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不会改变一个人,只会让他更像他自己财务自由实证#33
普通人通过工资理财也能实现财务自由,这是这些年我一直在践行的理念。从最初懵懵懂懂到 2017 年制定具体的财务计划,再到如今渐渐靠近终点,已经走了五六年。为了能够更加透明、中立地实证普通人财务自由的可能性,从 2019 年开始我决定公开自己的财务进度,成为这个系列内容「财务自由实证」
不追求大富大贵,但求能够不再纠结生计这些琐碎问题,在重大选择面前获得更多的人生选项,不再瞻前顾后。
有兴趣参考这个实证的朋友建议先看看之前的引导篇,制定自己的财务自由计划、一起财务自由。以往的干货精华也都有汇总 👇
- 全都安排好了,自由路上我们会遇到的每一个问题
- 我的第一本书,整理财务自由方法论
- 一期访谈和一期播客聊聊我的经历和观念
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 30 岁前积累到家庭年度开支的 10 倍,作为创造被动收入的本金。依靠这些本金实现长期 10+% 的年化投资收益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不再依赖上班工资生活,有底气去选择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儿。
(我的具体目标数字是 500 万,但这个数字大家没必要参考,还是要以自己的生活开销为准)
财务自由路上一些重要节点:
- 2017 年,计划正式开始,同年获得家人的认可和支持;
- 2018 年,A 股熊市大跌,出现“钻石坑”机会;
- 2019 年,开始财务自由公开实证(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系列);
- 2020 年,新冠股灾,自由之路上的又一个关键机会;
- 今年,自由目标基本达成,开始向新的节奏过渡……
实证账户更新
当前财务自由计划完成度 96.15%(当前资产 ÷ 目标资产)。
财务自由的本金和投资收益虽然看起来性感,但「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本金和收益只是自由路上的「果」,主业努力多赚钱、理性消费少挥霍,以此积累本金,再加上不被短期涨跌干扰、坚持投资才是背后的「因」。
投资复利只是我们获得被动收入的方式,而不是致富的秘密。
在财务自由实证的最初两年,我写得最多的也不是如何投资,而是如何少在投资上花时间,好能多花时间关注主业,同时理性控制开销,尽快攒钱。
假如有 10 万本金,就算投资翻倍也才赚了 10 万。而投资翻倍极其困难,巴菲特的年化收益也才 20%。相比之下,在职场上努力提升,让收入再增加 10 万则要靠谱得多。
对财务自由而言,投资做到 80 分足矣,剩下的精力还是应该关注赚钱和省钱。
跟踪我的自由状态
为了跟踪财务自由状态的可持续情况,从第 30 期开始我琢磨出了一个新的工具——同时跟踪「累积家庭开支」和「累积被动收入(投资收益)」曲线。关注两条线的趋势变化,如果投资收益曲线长期在家庭开支上方,就说明这个状态是可持续的 ↓ 这是最新记录
### 第 33 期
过去这个月没发生什么值得一说的变化,所以这期我就随便唠啦,写到哪算哪~
今天也太跟我聊起“要不要给 2022 年定几个计划”,我说,我的 2022 计划就是认真体验一年没啥计划的生活
暂时去掉生活里所有的条条框框,只考虑自己「想」做什么事儿,而不是自己「应该」做什么,看看自己这一年下来会有什么不同的体会。
《穷爸爸富爸爸》是很多小伙伴的财务自由启蒙书,作者清崎在他的另一本系列作中讲述过自己的一段经历,我一直心心念念(很仔细地回头数了一遍,提过三次 😂):
1994 年,在经过了近 10 年的奋斗之后,我终于获得了财务自由,那年我 47 岁。我的朋友奈尔打电话告诉我:“在出售公司后一定要至少休整一年。”
“休整一年?”我回答,“我要退休,再也不会回来工作。”
“不,你会回来的。”奈尔说。“不到 3 个月,你就会感到无聊透顶,然后建立另外一家公司。”他说,“对你来说,最困难的事情莫过于无所事事。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建议你,在另起炉灶之前至少要休整一年。”
如今我也终于站在了这个位置上,有机会去一探究竟——这种像想玩游戏、想看电影一样渴望工作来给自己解闷的感觉,究竟会怎么样呢?
从道理上我能理解。工作是我们获得目标感、成就感和贡献感最有效的方式,所以当我们不再工作,反而可能会回来想念工作。
但道理上明白距离真正体会到这种感觉,终究还是还差了很远。
……
一说起自由后退休什么也不做,网上也有不少反面的经历分享。
比如没有工作节奏吊着自己,精气神没有了,成天打游戏,宅家体重渐长,社交越来越少等等……
让我想到了那句关于财富的经典“告诫”,钱不是好东西,人有钱就学坏。
但对此 DeMarco 的点评一针见血——财富不会改变一个人,只会让他更像他自己。
也许自由也是一样呢?也许自由只是在帮我们发现一个不为所知的自己呢?
