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感受超老龄化社会
我在中国北方一座小城待了快一个月了,这座城市的老龄化程度位于全国前列。从全球来看,人类社会的老龄化并不最早出现在大城市,而是先出现在人口流出的乡村和中小城市,无论欧美、日韩还是中国,都遵循这一规律。从大城市的视角来看,这是一个从乡村和中小城市“虹吸”人口的过程;但从乡村和中小城市来看,则是一个“人往高处走”的“用脚投票”的过程。
超老龄化后的社会究竟是怎样的?我想今天在大城市搞人口经济研究,写分析报告的专家们可能难以切身体会。正因为如此,最近有三位网红人口研究者又写了一份报告,他们认为通过每月向年轻人提供1,000元现金,就能促使年轻人多生一胎。这算新时代的何不食肉糜吗?
超老龄化社会究竟是怎样的,我想提供一些直观的所见所闻,身处大城市的读者们,可以感受一下。
见闻一:人少
人少是第一个感受。少到什么程度呢?无论工作日还是周末,开车在城区行驶,许多地方都没有行人,也没有行驶的车辆。城区和市辖县城的基建是完善的,植被覆盖率高,也有不少供人锻炼、休闲的公园、绿地,但就是很难看到有人。可能跟冬季寒冷有关,但据说春夏季节也差不了太多。人口稀少的老龄化,这应该是中国首先进入超老龄化社会的中小城市的一个共同特点。与之不同的是,今后大城市可能要经历的是人口密集的超老龄化。
见闻二:服务业人口年龄普遍接近或超过40周岁
通常来讲,城市服务业人口的年龄是偏低的,尤其是在工业化之后,服务业承载的新增就业更多,在服务业更能见到年轻人的身影。但在这座小城,城区40万人口,服务业人口的年龄已经普遍接近或超过40周岁。简单来讲,无论是餐饮、零售、还是其他现场消费,顾客能够遇到的大部分服务业人员,都已经是40岁以上的中年人。相应的,大多数顾客的年龄,其实也在这个数值之上。**由于大多数人的年龄都步入中年,整个社会的节奏就慢下来了,慢条斯理成为常态。**大家都不需要着急,着急也没用。
见闻三:低频的现场商业消费
城区前几年建了一座比较大的购物商场,之后这两年新建了一座万达广场。万达开始营业后,之前那座商场的人气就几乎归零了。所谓归零,就是几乎没有顾客。不只工作日几乎没有顾客,就是晚上或周末,也没有几个顾客。万达在工作日的情况其实是类似的,在周末好一些。现场商业的消费是低频的,大型商业设施空置的可能性很高。这令我想到了德国的城市情况。德国许多知名城市只有一个商业中心,商业中心往往只有一个大型商场,其余都是社区的小超市和临街店铺,这应该也是城市早年进入老龄化后,低频消费导致的。
见闻四:电商消费的不方便
这是非常难得的体验,近十年来,我首次体会到了电商消费的不方便。不方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快递慢,无论是京东自营还是淘宝顺丰发货,大部分商品都做不到次日达。二是收取货物困难,这里的快递(包括京东)都不会把商品直接送上楼,这有小区自疫情以来管控的原因,可能也有当地习惯的原因。小区都设置了快递代收点,京东和顺丰在送货时会电话询问,如果顾客需要送上楼,也会送,但需要家中有人。其他快递都会自动将快递送到驿站并发一条短信。经历了两三次之后,我发现直接在小区楼下的超市买东西是最方便的,其次是去大商场里的超市(商品价格普遍比电商平台和小区超市高,但品种会多一些),最不方便的竟然是通过电商平台购物。即便如此,当地人也认为,电商普及之后,许多现场购物的小商店也逐渐消失了。老城区的临街店铺大量空置,无法出租。
见闻五:县城大量房屋空置甚至废弃
市下辖的若干县城,包括县城中心区域,临街的店铺都有大量空置的情况,部分地区甚至存在临街废弃的商业房产。县域的人口比城区更少且更分散,县城中心位置的老龄化和人口减少,比城区显得更为突出。乡村人口的老龄化更加突出,不少乡村甚至只剩下老年人,年轻人均已外出工作。乡村人口的老龄化情况与其他许多地区是类似的。
见闻六:年轻人较强的生育意愿
**尽管城乡区域已经步入超老龄化,但已经在本地实现就业的年轻人,生育意愿明显比大城市更为强烈。**本地年轻人生育二胎是常态,可能有几方面原因:一是本地的收入与消费对已经留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来讲,并不构成生育压力。本地比较稳定的普通工作岗位的月薪资在3000-4000元左右,高一些的可以达到5000元以上,当地的房价新区目前在4000元/平,旧区甚至有3000元/平的房产。其他现场消费比大城市也还是偏低不少。二是父母都在身边,能够照顾,传统上还是希望子女能够多生养。三是教育资源对本地来讲是足够的,人口外迁导致的老龄化同时伴随着少子化,这导致学籍人口数量不断减少,这种不需要争抢学区和学位的状态,类似于大城市二十年前的情况。
见闻七:鸡娃是一个不存在的话题
