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活在一个早已麦当劳化的社会

年龄大一些的读者,还能记得小时候家乡第一家麦当劳或者肯德基前排队的场景,没多少年之后,洋快餐成为了垃圾食品。但是快餐代表的管理和生活逻辑,却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20多年前,美国的社会学家,就已在其著作《社会的麦当劳化》中,详述过这个话题,书中描述美国的教育,医疗,体育,娱乐等行业,都在变的“麦当劳化”,而这种初衷是合理的措施,却最终造了诸多不合理之处。/pic/1_UvrFPnussenCmSlaTKwSoDImZY1tdQ.jpg
书中指出让麦当劳成功的四点,一是标准化(在哪里吃到都一样),二是重视数量(体积更大的汉堡),三是可预测性(菜单很少,不必担心吃到太意外的东西),四是可控制(你可以精准的控制自己摄入的营养物质)。
以上的几点,是面向消费者的,如同镜像般的,在麦当劳化的企业对待员工时,也是遵循标准化(同样的服装和话术),数量优先(要在足够快的时间交付顾客餐品),可预测性(同样的品质的食物)和可控制(员工是一个可轻易替换的工具)
对于这上述每一条原则带来的危害,读者多半不陌生,标准的食物来源,破坏了生态多样性;超大的汉堡,带来了更多的超重人群;为了保证每个点不同时刻的食物来源稳定,速冻的土豆肉饼,损失了食物原有的风味,至于被控制的感觉,不论你否曾在麦当劳化的企业打过工,只怕都会不喜欢的。
2)
追求效率,让每个环节变的顺畅,使参与者能够省下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对客户),或者不必思考就能做事(对员工),这样的逻辑,是现代工业社会才有的特征,也是麦当劳化的本质。不必详细讨论填鸭式的教育,流水线般的游乐场,敏锐的读者多半能觉察到我们生活在一个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该文想说的,也不是社会变的麦当劳化的危险,而是想讨论科研的麦当劳化
如果现代社会教会了我们什么不容辩驳且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道理,那无疑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道理是如此深入人心,且看那些穿越爽文中,主角的金手指都来自现代科技及其背后的科学思维。
然而科技的进步在减速,相比百年前量子力学创立的年代,如今的科普文,需要动不动将不算多颠覆的发现,宣传为可以重写教科书的成就;而百年前的量子物理家,却在担心自己的理论没几个人能懂。《三体》普及了技术爆炸的概念,但读者为何能傲慢的认为技术爆炸会一次次的出现?
站在十年百年的尺度来看,对人类文明,最高等级的祝福,不过是愿文明永远进步。这里所说的进步,不止是技术上的革新,也包括群体智慧的高下。但若是没了前者,便只能在回报不断降低的生产要素下,精耕细作(而这正是内卷最初的定义)。
但当今的科研,却也在变得标准化,这首先体现在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上;其次评价产出,也是基于可见的数量指标,例如专利数;科研者偏向于能看得见产出的短平快的项目(可预测性),科研团队中不再突出个人的价值和贡献,大多数人只是想着尽快毕业,出站,按照可控的方式,成为学阀中的一颗螺丝钉。
影响更大的,是科学普及,考虑到大多数人不会走上职业研究者的路,但所有人都需要基于科学素养做出决策,因此科普的麦当劳化,其影响远比科研的麦当劳化深远。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以罗振宇的得到为代表的表述风格。
相同的长短,相同的阅读难度,得到APP上不管那个专栏尽皆如此;每篇文章强调要给出结论,但不必详述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这就如同麦当劳为了面包能够更快烤热,去掉了小麦中有营养的麸皮;在文章开头就给让读者建立预期,这使得读者再也无法进行智识上的冒险;而为了刺激你阅读更多,不惜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就如同14年再版的”The McDonaldization of Society“,中文标题竟然是”汉堡统治世界?”
/pic/2_ibjJ6FYKGFLDNd0ia71WPTQDX60iaQ.jpg
3)
