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气和地搞钱~
前段时间有小伙伴留言推荐了一本书给我——《像哲学家一样生活》,讲斯多葛主义。虽然我们也经常聊到生活哲学、投资哲学,但老实说我对「哲学家」这个词还是有点排斥。一说到哲学家我想到的总是只会高谈阔论、不会解决问题的 armchair philosopher(砖家)
我坚信认清真相、解决问题,这才是生活正道。而且哲学哪有搞钱有意思
所以这本书我拖了好久才翻看,一方面我喜欢斯多葛主义,但另一方面我又不喜欢哲学家这个说法…… 不过读完以后我发现自己狭隘了,这本书中有一句话很吸引我:
(真正的哲学家)是一个在生活中能够把理论和思考同日常生活解决问题融为一体的人。
而最击中我的一句话——很多斯多葛哲学的践行者都很有钱或者很有成就。比如:
- 塞涅卡,曾经的罗马帝国首富,尼禄皇帝的家庭教师;
- 《沉思录》的作者马可·奥勒,曾经的罗马皇帝;
- 《反脆弱》的作者,期权大师塔勒布;
- ……(万一还有将来的我呢
)
他们的成就不一定完全来自斯多葛哲学,但至少说明斯多葛哲学确实做到了现实与理想结合,经得起考验。
一个产品如果不能盈利,就是对人类的犯罪,因为它浪费了人力和物力,它们原本可以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 松下幸之助
有人愿意付钱,是一个产品有价值最直接的证明。换个角度,长期来看(划重点哈,「长期」,坑蒙拐骗不算)财富和声望往往来自解决社会真实问题的奖赏。那这是不是也这意味着斯多葛哲学一定提供了某些能帮我们更好解决问题的方法呢?
……
开始读这本书我发现很多投资方法、生活理念,与斯多葛哲学都有共通之处。这本书提炼出了这些方法背后更内核的东西,总结了五个斯多葛哲学的心理技巧 👇
1、投资上我们应该先看风险,再看收益。先做好最坏的打算,最好的情况才能水到渠成。制定财务自由计划我们也应该多读别人分享的失败经验,好在自己的计划中加以补充。
而斯多葛哲学的第一个心理方法就是「消极想象」,而且更进一步,不但要想象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还会想象失去已经拥有的东西。
比如失去财富、失去健康、失去家人朋友等等,以此来提醒自己珍重生活的美好,并且为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准备。
2、之前突然意识到手机占用生活太多时间,我就跑去折腾戒网,重新感受一下暂时没有手机的生活。
而斯多葛哲学又更进一步,提出了「自我否定」。平日里有意识地找出一点时间“自虐”,让自己暂时抽离,感兴趣啥就暂时远离啥,来以此思考对自己生活更重要的东西,如何更理性地享受(是“理性享受”哈,不是禁欲主义)
3、从消极情绪,比如焦虑、恐惧、煎熬,来分析自己生活中的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周一的文章和大伙聊到“没有什么消极情绪是理所应当的”。而斯多葛哲学的一大理念也是通过改变思考方式和做事儿方法来「化解消极情绪」,但同时保留积极情绪。
4、做财务自由计划时,我们不应该把投资收益率作为计划的具体步骤,因为收益率本质上不能控制。
相比下,从每月收入中攒下多少钱用来积累本金,读多少本有利于提升我们投资认知的书,这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而这个理念在斯多葛哲学中就是「控制的二分法」——小心地区分哪些事我们能控制,哪些我们不能控制,以便把注意力花在能控制的事情上。
5、在知识星球我给小伙伴们分享过一个反响很好的系列思考——活在当下——根据我们当下的感受来辅助生活做选择,最佳的选项往往是当下、未来都舒心的那个。
其中一个理念,不要太纠结于过去:
我曾经问过一些小伙伴他们为什么能省下钱,他们说,因为小时候生活拮据养成了省钱的习惯。
巧了,很多人省不下钱的理由也是这个,因为小时候生活拮据,所以不愿意省钱,想要找补自己。
不是过去决定了我们,而是我们总想到过去找点理由来证明当下的合理性。
而这也是斯多葛哲学的五个心理技巧之一,接纳过去已经发生的事儿,着眼于当下和未来。
PS:自卖自夸一句,就这一章的话题我觉得自己写得更好
……
看完上面这五个心理技巧大伙应该发现了,斯多葛哲学虽然在教人如何放下对财富和享乐的执念,但却让人因此更容易接近财富。
那句很多人熟悉的 “想要获得财富,要先放下财富”,斯多葛哲学也是比较早把这个问题说明白的(对应我们的说法应该是「财不入急门」)
而且这还没完,斯多葛哲学的终极目标是 —— 安宁和德行。
安宁挺好理解,就是我们常说的「放下焦虑」,“赛场上没有别人”。
但啥叫德行呢?