大城市的年轻人每天在社交网络上被教育,小地方的教育资源差,没人愿意留下来。实际上,这个视角的话题在本地根本不存在。人们也会讨论谁家的孩子去年高考去了哪里,但没人感觉自己身处本地导致下一代丧失了希望。本地的中学尤其是高中也引入了类似衡中那样的学校,但家长亲自上手鸡娃或者在小学阶段开始鸡娃的情况是不存在的。这也导致一些学生到了高中甚至高三才发力改变名次,这与大城市二十年前也是类似的。我自己的感受是,如果是一个极其普通家庭的孩子,在这里接受教育、通过考试改变命运的机会,可能要好于在大城市进入一个非常普通的学校去通过考试改变命运的机会。最重要的一点是,这里仍然允许一个小孩在高考之前以较慢的方式发展。
见闻八:年轻人的机会
本地比较好的企事业单位中,具有统招本科以上学历的年轻人仍然是少数,前几年仍然只能够招录到大专或专升本这个层次的学生,近几年陆续可以招录到统招本科生,但211学校毕业的本科生极少,985学校毕业的本科生可以说罕见,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则几乎不存在。这反而为普通学校本科生的个人发展带来了机会。非211中等档次院校毕业的本科生,进入单位后都能受到一定重视,在五六年之内都会获得一定的职位机会,这在大中城市几乎是难以见到的。尽管在本地仍然会讲求“关系”,但任何单位,也不可能全由“关系”来决定全部人员的选拔,尤其是在企业中,业绩和能力的评价标准是相对客观的。
见闻九:地方政治经济环境改善的影响
自上而下的反腐、扫黑除恶,对当地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与当地人在交流中能够直接感受到的。尤其对于老百姓而言,摆在台面上的腐败和黑恶势力大幅减少,这也直接改善了当地的营商环境。地方官员希望发力经济转型,由于地区相对落后,有不少外地干部前来交流任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地方固有的一些落后意识,开始利用一些政策优惠,逐渐引入大城市的新兴企业。尽管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但转变仍然是明显的。
以上是最近的见闻,同时附一些思考。
思考一:超老龄化小城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当地能够深切的感受到,进入超老龄化社会之后,消费的提振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人的年龄越大,消费的意愿越低,这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消费意愿降低,导致经济需求下降,进而影响就业。应当讲,如果收入尚可,当地的日常生活舒适程度是比大城市更高的。但相应的,日常消费与生活在大城市相比,其实是减少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当地的经济支柱产业不明显,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那年轻人总体上还会流失,导致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随着退休人员数量在未来二十年的急剧上升,养老金负担将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但正如之前所述,**由于这类小城市的公共基础资源对于满足普通生活来讲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弱于许多大城市,对一些年轻人来讲其实仍然是存在吸引力的,甚至这种吸引力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还会逐渐提升。**日本也经历过这一阶段,也就是先行老龄化的地区,反而开始吸引年轻人前往。如果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无法确立,那么未来的养老最终仍然要靠转移支付来实现。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决策层通过分析先发国家老龄化经验后,达成了共识,也即只能通过继续发展制造业和先进科技,去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思考二:生育率提高的关键在中小城市和流动人口
