再存在。恰处身处这十年内的家长们,应当做的是,更加冷静的思考自己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家庭、怎样的人生,以及,能为下一代创造什么,而不是,让幼小的孩子为满足你的欲望,去做什么。
以上。
参考资料: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周平艳、肖磊峰、张雪梅、刘坚,《班级因素对中学生抑郁倾向检出率的影响》,《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月。
百年人生待从头。2021-08-19 16:33:07
无话可说,只想到一段话: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教育的改革不仅仅要改外在,更应该改的是家长。
Jodie2021-08-19 16:35:36
遗书内容真让人难过。孩子没有感觉到父母的爱,感受到的是自己是父母实现自我的一个工具。太过于悲哀。
和煦风2021-08-19 16:34:36
孩子这篇告别表现出的对生命的绝望,确实让人非常痛心。其实“在人后我承受了你们口中最肮脏的侮辱”,这句话,不仅是学业教育问题,更是父母何以为父母的沉痛抨击。孩子”死在外面“,“把窗台擦干净了”是对父母多大的恨意。 很多人未曾经历这样的环境,难以感受深处其中的绝望。
贺琳2021-08-19 16:41:15
孩子带来的希望和快乐以及温暖的陪伴,已经是成年人能获得的最好礼物。其实家长都应该认知到一件事,孩子的成长与家长做什么没那么大的关系,你鸡不出顶级牛人,也打不出学霸,你身上有的毛病,大概率他身上都有,你有红利,从小镇来到大城市,他所处的时代可大不一样了。正常点,不要仗着自己是家长就对孩子施暴,他来到世上,他该看看太阳,别被你们给遮住了。
丁锋2021-08-19 16:52:38
舍不得表扬他人,却愿意放大各种缺点…真的是身边(包括自己)大多数人的样子。简单的道理很多时候也需要别人来提醒,而作者经常能扮演叫醒梦中人的角色。希望自己以后能时刻警醒,给孩子、身边的人、甚至改革者多一些正向评价的激励。
东东梅2021-08-19 16:45:44
归根结底,许多父母只是被push着做了父母,自己根本没有想过到底为什么要孩子,孩子出生后想要给他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最后只能又走上人云亦云的道路而已。是不是真的10年后就会变化?只要主流父母没思考清楚就做了父母,那我觉得是没啥用的。。。。
兆兆兆兆兆。2021-08-19 16:47:20
心痛死了,看见孩子信中写道“少加班,少熬夜,别过来烦我”的时候,直接破防了。这真的就是一个初三的孩子啊,爱的简单,恨的简单。希望做了家长的好好思考,没做家长的想好了再做。愿天堂能给你一个游乐园,无忧无虑[爱心]
單。2021-08-19 16:39:25
一个二本毕业的学生,机缘巧合进了一个周围全是重本毕业的工作环境,确实大部分人都无法接受自己娃比自己差,各种鸡娃还会跟不鸡娃的我说,是没到时候。本学渣一直觉得这游戏不玩还不行么,总要有人生活在二线城市吧。
杨扬2021-08-19 16:34:28
支持双减,更赞同应该进行教育的全链条改革,尤其赞同家长应该自省,特别是新一线中产家长不要一味责怪政策和别人,自己的过高要求可能就是孩子压力的来源,自己就是那个先站起来的人。不过您的这篇文章有一处不对,比如我所在的这个省会城市,家长要想请一对一,不太会像十几年前那样选大学生,一般会请机构老师,价格大概在400-700元,的确很贵。
冰冰岛主2021-08-19 16:33:29
甚是犀利,甚是中肯。可惜了这个好娃娃。
半仙2021-08-19 16:49:43
更深一层的原因是公办学校教师的收入不合理,教育资源才被引导至校外。一味地堵不如疏,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地位。既想马儿跑得快,又想马儿不吃草,教育和医疗一样,无解!
