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角度不错

生病了要“多喝热水”,投资赚钱要“长期持有” /pic/1_yyW7zGYQ3hzVOwrFkwLx8voQHDFdOg.png大家都知道长期持有对投资有帮助,但具体怎么个帮助法却常常说不清。

也总会有小伙伴们问,那多长算是长期呢?长期持有如果遇上坏投资呢?不是持有越长时间亏损越多吗?

怎么知道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长期持有上,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呢?

毕竟投资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啥病都靠喝热水……

最近有一份《公募权益类基金投资者盈利洞察报告》网上经常被人提到,我在里面读到了一个数据,也许能提供个新的视角,而且和我之前想的出入还蛮大的。

……

这份报告讨论的还是这个老话题——为啥基金赚钱,买基金的基民却不赚钱,得出的结论也还是熟悉的那几个:

  • 不要频繁买卖、跟风追涨、过早止盈止损;
  • 要定投、长期持有、更长的投资年限和经验。

这个结论我就不展开说啦,实在是说了太多遍。接受的小伙伴们已经在做了,而不同意的也自己的理由,不会因为我多唠叨一遍就改变看法。

只和大伙唠唠里面一个关于「持有期限」的收益统计数据,还挺值得我们参考的,也许可以以这个数据为出发点优化我们自己的投资策略

景顺长城基金、富国基金和交银施罗德基金统计了从公司成立以来到 2021 年 3 月 31 日的基民投资数据,按照持有时长分成了几组,分别统计了他们的盈利人数比例和期间的平均收益率 👇

/pic/2_Qc7ibhWVG2qeETkEhvsKukByW8WXWg.jpg结果发现,初期随着持有时间增加,盈利状况确实在稳步改善 👇

/pic/3_xWxdYLFuiaia9FNQ0Cr9kag57p8u9w.jpg从持有时间最短的一组“小于 3 个月”,到“6~12 个月”这一组,投资盈利人数占比稳步提升,平均收益率也由负转正。

但让人意外的是,持有时间继续再延长,盈利人数的占比就几乎不再提升了,而且平均收益率也没有随着持有时间变长而同比增加

/pic/4_37v6RcnwoYoL7dvMwHtUmI1IxktaUg.jpg比如👆持有 60-120 个月这一组,持有时长是 6-12 个月这一组的 10 倍,但盈利人数占比却基本相同,期间平均收益率也只达到了 4 倍。情况只有到了 120 个月以上才会明显改观。

长期持有能给投资收益带来统计意义上的改善,但这个改善却是有限的。

在持有 1 年以下的情况下,延长基金的持有时间能明显改善整体收益。但如果做到平均持有 1 年以上,再谈长期持有,帮助就很有限了。

对于这个数据,我是这么看的:

回头检查自己的基金投资,如果平均持有时间都还不到半年,那么问题更可能出在持有时间上,不妨往长期持有这个方向努力。“多喝热水”真的有帮助。

但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基本都能持有一年以上的时间,那这个时候就不应该再一门心思只想着增加持有时间了,也许想想如何选基金帮助会更大。

当初我在研究一些基金公司自家基金组合和投顾组合时就有小伙伴问我,担心这些组合会有频繁交易的问题,和长期持有相互矛盾。

现在我们也许有了一个比较量化的标准,如果一个组合的基金平均持有时间在一年左右,调仓一年一到两次,从这个视角来看,这样的频率是可以接受的。

……

不知道大伙对这个数据怎么看,可以留言说说~

我个人还是挺喜欢看这些定量分析统计数据的。

定性分析,“要长期持有、不要追涨杀跌”,这个能帮助我们确定投资的大方向。

但落实到行动上,还是这些定量分析更有参考性:

一来,他们能告诉我们,到底持有多长时间才算是长期持有,心中有数;

二来,任何方法都是有局限的,只有定量的数据才能告诉我们方法的局限在哪,什么时候应该转换思路去寻找其他方向的帮助。

风险提示: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只是我个人投资中的观察和思考。大伙参考为主,投资最终还是要独立决策,毕竟我也可能是错的。

……

还有最后一件事儿。

又是月末最后一篇啦,惯例开一次赞赏收点“稿费”,大伙自愿给就好。希望这个月的内容对大伙有帮助,谢谢大家的一路陪伴~

七七2021-11-30 13:12:10

6~12个月,盈利人数占比百分之七十多,我就是属于那种百分之二十多的[捂脸]追坤坤,追到现在还是浮亏

作者

别灰心,这个是基于过去 20 年的统计平均值。假如从年初开始算,估计现在盈利的比例应该是到不了 70% 的。 开始投资最好的时候不是牛市,而是熊市,尤其当你说自己在投资,别人会开始同情你的时候 [旺柴]