我们以前分析过,中国的生育问题目前仍有改善的可能,但改善的方法与今天专家学者们提出的学习欧洲的方案完全不同(《老龄化二百年——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问题》)。**中国的政策应当是去针对性的解决3.7亿流动人口的生育问题,而不是泛泛的学习西方国家普遍的给予年轻人口税收甚至现金激励。**在今天中国的大城市,必要支出(住宅、教育)与收入比非常高,已经进入了一个大多数年轻人难以生养子女(二胎子女)的状态,少数具有育养能力的年轻人,他们的工作又是非常繁忙的,而首胎生育时间过晚,又直接导致了二胎生育的可能性大幅下降,这是一个先发国家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中国而言,**今天仍然有比较强的生育意愿的,恰恰是身处中小城市,生活压力不是太大的年轻人。我们今天有3.7亿流动人口在为大城市服务,如果他们之中有相当部分能够安家于中小城市,那么这部分生育意愿将有效释放。**但问题是,我们愿意反思全球化带来的巨型都市化,进而改变全球首屈一指的超大型都市化进程吗?在这个问题上,我与上海一派的学者一直持有相反的认识。
思考三:小城市超老龄化是大城市超老龄化的先声
如果我们坚持推进全球首屈一指的超大型都市化进程,那么今天小城市的超老龄化就将成为大城市超老龄化的先声。如果超老龄化的小城市由于地广人稀、基础设施完善还能感受到生活的舒适,那大城市在人口密集的超老龄化时代,可能就难言舒适,个体生活成本也将大幅提升。届时,甚至会出现养老移民的情况。事实上,大城市对养老的唯一吸引力就是医疗资源,这也意味着,未来应对人口密集超老龄化问题的方案,主要也将从医疗资源的分配出发去做安排。我们今天已经能够从老年病学的知识,充分认识到老年人的医疗需求类型,随着时间的推进,部分地区和企业可能也会进一步发现其中的机会。
最后,我仍然建议那些洋洋洒洒数万言,在大都市的办公室里坐而论道的人们,如果对老龄化这个话题有足够的兴趣,不妨真的去到一个超老龄化城市,住上一段时间,慢慢体会一个真实的超老龄化世界是怎样的。至少,那并不是一个会令人感到惧怕的社会,毕竟,欧洲早在百年前就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了。
以上。
秦申2021-12-16 18:39:55
唯独对“闻八:年轻人的机会”有一些不同看法,我觉得慕峰先生可能偏乐观了些。 外地大城市985、211学生来县城任职,会面临与移民国外类似的culture shock,语言不同,理念不同的压力是巨大的,大学生来县城任职,鹤立鸡群,反而容易被排挤、打压、边缘化。当然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回流,可能情况在改变。
作者
一个出生于小地方的学生,去念了4年211,回家就不知道怎么说话了?[旺柴]
Xiong2021-12-16 18:46:30
给慕老师补充点资料,现在基本没有快递送货上门了,除了很少部分的特殊物料。不管是京东还是顺丰,哪怕是周末家中有人,也没有快递员会给你打任何电话。都是直接放到快递柜里,或者是驿站,结果都是让你自己去取。而且这种现象已经好几年了。 坐标武汉中心城区
JXC2021-12-16 18:40:39
欢迎来南通如东看看,当年的计划生育红旗县,现在中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地级县,没有之一。
作者
南通是中国老龄化程度排第二的城市
yaoyao的腹肌2021-12-16 19:18:26
小地方生育意愿强,为什么还会出现老龄化呢,是不是有点矛盾
作者
你自己先思考一下呢?
