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4年,我的一个转变

周末我把上周和大伙提到的《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这本书读完了,作者提摩西·加尔韦是个网球教练,他在书里讲述的两个经历给我感触很深,这里也分享给大伙:

作为一个网球教练,加尔韦常常会从各个角度认真地给学员们提建议,比如“球拍面转得有点大,注意一下”、“准备击球的时候,身体重心要移向前脚”等等。但他也常常要面对一个问题——学员明白了各种道理,但有时候却依然做不好一个动作

碰巧有一天,加尔韦的心态比较放松,说的建议比较少(加尔韦直言,教练有时候会有一种希望让学员钱花的物有所值的压力,所以会无意间给更多的建议)。但意想不到的是,当天学员很多错误的击球动作在他给出提醒和建议之前,就一点点自行纠正了。

这让他非常意外。所以在一次教学中他专门实验了一个方法,只示范、少说话。

我决定给他示范如何击球,但尽可能少用言语性指示。我努力不让他的大脑受到言语的“污染”。

加尔韦先是示范了 10 次正手击球,让学员 P 仔细观察,了解正手击球的整体感觉。然后就让 P 去模仿。

他在递拍子给 P 的时候,有意让学员刚好以正确的握拍方式接到球拍,过程依然没有刻意指示。

P 说,“我注意到每次击球你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移动你的脚”。加尔韦也是简单应了一下,但还是没有直接评价。

然后 P 抛球,直接就做出了一个近乎完美、流畅的挥拍动作,并自然地结束在肩膀的高度。「作为第一次尝试,表现非常好」

而 P 犯下的唯一明显错误——加尔韦指了一下 P 的脚,P 恍然大悟“哦,对了,我忘了”。

整个击球动作中,他唯一没做出的动作,恰恰就是之前唯一用语言提示自己“击球第一件事儿是移动脚”的要领。而其他没有被语言描述出的部分,P 做得非常好。

这是加尔韦的第一个发现:示范大于解释,解释太多有时候还不如不解释。

……

然后是第二个故事。

学员 Jack 的网球反手一直特别差,有一天加尔韦正在吃午饭,Jack 就急冲冲跑过来让加尔韦帮帮自己,表示自己的问题是“引拍动作太高了”。而且他一直强调已经有至少五个教练给他提出了这个问题,但他就是改不过来

加尔韦先让 Jack 在球场上挥拍几次,发现确实有这个问题,非常明显。然后加尔韦把 Jack 领到了一扇玻璃窗前,让他看着玻璃里倒映的自己,再做一次动作。

Jack 看到镜子里的自己非常惊讶“我真的引拍特别高!都高过我的肩膀了!”。

而加尔韦最惊讶的则是 Jack 的惊讶——已经有五个教练告诉他引拍太高,他也一直以为自己“知道”这个问题,但直到看到玻璃中的自己,他才真的“知道”了。

随后这个困扰了 Jack 很久的问题,在 10 分钟内就被解决了。

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自然的学习机能在工作——如果我们不去压制它的话。通过负责这个机能的潜意识自我 2 来学习,要比各种自我 1 的语言和教导更加高效。有时候语言指令太多,反而会压制这种学习本能。

《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the inner game of tennis) 这本书出版于 1974 年, 后来成了很多教练技术理念的鼻祖。

……

看完这本书,我想到自己写作这些年经历的一个转变。

平时写到投资,经常有小伙伴问我“怎么获得满意的预期年化收益?”。以前我喜欢讲道理,用数据和理论证明实现这个收益数字并不复杂。很多小伙伴听了各种道理,有时候也买到了原本在长期可以实现目标收益的投资,但最后却依然可能熊市扛不住、亏钱收场。

直到后来我发现了「先人后事」,转而开始建议大伙,在学习各种理念的同时,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儿——寻找自己的同路人寻找那些过去已经实现了我们所期望的收益目标的人,寻找那些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的人。和他们在一起,听他们说的,看他们做的,我们会更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以前写文章我挺爱说教的,也常和别人辩论存钱的意义、财务自由的可行性。但收到的常常是更多的反对理由。

而自从开始分享我自己的财务自由实证之路,专注于自己在做的事儿,关注如何解决各种问题。我反而看到了更多小伙伴因为我的经历,开始存钱、开始投资、开始规划未来的自由(以前的文章,我的主语常常是“你”,现在更多是“我”)。

前几天给大伙分享的财务自由路上如何获得家人支持,我的思考也是少讲道理、多去做事儿。我们对一件事儿的热情,这件事儿对我们生活的改变,家人都会看见。说服家人的常常不是道理,而是情绪和感觉。

这两天我就有一件超级有成就感的经历。我一直想给家人安利苹果手表,来跟踪各种健康数据,但我知道家人几十年都没有带手表的习惯。所以我只是琢磨如何用手表的数据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上周我分享了自己过去这一年提升有氧适能的心得。没想到周末他们就让我帮忙选一款手表,也打算参与起来。

改变人的常常并不是道理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一面镜子。

当我们希望提升自己、改变生活时,我们寻找他人为镜,映照自己。

而当我们希望力所能及帮到他人时,我们则是以自己为镜,映照他人。

大家看得见,因为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自然的学习机能在工作,如果我们不去压制它的话。

