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之艰,生育之难
北京一位新冠无症状感染者的流调(《对话“流调中最辛苦的中国人”:来北京找儿子,凌晨打零工补贴家用》),让许多身在格子间里的人们,知道了民生之多艰。这不是什么“北京折叠”,而是每一个大城市的日常。
当每天有时间使用手机的人们,在感叹那些成功者是因为能够看到“凌晨四点的北京(上海、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管他是哪儿)”时,他们似乎并不知道一个大城市的运转是24小时*365天,不会有任何停歇的。大城市中绝大部分的卫生、保洁、运输、仓储、食材准备工作都发生在夜间至凌晨,且不要说为了保障城市正常运转本就需要24小时保障的电力、水利、油气、通信、安全等行业。
以前我写过跟一位装修师傅的对话,疫情前北京比较正规的建筑安装公司的师傅基本都是凌晨4点起床,一直干到晚上22:00甚至之后才能收工。回到集体宿舍后,这些年轻的师傅们已经累得完全说不出话,倒头就睡,365天根本没有停歇。这代表年景好,月收入可以到2万。但如果没有工程,收入也就停止了,疫情以来,这很可能是许多人的常态。攒钱之后,能留在大城市吗?怎么可能呢。攒了钱,娶妻生子回老家县城买房,要么回家乡做点小买卖,要么继续利用自己手艺留在大城市,与妻儿长期分离。大城市中的快递员、外卖员与网约车司机,有多少是与家人长期分离的呢?3.7亿流动人口撑起了中国的都市运转,也是3.7亿流动人口撑起了长珠三角的外贸产业。
要了解这些情况并不难,跟装修师傅聊聊天,跟网约车师傅聊聊天,出去旅游的时候,跟景点、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聊聊天;甚至只是偶尔留意一下不同城市饭店门口的招工信息,都能知道今天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人群的生活状态。
这就是我们的“人口红利”。
我们的人均GDP在提升,但人均之后,就难以反应出一个事实,大多数人创造的财富和可支配收入的提升是非常缓慢的,与那些财富迅速集中的人群相比,这种缓慢,就像是在快速倒退一样。
在一些“专家”眼里,所谓的“人口问题”永远只是一个数字问题,永远只是一个今年生了多少万人,明年通过各种措施就能多生多少万人的问题。是的,在他们眼中,连单位都是“万人”。那些数字背后的活生生的个体与家庭,那些个体与家庭的悲欢离合,仿佛是不存在的。人口学、经济学可能是理性的,但婚姻与生育,的确是感性的。
我们的劳动生产率已经够高了吗?我们的人均收入已经够高了吗?如果我们连在世群体的改善都没有做到足够好,那又凭什么让那么多本已艰难的人群去生育呢?
我不是文人,随便抒发情怀赚点流量。我们都知道,说到底,**今天对人口问题的担忧,是因为经济增长模型和分配模型仍然是以人口增长为基础的。**然而,究竟有多少研究者思考过,以人口增长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型和分配模型是在全球人口浪潮的增长阶段才有意义的。先发国家之所以没有深刻反思这个问题,是因为他们各自国家的人口本就不多,通过移民、外劳、海外投资布局,通过全球化,已经用了上百年时间去寻求相对稳定。但中国与它们完全不同,移民、外劳的可能性极低,海外投资布局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从全球人口浪潮的历史演进来看,中国的人口收缩,很可能将是全球二百年来人口浪潮的最大拐点。(《老龄化二百年——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问题》)
身处一线城市的专家们,批评转移支付,批评中西北部落后无法承接产业。这些批评部分是有道理的,但问题并不在这些地区的民众身上。从本土的发展历史来看,那些资源丰富的“落后”地区,没有可能像北欧那样用这些资源为当地民众谋得足够的福利。压抑资源价格的目的是形成“一盘棋”,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产品价格上的竞争优势。**这种价格优势并不只有中西北部资源价格压抑的贡献,更有“落后”地区的人口流动到沿海进而成为“人口红利”的贡献。**这种优势一旦形成之后,就面临向上升级的问题,还面临如何对待人口流出群体的生存和他们未来发展的问题,当然也要包括如何对待他们那些同样承受了巨大心理付出的下一代的问题。
坐而论道的专家们经常讲,如果不是大城市提供这些辛苦的工作岗位,那些流动人口的收入只能更低,他们连子女都无法抚养。很难相信,这种经常出现在欧洲资本主义初期和美国镀金时代的言论,竟然已经成为了我们许多专家的主流认识。如果一切都不变,人们的确没有更好的选择。可是,为什么会一成不变呢?当他们的下一代,从小在没有父母的陪伴下长大之后,他们还会像其父辈一样,为坐而论道的你们提供“北京折叠”式的服务吗?那时候,你恐怕只能期待自己的子女不要远离,只能期待那些从小没有父母陪伴的、为你提供养老服务的年轻人,不对你施以隐形的暴力吧。
所以,我们需要谁来生呢?是那些身处一二线城市,拥有足够多财富和生活稳定的人?还是身处中西北部,或在农村,一直在为大中城市贡献人口的地区的人?是那些为一二线城市服务,连休息日都没有的赚取零工收入的人?还是他们长年无法实现一家团聚的下一代呢?