_ _2021-12-16 18:40:09
淡定,慢节奏的日子也挺好[666]
高惠宝2021-12-16 18:40:12
坐标黑龙江某地级市,因家事从深圳回家,对作者文中所言感同身受。
Stanley2021-12-16 19:03:07
作者以中小城市为发力点提振生育率的思路非常靠谱。同样的育儿投入,在小城市和大城市根本不成正比。另外,小城市的慢生活也应该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除东亚外,发达国家一城独大的情况并不多,反倒是亚非拉的不发达国家,首位城市的规模一个赛过一个。这个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最后,缓慢有序的老龄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断崖式下跌。
老小学生2021-12-16 22:10:12
对思考二:我们今天有3.7亿流动人口在为大城市服务,如果相当部分能够安家于中小城市,那么。。。但问题是,我们愿意反思全球化带来的巨型都市化,进而。。。————这不是反思就能解决的,而是要找到大城市化的原因。大城市的根本原因是人的自由意志和个人主体意识强化了,大城市给人带来了更多的娱乐、发展、就业、繁荣的选择,其乐趣是高于养孩子的。指望田园牧歌的小城市能吸引大城市年轻人回头,概率极低。
作者
小城市早已经没有田园牧歌了,不要靠想象和网文去理解现实
Lijun2021-12-16 19:19:15
很好的观察和思考[强][强]。另,上海一派的学者指的是陆铭吧?[呲牙]
作者
包括但不限于
吕嘉浩2021-12-16 19:14:28
所以基础设施和住房一定要跟当地常住人口挂钩,不要再浪费财政浪费纳税人的钱了
昼言2021-12-17 22:16:59
匀贫富是关键的治本之策。不仅匀穷人、富人的差距,更要匀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 一个小城普通家庭培养的高中生去大城市求学,他会很快地发现自己与大城市家庭的子女经济上的差距,从吃饭,娱乐,旅游,生活用品,恋爱花销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再等到他毕业在大城市工作几年,那本地人和他这样的小城人差距更加凸显。再等到考虑安家,如您所言,这些人大多会退守到小城市。但是,要知道他并不是主动的,换句话说,他是被越来越固化的社会从大城市筛选下来了。从18岁主动求学进入大城市,到28岁无奈退出大城市,他是有巨大的心理落差和深深的无奈的。在大城市的10年,他体会到了因为城市出身而带来的贫富差距对一个小城子女的残酷,同时他却难以改变现状被大城市高房价压的黯然离场。生娃的一个基础,是对孩子的未来抱有希望,几乎没有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普通人愿意让孩子生在一个阶级流动困难的世界。他已经完整受过一遍的苦何必再让下一代轮回,他会躺平不生。 因此,并不是那些小城出身的年轻人回来了,就能有效释放生育需求的。农村和小城市的生育率现在虽然比大城市高但是仍然是处在快速下降趋势下的,并不比大城市的慢。如果想让这些回来的年轻人愿意去生孩子,就必须要减小城市差距,让他们因为更换城市而产生的心理落差变小,让他们看见小城市发展壮大的可能性,让他们看见自己子女在未来可以过得比自己好的希望。 这就是本小城市出身的大学生结合身边同龄人想法的感受。
影2021-12-16 18:35:22
总感觉句句都在说我故乡省份所在的一些小县城~… 家在最北省份3线城市 疯狂想回. 不发达有不发达的快乐… 从前慢
建伟2021-12-16 22:19:57
个人感觉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是应对老龄化的方案是发展中小城市而不是超大城市,提出这个观点不但需要勇气而且需要智慧!至少这不是人云亦云的做法。其实,如果能在当地有还不错的收入,小城市的生活也是不错的,幸福指数挺高的,压力比大城市小多了。生命只有一次,能活的轻松一点不好吗
南蠻土匪仔2021-12-16 20:19:16
那到底未来,中国人会转移到东南亚养老吗?