这个词给人感觉挺空洞的,所以我试着反过来想了一下,那什么算失去德行呢?
我突然想到了我们追求财务自由的其中一个理由——不用仅仅为了钱而勉强自己去做对人生没有意义的事儿。
这不就是在避免失去德行吗?
从我们思考如何更好生活开始,我们就一直在走近斯多葛哲学。而《像哲学家一样生活》这本书给出了更长远的目标和更具体的方法,所以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当然这本书也是有缺点的——
在哲学书里,它非常接地气,但这毕竟还是一本哲学书。很多方法写得比较抽象,需要时不时停下来想一想,怎么把书里所说的理念和现实生活对应起来(比如「消极想象」对应投资风险)。
而且用词有时候比较误导,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原书就是如此,比如书里谈的“自我否定”和“宿命论”完全不是大众理解的那个意思……
单论费劲程度起码四颗星了 😂
世上没有让人读完就能赚钱的致富秘诀,这本书也不例外。
但当我们生活中一边赚着钱,却一边依然充满焦虑、无所适从的时候,这本书应该可以帮到我们。
想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不是因为哲学,而是为了更加心平气和、放下焦虑地搞钱
- 投资实证:十年之约,躺赚不难
- 抵御风险:10 月保险最推荐
- 干货汇总:一文打包三年干货(第四版)
清和07302021-11-17 13:13:10
斯多葛主义的一个核心是认识并且服从命运,逆来顺受,不能和命运抗争。放在今天差不多就是“躺平”。不知道写了那么多斯多葛的也大为什么从来不提这个点[吃瓜]
作者
?? 你从哪看到的?我孤陋寡闻了,真没看出来斯多葛主义和躺平有任何联系。 换到投资上,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并不能预测未来,也不能通过炒股战胜市场。转而关注自己能控制的事儿——读书提高认知,选择放心的基金经理然后卧倒,因此而赚到了更多的收益,这个算躺平还是躺赢呢?
周嘉栋2021-11-17 13:57:59
也大也大,最近刚好也在看这本书,确实写得很好,但是有一个疑问,斯多葛主义怎么看待生活中的娱乐呢?怎么为娱乐设定适当合理的限度呢?感觉书里没有特别明确的写,也大怎么看?
作者
我的思路是从「负面情绪」思考。如果娱乐过后我们觉得非常幸福、充实,那这个娱乐大概率就是合适的;而如果,比如放下手机、关上电脑,留下的反而是空虚和懊恼,“我怎么又一天啥也没干……”,那这个娱乐很可能或多或少有问题。负面情绪是个特别好用的指南针。
Karma Lhamo Chokyi2021-11-17 13:36:32
哇哇哇,我的财务自由计划就是列的每月存8000,至于这8000是买股票基金还是债券基金还是保留货币基金我不管,看当时市场情况,可以多不可以少,这8000得按时转入长期投资账户。转了,就是胜利。收益率也不管。握手!
