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
快一个月没有更新公众号了。
这一个月发生不少事:先是李光满的文章满天飞,然后官方再次出来安定民企心;平台都在喊“共同富裕”,赶紧认捐,阿里和腾讯都号称要投入1,000亿;北交所成立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们似乎看到了“出路”;新开发房地产终于走到了历史的拐点,以恒大为标志;相应的,部分金融机构的日子“终于”开始不好过了;头部金融机构内部其实也有担忧,“它们都那样了,是不是该轮到我们了?”;双减政策让许多家庭开始适应新的环境,但许多家庭也挺难适应。还有许多财经大V被禁声了,以至于后台有读者问,是不是你也被封了?
这一个月,偷懒没有读太多资料,主要就是旁观,跟不同领域的朋友们聊聊天,有在平台任职的,有在长三角制造业企业任职的,有在京沪金融机构任职的,有一二三线的家长、教培机构,还有媒体的朋友们。
从2016年开始,这个公众号就在写这个时代的方方面面。这个公众号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记录和理解这个时代。为此,本号梳理了不少资料。五年来,我们基本建立了认知这个时代的三大思维框架:一是从全球化的视角去理解今天的中国(以及其他国家);二是从老龄化的视角去理解今天的全球化;三是从平民主义的视角去理解今天各国内部的政治经济变动。
上述三方面是一个整体,本号着墨甚深,关于全球化、老龄化和平民主义历史的文章,至今仍然是中文领域十分难得的资料。如果读者有心,可以发现,今天许多热点研究(无论国内外),并未超出上述思维框架。换言之,上述思维框架有比较强的“底层性”。这两年国内关于全球化的研究逐渐多起来,但从老龄化历史演进的视角去认知全球化,以及从平民主义视角去认知各国内部的分析,仍然极少。我认为,正是因为今天中国的“经济精英阶层”和“平民阶层”对上述两方面的认知缺陷,才导致了一种“非右即左”的思维方式的形成。
“非右即左”的思维方式,从“经济精英阶层”的视角看,将关键政策的转变,视为“权力滥用”、“退回计划”;从“平民阶层”的视角看,将关键政策的转变,视为“斗地主”、“均贫富”。“经济精英阶层”的思维,是用“后三十年”的经济研究观点将政策转变归纳为“走回头路”;“平民阶层”的思维,是用“前三十年”的语言习惯和文风去赞赏政策的转变本身。
这就出现一个有意思的局面:同样是反垄断,在美国是以恢复竞争为目的,诉诸平民主义、进步主义的历史;而在中国则成了“打击大企业”,诉诸“权力滥用”和“国进民退”的理论。对房地产、教培行业的规制,无不落下了类似“口碑”。
然而政策转变的原因和方向真的是要“走回头路”吗?显然又不是。对外推进RCEP、CPTPP,建立北交所,对“专精特新”的支持,又无不是在坚定的支持全球化和市场化。
那为什么会出现前述“前后三十年”打架的观感呢?我认为,这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今天中国的“经济精英阶层”和“平民阶层”的认知框架都具有很强的局限性。今天中国的工商界、金融界和科技界的“精英阶层”,因为出生成长于中国“人口红利”带来的全球化蜜月期,对欧美镀金时代以来平民主义、进步主义多次“限缩资本负面影响”的历史并不了解,在享受了大量倾向性政策红利的基础上,将大多数不利于自身短期利益的政策取向,甚至是欧美市场经济法治均具备的制度,认为是“退回计划时代”。而今天中国的“平民阶层”当然也没有经历过欧美那样通过平民主义、进步主义去推动社会变革的历史,受限于教育和所处环境,更不可能深刻理解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这些政策对改善自身处境的意义,因此更愿意用具有本土特色的“斗地主”、“均贫富”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感受。