作者
东南亚能处理好疫情吗?
憐清2021-12-16 19:06:29
“大城市对养老的唯一吸引力就是医疗资源”,有没有一种可能,老年医疗往小城市转移,带动一大批有能力转移的老年人流回小城镇,人口流动后带动新的产业链,说好的要做好银发经济[呲牙]
肥猫2021-12-16 21:13:46
老龄化消费降低,但小城市年轻人生育意愿高,大城市回流缺乏产业,所以归根到底,还是要发展中小城市、县城的制造业,像日本农协一样发展一村一产(业),撑住本地就业,拯救当地消费,同时稳住全国的生育率,使得中小城镇和大城市间达成均衡,进而慢慢发展成连片的城市带模型。请问这算是一种可能的目标方向吗?
Henry2021-12-16 23:15:02
比较期待去中心化的数字经济有助于打破这种现象。身处小城市并不是赚钱的障碍,信息差才是。
作者
互联网经济搞这么多年,你觉得“去中心化”了吗?[旺柴]
DanZzyOne2021-12-16 19:32:17
对于想往上走的学生,一边是大城市的巨大生存压力,一边是处与小城市的与精神的抗争,就我以一个理工男大四学生身份来说,如果我考上研,回地方的意愿将会更小,所以这也意味着我和成家生子的遥远
龍2021-12-17 11:13:40
感觉看起来老龄化是危机,但是在不常被关注的中小城市,似乎正在孕育一股新的力量,会是另外一个被忽视了的机会
唯有时间2021-12-16 21:35:33
凡事皆有代价,就看中央决策层是立足于短期政绩繁荣还是长期可持续发展。中美之间的竞争,也不不是短期的十年二十年,而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
舟沉冰2021-12-16 18:54:57
家在大湾区下面的一个县级市,从15年开始每年回去公交车上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看不见同龄人,去年人口普查常住人口70万,新生儿一千出头
老酒2021-12-17 06:42:46
我是小城市国企的子公司经理,子公司注册地在上海,业务在集团,长期来往于两地,两地均有员工,有自招的也有集团分派的。感受是,长期在上海经营企业,回到集团很不适应,需要调整自己。我不是985211,我想如果是985211恐怕更不适应吧。今年在集团当地也自招了几个大城市回来的,好像不少在大城市打拼倦了的有回原籍的想法,只是机会难找。我很愿意招这种人,成本低,好管理,没有太多的人情世故和坏习惯。当地有一座一本大学,生源附近农村的占多数,我们去校招效果不理想,学生还是大多想考研。我准备想想办法得到学生认可。
周盈吉2021-12-16 22:32:18
十月份的新闻 要推进在每个地级市都建设三甲医院 县级医院达到三级 未来的医疗资源也会向中小城市投放 老龄化严重后 由于战略纵深的巨大 地级市可能会成为养老的更好去处 看看哪里先抓住机会
Xù2021-12-16 19:52:22
我在鹤岗待过两周,这座城市房价低物价低,教育和医疗资源也可圈可点,挺适合养老的
爱在奔驰2021-12-16 19:13:26
慕峰大大,我在地产公司上班,整天计算的都是项目晚一天卖要几十万几百万的利息。那把银行利息降到很低的水平让开发节奏慢下来是否可以提升全民幸福感来促进生育?