老蛇2021-08-19 18:00:28
不补课,仅仅校内作业,很多学生就得后半夜睡觉了。公立教育问题已经像大麻一样严重了。资本和机构进一步把问题搞得像芬太尼一样严重,成功替公立教育暂时挡枪。最终算账,公立教育也得下重手整顿。
azhu2021-08-19 16:49:58
不就是高考指挥棒吗?既然高考不能取消,那就一竿子捅到底,搞12年义务教育,直接送到高考门前。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私人投资,均衡教育资源。只有这样,才能落实“双减”。您觉得呢?
郑宏达2021-08-19 17:02:53
个人的观点: 不排除有个别或极少部分家长是真的把孩子的学习成绩当成成就、炫耀的资本。我相信大部分家长是出于“爱”的角度,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和拥有广阔的平台。我同样相信,大部分家长其实是不懂得如何“爱”孩子、如何“教育”孩子的,这是一个很矛盾的点。 个人私以为从单个家庭来讲,家长应当担起责任,主动沟通、主动学习思考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教育孩子与孩子一同成长;从学校角度,可以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不单单是反馈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与家长一起承担起对孩子成长的教育工作;从社会角度,可以考虑加大父母的教育及推广,例如浙江的“父母持证上岗”就蛮好。 多方共同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吧。
公宝多肉2021-08-19 17:00:34
能坚持双减和反对教育资本化的家长本身就是社会底层,他们发不出声音或者一点微弱的声音根本听不到,能发最大声的就是中产及中上家庭,尤其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有产者,而这些人大多数都是乘着货币大放水的快车才拥有今天的财富,他们基本不会反对教育内卷因为:一,他们抱有幻想,幻想自己的后代在自己的基础上能进入金字塔顶端;二,他们自成一个圈子,并且需要不停稳固自己的地位,防止下层的人把他们挤下去,教育高度资本可以把下层的人钉死在廉价劳动力这个台阶上。
杨成2021-08-19 17:05:30
那些安排后事的细节,真的懂事得让人心疼,特别是看到孩子对毒打和辱骂的感受,太心痛了。 悲哀的是,”父母“作为世界上最难得一种”职业“,却不需要学习和培训就”上岗“了;上岗后做得不好,有些人不仅不自省,还怪罪在孩子身上。 教育不仅要教孩子,更要教父母。 这需要国家和社会自上而下的改变和修正
郭鑫2021-08-19 16:46:32
无论外部环境怎么样,每一个家长应该为孩子撑起一片小小的能够自由呼吸的空间,这里有关心、有爱、有孩子真心喜欢的事情,课本的学习怎么会是人生的全部?
北洛2021-08-19 16:44:43
公立学校系统如何提高教育质量、面向社会需求、面向未来,改革陈旧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是一件比打击教育资本化、政绩化更加困难的事情。培训班的消失,民办学校的转型,并没有代表问题消失了,只是回到了最初的起点。只有大刀阔斧对公立学校系统进行改革,才能使得公立学校回归教育事业的初衷,让教育质量能够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不再教而无用、只为考试。不要浪费这次难得的改革机会,打击培训只是开始,革新公立教育体系~更新教育内容和提升教育质量才是结束。
康定松2021-08-20 09:41:02
惋惜,多好的学生,从她的书面语言组织能力,从她的话里流露出来的独立人格和批判思想,从她的善良和坚强,从她从学校图书馆里借出的三本书目,就知道真的特别好,只可惜,一切来得太过猛烈,本应该成为年幼心灵坚强后盾的父母,反过来却在时代焦虑的笼罩侵染下成了扼杀心灵的推手。我想,真正好的称职的父母,应该是能够帮助孩子屏蔽过滤掉一些来自社会错误信息导致的莫须有焦虑和压力,但是在这之前,首先必然是父母自己的认知要建立和跟上。
胡常胜2021-08-19 16:53:48
对校外学科类培训深恶痛绝!对双减政策坚决支持到底,还义务教育一片蓝天。另外,学校内部的掐尖、高学费、择校费等腐败行为更要坚决打击。
闫大胖啊2021-08-19 20:34:56
还有一个问题,学业要求水平这么高,最终的是否有必要吗?譬如,一个人最终即使去做科研,他真的需要在大学前精通奥数奥物奥化奥信吗?以我的经验,不需要。因为,到了科研阶段,每个人面对的领域及其细分,所需要的知识,如果大学四年能非常系统的培养,应该足够应付了。那么,大学前,有兴趣有能力搞搞奥赛,那是少数人个人选择,国家绝对不要鼓励。大学招生要杜绝因为这个加分,杜绝!国家集训队选手可以直接保送。要让所有人意识到,奥赛只是极少数顶级智商人的游戏而已。好学生还是安心高考吧。不课外搞奥赛能减轻很多负担。不知道从哪年开始的奥赛培训普及化,这是核武器当常规武器用。
孙中元2021-08-19 17:14:47
文章最可读的除了遗书还有文末那一段。补充一句:家长也要“不忘初心”——鸡娃前回想一下从提心吊胆到宝宝呱呱落地时“全须全尾”的激动心情吧!