在科学家这个词汇出现之前,科研人员不管那个学科,都被称为自然哲学家。那是科研是贵族的事,至少是带着贵族气质的事。当国家的官僚机构,以及大型企业,代替了研究者自身,成为了决定科学家命运的机构,那科研的“麦当劳化”就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不意味着应对对其听之任之,所谓“莫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人的价值和伟大,在于其能如屈子所云“亦余心所善夕,虽九死而未悔”。
未来的科普与科研,本应成为一体。未来的研究者,经费可以来自网络众筹,成果不必通过影响因子评判,做出了有意思的研究,即使当下没有实用价值,也可以凭借打赏继续进行研究。科普文的读者,当看到了一篇基于较小受试者得出的心理学或社会学实验的结果,可以选择参与实验,或招募被试,从而进一步证实或证伪这一结论;生物医学的科普文,会更加强调研究方法,从而让读者在面对相反的结论时,不会失去对科学的信心。
未来的科普文,读起来会如同代码一样,用不同颜色标注不同的内容,以区分观点事实与猜想。对于不熟悉的概念,可以采用缩进的方式,跳出解释性的文本框。读者可以对感兴趣的句子进行批注,写出点评或疑问,这样的
互动
,或许能成为研究者未来的研究方向。有资质的读者,还能够根据自身的信息源,去增加新的知识,使科普文的写作,犹如编辑维基百科的界面,动态的迭代。
/pic/3_effRtMlo5pZCvicZzY8402c71eFCGw.jpg
如同自然界中的食物链,理想的科普体系中,最底层的生产者产出那些阐述单一发现的科普文,这些科普文的作者,可能就是研究者本人,只是将发现的过程和研究的意义,用更通俗的话讲述给非专业人士。再上一层,是能够在一个领域,融汇多项研究结果,从而展现更具一般性结论的科普文,类比自然界中的食草动物;再往上是讲述科学史的文章,不仅是带读者读经典,而是夹叙夹议,指出为何该研究能成为经典,如今看来又有那些不足。而最顶级的科普文,则要能将几项最新的研究,从历史的背景下串起来,最终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这样的文章,不同于标准化流水线的科普文之处,就在于打破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界限,使得读者不会如同一个乏味的观众,觉得舞台上的演出和自己无关,而是自己能够影响,同时也会塑造自身未来决定的。如此便不必用耸人的标题来吸引眼球,不必将内容限定在模板设定的长短和风格中,而是以证据为核心,去构建科普文的行文逻辑。
所谓以证据为核心,就是怎么样能够更好地利用数据,就怎么做。从数据的源头,其每一步的处理流程参数,都要公开透明;解释数据者不应该对之前的处理流程一知半解,至少要能讲述其原理及可能的缺陷;对数据的可视化,要有的放矢的突出重点,还要以交互的方式,让读者能够自己去得出结论。
4)
在上述的生态系统中,驱动系统运转对的能源是数据,而数据的来源是人。我们至少现在不必担心印度未来成为人口第一大国后,会超过中国,是因为印度的人口难以产生有效的数据。能产生数据的是工程师,是大中小学的教师,是医生护士,他们的日常经验,被总结成支持现代社会运行的默会知识,以行业规范,个人的工作经验或社会的行为底线等形式存在,唯有在社会秩序消失之时,才显现出其可贵。
然而要产生数据,就依赖人的自发性与独立性,而这正是麦当劳化的社会要消灭的。成为流水线的一员不可怕,可怕的是按流水线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人生,甚至包括闲暇。在这个话题上,《娱乐至死》中描述了大众媒体时代的危机,而更可怕的在于“麻辣香锅”式的短视频娱乐。
火锅是一种看似反快餐,但本质相同的饮食,同样随着工业化,从地方性的饮食普及到全国。火锅是用一套吃起来不错的方式,去加工任何你能想到的食材。吃货们看似有自己的选择,但吃到的多是种油重盐的食物,依旧无法品尝食材的原味,厨师也不必考虑如何按照食材本身的特征烹调食物,而只需要做好一锅又一锅的汤底。与麦当劳化相同,火锅化的社会,强调可预测性(不同等级的辣味),更关注可替代性,任何种食材都不是必需的,甚至厨师或独门配方也不是必需的(可控制性)。
火锅化的娱乐,自然是短视频和个性化的图文推送,就如同吃火锅的人,不管吃什么都是辣味的,持续的推送只是在刺激你大脑中的痛觉中枢,用恰当好处的力度,让你觉得爽就足够了。而火锅化的科研,则是外包的科研服务,通过标准化的流程,产生大同小异的报告。在这样的环境中,参与者关注的不是数据中包含了那些信息,而是如何以引用最多的旧方法来尽快分析数据,如何做出和别人一样的分析流程。目标是成为众人的一部分,而不是从原理出发,做有原创甚至突破性的研究。这样的研究纵然数量众多,但
如同科举制产生的数十万举子和更多的八股文,可再多也无法将中国带入启蒙年代。