北洛2021-12-17 07:58:56
三个疑问。第一,都市化进程是否可以扭转?本身都市化就是利用了资本和人才规模效应所带来的效率,现在效率高了,但是人口再生产跟不上资本再生产了。国家是否有意愿改变都市化进程、舍弃这个规模化带来的效率? 第二,如果超老龄化社会并不值得惧怕,那我们到底在惧怕什么,为什么要改变现有城市化政策和人口政策,需要针对人口问题连下重手?我们不还是怕陷入日本和欧洲的那种情况吗,虽然我们最终肯定不如他们有余力。 第三,在这个社会,如何精准对应流动人口进行生育鼓励政策,而不惠及其他群体?在2015年涨价去库存后,房子涨几倍的事情遍布大江南北,相对于当地收入水平,中小城市住房成本并不低。我并不认为目前年轻人回到家里,生育率就能高起来,除非一开始就在涨价之前把房子买了。山东生育意愿那么强、城市那么均衡发展的地方,涨价去库存后,中小城市生育也一样哑火了。
Lu2021-12-16 19:05:18
终于又更新啦,每次阅读作者的文章都感到自己涨知识,打破了似是而非的主流观点认知[强][强][强],希望自己也能像作者一样能深度思考。
道沧桑2021-12-16 18:33:47
都市圈与城市群,在聚集和分散间平衡
戴展鹏2021-12-16 20:03:02
九部门刚发一个文件,县中提升行动计划。挽留县中就是挽留中产,延缓老龄化。 PS:有什么小城市推荐可以住一段?
Tim2021-12-16 18:57:13
以上有个前提是:大量两三角地区上交的财政收入被转移过去了!但是,两三角地区老龄化也在越来越重,全国经济增速在逐渐放缓
mute2021-12-17 10:32:15
文章还没看完,先写个留言。昨天填写了国务院小程序上的一份关于数字中国问卷调查,在建议留言的时候,我都没有想过中国的数字化发展会有什么问题,是需要大家建言的。反而是担心在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时,把老年群体遗忘了,如何缩小数字鸿沟?他们老了,可能很慢,我们要带上他们一起。
文佳Calvin2021-12-17 10:16:21
您所谓“上海一派的学者”是指陆铭教授吗?陆教授也并非意在发展人口密集的大都市,而是人口相对密集、能够产生产业聚集效应并不太影响居住体验的分散性城市群
夏2021-12-16 19:53:07
日本大部分城市都是这样
活在人间2021-12-21 12:50:24
曾当面向陆铭教授请教,外贸驱动资源富集形成的类似上海这种高单价小面积高总价为代表的城市化—-高货币数低实物数、多通勤少休闲、少子化老龄化—–大国大城的大城市化发展,会是年轻人在内贸为主转向时代幸福生活的发展方向吗?他的回应简而言之:大谈沿海优势,人的幸福,自己知道,让年轻人自己选;没说外贸转内贸可能诱发变局。
作者
陆教授是幸福的
郑婵2021-12-20 12:27:23
我们应该研究自己的历史,总结自己的经验,走自己的路。虽然欧洲甚至其他西方国家比我们先老龄化,但是解决老龄化问题却不是一个谁先经历谁就能解决、谁先解决谁就能效仿的问题,这关系到历史、文化、民族等方方面面的影响。而且,也许老龄化并不该被当成一个问题来对待,而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必经阶段,是enjoy还是suffer,就看不同文化的不同智慧。
灯2021-12-17 09:21:41
其实电商最好的是有计划内补充和买原本小城市买不到的东西,比如以前我需要买卫生纸,就现去超市买一提,但现在可以提前存一箱,同理,有些新奇东西,也不用非去大城市才能有……比如想吃个小众进口巧克力,可以直接网购相关需要物。临时起意的购物肯定是楼下商店最方便……小城市估计最不方便就是买生鲜了
Pji2021-12-17 02:15:42
“… 人类社会的老龄化并不最早出现在大城市,而是先出现在人口流出的乡村和中小城市…”并不完全同意,比如上海这座大城市,就率先出现了60岁以上老龄化长期35%以上,作者有何见解?
作者
你怎么确定是“率先”的呢?