读者经常问我,你的建议是什么?为什么我要有建议呢?如果我们的政策建议者都集体装作没有任何问题,那不断把问题展示出来,恐怕才是最好的建议吧。
没有民生之艰,何来生育之难。
以上。
许律师(广州)2022-01-20 16:26:41
普通人赚钱太难,少数人赚钱又太容易,想想城中村的拆二代三代,简直不是起跑线的问题,而是赛道完全不在一个维度
Vic2022-01-20 16:40:58
您的文章基本每篇都看,有很多系统性的研究和深入的思考,受益匪浅。只有一个小小的建议,不对其他专家发表评论,会让读者读起来更舒服。不论他们是跟您意见相左还是相同,每个专家的出发点都是好的。
作者
你很善良
龍在渊2022-01-20 16:43:08
在人口经济学家口中,人==钱,没有人,就没有钱。人人关注钱,谁关注我们自身了?留守儿童长大后去城里打工,他们不想让子女继续成为留守儿童,所以不想生育。
郭臣2022-01-20 16:51:06
多关注当下活着的人,比去想未来没出现的人,更能解决问题
刀马旦2022-01-20 18:38:17
不要人为制造分裂,格子间里996007被pua拖欠工资按最低标准缴纳社保没有公积金不给加班费的劳动者,跟这位大哥代表的体力劳动者是一边儿的,不是对立的
兔狗2022-01-20 16:40:07
经济问题只是一方面吧,福利条件好的欧洲国家生育率也很低。现代社会生孩子的性价比变低了,孩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不但不能成为劳动力,反而还是负担。因为家庭需求的大部分功能,社会上都有发达的服务可以提供,养育孩子反倒成了稀释家庭资源的事情。降低了生活水平,又不能产出相应的收益,自然就不愿意生。
菊花古剑和酒2022-01-20 16:46:49
赞同,民生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很难想象一个一天24小时连轴转的人会去有能力和意愿承担生育几胎的责任。要鼓励多生,至少要让更多的人有基本的民生。
夏2022-01-20 20:27:16
没有民生之艰,何来生育之难。内卷之酷,让人不想下一代出生。小时候虽然父亲时常出差加班,但母亲总能准点下班,也可以带孩子到单位。现在大城市社畜男女都要疯狂加班,8点能回家已经算早,有鬼的精力生孩子。
叶二2022-01-20 17:28:39
今天我听说公司高管在电话半途会议中突然离职,说是其它公司以年薪千万挖他,我想这人是三头六臂还是能飞天遁地,一年挣到了一个普通人两辈子挣不到的钱,又没听说他有了改变世界发现,甚至改变一个行业都没有,作为一名底层员工,莫名的愤怒。
Lu2022-01-20 16:56:22
票圈被这边文章刷屏了,就觉得又是一个“幸运”被看见的苦难人,也许转发量再大一点儿,相关部门可能就会做些什么;但另一方面是真的难受,到底我们还要看到多少这样苦难的人,甚至哪些已经被数字代替的生命的代价,有能力去改变些什么的组织或个体才可以去看到具体的人的困境,担负起该有的责任,做些什么。
陈校军2022-01-20 19:22:57
我觉得人口问题,是自然现象,自然承载力就在那里,不需要增长那么多人口,大家艰难,何必呢。发现生产力,提高技术水平,而不是提高产能才是目标。现在的人口问题感觉就是分配问题
旦旦2022-01-20 16:44:13
留守儿童长大后一部分成了三和大神
琴子2022-01-20 16:28:18
地域发展极不平衡也需要重视,这只是问题之一。
和煦风2022-01-20 16:43:50
【这种价格优势并不只有中西北部资源价格压抑的贡献,更有“落后”地区的人口流动到沿海进而成为“人口红利”的贡献。】还有犹如西方资本的市场碾压。中西北部越来越难以反抗,越来越只是成为销售链条或者服务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野外书童2022-01-20 16:29:28
古代穷的叮当响,非洲人穷的饭都吃不上,孩子一群。 韩国,日本等等相似情况 为啥生活条件改善了,人却不想生孩子了?