二是社会参与精神和机制的缺乏,导致政策制订和执行时容易层层加码、一刀切。中国是一个后发转轨国家,是在高度集中的基础上逐渐实现权力下放和权利形成的。这导致在各个层面,权力对市场的影响仍然是广泛而深刻的。政策的制订和执行,由于关涉各个利益主体,因此在问题细微之时,如果各个主体不及时参与协商,那问题扩大之后,利益受损方往往就会诉诸“权力”。经济精英阶层诉诸权力的方式往往是赎买,而平民阶层诉诸权力的方式往往是民粹。平民阶层将精英阶层对政策的赎买斥为“资本之恶”,而精英阶层将普遍民粹的情绪斥为“文革再现”。换个思路,如果经济精英阶层在一开始就有明确的边界,超大型企业对政策的干预能力减至非常弱(这也是美国反垄断的重要原因),如果整个社会参与精神、协商精神能够尽快培养起来,尤其是经济精英阶层的社会参与精神能够显著增强,政策制订也将更有利于在早期吸收各方的认识。从现实来看,政策的执行之所以有一刀切,是因为许多问题在到达“积重难返”的程度之前,弱势一方往往没有足够的能力、机会和机制去表达自己的诉求,甚至,在许多时候,他们在很长时间内连自己的诉求是什么都搞不清楚。社会性的缺乏,导致了不同阶层都更倚赖于权力介入去解决问题,尤其对于经济精英阶层而言,权力介入解决问题,还能让自己抽身于道德评价。
三是尚未能做到“一视同仁”。“一视同仁”是法治的根基,并非要给所有主体完全一致的权利,而是要避免给少数主体划定权责不对等的“特权”。如果某个行业、某些企业在税收、劳工等政策方面获得“红利”,而其收益又归属少数股东,那大多数人都会提出质疑。要平抑这种质疑,除非这些企业的收益归属大多数人,或者这些企业创造的本国社会价值要显著超过其获得的政策红利。如果做不到上述,那在公众舆论环境之下,这些红利政策被收回,也就是时间问题。回到前述,当大企业对政策的不当干预达到一个顶峰后,民粹情绪的积累会让政策的转变来得看似很快,实则是因为社会参与和协商精神、机制长期缺乏所致,也就是本该是相关方可以在早期相互协商的问题,最终都要积累到各自诉诸官方去做定论。权力定论一旦作出,所有责任和压力瞬间转移到政策制订者和执行者。当政策执行不尽如人意的时候,舆论又会展现出不同阶层的对立情绪。对少数行业和企业的政策红利,往往是对法治的冲击、对中小企业的伤害,在欠缺平民主义社会参与能力的前提下,这种伤害往往非常大。创新需要有政策支持,但不是将诸多政策红利倾向于某个行业,就能实现创新,非但不会创新,更有可能带来金融趋利下的行业垄断。
说到底,要超越这个历史阶段,无论是官方,还是工商界、金融界和科技界精英阶层,乃至平民阶层,都需要有很大的改变。甚至,就像我经常对周围的朋友们讲的,没有一个现代国家的民众,是只知道埋头挣钱,不主动了解和参与社会事务,自己和下一代就能获得一辈子好处的。
反过来讲,即便许多人坚持不改变自己的认知框架,仍然限于“市场与计划的对立”、“国进还是民进的对立”,社会发展的步伐也不会因此而停止。一些客观情况,也不会因人们思考方式的不同而不发生改变。
例如,尽管今天中国城市居民对子女的教育异常担忧,让下一代从中小学起就承受了非常繁重的应试压力。但从人口变化趋势来看,十年之内,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基础教育压力将会大幅下降,届时一线城市学籍人口数量将降为目前的一半左右,并且这个数量将会长期维持并持续走低。如果我们能够深刻理解,“老龄化决定了全球化”的真实含义,那对中国老龄化的分析,显然就不是照搬欧洲和日本的老龄化历史那么简单,更不是将投资方向转向“老龄化投资”这么简单。
我建议读者建立起全球化、老龄化和平民主义的思维框架,而不仅仅是知道这三个概念。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上述三方面,我收集的资料可能要数十倍于此前的成文,但对绝大多数读者而言,只能通过本号每年更新不多的分析文章,去了解相关背景和思路。我们及下一代,身处人类社会剧烈变革的时点,工业化以来奠基的许多人类制度,都将因为全球化和老龄化问题的逐一展开而遭受冲击。让更多人,以更快的速度去更新我们对时代认知的思维框架,将更有利于我们去应对未来的变革。
以上。
全球化:《深度全球化与中美之争(上)》、《深度全球化与中美之争(下)》——美国的问题与中国的挑战》、《全球化的重构》
老龄化:《老龄化二百年——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问题》、《老龄化二百年》写作背景及补遗
平民主义:《民粹主义改造美国(增补完整版)》
郑婵2021-09-22 15:37:05
真高兴,因为很舒心。你把我这些时候理不清楚的问题整理清楚了。原来不是我有问题,只是因为我站在了中间,怪不得左看(平民阶层)右看(经济阶层精英)都不对。我们向前看。
于政乾2021-09-22 15:38:08
那么问题来了,各个身份的人参与讨论政策的途径又是什么呢,总不能指望键盘论政吧。
作者
立法都有公开征求意见,社区事务也是公共事务,打12345投诉也是参与。如果讲得清楚又理性,网络为什么不能是个好途径?