不管这个真实的自己到底如何,我都愿意看看。
……
后来我想了想,又给这个“计划”补充了一条限定条件——不设截止日期。
今年 8 月我跟也太出去房车旅行时,无意间发现一个细微的心态变化。
以前旅行到一个新的城市,我们总会想办法给自己安排各种行程,去看各种地方。常常明明很累了,还会觉得“好不容易出来一次”,必须得把各种“必玩”项目都参与一遍,不然白来了。
但这次我们的心态放松了很多,感觉累了不想出门,就窝在车里休息;游玩全凭喜好,喜欢的地方重复去了两次甚至三次,而不感兴趣的项目就算被反复推荐,不去也没觉得错过了什么。
后来仔细想想,也许带来这个转变的正是截止日期。
对以前的我们来说,每个假期都是有截止日期的,用一点少一点,给人一种无形的紧迫感。到了一个新城市也是,我们的潜意识总是“下次再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了”,所以恨不得把所有能看的地方都塞进行程里。
而这次,虽然假期依然是固定的天数,但我们心里知道,只要想休假我们可以随时再来,错过了什么好玩的项目也无所谓,再去一遍就好了。
当我们想着,在「有限」的假期里应该安排什么的时候,我们的选择不像是放松,而更像是一种补偿。
而不设截止日期则帮我们悄悄更换了问题——如果这不是有限的假期,而是我们度过余生的方式,我们会选择怎样的生活呢?
这会更接近我们真实的自己。
……
一提到财务自由,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未来各种不可测的意外,总觉得赚的钱还不够,恨不得给财务自由目标定个永远达不到的天文数字。
但我们有理由乐观一些。
因为我们虽然在按照一辈子不用工作的预期来计划财务自由,但根据我的观察,真正实现财务自由的前辈们,常常只会彻底休息几个月到几年就又开始走上新的征程。
不要像规划「终点」一样规划财务自由,人生没有终点,只有「中点」。
最佳的财务自由之路也不是我们努力、努力再努力,然后某一瞬间,我们突然自由了,一辈子不工作了。
而是我们:
- 先达到一辈子不工作也能保证最基本的生活;
- 再做到一辈子不工作也能保证日常的生活;
- 再不断 update……
这两种方式的区别不在于钱的数量,而在于敢不敢停下。
前者,我们总在自由的半路上,永远不敢停下。因为只要一停下,想到我们的财富总有一个彻底耗光的截止日期,我们很快又会陷入焦虑。
后者,我们愿意前进,这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但停下,当前的生活也能如常进行,财富没有截止日期。
这句话重复再多次也不为过——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当一件事儿我不想干的时候,可以停下不干。
财务自由不是一场比谁数字大的军备竞赛,而是一个工具,帮我们放下对金钱的焦虑,给我们需要时停下的底气,让我们有机会接近更真实的自己。
逆水行舟2021-12-02 13:24:25
“财富不会改变一个人,只会让他更像他自己。” 这句话太棒了!收藏了~
朝花拾者2021-12-02 13:13:28
先达到一辈子不工作也能保证最基本的生活; 再做到一辈子不工作也能保证日常的生活; 再不断 update…… 这就是 钱:七步创造终身收入 里面的那个财务安全-财务自由-…… 的打怪升级阶段啊
鹰隼鸠2021-12-02 13:23:22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周五晚上要比周六晚上更快乐的原因了
流云2021-12-02 13:26:26
现在12月了,今年马上就结束了,除了年初制定自己公司全年计划,我今年所有个人生活方面的习惯全部停了(包括晚上不再加班、准点走人),包括:读书、早起、锻炼、写作、练舞。不再刻意去做,一切全凭感觉。 得到的收获是:心中紧绷的发条松下来了、有兴致花比较大的代价去社交、白天不忙时偶尔也会跟朋友闲聊扯淡(指wx打字,我一直认为这种社交很浪费时间,包括现在也是这样认为),整体变得更有闲情逸致,不像以前总感觉自己像条野狗停不下楼。 想玩游戏,但始终不敢去碰。 收获的不好的一面就是:自从今年下了b站后,每天下班至少会刷2-3个小时视频 明年想收敛一点,但这种全放松的感觉,真好
不觉烦2021-12-02 13:23:09
我希望我36岁能体验到没啥规划地生活……
沙小某Elsa2021-12-02 13:50:33
我就是那个每次出去旅行,什么网红景点都要逛到,网红饭店都想吃到,生怕错过什么,没有达到就很失落,把老公和自己累个半死的人。几天旅行时间,酒店都换上五六个。每次都因为这个和老公吵架,是该好好反省反省了。 真的不像放松,更像补偿。
向天一笑2021-12-02 16:28:59
按照这种思路,我感觉我已经实现基本的自由了[捂脸][捂脸]十八线小县城公务员,老爹出资付了房子首付,自己装修(花了不少积蓄),公积金刚刚够还房贷。一辆小车,无车贷压力。单位食堂管吃,一个月两百块钱。每个月准点发工资,虽然工资每个月只有三四千块钱,但好在本人物欲比较低,没有其他的爱好,就喜欢看书和运动,所以目前工资足够覆盖生活支出。[捂脸][捂脸][捂脸]