作者
这些问题,都在《老龄化二百年》中讲过了,也是人口研究的ABC问题
Rongping2022-01-20 18:23:55
民生是艰难,但是这不是生育难的原因,阿富汗的民生更加艰难,但是他们的生育率却达到4.18,在战争威胁下的发达国家以色利的生育率也达到了3.0,所以你说的因果是不成立的,影响生育率的更多的是文化因素
Sgrion2022-01-21 00:35:56
高层应该有数据了。真希望能着手准备;真希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除了地缘政治、气候变化,还有包含世界人口中的中国人口问题;真希望决策者能像其他领域那样拿出真正的政治勇气;更希望有越来越多作者这样的认真思索的人。国家真的很需要真正的靠谱的专家,哪怕一个小阵地也好。
soya~小芝麻2022-01-21 19:28:30
制度和机遇对大家都是一样的,有的人就能脱颖而出,有的人就是原地踏步,不是社会问题,而是人自身的差异
作者
年轻人
邵长江2022-01-20 18:17:50
有很多人是没有社保的,除非自己交,那就要在本就不多的收入里切走一大块。
马笑宇2022-01-20 17:48:53
放开的不应该是三胎而是彻底放开,愿意生的有能力生的四胎五胎都能生,不愿意生的就算二胎也不会去生,毫无意义,我认为生孩子也不完全是经济的事,我知道有的富裕家庭也不愿意多生。
王帆永淇2022-01-20 16:40:52
愚以为生娃更多是经济行为,特别是大于一个的时候。内卷过度导致无法结婚,也会导致生娃下降。内卷过度应该是影响家庭的构建。
胡岗2022-01-20 22:01:36
生活节奏变快了,谁也不敢轻易停下来
mute2022-01-21 14:46:59
公司的保洁阿姨,每天午饭都是两个包子+一杯白水。有时候我在茶水间热饭,看到她吃包子,心里有点酸楚,但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是合适的。
杨帆小金鱼2022-01-20 16:48:54
写的有道理,有对社会中下层劳动人民的真实写照,但好像也不是人口问题的关键点。男人进大城市务工,女人在老家县城带孩子的家庭,一般都有两个孩子;在大城市买房的白领、高级打工人,一般都要一个孩子。
七月流火2022-01-21 05:15:30
其实想生育二胎以上的忍不算少,尤其长辈更是期待,但是这里面绝大多数不敢生,经济压力有,更有上学和托幼难。这些问题解决人口数量下降问题很快解决。
跃2022-01-20 16:31:54
98%的赞同[微笑]
久困笔砚2022-01-21 16:44:59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工业会以后,生育率基本上都是在2.1以下的
水木无心2022-01-21 00:18:15
大城市相亲市场的瞧不上链也显著提高了婚育年龄呢
寂影2022-01-20 19:31:55
不经地狱,不入天堂!不渡苦海,不达彼岸!
翌粲君2022-01-20 17:47:51
恐怕不仅仅是你所说的民生艰难导致了生育率低下。中等收入群体的生育率低下也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如果按照你的逻辑,生育率降低的问题是无解的,因为无论如何高收入群体总是少数。
使独尊2022-01-20 23:11:36
我曾经在北京某大厦做保安,装修师傅,干活是晚上七八点,干到早上七八点。虽然三五百块钱一晚上,加入还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