缪秦吟2021-12-16 23:28:43
是一名学习政治学的学生,一直感觉学习专业最重要的贴近现实,并通过现实去挖掘背后存在的问题,并且可以找到相关的理论与研究去梳理阐释这个问题。作者的观点很贴近生活,老家是位于甘肃省内的一个市,作者描述的超老龄化的每一个点都是家乡目前的体现。
Yuan2021-12-16 21:43:07
有加速度就有减速度,一切高速增长都会回到按人口增速的阀值,而想跳出这个低速区间,必须依靠有闲又有钱的研究者,同时社会还要有认可创新的氛围 等着看看吧,说不定是哪个国家后来居上呢,这个世界的霸主哪有一成不变的,中东?印度?或者某个小国家
嘉(*ˉ︶ˉ*)2021-12-16 19:41:21
想起了龙瀛教授讲的收缩城市研究,但他的研究主要还是停留在对大数据的分析解读上,文章里是更具体的现象。
熊熊2021-12-17 23:26:40
想想每年会有多少自然消亡的村! 今年老家村委微信群通知,我小时候上的中心小学撤并了…。留守在家的孩子们,要去更远的地方上学了。 这也是一个映照!
kakasensei2021-12-17 09:01:48
因为机构要开始集训了,所以上周我赶忙请假回老家陪陪家里人,顺带休个假。老家在梅州,正是慕老师言下的老龄化世界。留在老家的同学屈指寥寥,只有几个做金融转债的因为生活成本低,留在老家,日子也过得不错。 我也想明年在老家考个教师编制,过上朝八晚六的生活。 很纠结
齐北布衣2021-12-16 19:54:08
慕老师说的简直和我老家山东东营一个情况
o(`ω′ )o2021-12-16 19:28:53
作者描述的老龄社会在我看来还是挺美好的,让人想起了美好的日本乡村,在此只能期望国内在这一天到来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吧。[微笑]
那天眊你没月亮2022-01-11 08:16:25
写的很真实,非常棒,我在西部小城,生活压力小,特别喜欢孩子,家有两娃,我们这边大多数家里都有两个孩子,有一些家庭甚至有四个孩子。昨天我看某篇文章说让央行多印2万亿鼓励大家生孩子,看的我很无语,我非常认同作者的观点,大城市是炼蛊场,里面的年轻人疲于奔命,竞争激烈,谁愿意因为每月那两千就多生孩子,生孩子还是得指望小城市,我上大学时学过城市的发展规律是先集中再分散,集中是因为产生集约效应,分散是大城市的居住,交通难以负载。我的设想是随着网络和VR技术发展,以后全面实现办公不受场地约束,这样大多数人可以做到真正选择居住自由,也许会一定程度改变超大城市进程
Leon2021-12-26 14:21:34
我在北京工作,但是有很多时间去四五线城市出差,在客户那里驻场,客户企业里的很多员工都是有意愿生二胎的,生活条件还不错,工资还行物价不高,教育医疗都还可以,毕竟,大部分人既不想鸡自己,也不想鸡娃
Richard_Deng2021-12-29 16:06:51
我认为超大城市超老龄化不会普遍存在,因为对于超大城市而言,其老龄人口主要为户籍人口,外来人口则处于不断替换的状态,只有少数能够留下。因此即使超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但是其负担只来自于本地户籍人口,而外来人口则会源源不断地为超大城市提供人口红利。
natty2021-12-27 17:50:07
不同的成长背景(乡村和城市)看待问题以及给出解决问题的方式会有一些思路上的差异,作为一个乡村成长,通过读书来到大城市安家的人,我觉得老师在文中提出的发展中小城市的观点是非常赞同的(当然也不是所有都发展,起起码一个相对的区域能保留和人口规模相适应的中小城市),鼓励一部分人口回流,对缓解教育、医疗、住房等资源的矛盾是有帮助的,而这也符合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很多大城市安家不成的人还是会选择回家乡置业或者在老家盖房子)。希望中国可以探索出适合国情的路线,让每个人的来处、去处都更美好。
老黑2021-12-22 04:52:21
大城市医疗医院不一定有优势,说的就是深圳。这段时间因为老爷子生病住院对此深有感触。借送老爷子回老家修养的时机,和在家的老同学交流了一下,工作普遍在体质内,人手两套房,生活幸福指数很高。所以最近也在考虑回济南或青岛工作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