建伟2021-08-19 19:55:40
好难过,不知道说什么。首先家长负有最大的责任。最后不就为了考大学,至于吗?最后万一考不上呢?不成功就应该去死吗?另外,为国家做出的教改努力点赞!
心洁2021-08-19 17:06:53
就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成为自己喜欢的自己。
正辉2021-08-19 16:34:34
优质学生和教师的集中,就是垄断。教育资源均衡,也是反垄断。
吴小猛兽2021-08-19 19:20:33
教育焦虑的本质是公立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严重放大了家长们的焦虑,培训机构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有大的发展。
北洛2021-08-19 16:53:54
互联网时代一方面降低了知识的获取与共享门槛,另一方面对于民众教育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随着技术的快速进步,只有具备系统化的复杂思考能力的劳动者才能在未来的劳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在技术不断进步、全球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的当代,只有积极的、增强学生未来适应能力的教育革新才是正确的路径。因而,中国教育体系面临的任务应当是增强受教育者复杂思考的能力,复杂思考能力的培养与应试方式并不矛盾和冲突,核心在于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知识传授方式需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挑战,以一种更加低成本、符合受教育者认知规律的方式来传授更加复杂的知识,增强受教育者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灵均2021-08-19 23:44:57
关于应试政绩化真的不能再认同了,从初三开始上晚自习,一直到现在我准研三晚上基本都是在各种忙。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但凡在学校基本都是在10.30左右回寝室,本科忙着写作业,刷绩点,研究生忙着做课题,做项目,水论文。高中熬夜更是厉害,真真是一刻都不得停。熬了这么多年真的熬不动了,现在只想找朝九晚六能双休的工作,薪资都往后排一排,真的累了[捂脸]
Phaedrus2021-08-19 16:51:50
身为半个教育行业从业者,文章里每一点都是曾写在心里的疑惑,看不清的本质,感谢。
闫大胖啊2021-08-21 07:51:13
还有教育公平问题,公立教育要尽量平均。上海有个上海实验学校,全上海市人民南的税养着每年全市招生三十人。一个学校小学初中高中据说有上百台钢琴,每年经费过亿,这还是很多年前。既然都是公立教育凭啥大家集资供养他们大大超越平均水平。其实,教委应该按人均学生面积要求招生数量,你上海实验学校站那么大的地,你就按占地面积招生,经费设施都按人头拨款,超过平均数的钢琴都要搬走。这不是大锅饭,你一个公立学校,吃的纳税人的钱,就应该平均。否则就是占穷人便宜,占老百姓便宜,便宜有关系的人。
剑戟秋明2021-08-20 11:22:47
一个优秀的教师甚至能够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长此以往,学生总有一天能够坦诚而自信地开口说话。倾听尚未发出的声音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宽容他者,关心他者,关注他者,尊重他者;意味着不要匆忙的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充塞学生的沉默时刻,不要迫使他们说出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体贴入微的走进学生的世界,使他们将你看成诚心诚意地倾听他者真心话的人。其实,家长对待自己的孩子亦应取上。家长才是孩子真正的老师。