下加一线2021-11-30 13:12:00

图中我更关注盈利时间越长,平均收益率明显越高。感觉手头的持仓更稳了。

作者

这个平均收益率是指持有期间的【总收益率】,所以要把时间因素也考虑进来。如果持有的时间变长了 10 倍,平均收益却只增加 3、4 倍,那收益实际上还是变少了,这个细节要注意。 好资产、好价格、长期持有,应该是这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在长期持有基础上,前两个就更重要了。

下加一线

之前没注意到这个细节,谢谢??感觉这个持仓时长对自己每年做一次再平衡也有参考意义。

逆水行舟2021-11-30 13:22:15

这个统计只是从一个节点往回测的,并不具备普适性。具体来说,不同持有期限的人的入世时间点是不同的,当时的市场点位也是完全不同的,有些持有时间短的可能是低估买入的,有些持有时间长的可能是高估买入的,这些都会对盈利情况产生重大影响。所以,这个回测结果是由很多因素综合决定的,并不是只跟持有时长相关,没有控制变量,也就无法得出可靠结论。

作者

你理解错了,这个统计不是简单地把正在持有基金的持有人往回算买入时间,这样误差很大。而是把历史上所有持有过基金的投资者数据都统计进来了,也包括了曾经持有过已经卖出的。这样基于过去 20 多年的数据,已经足够得出一个比较有参考性的结论。

茄子2021-11-30 13:18:30

那么怎么判断自己持有的基金盈利水平是达标的呢?是和自己的预期目标比,还是和今年平均水平比?

作者

我会和同期的「偏股基金平均收益」比,如果发现有明显的跑赢或者跑输再去思考背后的原因(不一定都是坏事儿)。这里有个前提,长期。短期跑赢跑输是没有意义的。 不要和自己的预期目标比,市场不会因为我们的预期而改变,最好干脆放下所谓的预期目标。

徐多吉2021-11-30 13:14:29

比较适合主动基金,择时不重要 交给了基金经理。36-60个月盈利人数比率下降应该是跟正好踩中了牛熊极端市,这个数据会不会是outlier,感觉可能有部分人买在贵得太离谱的时候

作者

我觉得有这个可能,因为 12-36 和 60-120 都是差不多 70%,唯独 36-60 比较低,有可能是踩中了牛市极端行情,却又迟迟没能等到下一轮行情到来的时刻,因为一轮行情的周期大约正好也是 5-7 年。

买了地2021-11-30 14:16:18

可是十年以上的数据就突然变好了,不是正说明应该长期(十年以上)持有吗

作者

这个数据并不是说不能长期持有,而是说明不能只靠长期持有。提供一个分析的视角来帮我们判断,到底是持有时长不够的问题,还是选到了坏投资。

Mr.肖 2.02021-11-30 13:15:31

最近组合被下了,这个时间点应该定投哪个呢?

作者

如果是定投的话,少一两期影响不是很大,买不买都可以;如果是一笔买入,比如年终奖到手了 [让我看看] 着急的话可以手动买,就是照着自己信任的组合的比例自己手动买入对应的基金。

道古2021-11-30 13:15:10

也大,想问一下你做了矫正视力,多久后正常办公

作者

建议多留一点时间,虽然有不少小伙伴恢复很快,没几天就正常了,但我的情况就慢一些,2 个多星期才好一些。还是按照比较差的情况来估计比较保险。

sinocifengs2021-11-30 13:53:28

一楼那位,我也追坤坤的亚洲乱选了[呲牙],现在浮亏10个点。 不过今年仓位不重 目前整体都还是正收益。 经过选这个基,我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当初选择坤坤的这个基,反思结果就是,光想着抄底,其实对坤坤并不了解。 不过我还是坚定继续持有,一是坤坤亚洲乱选确实在低位,我的仓位也不重,我就等风来吧。二是,不赚钱的基金我打死都不会卖的[呲牙]

kris li2021-11-30 13:01:58

第一

作者

手速这么快,内容看了嘛 [让我看看]?

小星星2021-11-30 14:13:48

如果一年一次的调仓操作是组合官方做的、有能力圈的人做的也许没问题。 但如果是由普通人自己做,多数情况是越操作越糟,很多人对自己的不靠谱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菜卜2021-11-30 22:31:42

乍一看有点反直觉、让人忍不住想反驳,但是在再一次思考之后,我发现这样分析确实能解释一些之前关于组合年内调仓频繁度的疑惑。 …… 长期投资是一种态度,指在合适的持仓结构之下保持对优质资产的长期追求。换言之,如果独立账户运营一年以上仍是负收益,且不是因为全市场高估或大多数人都年内浮亏,就需要回头看看是不是在标的选择上出了岔子:我选择的资产是优质的概率有多少呢?是不是需要再分散一下以便降低选错的风险呢? -致某些左手蓝筹右手中概、没有债券没有中小盘的朋友 又及,这不是在说只追逐景气度,而是说要避免盲目自信或是持亏倾向赞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