Mr. Balance2021-09-22 15:50:47
作为一个身处教育行业做供应链的小老百姓,对慕老师提出的观点深有感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前几天还收到了给区候选人投票的短息,当时没当回事,现在细想这就是缺乏对于政治参与性。如果有很多人都没在意那么,当选的人又能怎么表达这些不关注的人们的诉求呢。以后要去了解下了。
金蕾2021-09-22 15:31:18
非常感谢作者这几年持续不断的思考,和乐于分享您的思考成果。您是我关注的最有质量的公众号!
o(`ω′ )o2021-09-22 16:18:30
得知您没有被封号,我现在很高兴[旺柴]
作者
为什么有读者认为我会被封号呢[旺柴]
他们喜欢溢美之词2021-09-22 15:29:48
慕峰先生本文中用的是“平民主义”,潘维先生在《士者弘毅》中批判“民粹”的用法,而主张“平民”的翻译。毕竟粹这个字的延伸含义太多了,当然,我并不知道您同不同意潘维先生的观点。另外一个问题,我是政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目前而言相对于上对下的一种Control Mechanism,有没有或者能不能形成一种下对上oversight mechanism(或者叫做Resistance mechanism based on justice)来保障普通人平民的合法权益。
作者
1、潘维老师的观点在中国语境下是有益的,忽略平民主义的发展史,会令人无法理解西方历史与现实。2、我对您提到的机制不太了解,无法评价。总体而言,我认为中国有自身的历史路径,需要遵循自身的情况去做改善,外部经验可以借鉴参考。
加油小贝2021-09-22 17:02:50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是人人都有刀刃向内的勇气和魄力的。既要有入世的行动作为,又要保持出世的冷静思考,绝对的高难度。政治看似与大多数个体很远,其实与日常琐事息息相关。前几天孩子问我中国怎样才不会像苏联一样“裂开”,我说:这要看我们怎么做,也要看你们怎么做。
唯有时间2021-09-22 20:26:36
当权责不对等就容易作恶。像恒大这种我请客你买单绑架政府让平民买单的事情太多。
康定松2021-09-22 16:56:18
看到作者许久没有更新,没有担心是封号了,而是认为作者极有可能是在花大力气收集什么资料,或者是正如您说的,这段时间各种事件接连发生,看似各不相关,其实是有中国阶段性时代背景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来到了一个很多基础参数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的重要关口,这些都值得,也很有必要去观察总结,并给出应对建议。至于这个号,个人觉得,当局不但不忌讳,而且更会乐见其成,启民智,反思时代。
michael ~ 唐伟星2021-09-22 22:57:48
没有一个现代国家的民众,是只知道埋头挣钱,不主动了解和参与社会事务,自己和下一代就能获得一辈子好处的。 所以说人人有责,这就话说出来很简单,但让广大人民群众意识到,并有所行动是有难度的。就像先富带动后富一样,先行动起来的也要带动其他未行动的,从生活日常的每一点滴做起,不断完善所处环境的方方面面。伟大复兴之路,需要每个人的微薄之力去推进!
贺琳2021-09-22 22:20:39
草根不说了,精英的问题还是没有公民意识。但总归会有的,我们都需要时间,对吧慕老师?
作者
不需要套用任何现成的、似是而非概念,多思考不同的需求是如何产生的
黄海2021-09-22 22:55:05
缺乏社会性,这五个字概括了当今社会的困局。
老酒2021-09-22 21:01:24
站在父亲的角度去看儿孙,站在公司总经理的角度去看各部门,站总理的角度去看社会各行业,站点上帝的角度看芸芸众生,怎样才是最理想、可持续的。
涔2021-09-23 19:06:21
不急不缓,娓娓道来,受益匪浅,不胜感激
瑞2021-09-22 18:38:10
数十倍于此前的成文的资料!能看完公众号发布的分析文章能有几个[捂脸]赞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