孟描纱2021-08-19 18:06:47
没有孩子,但是细想了一下,如果孩子在学校就能学好,不用报各种补习班,课外班,不用每月成万的给教育机构,我还挺愿意生孩子的。 周末不用送孩子去补习班,可以跟孩子一起玩一玩,看看书,美滋滋的。 这部分成本不在了,也就是孩子的吃穿,最多报个兴趣班,算了下可以承担起。
田森2021-08-19 17:08:34
从宏观来看,本科及其以下的教育都难于创造新知识,内卷没有意义。不加大前沿学科的投资和内卷,基础教育和本科教育扩招只会加剧失业和投资浪费。
mute2021-08-23 16:38:51
我初中(大概97年,98年)在奥数班就读过,这个班里所有的学生都是当地小学掐尖来的。我比较幸运,父母没有逼过我,也正是因为没逼过我,所以我后来从奥数班去了美术班。到了美术班,才发现自己已经上了美术班整个初中的数学课程了,余下的时间,奥数班每天都在刷奥数题。除了节奏快,我已经对在奥数班的时光很模糊了。我最后没有考上好大学,但年少时光,还是很快乐的。我结交了一辈子的朋友,留了难忘的青春记忆,人活这辈子,没白走过。父母对我管教不多,按现在鸡娃的标准,我父母简直太不称职了,还是很感恩他们在一条”正途“上(坚持让我读书,但并没有要求我一定要掐尖),给了我很大空间,能自由发展。小朋友遗书看的我很难过,希望每个孩子都快乐的成长。
kakasensei2021-08-19 21:30:30
尚未为人父 尚思何为人师 能读到此文 甚幸 沉痛之时 当思有所为,有所不为 谢谢
任捷2021-08-19 20:30:17
我住的上一套公寓,楼上每天晚上有钢琴声,然后是一个母亲长达半个小时以上的泼妇骂街,听不清楚内容,但大致听得出是冲着孩子。我很多次想上去敲门,如果父母要像这样极尽恶毒地攻击一个孩子,那么当初就不该把孩子生出来。
Erica Zhu2021-08-19 17:30:16
教培行业的问题只是治标不治本,更大的问题从来都是当父母的身上,看完我更希望看见她父母能为之触动为之痛苦为之愧疚,我相信这会是她想看到的,但我也会觉得这是她还活着的时候不会得到的,就像我成年后经过好多年心理咨询辅导,我鼓起勇气去指责父母小时候对我的精神虐待时,得到的只有他们的敷衍否认,说是我想多了他们没有,以及用惯常的手段把问题推到我身上,是我在外面学坏的错造成我的痛苦,跟他们没关系
JUNTAO2021-08-20 09:45:38
说白了,就是很多人(家长)容不下平庸。为什么人就不能平庸的活着呢?这个社会不可能人人都是“爱因斯坦”,也永远不可能人人都是塔尖上那20%。儿孙自有儿孙福,中国的家庭应该适当切割父母与子女的利益绑定,不要把子女当作自己的私产,更不要把他们当作自己实现财富理想的工具(打着为他们将来好的名义),与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们身上,不如去引导他们自己顿悟,看他们自己的造化。
贾洪园互联网老兵2021-08-19 21:47:21
作为二年级孩子的家长,双减就像一场及时雨,终于可以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了!我始终认为拥有快乐童年的人,一生都会过得很幸福!坚决支持!
xucarrot2021-08-19 19:47:26
很开心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双减了,举双手双脚赞成
王田2021-08-19 19:28:38
“对教育心理学没有认知”这点特别认同~以前大学时学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课程,也考的教师资格证,课程就讲到了每个小孩的大脑发育是不同的,逻辑思维能力更是发育的快慢不一样。他这时候不理解的,可能下个阶段或者下半年就直接理解了,不能拔苗助长啊,一直刷题啊,也不能对孩子学习排名太苛刻啊,哎,太心疼!