这是另一个角度的「赛场上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

徐徐2021-10-18 13:03:56

今天开始自己带午饭到办公室了,能省一点是一点,原始资本积累的道路上我要稳妥提速。

作者

自己做饭真的能省太多了,而且伙食质量高好多。尤其是我们一段时间经常买速食,后来又改回自己做饭以后,感受更深了~

小莲藕2021-10-18 13:18:16

养育孩子也是如此,再多的说教不如身教。

Echo艾艾艾(努力毕业版)2021-10-18 13:25:58

这也就是为什么“故事”比“说教”更容易让人接受并效仿。

作者

换个角度想想,也许故事就正是加尔韦口中的“示范”

刘鹏飞2021-10-18 13:08:26

同样被那篇文章安利想买Apple Watch

作者

无形中草 [让我看看]

Mad2021-10-18 13:14:31

这也是一本我种草的书,《知晓我姓名》即将结尾,下一本打算看《像哲学家一样生活》,好书真是太多了。

Andy2021-10-18 13:17:32

自我认知的提高带来的诸多益处,还是要自己慢慢体会。 说教也不是一点用没有,第一个教练告诉小孩挥拍的动作不规范,他没有在意,第二个也是如此,第三个第四个,直到第五个教练也这样说的时候,他悟了,这个时候他的认知就提高了一点点。

作者

当我们面对说教的时候,ego 会让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反驳和辩护上,而不是认真理解上(就像我在回复这条留言一样 ??,我能很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 ego 和抗拒)。不是说说教没用,而是想说如果我们能找到更好的方法呢?说教与其说提升认知,更多是满足说的人的 ego,而这正是我想放下的

乌素淖尔2021-10-18 13:38:15

知道 和 做到 之间有巨大鸿沟

作者

因为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了,然后只去考虑做到。但直到某一天才发现,之前自己做不到,其实是因为没有真正的“知道”。就像那个照镜子之前的 jack 一样

安娜2021-10-18 17:39:34

潜移默化的力量真的是太大了。大人做好自己,就会给孩子很好的示范。从这个角度,不需要教育孩子,只需要教育自己。 你期望孩子达到的高度,就是自己可以达到的高度。 孩子就是这面镜子!

小星星2021-10-18 17:41:02

这让我联想到孩子的教育,很多父母花了很多钱给孩子报这个班那个班,结果效果一般,但是转眼看看学霸孩子,他们家不补课,但是他们父母从来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电脑,大多时间都是在孩子面前看书学习。 这也可以印证这个道理:示范比解释起到的教育效果好

张小桐2021-10-18 16:45:40

就像跟我们一样的朋友突然有一天变得有钱,自律,或者实现了某一个目标的时候,我们就会让自己马上行动,尽管平时我们知道如何变得自律、变有钱的道理,但是就是不愿意执行。

薄荷2021-10-18 16:05:08

说实话看你的文章经常被感动到,不知道为什么,有一遍讲孩子教育的感动的不行不行的,还有今天这篇,不是深受触动,而是感动,有点想哭的感觉,哈哈,这么一说好矫情

康康享2021-10-18 13:47:24

我是受也大的影响买的apple watch se的,现在有氧适能42.9,再跑两天应该能够超过平均了[得意][得意][得意]

张雪丹Amy2021-10-18 13:19:34

已经有手表的我 要再开发一下它的功能了[嘿哈]

2021-10-19 12:43:13

从这篇文章中,我更加明确“孟岩和也大的文字有什么不同”的答案了。在看也大的文字的时候,感受是“逻辑”、“分析”、“有道理”(早期作品),“passionate”、“感染力”(近期作品,代表作《我将自由》)。而孟岩的文字,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好比乔布斯说的“我今天只讲三个故事,没别的”,在故事中慢慢摸索他想表达的事情之余,也逐渐感觉到与内心某些东西的共鸣。从也大的文字里,我能get到财务自由的方法论和心灵按摩,从孟岩的文字里,则更多是开放性的思考。 回应了那句,他的剑是冷的,他的心是冷的哈哈哈哈。不知道也大看到这,会不会产生辩护的冲动哈哈哈[旺柴][旺柴][让我看看][让我看看]

彭俊2021-10-18 16:25:48

根据我学羽毛球和教别人羽毛球动作的经验来看,这种技巧性的运动,由于很多动作平常都不会做,所以语言根本没法准确形容且让人听懂,所以教练的亲身示范才显得重要。 这种特殊经验总结出来的普世规律不太站得住脚。至少我不太理解。

作者

那投资理财、财务自由,算不算“技巧性运动”呢 [让我看看]

小啊慧2021-10-18 14:35:16

很有启发!我现在的状态也是很爱说教,喜欢讲各种道理,给自己讲、给别人讲,的确发现用处不大,我都无法用道理说服自己行动又如何改变他人?言传身教是古代前辈们就得出的经验,影响与自我影响,都在一个合适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

hatter2021-10-18 14:18:32

看到关于“知道”的讨论,有个实际的感触。很早看《富爸爸穷爸爸》的时候,知道了【富人买资产,穷人买负债】这个概念,还经常挂在嘴边告诉别人,但也就仅此而已。后来经过的几年的投资学习实践,理财体系渐渐完善以后,有一天再想到的时候,才真正有懂了的感觉,也进一步深化了自己控制消费去买基金的行为。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