作者
定财务自由计划多关注自己存下多少钱这个动作,少关注现在有多少钱。 市场涨涨跌跌,我们手里暂时有钱的一定是忽高忽低的,但每个月决定存下多少钱,总共存了多少钱,买在低估还是高估,这些都是我们能控制的。
Karma Lhamo Chokyi
不能同意更多~ 投入多少钱、以怎样的投资理念投的,这是因。市场是缘。投资回报是果。因和缘共同作用产生果。我们能做的是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我觉得我解释得特别好,哈哈哈,鸣钟庆祝??
2021-11-17 13:27:29
那么是《当下的力量》更费劲,还是《像哲学家一样生活》呢[吃瓜]当然了,费劲不是坏事,费劲说明自身与之联结的触点少,即使“记住了”,提取强度也不大。如果当下的母题和书中内容契合,灵感会自然生长出来,不必强求,更何况“确认偏差”又会暗中助力[让我看看]
作者
这个说法很棒,一本书如果读起来没感觉,很可能是自身与之链接的触点太少。而触点越少能读到的内容其实也会变少,就像投资新手上来就抱着经典大部头啃,效果反而很差。 《当下的力量》更费劲,《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是讲理的,他会预设很多反对问题带着读者思考,但《当下的力量》不讲理 ??
徐可2021-11-17 13:12:56
也大,想问下国内房贷要不要提前还?纯商贷5.65%的利息,贷款30年。我现在25岁,自己偏向贷多贷长越好,最近身边有人提前还款,自己弄不明白了,谢谢[抱拳][抱拳][握手]
作者
房贷要不要还得看你自己,如果自己过往投资收益率超过了房贷利率,或者认为自己将来的投资一定能超过房贷利率,那就越晚还越好。 如果平时都是买货币基金,3~4% 收益的理财,那就早点还比较好。
鹏飞2021-11-17 13:46:48
个人观点哈,感觉也大关于哲学践行者和有钱这件事情的逻辑关系搞反了,会不会是有了钱之后,才开始观察总结自己身边的生活经验,从而成为哲学的践行者。 经济基础觉得上层建筑,当人不再为经济基础发愁后,优秀的人就会把精力从搞钱这件事情上(因为已经很有钱,所以幸福感不强),转移到更有成就感的事情上,比如发现世界本质的一些现象,从而成为了哲学的践行者?
作者
这是个好问题~ 搞钱的问题就还用搞钱的例子来回答吧,就说投资这件事儿。 你觉得是要先理解投资,认识到市场不可预测,认识到人的能力圈有限,然后才能越来越多地赚到钱。还是要先投资赚了钱,然后才能知道和理解市场呢?
作者
我觉得是前者,先理解投资、再有稳定收益。如果是先赚了钱,反而更会过度自信,再把钱亏回去。 我们其实都被「哲学」这个名词误导了,哲学不是空想出来的,不是吃饱了没事儿干才总结哲学。哲学说白了就是前人总结出来的做事方法和经验教训。
程钰2021-11-17 13:52:02
好巧我最近也在看这本书! 感觉一楼的小伙伴好像有点误解?斯多葛主义的确认为应该接受任何一种命运,但其核心是不要因为遭受厄运而怨天尤人。面对命运并不是要逆来顺受,更像是“立足当下,为所当为”。(而且这一点跟几位斯多葛哲学家流放又回到中心的人生经历是相关的)
作者
斯多葛主义强调控制二分法,「接受我们不能控制的,专注我们能够控制的事儿」,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但很多关于斯多葛的看法甚至是简介都只看到的前半句,然后就把斯多葛主义理解成了撒手不管。
微信的昵称到底能够取多长呢不知道2021-11-17 13:14:02
之前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跟《被讨厌的勇气》里说的阿德勒心理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控制二分法和课题分离
作者
所以之前万维钢老师也评价过,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更像是文学,阿德勒的心理学则更像哲学,确实有很多东西是互通的,都是在讨论各种做事的方法。赞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