场论2021-08-19 18:58:16
最需要被培训的家长没有培训,反而肆意利用作为监护人的地位和权力。家庭理应作为避风港,却变成了孩子的囚笼
郭鑫2021-08-19 17:31:35
这当然是极端例子,但是家长扪心自问,里面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影子,的确不忘初心很重要,时时警醒也很重要。家长的成长是有一天发现孩子就他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和妈妈一个体的那一瞬间开始的,所以我祝福他、爱他、关注他,但是他的人生交给他。
富兰克林.庞2021-08-20 21:47:02
看到这份遗书真心觉得悲哀,这是一个知书达礼的好孩子被硬生生逼到自杀的程度。对于自己的孩子,是绝对不会允许有这样的情形的。文章里面的种种,是身为家长的我们没有作为,没有站出来发出声音去改革,作为父母没有给孩子一个坚强的后盾,这个是父母的问题。每个孩子都值得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身为家长的我们要有担当要敢发声,我们才是改变环境的最大力量。
耶路撒冷的冷2021-08-20 19:34:22
支持双减,内卷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倒是社会分工明确,让普通的孩子能成为应对生活的工人,让适合科研的孩子为人类和国家去搞研究,各走其路,都有好的生活,何必非要挤一条路?如今大批量的码农,医狗等很多看起来高收入的群体,做的都是简单重复的工作工人工作,既没有为几十年的学习回报价值也没有多余能力抵御市场和资本的风险。都被舆论和社风携着随波逐流,毫无自助可言。
刘宏辉2021-08-19 21:56:47
很多家长都是无知的,自以为自己说出的话做的事,是为了孩子好,可是他们根本不懂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孩子在学校又是怎么样的生活。无知的家长让我感到更加愤怒和无奈。吵又解决不了问题
至秦2021-08-23 19:59:01
家长还要设身处地的考虑孩子的感受和承受能力,不能拿自己的心智衡量孩子的心智,一个家庭所承受失去子女的痛并不一定甚于一个孩子在学业和父母面前退无可退、身心交困的绝望,否则,她只需要伤心难过就可以了,不至放弃生命。 怎么样找到孩子容易接受的学习方法,怎么样多角度的让孩子明白学习的意义,怎么样让孩子感受到爱和鼓励而不是敌意和侮辱挖苦,怎么样满足必要的玩这种天性,怎么样根据孩子的资质或特长作出取舍,还需三思。
Sgrion2021-08-21 11:52:49
三页的文字发人深省,稚嫩又直切要害,希望她在离开的那一刻是内心舒坦的,天堂没有鸡娃。 教育问题重重,积弊已久。只有不断变化的社会才有活力才能打破各种既得利益的藩篱,也才有不断创新的突破。行政力量是我们的体制优势,希望能够不断地进行改革。 孩子的童年真的很重要,家长们不应该形成路径依赖,时代始终变化,培养一个思想人格心灵优秀的人才是家庭未来之福,而社会应该在这方面创造条件。
郑婵2021-08-30 13:06:03
开篇让人无比痛心。。。后面的话写出了心声,一直在等待国家坚定地按下暂停键、重启键,因为这样的力量不是个人和社会自发可以有的;然而,要想坚定地长久地执行下去直到回归,却需要所有人的共识,特别是家长。宏观政策发挥作用会有个过程,还有个总体效果的概念;对于身处过程的微观个体或家庭,是选择跟着惯性方向走一程等大部队稳住停下,还是用力停下但可能被惯性前行的大部队冲倒,不影响最后大部队的趋势,但个体影响却是100%的。但即便如此,我仍然希望能够顺应自己的内心,毕竟我们的选择所作用的对象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下一代,停下跌倒可能只是一时的,惯性前冲却可能是要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