随遇而安西2021-12-02 13:12:58
最难过的是,知道自己想要懒懒散散的生活,然鹅不得不为了基础生存玩命[捂脸]
以学为乐2021-12-02 13:17:44
好喜欢也大的这篇文章,特别是这句话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当一件事儿我不想干的时候,可以停下不干。这简直是我心目中的自由。
温柔控晤2021-12-02 13:18:32
厂狗露出了羡慕的眼神[旺柴]
芦芦儿酱2021-12-02 14:10:14
不设截止日期,不做计划凭感觉来过,真是棒了!但只适合已经对自己的生活有掌控力的人,否则真的会越来越颓~
Karma Lhamo Chokyi2021-12-02 14:04:33
其实余生,也是有截止日期的。
Nancy2021-12-02 13:15:01
真的不是有钱就变坏,不要把所有罪恶都推到人性身上,很多时候"坏"的表现往往是那些超出我们需求的行为。这是病,和健康的人没有关系。
大鹏2021-12-02 13:07:21
赞同的不要不要的
蜡笔小虫2021-12-02 13:03:02
还没认真看,必须先第一个点赞。
院小畅2021-12-02 14:59:52
也大今天这篇文章,给了我好大触动。 我就是那种出去旅游像打仗,总想尽可能去多一点地方的人; 还没财富自由,但听了关哥养老保险那期,就开始想正常退休我都可能有40年养老时光,财富自由后,退休提前,钱真的还够用嘛。 哈哈,也大这篇文章对第一个问题一针见血,第二个问题也给出了我比较认可的答案,读起来好舒服。上次这么有触动还是慢车道理论,哈哈。
Link2021-12-02 14:49:38
现在已经没有具体持仓可以看了吗?
Link
自从忙着主业后一直很少在投资上花时间了,都是默认定投,感觉脱离太久了一下子跟不上进度了。年初到现在还是亏损的[旺柴]
TIGER2021-12-02 13:47:10
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
知鱼之乐也2021-12-02 13:59:19
这篇文章太棒了,最有意义的不是结果,而是那个一路走来的过程。愿我们都能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自由,不为升职、比较来工作和生活,只为找到属于自己的道。
wangm2021-12-02 13:58:35
也大最近这几篇,有哲学内味儿了[奸笑]
Lym·cmo2021-12-02 13:49:37
对,财富自由应该是放下自己对金钱的焦虑,而不是彻底地不用工作。不工作对于有些人来说,反而会失去生活该有的节奏,毕竟一直都说劳逸结合才是好的方式。也希望自己能尽快攒够一笔“fuck away money”!!加油!
棋子的国度2021-12-02 13:10:34
放下对金钱的焦虑,追寻真实的自己。
小星星2021-12-02 17:51:53
能做到财富自由的人,多半是有追求、想要终身成长进步的人,如果不是,那他也很难做到自由。 那这样的人可以允许自己放一个几个月乃至几年(只要工作不会丢[偷笑])的假,绝不会允许自己长期原地踏步,因此自由后他一定想要做点事情,做点结果出来。 所以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自由”的,甚至可以说多数人需要的不是财富自由,而是一个或长或短的假期以及我丢了工作照样不愁吃穿的心态。
LLLLL2021-12-02 13:48:02
标题爱了,财富是让自己可以保持真实自我、不做不想做的事的底气[机智]
Carrie.Z2021-12-02 13:39:58
针不戳,顺着【中点】文章去微博挖到镇守海,再挖到有知有行团队VicodinXYZ,舒爽
桃'122021-12-02 13:10:47
从去年开始投资的“装死”,到今年开始的频繁建仓。我也到了“阵痛期”。
美好时光2021-12-02 19:54:06
有小孩后,好几年没出去玩了,今年51仓促的决定出去玩几天,发现我就是觉着出来就好,所谓的景点,看一个也行。还真的就看了一个两个。别人问起来,我有点不好意思。但是我真的享受了一家人外出的悠哉。
robin2021-12-02 19:50:57
我也得努力跟上也大的步伐,二十九岁才开始投资理财之路,希望不会太晚
子鱼2021-12-02 17:50:51
也大这种探索性的生活哲学可以尝试下web3.0
作者
哈哈哈,别说,我最近真的就在研究这事儿呢
黑猫也紧张啊2021-12-02 15:50:08
其实,有人认为金钱是魔鬼,可以使人变坏,但其实金钱是一种底气,这种底气会让你越来越想做自己。
女那娜娜娜2022-01-01 21:02:22
刚接触你的公众号不久,你的文章特别喜欢,我也正在学习摸索理财之路,有没有什么目录。想把以前的你文章值得学习的地方或者关于理财的知识都看一遍做做笔记
作者
后台回复“干货”(不带引号)
贺小闲2021-12-02 21:01:45
“主业努力多赚钱、理性消费少挥霍”正在依此积累第一桶金[愉快][愉快]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