5)
当麦当劳化的逻辑,渗入社会运行的骨髓,其最严重的后果,就是生育率的下降。其实未来的社会,竞争的本就是高质量人口的群体智慧,而不是简单的人数多少,因此如果科学素养的提升,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也不必对生育率的下降担心过多。不过如今大多数人在意的,其实是生育率降低的过快后自身的养老问题。
试想一个正在奋力攀登阶级上升阶梯的人,处处以效率为先,生了孩子会担心影响自身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如此便不愿多生孩子。孩子会打破有计划的生活,是可预测性的天敌,孩子还多半会让你失控发脾气,这同样与从小按照或被教导按照麦当劳化度过一生的人所秉持的三观相悖。就如同最初是为了合理化创建的官僚制度,最终变的不合理,直到由于其低效使得官僚体系的影响不至于危害四方;一心想要听话的孩子的社会,最终培养出听话到只想着996的螺丝钉,而撑起生育率的底层,多半是因不那么听话而混的不好的一群人。
批判性的思维,不是教你去做只会讲茴字有几种写法的孔乙己,拿着学者创立的新词卖弄,而是要从自身开始,认识到麦当劳化的危害,并行动起来抵御其害处。效率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人们将效率看的比想要得到的初心更加重要。不管包裹着我们的铁笼子,是不是被一层天鹅绒包裹而显得不那么冰冷,都请记得星际穿越结尾的诗句: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白昼告终时老人该燃烧、该狂喊;该怒斥、怒斥那光明的逐渐消歇。怒吼,怒吼,即使生命之火即将熄灭。
我们无法对抗时代的巨浪,就如同权力的游戏中,代表旧时代贵族气质的艾德草草离场,但其教诲,却留在了每一个狼家孩子身上。白雪降,朔风紧,独狼死,群狼生。每一个活下来的狼家孩子,都在用自己的行动,阐述何为誓言。他们的回答是:“如果有太多的人不遵守誓言,那誓言将失去意义,以后将没有答案,只有越来越完美的谎言。”
/pic/4_egrnwiadwLLrEbhtC0y56zz3IhLiaA.jpg
冬天到了,我们必须保护自己,照看彼此。
/pic/5_TFYTe1erSz4A2ibv3zJQF8qh01xMGA.jpg

更多阅读

精英的傲慢与盛世的尘埃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删
2022,心安是福-不要抬头影评

张大仁@天天乐互助会2022-01-22 20:03:30

这是我今天看了这么多公众号文章里面有唯一让我觉得世间值得的一篇了。公众号越来越垃圾堆化了,实在是让人很难眼前一亮

Oeufcoque2022-01-23 15:22:20

这篇文章太好了,最近也有类似想法。我的观点是下一次科技革命迟迟没有到来,然后行业之间为了竞争不断“内卷”,降低成本,追求效率是社会的选择。然而这样做是以牺牲了多样性和创新性为代价,为大家做出来了一个又一个的行业模版,对流程一再优化,也形成了一个个行业壁垒。然而由于科技革命的熄火,行业只能在目前所在的范围内不断优化,也没有办法去尝试新的路径。我记得看半导体厂商发展史的时候刚开始真的如雨后春笋,后来慢慢的收购并购到了目前的amd nv intl三分天下,游戏主机也慢慢走向兼容pc,x86架构。个人猜测这可能也是目前贸易摩擦严重的起因之一吧,要么产业消失,要么垄断。。。不能只从历史的需求看科技革命的发生,偶然性也占据很大比重,希望下次革命可以来得快点。

LL2022-01-22 23:38:52

好与坏总是相对而言,拿现实与一个虚幻的“更好”相比较,现实当然就是更不好的那一个赞 1