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丢掉了“上游思维”

/pic/1_TwVM1DiczeJUKPmcToZJTspCWZ6ibw.jpg
《上游思维》的标题来自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在河的下游救起一个个的孩子,而另一人想起了去河的上游,找到那个扔孩子的人。整本书的关键思想其实很简单,就是追根溯源找到问题的本质,然后去做重要而不紧急的事,至于表现,则是扁鹊说的不止已病治未病。

/pic/2_lAaGGwux3yLJ4Lg8sQRFDfoMJ9xcMw.jpg
我想在这篇小文中讨论的,是为何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会产生一本畅销书。要知道畅销书的成功,不止反映了作者能够将道理讲的生动有趣,更意味着书中给出的药,不管能不能治疗病根,都反映了社会普遍的心理诉求,所谓必有所缺失,才会有对应的渴求。本文想使用上游思维,来分析我们为何会习惯于做紧急而不是重要的事。只有找到了病根,才能彻底的找回上游思维。

第一个嫌疑犯,是《稀缺》这本书中提到的”隧道思维“。《稀缺》通过对穷人,孤独的人,时间不够的人的共同点分析,得出若是在心态上觉得一无所有,那么就会变得短视,即如果你觉得你在隧道中,你只会无意识地向前走,而不能进行长远的规划。
/pic/3_mNdhzkTCJX54sZ5wFAnwNYv9UMyVmQ.jpg
参考:心智上的贫穷–什么是时间稀缺,注意力稀缺,关注稀缺以及该如何面对

若是“隧道思维”造成了上游思维丧失,那你要问自己,是不是自己过于忙于眼前的事,而没时间思考;或者没有留出空闲时间总结,只是沉溺于打卡式的过知识点?

第二个嫌疑犯,是对大数据的迷信。上游思维要求你找到造成问题出现深层次原因,而不是问题和那些环境因素有关。找到因果关系之后,才能够在不同环境下,用同一个行动,取得恒定的收益。而若是将相关和因果混淆,那么很多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相关性,会看起来如同神谕,因其出人意料而广为流传又因其因人而异而被被证明不靠谱,最终让科学成为新的泥塑菩萨,人们对其叩拜却不理解。

若你觉得上游思维的丢失,源自于对因果性的误解,那补课就好,例如可以看下面推荐的书。同时帮更多人厘清对大数据的盲信,从而使身边的同学同事都能够做到不止于找到数据间的规律,更能够解释为何会有这样规律的产生,能推测若非如此会怎样?唯有这般让周围的人都具有了上游思维,才能够避免自己心智上的偷懒,毕竟事事都打破沙锅问到底是反人性的。

相关阅读 好书推荐-《结果与原因的经济学》极简因果推断教程

而下一个嫌疑犯,是消费主义。商家培养的我们遇到问题,想到的不是自己能做什么,而是如何通过买买买,将问题转移给别人。长此以往,当你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时,你不会有一种当仁不让的使命感,觉得这应该是我来解决的,而是把自己的时间当成一个被交易的商品,我付出时间,帮别人打理这个麻烦,反正问题不是我产生的,我为何要去治根。

对于消费主义的解药,是贵族思维中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以及君子不器的修身。选择一个愿意持续做一辈子都还是抱有热情的事,唯有终点在地平线的另一端,才能不怕绕路,而不是走看起来最近的那条路。上游思维要求你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觉悟,还要求你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豁达。
而最后的那个嫌疑犯,则是自上而下的还原论思维。如果问题能够被拆解成一个个子问题,而不考虑问题之间互作带来的新问题,那么处理问题人的注意力的就永远都放在了具体的某个细节处,而规划解决方案的人则忽略了拆分问题带来的新麻烦。如此便是始终处在解决问题的下游。
理解涌现的概念,让做计划的人有过在一线直面问题的经验,让在一线的人了解长期的整体的目标。唯有让“宰相起于州府",才能避免纸上谈兵,而若是所有解决问题的人,都能想到如果自己面对的问题若是解决,还能顺带解决那些其它问题,又会给上下游带来怎样的改变,如此这般,才能算是具有了”上游思维”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说的是隧道思维,君子眼界开阔,坦然看云卷云舒。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说的是对大数据的盲信,君子要做到明辨是非,而小人只在乎眼前小利。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对于是消费主义,指遇到问题先想到由谁解决。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对应还原论思维,君子能全面的看问题,而不是和相似的问题比惨拚下线。“上游思维”这本书的要义,论语中君子小人的对比就已经说过,只是如今这剂药值得被再一次重视起来。

更多阅读“见路不走”-愿你的年终总结多一些“因果思维"
《无限的游戏》读书笔记:从风控看为何需要采取无限游戏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