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噪音》所讲的道理来看珍珑棋局
金庸笔下的珍珑棋局,其中描述的过程,就是不同的人进行多次判断中,展现出来的每个人独特的判断偏差。而《噪声》一书,最精彩的就是对判断中噪声的偏差的分解。书中首先指出,那里有预测,那里就会有客观无知,决策者对自己的直觉往往颇为满意,但完美的预测,是不可能实现的,无知的体量,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
在珍珑棋局中,这一道理体现在摆出棋局的聪辩老人苏星河,自己虽然钻研这棋局20多年,却也有未曾想过的招数。这正应了噪声中的金句:“如果你相信的直觉是因为内部信号,而不是你真正知道的事情,那么你就是在否认自己的客观无知”。
接着来看书中描述下这个棋局的人的表现,虽然每个人下棋的模式各有差异,但其中的共性在于启发式的思维方式,不同方式的棋手,有着不同方向的心理偏差,同时,判断者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判断偏差,前者是偏差,后者是噪音。
书名:《噪声》作者:丹尼尔卡尼曼;奥利维耶西博尼;卡斯R.桑斯坦湛庐文化 出品
例如瞄准统一靶心,却击出了不同区域,是偏差;而瞄准不同靶心,却击中同一区域,这就是判断误差。金庸在珍珑棋局的描写中,就突出了启发式思维带来的偏差。《噪音》中写道:当我们用更简单的问题,替代我们应该回答的问题时,一定会出现错误。珍珑棋局的最初两个挑战者,段誉将解出珍珑变成了如何不弃子,而慕容复则将问题转化为如何不丢了失势。所谓“爱财者因贪失误,易怒者由愤坏事”,人间种种判断失误,大多来源于我们利用和自身记忆相似的场景,来预测位置场景中的概率,而这时我们会忽略了基准概率,做出错误的判断。
由于将问题简化过程中引入的预判和假设,会导致人们歪曲证据,从而使人们坚信最初的立场。珍珑棋局中,为何外人能看出下棋者的问题,就在于启发式思维的运作过程中,即使有矛盾的信息出现,我们的判断也会受信息顺序的影响,并会始终维护最初设定的印象,这种倾向被称为过度一致性。珍珑棋局的第三个挑战者段延庆,其最初正道的走法以及之后邪道的走法,其来源在于不自觉地带入了自身的经历。
《噪音》中写道:“即使我们知道了我们有心理偏差,我们还是应该克制将每个错误都归咎于所谓”偏差“的冲动。珍珑棋局在少林高僧玄难口中,是”似正非正。似邪非邪,纯用正道解不开,但若纯走偏锋,却也不行“,说的便是不要过度的将自己的错误归咎于自己认定的思维习惯上,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最后说说珍珑棋局是怎么解决的,书中的解法是自己先逼死自己的一大片棋,之后有了回旋余地,再逐步赢回来。这样的解放,前提是这个珍珑很大,棋局中大半已被占满,这时若没有空间,纵然有妙手也无从发挥。用《噪音》一书中的逻辑来解释,就是最初的棋局中,每走一步,都面临着很大的水平噪声,而虚竹无意中下的那首棋,通过提供更大的施展空间,减少了水平噪声。
所谓水平噪声(level noise),是不同的人判断差异的在同一方向上的变化。当虚竹在段延庆的指点下,解出珍珑时,所有在场的棋局高手,都能判断出其下的是妙招,如果此时让他们来下,多半也能解出,这就反映了这时水平噪声减少了。而与之对应的模式噪声,则是不同人做出的不同判断。根据《噪声》的分解:系统噪声可分为水平,模式和情境三者,
相比金庸分析更多的性格原因导致的判断失误(即情境噪声),模式噪声是会反复出现的噪音。情境噪声的来源是个人的心境,但其不是系统噪声的主动来源。破解珍珑棋局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心态千差万别,但直到虚竹那出人意料的一首棋,减少了水平噪声,否则即使没有段誉或慕容复所具有的性格缺陷的高手,也无法解出这个棋局。
若想理解判断中的误差,我们必须同时理解“偏差”和“噪声”的,噪声有时甚至是更为重要的问题。然而,在有关人类误差的公开讨论中,以及世界各地的组织中,很少有人认识到“噪声”的重要性。行为经济学鼻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丹尼尔・卡尼曼 继阐述“偏见”的百万级畅销书《思考,快与慢》后,历经十年再次推出重磅巨作《噪声》来揭示:人类判断中的行为缺陷。
浩2021-09-10 23:39:24
也就是熵嘛,形熵,线熵,,,世间理论无不同出一辙,道虚体系
浩
话说这样认知下的交易效果如何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